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科技有哪些
中国的科技有航空技术、航天技术、核能技术、高速铁路、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等。
航空技术
在民用飞机的领域中ARJ21于2008年11月28日12时23分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首飞并在2009年成为中国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并大规模制造的支线飞机。军用飞机也取得了较大进步,2012年11月22日首架歼-15原型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进行着舰测试和起飞测试成功。运-20运输机(Y-20)在2013年1月26日完成试飞。
航天技术
2011年和2012年嫦娥二号先后探测了日地拉格朗日L2点和小行星4179,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探测日地拉格朗日点和第四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和组织,中国从此进入深空探测俱乐部。中国也是世界上仅有两个成功试验中段反导的国家之一,在2010年1月11日和2013年1月27日成功完成了两次中段反导实验。
核能技术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中子束注入系统(NBI)完成了氢离子束功率3兆瓦、脉冲宽度500毫秒的高能量离子束引出实验。这标志着中国的中子束注入系统基本克服所有重大技术难关。
高速铁路
从2012年8月起,中国开始向欧盟定期出口高铁关键技术大部件。2012年10月,中国同意70亿美元援建老挝高铁并由中国公司建设。中国北车集团还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及通用电气签署了合作协议,向其提供高速铁路技术、设备和工程师。中国南车集团与美国GE公司在2011年签署高铁技术出口协议。
激光技术
2012年7月19日,中国进行的大口径高通量激光驱动器实验平台出光试验中,单束出光能量第三次超过16千焦,达到16.523千焦,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第三个迈入“单束万焦耳出光”俱乐部的国家。
电子技术
在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中国取得了长足进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09年中国制造世界上48.3%的电视机,49.9%的移动电话,60.9%的个人电脑,和75%的液晶监视器。
B. 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
截止到2020年10月,2020年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没有颁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内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2)2014国家技术发明奖扩展阅读:
申报条件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C. 25位科学家被中国评为什么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颁给了南昌大学硅衬底LED项目等,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颁给了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及应用、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其中“成色”最高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却空缺。这个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571.5万,众多网友为宁缺毋滥的严谨态度点赞,也有网友提出,屠呦呦为何没有获评?
点赞宁缺毋滥是对获奖者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2015国家科技奖揭晓,被称作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再次空缺。该奖上次空缺是在2004年。截至2015年,共有25位科学家获该奖,其中包括袁隆平等公众耳熟能详的科学家。去年,该奖颁给了中科院院士于敏,他曾为我国氢弹研制隐姓埋名30年。
为什么如此重量级的奖项会出现空缺?奖励办负责人介绍,“国家科技奖一直遵守‘宁缺毋滥’的原则,最高科技奖更是如此,不能降格以求。”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最高评审委会的专家经过讨论,达成共识:这3位候选人虽然都很优秀,但距离最高奖还有一定差距。
对此,不少网友对最高奖出现空缺非常支持,宁缺毋滥是对获奖者的尊重,也是对后来人的激励。@大块砖头一顿拍:“宁缺毋滥,为空缺鼓掌,为严谨加油!”@萌芽资源菌:“国家最高科技奖代表着我国的科技最高荣誉,宁可空缺也绝不将就。”@上官seattle:“没有就是没有,没有人有这个资格就空着,这个做法值得赞赏。”
@人民日报对于最高奖空缺也给予了理解和支持:“宁缺毋滥,决不降格以求,体现科学严谨、评选公正。评奖不是大联欢,也不是发红包,如果排排坐分果果,最高科技奖就失去公信;如果奉行凑合思维,评奖就失去意义。标准更严,要求更高,获奖者才能让人服气。最高科技奖再度空缺,也提醒科研工作者加把劲。”
质疑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为何没有获评?
