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述柏拉图的美学思想
柏拉图认为:
有一个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事物的品质,特例的美是相对的,变化无常的,而这个美的品质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是绝对的。把这个品质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这件事物就成为了美,而不管这个事物是石头、人、动作还是思想。这个品质先于美的事物,一般先于个别,它是创造者。
为此我进行思考,下面是我的思考过程。
处于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时期、不同人种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美的判断是不完全相同的。
有一些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才能感到美的存在,例如文学、哲学等。
按支持获得美感的必备条件的多少可以据此对美进行某种角度的划分。
较低层次的相对比较容易为人所发现。
较高层次的需要知识、文化支持,需要经过某些判断过程,例如:思考(不管是表面的或者是潜意识作出的)等才能发现的美感。
美是相对的,一个人和一个熊的审美的观念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美的特质是相对的。
只有人发现感觉后才是美。未发现感觉的不认为是美。
如果说有一种通用的美的特质,那么它取决于个体的人自体的逻辑处理过程,才能在这个特定的个体中展现出来。
至此我发现了柏拉图思想中的那个“品质”的概念。
孔子说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智慧来言,但是我们可以试图区补全它。
通过肯定来否定固定下来的思想。因为固定下来的东西,必定被变化的环境所覆灭。
你认为天有缺,缺在你自己心中,补天,即补自己的心。
如果心无缺(好像对人类个体不太可能?!),天也就无缺了。
补天,补自己的心的同时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也可能给其他有天缺之心的人提供一些补天的材料,使他们将自己心一起补了。
已补人心的比例越练越大,天(自心所见的)也就越见完全了。
你不能固定真实,你可能认为自己能固定外在的表象,但其实你只是把自己的思想给固定了。
上面是我刚读第1页后的随感,后面的我还没看,以后看了后再写。上面的写的东西我会在对其思想更加了解后作修改。
柏拉图认为:
恰当是不能同时造成表象的美和内在的美。表象美人人喜欢,而内在美不容易为人所认识到。感性可以认识表象美,而内在美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理性感觉高于感性感觉。
究竟是以理性或者感性,或者说以某种比例去看待事物,取决于我们的处理逻辑。我们很难以绝对的极化的方式来看待事物,不管我们承认与否。
将其极化、分极、量化等方法,只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其而作的探索,探索的结果不要以为就是真实本身?正如同科学不等于真实。
柏拉图认为:
作为物质的感性世界的另一面存在一个非物质的理念世界。物质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苍白的影子或模糊的映象。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感性世界是虚伪的幻象。理念是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原型或理想。物质世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符合了理念。感性事物是转瞬即逝的,而理念世界则永恒不变。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世界我认为就是真实。真实是永恒不变的或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只是一个假设,只是不确定而已,无论我们如何使用它,把它作为什么,如何去思考它,如何去证明它,意识到它与否,它都不受我们的影响而存在着。如果我们认为有真实这个概念,那么当这个真实概念发展了后,它仍旧是这个概念,那么可以把它看作是固定的,其实绝对和相对、变化和固定是一体的。不必要去在这个问题上动无谓的脑筋?知道后再回想一下,好像有点无用功的感觉啊?但是没有这些“无用功”的探索,人类的智慧可能还停留在某个时代呢。
对于之前我的美的概念的认识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是用以下的思维而获得此发现的,我不描述我的发现,而将我如何发现的过程描述出来。
如果我之前认为的美的发展了,其结果还是美吗?
举个特例:我认为某时空限制下,某(这个可以是物质、精神等等)很完美,之后这个很完美的变化了,(其变化的具体原因和为什么变化本节不探讨),变化后,如果我不喜欢发展的结果,或者认为发展的结果没有以前那么完美了,那么美还存在于其上吗?它是在某种数量上增加了还是减少了?
我认为美的特质是不变的、变化的还是固定的、发展的?
变化的还是美吗?(变化-不管是你认为是发展,或是衰退,还是其他什么的。)
我认为的美的特质是存在于什么上面的?
原型、结果、过程、发展、还是其本身等等?
我认为的美是存在在物质上的,还是存在精神上的?
