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沈从文创作边城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呀!!!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1)边城作者创造扩展阅读: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❷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创作特色
●故事简介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大老唱的,大老讲实情讲出后边去做生意,几天后他听说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课文鉴赏说明
一、创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二、《边城》的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纯朴的人情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古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第三节)美好的道德情操仍在这里发扬光大。
1.翠翠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了她对爱的执著。
2.外公
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
3.天保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
四、孤寂的内心
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的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2.外公
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动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纠葛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
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着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飘泊到什么地方。
可以说,《边城》中的每个人都在孤独中挣扎着,最后“也许明天回来”不过是孤寂中的自慰罢了。
五、文化内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对于什么而言呢?
作者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作者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❸ “沈从文的经历与《边城》创作的关系”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❹ 作者(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是什么
我建议你把《边城》题记看完了再问这个问题。《边城》中要展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行事,沈先生也恰如其分地描写了之于祖父一类质朴的“乡下人”,描绘了边地的风光与纯洁的爱情,然而在结尾处那个颀长的“等待”背后,又有多少哀愁?正如沈从文先生在《习作选集代序》中悲哀地如是说:“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❺ 沈从文《边城》的创作反思!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作者沈从文所流露的这些思想,无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处。
❻ 创作《边城》用意是什么
《边城》是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❼ 边城的写作背景
1、《边城》写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2、出处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3、主题思想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4、《边城》对后世的影响
(1)《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2)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❽ 沈从文写作《边城》的背景
《边城》写作背景
《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
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8)边城作者创造扩展阅读
《边城》(1934)是沈从文的代表性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田园小说。作品创造了一个封闭的田园环境,就是世外桃源。所谓“边城”就是偏远的小城“茶峒”,是沈从文家乡湘西的小城。它与世隔绝,其生存状态是原始的,远离主流社会和现代文明。
