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佛,道,基督,伊斯兰教分别是如何描述宇宙的起源的
没有什么比图更为直观的了。
如同卡巴拉是基督教的密教,苏菲教则是伊斯兰教的密教。印度教充满理论,而苏菲教则保留着许多宗教的实践。苏菲教的旋转舞闻名世界。当一个人以自己为轴心旋转,他用自己的身体体会与世界的融合。关于创世,苏菲教称之为“光辉的射线”,也就是“创世射线”,用音律来表示,是从最高的音符跨越到最低的音符,星体和生物就在这下降的音律中被创造,这就是演化的过程。而音符中又包含音符。迄今为止,像月亮这样的行星的卫星,是创世的最底端。而人类,就是地球这个音阶内部的音阶【自然王国】的音阶【有机物】的音阶【人类】。
B. 谁能告诉我一个伊斯兰教的神话故事么
:《阿丹》、《阿丹下凡》、《阿丹与好娃》、《阿丹与海尔玛》、《人祖阿丹》;自然斗争神话也有5篇:《阿丹与火神》、《玛乃与木萨》、《插龙牌》、《李郎降龙》、《太阳的回答》
C. 伊斯兰教对人类诞生的解释
伊斯兰教信奉的主宰是真主阿拉。真主阿拉创造了阿丹圣人,也就是人们所所的亚当。
伊斯兰教相信《古兰经》的原文在世界未创造之先早已存在天国,后由天使加百列(Gabriel) 启示穆罕默德才传至世间。穆罕默德从第一次得到启示(穆罕默德被安拉委为先知)到逝世的二十二年两个月又二十二天中,神的“教诲”逐节逐章不断地赐下来,由他口传给门徒。
伊斯兰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包括信仰(伊玛尼),即: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简称“六大信仰”)。
实践部分包括伊斯兰教徒必须遵行的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所谓的五功即念“清真言”、礼拜、斋戒、天课、朝觐,简称“念、礼、斋、课、朝”。
(3)古兰经的故事创造世界扩展阅读
五功
伊斯兰教学者根据《古兰经》内容,将五项基本功课概括为:念、礼、斋、课、朝。
1、念功:信仰的确认。即念清真言(al-Kalimah al-Tayyibah)。“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信仰的表白(即:“作证”)。当众表白一次,名义上就是一名穆斯林了。
2、礼功:信仰的支柱。每日五次礼拜,每周一次的聚礼拜(即主麻拜),一年两次的会礼拜(即古尔邦节和开斋节的礼拜)。礼功是督促穆斯林坚守正道,对自己过错加以反省,避免犯罪,给社会减少不安定因素,为人类和平共处提供条件。
3、斋功:寡欲清心,以近真主。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的莱麦丹月“回历九月”,白昼戒饮、食和房事一个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后方开。但封斋有困难者,如病人、年老体弱者和出门旅行者、孕妇和哺乳者可以暂免,或过时再补,或纳一定的济品施舍。
4、课功:课以洁物。也称天课,是伊斯兰对占有一定财力的穆斯林规定的一种功修。伊斯兰认为,财富是真主所赐,富裕者有义务从自己所拥有的财富中,拿出一定份额,用于济贫和慈善事业。
5、朝功:复命归真。是指穆斯林在规定的时间内,前往麦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课活动的总称。 教历的每年12月8 - 10日为法定的朝觐日期(即正朝)。在此时间外去瞻仰麦加天房称为“欧姆尔”(即“副朝”)。
D. 是谁创造了人类
大多数人都属于无神论者,也是中国的从古到今的这种教育形势有关,世界上有四大宗教…**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佛教…除了佛教外…其它三门宗教都属于天启宗教!所谓天启:就是由造物主所创下的宗教,而不是人为创造的宗教…这三大宗教其实本身是一个宗教…造物主先派遣先知去教导人类…先有了尤太教,后因先知死亡…民族的人遍篡改经典…后又派遣先知教导人有了**教…后面由于耶稣死亡,也被后人把《圣经》篡改成为现在的《旧约》和《新约》为什么两本经典却不同呢?正因为是人为修改的…所以现在出版的《圣经》都没有相同的…最后伟大造物主派遣穆罕默德教导人类…就有了伊斯兰教…这位使者是个文忙…但他留给世人的《古兰经》确是真主的皇言…并没有加其内容或减内容…其实关于有没有造物主你可以参悟很多东西…这个星球,乃至整个宇宙…有个创造者…若是没有星球就不会这么有规律的运转…推荐你们看几本书《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和《伊斯兰的奇迹》《古兰经的奇迹》这三本书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世界不可能无中生有… 为什么人类永远都不能发明出来永动机呢?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去支撑…可是又为什么地球和各个星球都能永恒不变的向着一个规律运动呢?这就是伟大造物主的安排… 还有,现在科学家所发现的一些现象,早在古兰经中就已经记录过了…象现在发现的雌蜘蛛才能织网…古兰经中早已经记录了…无神论者一直认为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可大家又有没有想过,要是猿能进化,现在世上就不会有猿类…古兰经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就说过,人是真主用水和土创造的…现在科学家以发现人和猿都有本质的区别…人的体内的成份很土壤成份相似到百分之九十七…这又说明什么?