我思考后,并根据我的思考过程等,再次并多次思考后,发现了我之前对美的判断的一点逻辑,之前我没有发现的,先验的判断的一点逻辑。
『贰』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是什么
柏拉图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并非是现在一些学者所认定的,就是一个客观的唯心主义者的早期代表,对于他的思想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与与讨论,本文就试着做一点这方面的工作。柏拉图出身于奴隶主又是较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喜欢艺术和哲学,又受到奴隶制政治的影响和吸引。在他成长的年代中,当时正是古代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创建时期,也是奴隶主头子间争权夺利,主张要更民主些还是更****些,相互间血腥较量,垂死斗争的时期。漫长的伯罗奔尼苏战争就是这一斗争现实的体现。残酷的斗争现实,给予了柏拉图思想的深刻影响。另外,希腊的两个较主要的宗教,如奥林匹克神和俄耳菲斯教的宗教意识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再由于他成年中热爱诗歌和戏剧等艺术,所以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史诗和戏剧等,也在柏拉图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审美的种子。总起来说,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如米利都派、毕达哥拉斯派、恩培多克勒、爱利亚派的自然哲学,智者派的社会哲学和伦理学。其中对柏拉图思想影响最深的为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理论,恩培多克勒的原始物质论,爱利亚派中的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论,巴门尼德的宇宙实在抽象永恒不变论,苏格拉底以善为主的哲学与伦理学。其中又以苏格拉底无惧无畏的恂道精神对柏拉图思想的成熟和以后的志向确立影响最大。因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又是执友,所以可以这样说,苏格拉底的学说和品德,基本上就成为柏拉图学说建立最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就是形成柏拉图思想较为直接的现实基础和原因。柏拉图吸收如此丰富的古希腊文化,与他一生中勤奋学习读书,多次出游,广集人材,兴办学园有关。
『叁』 柏拉图对艺术本质认识的原因是什么
柏拉图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那么,艺术世界当然更不真实了,艺术只能算作“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显然,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是基于他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然而,柏拉图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中,也有值得我们注意的东西,那就是他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作品中找出深刻的普遍性来。
『肆』 艺术与美之间的关系
艺术与美的关系:
1、艺术美是美分类中的的一部分——并不是所有美的东西都是艺术。
在美的分类中所说的美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很多内容,具体可以概括分为三部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只有人为创造的才叫艺术,大自然的美显然不能归为艺术,所以并不是所有美的事物就是艺术。但是人类可以将所有美通过人类的指挥加工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2、艺术都是具有审美性的。
由于对美的定义很广泛,所有能够引起人们愉悦、舒畅、振奋或使人感到和谐、圆满、轻松、快慰、满足或让人产生爱(或类似爱)的情感、欣赏享受感、心旷神怡感或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属性都称为美。
而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理解不同,或许每个艺术品都有被认为是美的可能性,都能找到美,所以我们无法否定所有的艺术都是美的,但是所有的艺术都是具有审美性的。
3、艺术美只是艺术的一个特性——研究艺术不能只研究艺术的美。
在欣赏艺术时,人人似乎习以为常的仅仅从艺术美的这一方面来对艺术评价艺术的好坏,仅仅从艺术是否是美的来研究评判。但是这种方式并不是正确的。
自18世纪以来,人们开始用哲学思想探讨艺术问题,“美学”一词一直作为“艺术哲学”的同义词进行探讨。但是理想主义黑格尔提出了有关艺术哲学的问题。对艺术哲学的探讨的问题,之处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对美的探讨,艺术的本身不仅仅专注于美。
当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应该只从这一点入手。艺术重在于情感的传达。艺术家创作艺术,最终传达出的真情实感才是我们欣赏艺术的终极目标,据对不应该停留在美这个浅显的部分。
由此可见,美与艺术的关系应该属于一种交集的关系,彼此相关但都有不能完全重叠的地方。
艺术与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坚持认为,美不能完全包括艺术的内容,艺术除不表现美以外,还表现其他非常广泛的内容;因此,“历史上还没有专门以美的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是,艺术的确不限于表现美,还广泛地表现美以外的许多追求,但这些追求必须表现在艺术家的“美的观念”中,美学就要说明它“怎样表现”,和它怎样在社会发展中发生改变。