现代社会文明因素没有进入到它的生存状态之中,这就决定了它的原始性的自然状态的生活方式。这种乡土风俗,就是小说最重要的表现对象,在这乡土风俗中,表现出沈从文的文化理想。自然状态下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作品中,湘西的原始性风俗人情被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来。
作品的爱情故事,事实上只是提供了一个小说叙述的最基本的情节框架。情节进展缓慢,填充在框架里面的,是大量的风俗人情。这里山清水秀,这里民风淳朴,人人善良、淳朴,古道热肠,自足快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作品开头,就写了自然山水的美和世态人情的风俗美。河水清澈,可以看到里面的鱼。渡口是公共的,守渡口的老人古道热肠,任何人都不用交钱,非要交钱的,就给他当地的特产,烟叶和茶叶。
还有一口大缸,专门给过路的人泡茶,谁渴了谁喝。这里的军队士兵,除了号兵每天吹号,人们知道以外,这些士兵仿佛不存在一样。
原始的风俗人情,是田园文学的基本表现对象。中国古典田园文学,基本上都是以风俗人情为表现内容。在这种原始的风俗人情中,表现人性的善和自由。
比如说《桃花源记》,叙述者进入到这个世外桃源以后,发现这里民风古朴,人们杀鸡宰牛,热情地款待他。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与世隔绝状态下的人性的淳朴、善良。
是一种和谐美好的人生境界。知识分子在原始的风俗人情中,可以体验到一种摆脱社会压抑的自由心境。远离了官场庙堂和社会的羁绊,自我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沈从文田园小说,并不是传统田园文学的简单移植,而是有所创造。
❾ 沈从文的经历与《边城》创作的关系是什么
通过对沈从文人生际遇的了解和探索,我们不难发现中篇小说《边城》凝聚了沈从文生命历程中的种种遭遇和于种种遭遇中形成的对待人情事故的态度,同时也明白了沈从文写作《边城》的“意义”和为人类的“爱”做的说明了。
1、对湘西下底民众的同情
沈从文离开湘西后,他对和他早年生活一样的湘西下层人民赋予深切的同情,这种同情在《边城》里主要表现在翠翠的身上。翠翠知道自己深爱着二老傩送,傩送也对翠翠情有独钟,但他们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向对方倾诉出来,傩送虽然以地方风俗习惯的方式为翠翠唱了几个晚上的歌,却被翠翠朦胧而难以启齿少女羞涩模糊了。而在翠翠心目中却横梗着团总的碾房,虽然知道傩送也爱着自己却在猜疑中忧郁。直到天宝“坏了”,爷爷死去,傩送出走,还一个人独守渡船等待那个“也许明天回来,也许永远不回来了”⑿的人。
翠翠父母因唱歌相爱却“结婚不成”,当父亲由“绿营兵”转为“屯防军”不得不离开后,已受身孕的翠翠妈妈无奈之下喝了河边的冷水以至死去。
所有这些无不体现沈从文对湘西下底人民的同情,这种同情在《边城》里化成一种悲凉而伤感的音乐,抒发作者不尽的怜悯和关爱,这种怜悯和关爱的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痛苦”⒀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初始的美丽。关于这个观点前人已经论证,谙熟沈从文的文学前辈朱光潜曾准确道出了《边城》的这种情绪内涵:
“它表面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浓郁隐痛,翠翠显出了从文自己这方面的性格。……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他的深刻处。”⒁
2、对命运中“偶然”现象的理性认识
前面我们已说过沈从文曾因一次“偶然”而得以存活下来,也曾因“偶然”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在《边城》里沈从文是有意识的对“偶然”这生命现象做性理的解释的。
在翠翠与傩送的爱情中,人们纠缠最多的就是关于“渡船”和“碾坊”的议论。“渡船”代表着苗族自然的情爱形式,“碾坊”代表着带有物质利益性质的汉族的婚姻形式。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种由碾坊陪嫁代表的与边城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念,已经悄然进入了边城世界。在边城乡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已经分成了两大阵营。“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这些消息的获得是翠翠“偶然”听到的,可是这“偶然”却影响翠翠的爱情,乃至人生。我们不妨做这样的设想,如果翠翠没有听到这些消息,故事的发展会是怎样呢?也许翠翠毫无顾虑地表现自己内心对傩送的爱慕,如果是这样,后来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如果翠翠同意天宝托人说媒,故事的结局又会怎样?或许后来翠翠身为人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由此可见,“偶然”并不是一种无法认识的“鬼使神差”,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命该如此”,而是历史发展、社会演变的必然,只是这种必然没有让处于偏僻闭塞的下层民众所看懂认清罢了。这种现象和当年沈从文因为年龄小留守后方而避于 “神兵”和“民兵”突袭中死去的“偶然”出同一辙。
3、对“爱”字的“说明”
《边城》里,爱与被爱都是极自然的事,没有外力的压制,没有等级观念,没有族别歧视,一切都那么优美自然,这和沈从文早年漂泊芷江对爱情的观念——“不做有势力亲戚的女婿”一拍即合。