点赞之余,也有网友提出,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屠呦呦先生发明的青蒿素为保护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她获得诺奖也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但是最高科技奖有自己的法定程序——如果没有人推荐她,我们也没有办法。”该负责人表示。
也有网友对屠呦呦没有被推荐表示理解。@图样图森破:“没人推荐肯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有些条件不符合、有门槛,比如要求申报人员具有怎样的资质,推荐部门考虑到这些所以才没有推荐的吧。而且一般都是会推荐本土的项目,谋求自我发展。只能说今年没报上很可惜,希望明年可以申报吧。”
本地无锡近年来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
国家科技奖对无锡来说并不陌生。去年揭晓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无锡相关单位、企业参与完成或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了6个奖项,包括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无锡市东舟船舶附件有限公司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据无锡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无锡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奖的奖项,仅在2009年至2014年的连续六年间,无锡相关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几乎每年都可以斩获5-10个奖项。(颜霖)
D. 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奖金万元人民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王泽山,侯云德
王泽山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又于1996年和2017年两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屠呦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空缺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于敏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程开甲 张存浩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郑哲敏 王小谟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良镛 谢家麟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振义 师昌绪
王振义院士,血液学专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孙家栋 谷超豪
孙家栋院士,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徐光宪 王忠诚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征镒 闵恩泽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李振声
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孟超 叶笃正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E. 王复明的主要成就
发表论文约127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河南省中原学者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快速修复并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60余项。
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获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2005年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8年被评为“中原学者”,其带领的工程安全学术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998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隧道安全监控与快速维修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的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郑州大学首批高端人才培养对象王复明教授主持完成的《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成套技术及装备》荣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国家恢复科技奖励制度以来,我省高校获得的唯一一项非农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
该项目揭示了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建立了高聚物定向劈裂和流动填充理论,发明了高聚物注浆防渗加固新方法,开发了成套技术工法和装备。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形成国家级工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法和地方标准各1项,并被列入水利部和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成果应用于黄河堤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港澳高速公路、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等重大工程,并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等省病险堤坝防渗加固和高速公路及隧道修复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充分显示出“快速、耐久、经济、环保”综合优势,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国际非开挖奖是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ISTT)组织评选的国际奖项,奖励在非开挖工程、装备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单位和个人。其中学术研究奖每年不超过一项。王复明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道路及地下设施非开挖修复技术《Trenchless technology for repairing roads and underground infrastructures》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这是国际非开挖奖1986年设立以来我国大陆学者第二次获得此项奖励。
王复明教授带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水利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先后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该团队同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充分显示了团队在工程安全防护领域的持续创新实力,奠定了郑州大学在该领域国内外学术地位。同时,这些研究成果密切符合我国基础工程设施安全保障迫切需求,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F. 2011.1.14国家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大会重奖科学家说明什么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并且说:“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社会发展,人类之所以能够摆脱原始生活状况,就是靠科学和技术。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家的科技发明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必须要重奖。这样才能激励人们进一步探索发现新原理、新工艺,为人类做出新的贡献。
