① 创造性破坏的作者简介
理查德·福斯特,耶鲁大学工程及应用科学博士,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兼董事。
于1973年加入麦肯锡,在1977年获选为合伙人,并于1982年成为资深合伙人。
福斯特在麦肯锡曾为五十多个产业部门提供过咨询服务,最主要的领域包括医疗产品、制药业、影像、电子业、化学业、消费性产品、零售业以及资产管理产业。在过去的25年间,他特别专注于改善大型组织在成长与创新方面的绩效表现。
此外,他于1986年出版的《S曲线:创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被《华尔街日报》评选为核年度前五大最佳商业类图书之一。
② “创造性破坏”式沟通将如何推动企业成长
88%的受访者表示,创造性破坏(破旧立新)将对他们的组织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另有96%的人表示将更加重视创新以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所有这些结果都清晰地预示着工业革命后首个开创性变化时代的到来。然而,我们所发现的一个最有趣现象是,尽管绝大多数人认为创造性破坏在未来几年十分必要且至关重要,但目前只有6%的人将之运用到他们的沟通部门中。这一根本脱节将不断浮现,尤其是当制胜经验的创造对积极的业务表现变得愈发关键和重要时(所有受访者都赞同这一观点)。 以下便是能够对这些根本性变化加以阐释并为我们指引商业、消费者主义及沟通交流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四个关键趋势。1. 参与的时代 “参与型经济”(engagement economy)正促使我们将“再创造”(reinvention)的想法付诸现实。它敦促我们开始行动并进行创造性破坏——破除旧的条条框框及沟通方式,这一驱动力正为我们的世界和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正在引发显而易见的变化。这一风暴的中心是回归激情而不仅仅是逐利,并复兴曾经推动美国及全世界向前发展的技艺和工艺。 众所周知,工业时代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智慧,节奏也更快,它给予了我们得以批量生产、获得全球主导地位并从中获利所必须的制造业创新。如果说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我们探索并发现着这一新经济的诸多优点和神奇之处,那么在未来的50年,我们所要做的或许就是去发现这种力量、威力及工业规模令我们失去了什么。 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尔·格申菲尔德( Neil Gershenfield)曾经所说的,“艺术与匠人分离,批量生产将每个人由创造者变为消费者。” 在新的参与时代中,过去的许多东西将走到尽头,而促使它们终结的创造性破坏将敦促我们在身为消费者的同时再次做回创造者。这将带我们进入一个到处激荡着振奋人心的变化、性灵的觉醒、重生与再创造的复兴时期。2. 手工艺微品牌(MicroBrand)运动:能够带来利润的激情 随着对体验和情感的日益重视,我们将看到这些范式转变通过回归常情的方式实现,这种常情将把现今高科技的魔力与过去低科技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定制细节相结合,去创造一个更真切可期的未来。 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将由快速发展的技艺或“手工艺”运动所推动——即运用创造性破坏原则重新规划各种旧有界限,方法是重新定义新的货品和趋势,以及重新设想创新的欲望与怒火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威力。想想顶级名厨马科斯·萨缪尔森(Marcus Samuelsson)在《纽约时报》上受到的欢迎吧。 推动这些前进的力量将是对“热情”而非仅仅是利润的强调和重视。成功将来自于把“推销一代”(Generation Sell,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人,只关心推销自己或产品或两者兼有——译注)的品牌需求与思想意识中的新价值相结合。这一次与以往的运动不同,目标将不再是改变世界,而是在其中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疆域。长尾经济(longtail economy,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长尾”概念:商品销售呈现出长尾形状,冷门商品的需求曲线不会降到零点,而且曲线的尾巴比头部长得多。——译注)将成为当今微品牌时代的驱动力。 这一运动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社会向手工艺的回归既不是倒退也不是排外,而是进步和兼收并蓄。今天全球创意革命的开拓性还体现在它是从悖论中建立起来——能够拥有双重视角。过去,经济周期的预言要么是孤立专制的,要么是有创新的、具有合作凝聚力。3. 适者生存:“创造性达尔文主义”推动创造性变革(进化)
③ 创造性破坏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改变社会面貌的经济创新是长期的、痛苦的“创造性破坏过程”,它将摧毁旧的产业,让新的产业有崛起的空间。然而,面对这个“创造性破坏过程”,熊彼特特别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也有必要努力把一场混乱 ——可能变为加重萧条后果的中心——变成有秩序的撤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近年来,在我国存在一种自由追捧“新经济”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已经毫无希望,应该把资源集中于“新经济”,集中于信息产业,跳过漫长的工业化阶段,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诚然,在发达国家高科技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全球正在展开一轮长期的、由机器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工业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的产业变革。但是,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即使在发达国家仍有一批传统产业在蓬勃发展,并与新兴产业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从大趋势看,“新经济”只有与“旧经济”融合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在传统经济结构的困境中寻求突破,确实需要进行结构调整,但同时应该做到“有秩序的撤退”,注意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那些传统产业的结构和素质,而不能顾此失彼,简单抛弃传统产业。如果进退失据,只是一窝蜂地关停,使所有传统产业一下子崩溃,那么,滚滚的下岗失业洪流,源源不断的低收入人群的涌现,供求总量、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必将迫使背离“创造性破坏”的初衷,变成只有破坏而没有创造,经济创新将被经济崩溃所代替。
④ 创造性毁灭的意义
新的抄技术的发展就会导致旧的东西的灭亡,举个例子,想要中国人每个人都看得上纸质的报纸,那就得研发新的造纸技术,造纸工业就会得到发展,但是人工制纸业就会衰落,这是历史的必然。因此,创造性毁灭无疑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淘宝网的出现,必然毁灭零售商,然而它也有益了制造商(仓储、运输的成本减少)以及消费者(消费资金减少以及减少了出行距离),那么难道这对于零售商而言就是一定不好的事情吗?当然也有其好的一方面,因为零售商作为一种创造力极低的行业,这样就会促进人们的就业转型,加速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创造性毁灭这里理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以及从社会、经济乃至生态角度都是有极大裨益的。
⑤ 是创造性破坏还是破坏性创造
创造性破坏才是正确的,因为在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前,维持现状是最好的!