普列汉诺夫认为,对于有机体的艺术作品来说,并非只一部分表现美的观念一部分则表现对于真理、道德和改善生活等等的愿望,而是“美的概念本身就渗透着这些愿望,并且本身表现出这些愿望。”这就是肯定艺术作为整体,是“表现”和“渗透着”美的观念的。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被表现的某些道德的和实际的愿望环依赖于美的观念”,那么,这样的艺术和批评,“它就必然具有道德说教的性质。”就是认为游离于“美的观念”之外,单纯地表现道德的和实际的愿望,那样的作品是非艺术的东西。
艺术的内容,包括进入作品的客体世界与主体世界,不都是美的,却应该都是审美的。具体到艺术创作来说,艺术家总是根据其审美观、审美理想,从审美角度去认识、反映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创造艺术美,不仅包括使原本就是美的东西获得艺术美的品格,而且包括使那些丑和非美非丑的东西获得艺术美的品格。
(4)柏拉图美的认识与艺术创造扩展阅读:
美的分类:
美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很多内容,具体可以概括分为三部分:自然美、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
自然美:主要是指人所生活的自然环境,即大自然存在的美。自然又包含了有生命的自然和无生命的自然。自然美一直都是人类设计重要的灵感来源。
社会美:包含了人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例如人体美,行为美、生活美、语言美 和实践美等等。由此可见,社会美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艺术美:现代人类运用智慧创造的一切可以分为两大类,实用性的满足人类的日常生活,精神享乐型的归位艺术。艺术的受众者往往可以欣赏艺术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这种由艺术作品给人带来的美被称为艺术美。目前人类欣赏艺术品,大多还停留在欣赏艺术作品,艺术美的层面。
柏拉图“艺术即模仿”、亚里士多德“艺术即认识”、休谟“艺术即品位的对象”、康德“艺术即可传递的快感”、叔本华“艺术即展现”、黑格尔“艺术即理想”等等。对于艺术的定义多种多样,但是要追溯艺术的本源,试图给艺术下定义的时候。
艺术重在于情感的传达,就像书本对知识的传达一样,艺术在于创作者和受众者之间情感的传达,在这种传达过程中,并不是单单的传达了作者自身的情感,受众者在欣赏艺术时往往在感受创作者的情感的同时也会产生自己的不同的情感。
这应该是艺术的真谛,和人类创造艺术的最终目的。当然在传递的情感中也包含了美感,但绝对不是只有美感。对于艺术的界定还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艺术是人类有意识创作的,人类智慧的产物,所有非人为产生或无意识的行为都不应该界定为艺术。
艺术的特性:
艺术的最主要的特性可以总结为三种:人文性、情感性和传达性。
人文性:所有的艺术都是人类的产物,都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加工所创造的。即使是反应大自然的艺术,也都是通过人的眼、人的手来捕捉的,与原始的大自然有别。所以艺术总是建立在人的需要,人的意识,人的思维与人的立场基础之上,与人息息相关。
情感性: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需要冷静,艺术需要激情。艺术家们投入丰富的情感,用各种艺术形式将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从而感染到其他人,好的艺术更需要艺术家们投入丰富的情感。
艺术要出自人的真性情,人的性情出自社会和自然。受众者也会通过艺术,体会艺术家的情感以及产生自己的情感体会。
传达性:艺术重在于情感的传达。艺术家创作艺术,传达自身的情感。艺术作为中间的载体,将情感依附于直观的形式,即可感知的,具体的作品的形式,最终实现情感的传达。也不仅仅是对美的传达。
同样艺术还具有,可感知性,独创性等特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美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观念下的丢勒
『伍』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具体是怎么说的
在大希庇阿斯篇里,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能替美下个定义吗?请告诉我什么是美。希庇阿斯说:一个年轻小姐是美的。苏格拉底不满意,他说,我要问的是:什么是美?而不是问:谁是美的,什么东西是美的?在这篇对话里,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尝试了好几种关于美的定义,例如美的就是适当的、美的就是有用的、美的就是令人愉悦的,但苏格拉底又一一予以驳难,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是:美是很难解的。
照苏格拉底的意思,要理解美的本质或理念,就不能限于知道年轻小姐是美的,或一匹母马是美的,必须回答美本身是什么,能为美之为美下个定义。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学说不去管它,只想表明这样一种区别:平常会使用美这个词,不等于能对美这个词做出良好的定义。不仅美这类大词儿是这样。时时都会用到飞、石头、吝啬这些词儿,但现在停下来一分钟,试着来给飞下个定义,马上会发现那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柏拉图在其《大希庇阿斯篇》里提出了三种美的定义,即“美是有用的”,“美就是有益的”和“美就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从而提出了美的“效用”的看法。在《大希庇阿斯》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诡辩派学者希庇阿斯别开生面的对话,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在对话中,他区分了“美本身”( 即“什么是美”)和“美的事物”(即“什么东西是美的”)。一般人(包括希庇阿斯)在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时,只是列举美的事物,如 “美的小姐”、“美的母马”、“美的竖琴”、“美的汤罐”之类,而没有涉及“美本身”。他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但拨乱却未反正,关于“美本身”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结论,最后他只好宣布:“美是难的”。