E. 伊斯兰神话体系
伊斯兰”一词在阿拉伯语中原意为“顺从”。穆罕默德宣称,世界上只有一个神——安拉,他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人的创造者.
http://ke..com/view/58463.htm
安拉(真主)是伊斯兰教所信仰的创造宇宙万物的独一主宰的名称。音译安拉。通用汉语的穆斯林因其为唯一真实的主宰而称真主。通用突厥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的穆斯林称“胡达””(意为“自有者”)。至于安拉一词的来源,一说是古代闪米特人对造物主的尊称;一说是由阿拉伯语中意为神的Ilah加冠词a1组合而成的。表示专门受到崇拜的至尊的美名。根据《古兰经》记述,伊斯兰教兴起前,一部分阿拉伯人和“有经人”(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都用安拉一词称呼所信奉的最高神,他们相信安拉是“天地的创造者,日月星辰的支配者”,是“人类生计的赐予者,灾难的解救者”。但他们在信仰和崇拜安拉的同时,还为安拉树立了名目不同的配神,并加以崇拜。 伊斯兰教认为:正确的宗教信仰来自于宇宙最高的实在--造物主(安拉)的启示。所以摒弃众多芜杂无用的虚无神灵,独尊安拉为天地间唯一的最高主宰。
伊斯兰教兴起时,先知穆罕默德根据启示宣布“你们所应当崇拜的是唯一的受崇拜者”“除他外,绝无应受崇拜的”,否定了当时人们除安拉之外所崇信的所有神像和圣物的神性,肯定了安拉是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的唯一真宰。并通过宣布启示,向人们指出,安拉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是绝对独一的,“既无匹配”,“又无对手”,“也无子嗣”,“既不生物,也非物所生”,“任何东西都不与他相似”,并说:“除真主外,假若天地间还有许多神明,那么,天地必定破坏了”。故相信安拉的唯一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和基础。还说安拉“前无始,后无终,是表(极显著的),也是里(极隐微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听、无所不能、洞察一切的,一切大权均属他有,天地万物皆是他存在和伟大的“迹象”,“万物皆朽灭,唯安拉的本体则永存不灭”。一切美好的赞颂皆归于他,他有许多美好的名称,可用安拉、“拉赫曼”(大仁者)或其他美好的名字称呼他。
《古兰经》简明概述是:真主是最高的实在,唯一的真宰,最高的养育者、盟誓和契约的监督者、万物的创造主,他自有自在,无始无终,永恒,无形无相,至仁至慈,赏善罚恶,本然自立,无所不能,超绝时空而又无所不在 ,绝对彻底独一,无偶,全知全能,,同时又威严无比,善恶必报,清算神速。早期经文以至仁主最常用。尊崇真主独一无偶,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绝对顺服真主的意志,是伊斯兰教的基本要求。这种朴实的一神信仰,正是伊斯兰教主要的精神力量所在。
后来伊斯兰教教义学家们根据《古兰经》和《圣训》中有关对安拉的表述,对安拉的认识更加系统化。他们提出安拉是本体存在者,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更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人们的理智和思维只是达到认识安拉的一种媒介。安拉创造了万物,而又超绝于万物,不依赖于万物,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而主宰“众世界”,小则如人类世界、精灵世界、动物世界、植物世界,大则如宇宙变化、天体银河系统的运行等。不论是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物质世界或精神世界,均在安拉的意志与掌握之中。安拉造化了人类,赋予人类以理智,使之具有思维、判断与行为的自由,人类的一切也超不出安拉的旨意和予定。因而伊斯兰教要求人们不仅要顺从安拉的旨意,应相信他的仁慈和对人类的恩德而感激他,崇拜他,同时要相信他的威严和惩罚而敬畏他,对他的命令和禁诫不能违反。
