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由哪五个字概括了欣赏的过程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泡、找、进、猜、补”这五个字概括了欣赏的过程。
Ⅱ 从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同一复般审美欣赏活动一样,是主体制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运动.在诗歌鉴赏中,诗歌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诗歌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情感经历,去积极主动地体验玩味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只不过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又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Ⅲ 结合白居易《琵琶行》诗歌片段,解释“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这一观点
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要欣赏这些精美的诗句,必须充分发挥我们想象、联想的能力,否则,就领略不到其绝妙的韵味。
《琵琶行》中对音乐描写的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
上述的这些赏析之语,是鉴赏者通过想象与联想而表达出自己对诗句的领悟与体味。欣赏《琵琶行》中对音乐的这段描写,如身临其境,现场倾听;令人浮想联翩,神思飞扬,感同身受。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欣赏是一种依靠想象与联想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活动”。
Ⅳ 从一段的文艺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同一般审美欣赏活动一样,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运动。在诗歌鉴赏中,回诗歌作品作为答审美客体,是读者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诗歌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情感经历,去积极主动地体验玩味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只不过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又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Ⅳ 从第一段的文意看,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因为读者通过想像,
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Ⅵ 如何理解艺术欣赏的“再创造”
欣赏主体在受欣赏客体的制约的同时,又可以主动积极地突破制约,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艺术形象因为象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而且它是立体地、多向地、多层面地反映生活,所以,虽然艺术家只是从自己感受的特定角度来创造形象,但他们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这种立体性、多向性、多层面性,往往比艺术家主观上对现实的把握丰富得多,深刻得多,活跃得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或者“客观思想大于主观思想。”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就是由“面”到“点”,由“多”到“一”的过程,他要尽量做到以一当十,言有尽而意无穷,寓永恒于一瞬。艺术欣赏要求欣赏者能够主动积极地体验和想象,做到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由有尽之言到无穷之意,否则,艺术欣赏就是失败的。古语:诗无达诂。歌德:“一般说,我们都不应该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得太死,太狭窄。一件艺术作品是由自由大胆的精神创造出来的,我们也就尽可能地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这种“自由大胆”的欣赏,这种被动中的主动、制约中的能动,就是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再创造、再评价。它表现在欣赏者不但能够“复现”,领悟和理解艺术形象(与艺术家“相似”或“”相近),而且能够对原有艺术形象进行补充、变动、改造、深化和提高(与艺术家“有所不似”、“有所远”)。曹禺在话剧《雷雨》公演后曾写过:“这一年来批评《雷雨》的文章确实吓住了我,它们似乎刺痛了我的自卑意识,令我深切的感触自己的低能。我突地发现它们的主人了解我的作品比自己要明切得多。……我不由自已地感觉一种局促,一种不自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割肉贸鸽》,说的是一个宗教故事:一只被鹰追逐的小鸽子,逃到佛身上求救,佛用自己的血肉喂鹰,来换取鸽子的一息生命。但血肉割尽,直到全力投身到秤盘上,也还抵不上小鸽子的重量,于是大地震动,一切复归原状……壁画中的佛身盘腿而坐,一手举在胸前,一手托着小鸽,身旁是刽子手,周围众多人物,或悲伤或哀叹或同情或恐惧。空中舞荡着飞天的飘带,如和声伴奏,衬托着这悲壮庄严的主题。当时宗教信仰的煽动力量(殉道精神),在现代观赏者眼中早已不复存在,图景本身的大含量、多义性和模糊性,为欣赏者创造出与壁画主题相去甚远的审美心象:或从中体味人间的悲惨世界,或从中参悟人生的苦难,或唤起某种痛苦而崇高的献身精神,或激起某种惩治邪恶的正义感,或向往一种博大仁慈的胸怀……
Ⅶ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由哪五个字概括了欣赏的过程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
“泡、找、进、猜、补”这五个字概括了欣赏的过程.
Ⅷ 为什么说诗歌的意境是诗人的创造,同时也是欣赏者的再创造
诗歌鉴赏,同一般审美欣赏活动一样,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双向运动专。在诗歌属鉴赏中,诗歌作品作为审美客体,是读者进行鉴赏活动的对象,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成为鉴赏主体进行审美再创造活动的客观依据。另一方面,在诗歌鉴赏中,作为鉴赏主体的读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和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情感经历,去积极主动地体验玩味作者的心灵世界,进行着审美创造活动。只不过鉴赏主体的这种创造活动是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所以又被称之为审美再创造。
Ⅸ 作者为什么把"诗歌的欣赏活动"看成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因为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和再现了诗人所创造的形象。
Ⅹ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诗歌创作与诗歌欣赏中的想象活动有什么不同
论及诗的欣赏,有一点是不可忘记的,也是别的语言艺术所缺乏的,即多数的诗是一种韵文,而且所有的诗都有节奏感。这样就使诗有异于其他文学品种:它大体能唱,即使不能唱,也大体可吟、可诵。我们读诗,除了求得内容的了解,还要求得语言形式的音乐美的感受。好的诗,反复吟哦是必要的。一首优秀的唐诗,可以千古流传,代代传诵。记得小时候,南国秋夜,一张竹椅,一把蒲扇,虫鸣遍野,银河在天。不知有多少次,我吟诵着杜牧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小诗的内容,我已熟知,为什么要反复地吟它,咏它,而且一再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之中呢?为什么我们对于即使是最优秀的小说或散文也不会这样如醉如痴地反复地阅读它呢?这是由于诗的语言有浓厚的音乐性,除了内容,语言上也有足以唤起欣赏趣味的无穷魅力。你信上说,你特别喜欢含蓄的诗。含蓄的诗经得起反复咀嚼。但明朗的也有它的好处:当诗歌表现一些重大和热烈的题材,明快而激昂的调子容易收到效果。而当诗用来传达心灵隐秘的声音,含蓄在这里将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在欣赏方面,你当然可以有偏爱。但是,我建议你可把欣赏的范围弄得宽广些,各种各样的诗都不拒绝阅读。这样,你就会开阔自己的视野。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诗歌的素养,而宽广的兴趣将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