『陆』 怎样理解柏拉图的美是理念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否认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观点,认为美不是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显得美的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但他自己最后也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所有对话都以一句古希腊谚语结束:“美是难的”。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基于古希腊理论家对“一和多”关系的讨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作为理念的“美本身”是永恒绝对的,各种现象只是分有或摹仿了一部分美理念。鉴于我们只能在现象中了解不完全的美,所以“美是难的”可以理解为了解美是难的。
『柒』 1. 柏拉图与普洛丁对艺术的看法有何异同
柏拉图是贵族,上层阶级给予艺术的看法了和普洛丁对艺术的认识肯定是不同的。普拉丁认为艺术是一种美的创造正是艺术高于自然的内在原因,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捌』 柏拉图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产生哪些方面的结果
美学中美也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我们探讨中只是美学意义上的美的本质是什么?作为认识的客体,一定不是客观的,任何客体总是与一定得主体相联系的.比如一个桌子是客观存在着的,但作为我们认识的客体的时候,一定不是完全客观,总是在主体视野范围内,理解能力的,一定角度的客体.
我们说美不是客观,主要的角度是下面这个(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说美不是主观的,美不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美不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这个理由是主观,客观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的,说美得本质是主观客观是美学的认识论模式.但审美活动在现代美学认为不是认识活动,审美不是感性认识或形象思维活动.审美是一定体验活动.这种体验活动是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它不同于认识活动.认识活动总是要知道事物是什么,但审美仅是体验,不要求知道客体是什么(即真).比如看到一朵梅花,认识活动是要知道梅花的属性、概念等等.但我们在不知道梅花为何物的情况下,也可以直观到梅花的美.这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人在认识梅花、利用梅花之前就和梅花建立一种联系了.就可以再审美活动中交融一体了.是我们的认识和利用梅花的活动,才产生了主客的分离.所以审美活动是将这主客二分的人和梅花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但这种融合,不是指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不是二分的那个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我觉得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在认识论的框架里说明主观客观统一的根源.所以,正是在体验论的框架下,我们说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
『玖』 美是什么 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
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爱与美进行系统思考的哲学家①。早于他二十余年的恩培多克勒,虽然也曾从宇宙构成的意义上谈到爱,认为爱和恨或斗争的交替作用是宇宙形成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仅此而已,且留存至今的只是片言只语。从柏拉图的一些著述来看,他读过恩培多克勒的书,并且多少受了他的影响。柏拉图也曾将爱看做是使宇宙和谐、均衡、稳定、统一的力量,不过,他扬弃了爱与恨或斗争二元对立的观点,而且从宇宙论扩展到了人生论,将爱与美放在一起进行讨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充分利用了希腊神话的资源,通过对爱神的阐释和解读触及了爱与美的许多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为后来西方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传统。
可以把柏拉图早期对话《大希庇阿斯》看做是他所有关于爱与美的讨论的一篇序论。在这篇对话里,柏拉图通过对什么是美的追问,得出了一个结论:美是难的。何以是难的,他没有说,不过对话本身已经给出了答案。这就是:第一,“美本身”与美的事物不同,属于超验层面的东西,不可能在经验层面上给予解释;第二,对“美本身”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和判断不同,涉及人的内在修养与意向,涉及爱,需要在感觉之外寻找根据。柏拉图后来的一些对话,比如《会饮》、《斐德诺》、《理想国》等,实际上是《大希庇阿斯》的绪篇,是在超验层面上对什么是美,以及相关的什么是爱做出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