在表达独一无二安拉本体的德性上,任何语言都有局限性,安拉选用阿拉伯文降示经典,使认主独一的信仰只有阿拉伯表达得最准确、最优美。任何其它语言的翻译都不能真正表达原来的准确意思,例如中文把“安拉”翻译成传统习语词:“真主”、“君主”、“主宰”、“神明”和“独一无二”。任何语种的翻译词都是那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载体,具有某些不纯净的语义学色彩,所以造成对阿拉伯文“安拉”的不纯洁的词语概念。“安拉”可以翻译成独一无二的真主,但不是哲学上的抽象概念,如因果、无极或先验,也不是汉语中代表大自然的“皇天后土”或“天尊地卑”。其次,世界上任何独一无二的东西都不是绝对孤立和自存、自主、自立、自我的完美实体,而安拉不受任何实物的牵连和构成。第三,人类思维中任何东西,不论具体物品,或抽象的时间,都有始有终,而安拉是无始无终,无边际,无限制,是人们难以想象的极大和细微,无法描述的永恒。第四,人类所能看到或想象的东西都有一个“质”的思维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局限,所以,安拉是超绝万物的,是超绝人们思维想象的,是超绝人类“言之有物”的语言所能表达的。
以后在教义学的发展中,穆尔太齐赖派反对以象征主义理解真主的拟人派和肉身派,运用理性思辨的方法,强调安拉本体和属性的统一,主张《古兰经》并非无始永恒,而是受造之作;坚持安拉绝对公正,主张人有意志自由,应对自身行为负责。正统派坚持安拉无始永恒和超绝万物,主张安拉独一和众多属性并存,承认知觉、能力、生活、听觉、意志、创造和言语为最基本的无始属性;《古兰经》作为安拉的言语,为非造和无始的属性;强调安拉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创造者,在绝对前定的前提下人有相对的意志自由;对于拟人化表述的经文,采用只接受不深究的信条。因为古兰经说:他降示你这部经典,其中有许多明确的节文,是全经的基本;还有别的许多隐微的节文。心存邪念的人,遵从隐微的节文,企图淆惑人心,探求经义的究竟。只有真主和学问文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他们说:“我们已确信它,明确的和隐微的,都是从我们的主那里降示的。惟有理智的人,才会觉悟(3:7)。苏非派以与真安拉合一为精神修炼的目的,对安拉独一作“除安拉外,无物存在”的解释,认为唯有安拉是真实存在,世界万物只是安拉的自显和外化,由独一发展为“存在的单一”。伊斯兰现代主义为与现代科学和理性相协调,在坚持安拉独一的同时,强调其赋予人的能动性和意志自由,鼓励通过探索自然的奥秘去认识安拉的万能和完美。
中国清代伊斯兰教学者刘智按照苏菲主义哲学观点,作了如下表述:安拉乃“冥冥不可得而见之中的真一”,“隐然无象,确然实有”,“其本然有体有用有为。寂然无着谓之体,其觉察无遗者谓之曰用,其分数不爽者谓之曰为”;“体立于二气未肇之先,用著于万象既形之后”,“其体,隐寂难知;其用,微妙难测;其为,则依稀可见也”。安拉不单是“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纲维数理,掌握天人”的皇皇主宰,而且是“天地人物之本原”,“主万化而不化,莫非其化;妙万迹,而无迹,孰非其迹”,“作焉而不待,化焉而不穷,育焉而不遗,予焉而不竭”;是“一切理气之所资始,亦一切理气之归宿”。“所谓尽人合天者合于此也,所谓归根复命者,复于此也”。有些伊斯兰教的神哲学家也称安拉为“第一因”、“本来当有者”、“绝对存在”或“绝对真理”,而将安拉的旨意称之为“自然规律”等。
http://ke..com/view/58463.htm
F. 伊斯兰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哪些
现代科学的基础全部都是伊斯兰整出来的,咖啡是伊斯兰传播出去的的,太多的欧洲珍贵专文献是由伊斯兰保存的属,阿拉伯数字是由伊斯兰加工并传播的,天文学,医药学,数学,科学,现代学术各方面的关键性进步都是在伊斯兰的黄金时代完成的,代数是穆斯林发明的,牙膏,洗发精,肥皂是穆斯林发明的,世界上第一所大学是伊斯兰开的,还有太多数不完的例子。不过穆斯林这群逼还偷了中国的造纸术。
对了,又想起来一些,伊斯兰的发明还有尿酸,蒸馏器之类的,另外伊斯兰改造了当时用来记算时间的星盘,有一个穆斯林出过一本外科手术网络全书,给欧洲用了五百年,另外还有光学的重大发现全部来自伊斯兰,诸如光线反射,人眼是通过光线照到物体后的反射来观测物体的这个理论就是来自穆斯林的。另外,伊斯兰发明的鲁特琴还是小提琴的始祖,穆斯林还对当时已知的所有星球进行了观测和记录。哦对了还有一个,人道主义是来自伊斯兰的。
G. “伊斯兰世界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吗
创造过,但不代表现在他们就是正确的
古代的伊斯兰文明是一个非常辉煌、伟大的文明,这是一个对全世界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的一个文明,希望大家不要只是一味地排斥。
历史上的伊斯兰文明曾经有过两个辉煌时期,首先的一个是复兴伊斯兰教, 统一阿拉伯半岛, 建立了统一的一个伊斯兰政权的先知穆罕默德的时期,这一时期分崩离析的阿拉伯半岛终于建立的了一个统一的伊斯兰政权,这在阿拉伯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时期。