⑥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和克里斯坦森的破坏性创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熊彼特所说创造性破坏:
创造是指创新引起新产业的兴起、生产力提高,破坏内是指要发展新产业容就必须从旧产业处占用资源,这无疑会影响旧产业;再即是新产业成长后可能导致一些旧产业的消亡,比如火车取代马车。
克里斯坦森所诜破坏性创新,专指这样一种技术创新:刚出现时不成熟、水平不高,不为主流市场所青睐,只能凭其某些新特性服务于小众市场;待技术水平提高,原来的弱点得到长进,就会抢占主流市场,取代旧技术。
⑦ 创造性破坏的目录
第1章断层求生
连续性假设
不连续性的历史回顾
放弃连续性假设
企业文化枷锁
枷锁的成因
基于不连续性的再设计
第2章东河储蓄银行的命运
不进则退
了解“连续性”
计算机业的“不连续性”
企业内的不连续性
不连续性与创造性破坏
“崭新活力”的重要性
预测不连续性的困难
未来的运作方式
培育创造性破坏
第3章企业文化枷锁
见树不见林
心智模式
创造并改变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对企业行为的影响
企业结构的自然发展
第一阶段:基础期(攻击)
第二阶段:成长期
第三阶段:高峰期
第四阶段:企业文化枷锁期(三种恐惧感的出现)
企业思维与市场思维
第4章运营与创造
起死回生的努力
沉没的“冰山”
卓越运营与创造性破坏互不相容
创新的类型
变形式创新的创造力基础
第5章破坏风暴来袭
不创新,便消失
无常的变迁
英特尔的自我破坏
领导者亲自下手
正面的破坏
破坏的三个层次
第6章破坏与创造的平衡
同步进行创新与破坏
孟山都的变形式创新与破坏
在创造与破坏之间求取平衡
模仿的脚步
进攻与防守之间
走向被合并之路
防御之道
第7章为改变而规划
创造、运营与交易的结构
起死回生
创造性破坏与非上市股份公司
融资并购协会出现
企业实例
现阶段的努力
第8章如何主导创造性破坏
失效的管理委员会
管理的僵局
技术性工作VS.适应性工作
偏离关键点
混合式信号
增加适应性的流程
非上市股份公司的适应性工作
安科投资公司
欧莱雅公司
改变企业内适应性工作对技术性工作的比例
设定管理效力标准
第9章10倍速创新
相异性思考的必要条件
战略规划、研发及企业创投
破坏的漩涡
重新思考战略规划
研发的重新定位
企业创投的重新概念化
找出古普塔
第10章控制、许可、风险
控制与许可之间的平衡
设定控制与许可间的平衡
横行无阻的许可:热电公司
如何改变才能有效
第11章强生的改变
提出问题
化问题为行动
设计阶段的规划
设计会议
话说早年
数年之后
对流程的斟酌思考
对结果的评估
我们的看法
第12章创造性破坏无所不在
新经济的未来
续增主义的失败
无所不在的创造性破坏
附录麦肯锡的动态绩效分析工具
⑧ 创造性毁灭的意义
创造性毁灭的意义:
在熊彼特理论体系中,创造性毁灭有宏观和微观的双回重含义。答
在宏观上,熊彼特用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家是创新的始作俑者,而创造性毁灭则是创新的内涵和结果。创新一方面带来新的产品与服务,开创新的市场和产生新的价值,一方面又在取代旧有产品与服务,占领旧有市场和毁灭旧有价值。新旧交战,引发经济的周期性变化,金融危机和生产要素的重新分配。这种既创造又毁灭的现象,被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毁灭。
在微观上,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以及产业之间和企业之间,同样可能存在具备创造性毁灭特征的创新活动,这些活动决定着产业和企业的存亡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