G. 煤制烯烃为什么能摘下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5-01-12 09:08:43 科技日报
甲醇制烯烃技术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甲醇、烯烃等名词真是陌生,但如果说甲醇制成的是烯烃是塑料等生活用品的原料,则大多数人会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用长镜头聚焦今年的技术发明一等奖,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些画面。
人物:走上主席台领奖的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中民,他代表研究团队和已经退休的老前辈受此殊荣。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这些科研人员终于将一项实验室技术变成了工业生产流程;工厂:从甲醇制烯烃技术在内蒙古包头成功投产以来,已先后在国内建成或开工建设了十几套大型工业装置,总共能解决17000人的就业问题;效益:预计将为国家新增产值1200亿元,可拉动上下游投资约2500亿元;战略布局:以前我们的烯烃主要从石油中提炼制取,随着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剧增,国际形势的变化都会直接或潜在地对我国石化工业产生影响。而依靠我国相对富有的煤炭资源制取烯烃,将使我国在石化工业发展和能源安全战略上有一定的保障。
可以说,甲醇制烯烃技术获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实至名归。
技术路线
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也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其传统生产技术严重地依赖石油资源,而我国石油资源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石油及石化产品的需求迅速增长。
大连化物所所长张涛院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3年,我国原油产量2.08亿吨,消费量则达到近5亿吨,供求矛盾日渐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发展以煤为原料制取石油类产品的煤化工技术,实施石油替代战略,是关系到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重大课题。而煤制烯烃技术就成为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技术途径和战略发展方向。
在煤制烯烃的技术链条中,只有甲醇→乙烯丙烯在国际上没有实现工业生产。
今天,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出煤制烯烃是我国的战略发展方向,但是在30多年前,在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不足10美元时,并非所有人都能看清这一方向。大连化物所的甲醇制烯烃研究就是在那种大背景下起步的。
经济效益
甲醇制烯烃是实现煤制烯烃的核心技术,属于世界性难题,必须解决与反应原理、催化剂、反应工艺相关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难题。
本次技术发明奖的第一获奖人刘中民回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连化物所就围绕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和工艺技术开展创新研发工作。
在走通实验室技术的基础上,2004年,大连化物所、XXNY公司和ZSHLYYX公司合作,进行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成套工业技术开发(工艺名称:DMTO),建成了世界第一套万吨级甲醇制烯烃工业性试验装置,于2006年完成了试验,装置规模和技术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4年后,DMTO技术又完成了从工业性试验到工业化的跨越。2010年8月8日,在内蒙古包头,利用DMTO技术,我国建成了世界首套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装置。
DMTO技术为企业带来的利润是丰厚的。神华包头煤制烯烃装置运行到2014年底,新增利润43.4亿元;NBHY装置在运行了不到十个月时,全厂净利润就达到4.3亿元。
2014年,DMTO工业装置进入开工的高潮期,全年有5套工业装相继投产运行,新增烯烃产能280万吨/年,新增经济效益超过60亿元。已投产的7套DMTO装置的烯烃总产能已经达到400万吨烯烃/年,带动了我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形成。
30年坚守
在煤制烯烃技术30多年的研发过程中,石油价格一直牵动着大连化物所研究人员的神经。当油价较低时,煤制烯烃技术研究是否必要的质疑就会产生。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连化物所在完成“合成气经由二甲醚制取烯烃工艺”技术年产60吨烯烃的中试试验后,国际油价出现大幅下跌,每桶最低时不到10美元。刘中民说,那时,我们的技术发展进入了困难期。但是团队始终抱有坚定的信念,克服困难,最终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4年,国际油价开始回升。陕西省计划建设煤制烯烃项目,并为此成立了XXNY公司。大连化物所结合甲醇制烯烃的技术特点,联合该公司以及ZSHLYGCYX公司,成立了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为最终取得DMTO技术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技术超前的部署,坚持不懈的追求,优势互补的合作,这是DMTO技术走向成功的缘由。
H.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高校获奖
2014年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序号获奖单位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合计一等二等二等一等二等一等二等合计1清华大学12121561华中科技大学123663东南大学11121453浙江大学122555哈尔滨工业大学211446北京大学12336吉林大学12336上海交通大学12336武汉理工大学123310武汉大学111121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2210复旦大学22210湖南大学112210华东理工大学112210江南大学22210南京大学112210山东大学112210太原理工大学11221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12210中南大学22210中山大学112222成都理工大学11122天津中医药大学11122北京建筑大学11122北京协和医学院11122北京交通大学11122北京科技大学11122北京理工大学11122北京体育大学11122北京邮电大学11122大连理工大学11122第二军医大学11122第三军医大学11122电子科技大学11122东北大学11122东北师范大学11122东华大学11122福建农林大学11122广东工业大学11122广东药学院11122贵州大学11122哈尔滨医科大学11122河海大学11122河南农业大学1112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11122华北电力大学11122华南理工大学11122华南农业大学11122江苏大学11122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11122昆明理工大学11122南京工业大学11122南京林业大学11122南京农业大学11122南京师范大学11122南京医科大学11122南开大学11122宁波大学11122山东建筑大学11122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1122深圳大学11122首都师范大学11122首都医科大学11122苏州大学11122天津工业大学11122同济大学1112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112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1122西安交通大学11122西安理工大学11122香港大学11122香港科技大学11122新疆大学11122长安大学11122浙江工业大学11122浙江海洋学院11122郑州大学1112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1122中国矿业大学11122中国农业大学11122重庆大学111合计126384535117122注:1、此表中数据仅统计通用项目,按获奖项目总数排序,仅供参考;2、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科技进步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单位。 (附件2)推荐事项