就在这一刻所有的阿拉伯人有了一个共同的信仰那就是伊斯兰教,都有了一个共同的神,真主安拉。
接下来的时间里统一了的阿拉伯政权不断的扩充融合,渐渐地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一统的阿拉伯帝国诞生了,通过巨大的版图阿拉伯人积极的对外的贸易交流和战争输出,这段时间里阿拉伯人将伊斯兰的文化疯狂的辐射向周边的所有国家,什么波斯、非洲、突厥甚至连印度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点影响。
阿拉伯王国鼎盛的时候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空前的巨大,什么文化、理学、医学均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还有就是阿拉伯人是会航海的,他们经常通过海上的商道和印度洋沿岸的国家进行贸易,至于最远到过哪里尚无太多的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阿拉伯人很早就会航海术,最好的证明就是他们将世界各地收集过来的传说故事汇聚成了一本故事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千零一夜》。
这个时期的阿拉伯非常的辉煌,无数的阿拉伯商人经商于世界各处,不得不承认阿拉伯的商人非常厉害,这些伟大的商人们在交了贸易中也将阿拉伯半岛的先进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伊斯兰文明的传播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所以现在的世界上阿拉伯语一直是一门相当大的语言,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绝不只是因为阿拉伯人征服过很多地方,还有很多人是自愿学的,因为这个时候的阿拉伯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
伊斯兰文明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完完全全都是由阿拉伯人自己发扬和创造的,阿拉伯人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伊斯兰教并将其发扬到了所有当时所有的大的国家和地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这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或许是伊斯兰文化本来就适合游牧民族吧,伊斯兰文明的第二个辉煌也是由一个游牧民族创造的,那就是突厥人(土耳其人)建立的奥斯曼帝国。
突厥人战败后一路西退,最终来到了阿拉伯地区,既来之则安之于是突厥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当然也不可能就只是这么傻愣愣的呆着什么都不干,突厥人毕竟是外来的人,所以他们很害怕阿拉伯人,于是他们从内部不断的渗透,9世纪中叶后,突厥人逐渐取得权势,阿拔斯王朝进入分裂和衰落时期。突厥将领握有军权,专横跋扈,任意废立甚至杀害哈里发。
8世纪70~80年代的蒙面人起义、816~837年的巴贝克起义和869~883年的辛吉起义,给阿拔斯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到10世纪中叶,王朝实际统治区域仅限于巴格达及其周围地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巴格达,哈里发失去了一切世俗权力,只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遂亡。
在东西合璧的两个强大游牧民族的夹击下曾经辉煌至极的阿拉伯帝国彻底宣告灭亡,从那以后阿拉伯半岛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大一统的政权,但是在伊斯兰世界里将阿拉伯取而代之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不但继承了昔日阿拉伯帝国的荣光,也将伊斯兰文明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H. 为什么默罕默德不识字,还能创造伊斯兰教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穆罕穆德利用古代科技不发达造成的封建迷信,通过带天立言的方式创造了伊斯兰教。其实这种方式在中国古代用的非常多,比如最著名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候就运用了这种方式和方法。