翠翠的感情情世界纯净美好,超越了世俗的利害关系,她对傩送的感情自主自为、纯洁坚贞。而傩送,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丝毫不受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也不受家长观念的制约——“不要碾坊要渡船”。这种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表现了自然情爱的高尚,去揭示一种作者希望的、新的、健全的、理想的和谐。
湘西世界里,每个人都从容平静地生活着。但他们单纯淡泊的生活里,却涌动着浓浓的情与爱。
老船夫与翠翠之间,一位老人与一位十四五岁的姑娘,是边城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他们的相处中充满着爱与被爱、宽容与理解、其朴素纯真的亲情体现着湘西世界的和谐。一年端午,翠翠本已约好了爷爷守船,自己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临走时翠翠问:“我走了,谁陪你?”爷爷说:“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眉毛皱拢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爷爷,你真是……”最后翠翠决定不去,对爷爷说:“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这些话虽然有些憨笨,却能从中感受到翠翠与老船夫之间浓浓的亲情。翠翠可以隔着河向对岸的爷爷喊“爷爷,我要你”,翠翠可以独自一人放声痛哭而没有任何矫情,而得到的就是爷爷的呵护与关爱。这里虽非桃源,却似人间天堂。
小说也就在老船夫与翠翠这两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都市生活中正被消解的纯真与美好。
船总顺顺与摆渡老汉物质生活简直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然而他俩的感情却紧紧依偎在一起,并没有因物质的差别而割开他们生活的和谐。掌水码头的与撑渡船的都在一种淳厚古朴的人情关怀中享受一定的人格平等。他们倾心而谈,一投足,一举手,一壶酒显得是那么的真诚、自然与和谐融洽。
作品以爱为核心,让我们在边城的宁静和谐中,体悟生命中的优美、健康与自然。翠翠在风雨中丧亲,但天性善良的湘西人没有让他感到孤独无助,船总顺顺忙前忙后,尽心照料,就连昔日向翠翠母亲求爱遭拒的杨马兵,也不请自来照顾无依无靠的翠翠。他们摆脱了世俗的功利,平静质朴地生活,而这些纯真质朴的情与爱,使平凡人的每个平凡日子都温馨感人,显示着湘西世界的和谐。
如此种种皆是沈从文对“爱”字的“说明”。
3、怀念善良的人性
行伍的几年时光中,沈从文“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的杀戮的黑暗。过早的面对社会残酷和周围的生活愚昧,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而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品格。”⒂
主人公翠翠是《边城》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垌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咀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双绝不世故的童心。她绰约动人、秀外慧中,有着水晶般晶莹清澈透明的性情。翠翠是美的化身,是全书的灵魂所在。她聪明美丽,纯真善良,纤尘不染的心灵和恬淡自如的生活状态,使得她成为作者梦中美丽的女神,留给读者的是她“天真灵逸、羞怯中见娴雅的气质,是她如鱼戏水地融合于大自然之中的诗一般的神韵。”⒃
《边城》里“人性皆善”。惟其善良,我们才更易感到悲哀的力量,因为更大的命运阴影罩住了他们的生存。主人公翠翠、二老心中皆有一个梦,一个共同的梦。但有着辗房陪嫁、戴着闪白白亮光的麻花铰银手镯的团总女儿挡在了他们中间,这对古老的湘西文化传统来说,是一种异质。可见,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已悄然进入了边城,不可抗拒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二老追求诗意的爱情,拒绝功利的碾坊婚姻,却最终难以摆脱爱情悲剧的延续和人生无常的宿命摆布!翠翠的爷爷老船夫也是在自家的“破渡船”与王团总的“新碾坊”的角逐中,并在拉渡时听别人说二老傩送“出于会打算盘”,决定要“碾坊”而不要“渡船”以后,赶往城里又从船总顺顺口中得到证实,感到希望破灭,心愿难成而心力交瘁,猝然死去。死去的不仅仅是爷爷的生命,而是一种“人性”的消失,一种“和谐”的破裂。
渡船与碾坊形成一组矛盾,这是不和谐出现的原因,在人们的生活中,真诚与美好总是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人类自身的局限性所纠缠,人与人之间的可变性很大,人性的变迁与命运的无常成为任何人也无法把握的基本命题。虽然《边城》里每个人都极其善良,但却产生了必然的悲剧。
白塔的倒塌,老船夫的去世,翠翠的爱情悲剧,都昭示着湘西古朴民风的终结,美好人性的丧失,本真爱情的陨落。一个至淳至朴,至善至美的的桃源世界所有遗风遗俗长眠于此了。因此,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也不是绝不正确。
5、表现内心的孤独
在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中,我们知道置身于都市里的“乡下人”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不是独身处幽的寂寞,而是一种不被人认同的内心痛苦,在《边城》里作者也表现了这一思想。
没有老伴的爷爷,没有兄弟姐妹、甚至没有父母的翠翠,这中间断代的残缺家庭,以及爷爷死后独守渡般的翠翠,组全成了一幅孤独的画面,这画面暗藏着人内心世界的悲凉。