为深化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改革,做好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以及《关于受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规定》要求,推荐工作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采取推荐单位或专家推荐两种方式。各推荐单位于2012年12月20日起可以凭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按要求组织推荐。如专家推荐,请推荐专家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直接联系获取推荐号和密码。
(一)单位推荐
1.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推荐指标不限,原则上每个推荐单位限推荐1人,请注重推荐一线工作的杰出科学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推荐指标不限,请注重推荐学术水平高、国际影响大并对我国长期友好的候选人或外国组织。
3.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
各推荐单位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遴选机制,推荐本地区、本部门优秀项目和人选。推荐的项目应在本地区、本部门范围内进行公示,并责成项目主要完成人所在单位进行相应公示。公示无异议或虽有异议但经核实处理后再次公示无异议的项目方可推荐。各推荐单位请严格按照下达指标数(附件1)进行推荐,各奖种指标不得挪用,超指标推荐的,一律不予受理。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和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类项目的推荐指标另行下达。
(二)专家推荐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每人每年可推荐1项(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以上可共同推荐1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候选人(外国组织),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仅限1人独立完成的项目)。
3.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中青年人员牵头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可由3名以上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至少有1名院士)共同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
专家应推荐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项目(人选),且每年只能推荐1次。当推荐项目(人选)出现异议时,有责任协助处理。项目公示时将公布推荐专家姓名。
(三)推荐项目和人选的基本条件
推荐项目(人选)必须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推荐要求,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提供的主要论文论著公开发表时间应当于2010年1月31日前;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项目的整体技术应用时间应当于2010年1月31日前,并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
2.推荐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如曾列入国家级计划,应当在项目整体验收后推荐。
3.同一人同一年度只能在一个推荐项目中作为前三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的评选。 (一)推荐材料截止时间
2013年1月31日前报送推荐材料,逾期不予受理。
(二)网络推荐截止时间
为了保障网络推荐工作的顺利进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分类确定各推荐单位网络推荐截止时间,请积极配合。具体要求如下: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别行政区、计划单列市的科学技术主管部门,网络推荐截止时间为2013年1月29日上午八时。
2.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和专家推荐,网络推荐截止时间为2013年1月30日上午八时。
3.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大型行业协会、学会,大型企业及其他推荐单位的科学技术主管部门,网络推荐截止时间为2013年1月31日上午八时。
I. 华科2014年得什么奖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通过的项目
信息科学二组
下一代光网络中全光信号处理方法与光子调控机理研究
张新亮(华中科技大学),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徐 竞(华中科技大学),
黄德修(华中科技大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程技术科学组
基于离散体系的跨尺度多相反应流的介观理论和方法
郑楚光(华中科技大学),郭照立(华中科技大学),柳朝晖(华中科技大学),施保昌(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初评通过的通用项目
医药卫生组
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与仪器
骆清铭(华中科技大学),龚 辉(华中科技大学),李安安(华中科技大学),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张 斌(华中科技大学),
吕晓华(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省
信息组
主动对象海量存储系统及关键技术
冯 丹(华中科技大学),王 芳(华中科技大学),施 展(华中科技大学),童 薇(华中科技大学),叶郁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熊 晖(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初评通过的通用项目和创新团队
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大型电站锅炉混煤燃烧理论方法及全过程优化技术
陈 刚,向 军,张洪刚,沈跃良,张 成,胡平凡,袁洪涛,陈前明,高 伟,夏 季
华中科技大学,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红海湾发电有限公司,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沙角C电厂,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珠海发电厂,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谏壁发电厂,安徽华电芜湖发电有限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
土木建筑一组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成套技术及应用
丁烈云,朱宏平,刘玉华,骆汉宾,李勇军,邓庆绪,李小青,刘卡丁,邓利明,周 诚
华中科技大学,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东北大学,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天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省
内科二组
生产性粉尘的致病规律与预防对策
陈卫红,邬堂春,杨 磊,谢立亚,陈 杰,陈镜琼,余德新,刘跃伟,何钦成,楼介治
华中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医科大学
湖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