爷爷唯一的女儿(翠翠的母亲),因“结婚不成”后喝河边冷水死去了。死去的何止一个人的生命,是爷爷所有欢乐和希望的破灭,死去的已经死去,无人可以诉说的爷爷默默背负“失女”带来的痛苦度过漫长的岁月,当外甥长大成人后,爷爷是可以淡忘那血肉失散的痛苦了的,但一次上城却得知道因自己迟疑不决而失去了翠翠的幸福,乃至天宝的生命,善良的爷爷愧疚发疾,于大雨滂沱的晚上死去,结束了苦难的人生。
这种亲人离散而带来的痛苦并不因为爷爷死后就结束,作为爷爷唯一后代的翠翠继续接过这痛苦的接力棒,承受着亲人死去,情人出走的双重痛苦的孤独。爷爷死后,翠翠不但接起爷爷生命中挥之不去的痛苦,还继续爷爷落下的活计,天天守着那每天有人来往的渡船,一面承受失去爷爷痛苦,一面承受等待情人到来的煎熬。然而,面对正常人无法承受的这些痛苦,翠翠和爷爷,乃至所有湘西民众一样,“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个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这验证沈从文在一篇题为《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文章里说的一句话——“在他们生活、爱憎和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他们便更比其他世界上人感到四时交替的严肃。历史对于他们毫无意义,然而提到他们这点千年不变无可记载的历史,却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
沈从文是乡村叙述的代言人,乡村又是沈从文承载个人内心世界情感的载体,在表现爷爷和翠翠孤独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反应湘西民众人生际遇的同时,也反应自己的人生际遇。
综上所述,沈从文创作《边城》的目的,不是为描绘一幅一现实隔绝的世外桃源,而是表现一种“人生形式”,并在这“人生形式”里注入自己三十多年生命历程中所体验的人生“哀乐”,并非“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 也不是“一首诗,一首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 ,更不是“生活于现实社会中而神往于过去的一部分人生活意识的艺术反映”或“与现实的状态和要求不合适”的肤浅认识。
❿ 简述作品《边城》是如何创作其主旨的
答案:提示: 1.首先,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讴歌了传统文化中保留下来的美德,相对于当时社会物欲横流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作品表现的“人生形式”确乎是“优美”而“健康”的。 其次,作者笔下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讲等级,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这里有祖父对孙女的爱,有无邪纯真的翠翠对傩送真挚的爱,有天保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这些都是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再次,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年老祖父对孙女翠翠的相依之情……作者笔下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人生方式,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 2.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可谓关心备至。祖父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以让祖父去寻她,但想到祖父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担心不已,且充满害怕与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但是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虽然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词。翠翠,一个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在她的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柔腼腆与内心的炽热多情异乎寻常地交融于一体。 文中的祖父,一生饱经忧患、历尽沧桑,但是又童心未泯,乐观旷达,为人宽厚慈善。他对翠翠的疼爱和娇纵,处处体现着边城人们的古朴遗风。 3.“边城”本意是指远离中原的边远小城。作者以之为题,既说明小说故事发生在边城,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崇尚和怀念自己生长的故乡,怀念她的故事、民风和风光的美丽。 4.小说刻画人物心理,没有大段的内心剖析,而是以细致入微而又十分传神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翠翠知道自己误会了傩送,“想起自己先前骂人那句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吃惊、羞涩、默然无语,正是傩送在她心里投下一道影子的表现。后来翠翠和打火把送她回家的人重逢,那人调侃翠翠:“二老说你在河边大鱼会吃你,我们这里河中的鱼,现在可吞不下你了。”已经“长大”了的翠翠,“一句话不说,只是抿起嘴唇笑着。”不说话却笑,表现了翠翠对往事美好的记忆和微妙的感情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