所以穆罕穆德在创建伊斯兰教的时候常常说自己是安拉附体,在讲话的时候浑身颤抖,满头冒汗。然后将自己要说的话,和自己要制定的规则口述出来,而身边的人负责记录和记载这些事。这一点可以从古兰经中轻松地看出来,因为笔者翻看的时候发现了大量经文的开头都是“你说:”。
虽然穆罕穆德的文化水平有限,但是他从小开始打工谋生,历尽了人间的苦楚和艰难,总结出了非常多的道理。而且穆罕穆德为人乐善好施。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能创立一整个宗教了。
I.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谁
公元7世纪时,在地中海东岸和南岸的广大地区,伊斯兰文明崛起,从而给这个地区统一的基督教体制带来了新的对抗因素。
“伊斯兰”的意思是顺从。伊斯兰教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公元570—632年)创始的、信奉全能的真主安拉的“一神教”。穆罕默德生于麦加,以麦地那为传教的中心,《古兰经》(意为“诵读的经文”)是伊斯兰教的最高法典。斋戒、诵经、礼拜、朝圣等,都是他们的修炼形式。其寺院在中国称为“清真寺”(“清”为清净,“真”为唯一),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结晶。
伊斯兰教最初主要在贫困而缺乏文化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如贝都印人中间得到传播,反映了阿拉伯民族要求进一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和形成集权国家的迫切愿望。穆罕默德在世之日,就致力于建立以伊斯兰教为最高信仰的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他的形象被描绘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持剑的英雄,意味着信仰与征服。在他死后的50年间,历届哈里发(阿拉伯政教合一的领袖,意为“继承人”)不断向外扩张,他们从拜占廷帝国夺取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把拜占廷式的基督教教堂改造成为清真寺,征服伊朗高原,击败波斯的萨珊朝(中国古籍称“安息国”),在乌玛雅德朝(公元661—750年)进一步扩张,向东深入中亚地区,占据阿富汗和印度北部,并一度威胁中国西部边境,唐史称之为“大食国”。向西进入非洲,沿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公元711年),从而踏上了欧洲的领土。
乌玛雅德王朝建都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在那里建造了宫殿和清真寺。后来,阿巴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迁都于今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在这里兴建的宫殿和寺院,明显地受到萨珊朝波斯艺术的影响。阿巴斯朝阿拉伯王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伊斯兰建筑和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
清真寺在建筑方面,伊斯兰世界突出的贡献是清真寺。它通常由长长的柱廊、举行净身仪式的水池和宽广的正厅组成。还有一个或几个尖塔,阿訇站在塔顶按时呼唤教徒们举行礼拜仪式。这样的设计是按照宗教仪式的要求产生的。
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特有的建筑形式,其特征有两方面:第一是构造上的特征,即从建筑的角度讲,它具有简朴、轻便、合理的特点,它的有效空间很大,几乎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马蹄形的尖头拱门是伊斯兰建筑特有的样子,它合理地分散了上部结构的压力,中央教堂的圆顶是向拜占廷建筑学来的,但清真寺的圆顶多以木构架做骨骼,以减轻顶部的重量。第二是艺术上的特征,即从艺术风格上讲,它也有自己的特色,清真寺内没有祭坛,没有圣像,更没有关于真主和先知的生平故事绘画。他们这种反对偶像崇拜的传统,曾经影响过拜占廷帝国的偶像破坏运动。由于这个原因,清真寺内的装饰多是变形的图案装饰,绝大部分是几何形和花草图案。色调大部分是冷色调,明朗清净,与炎热的沙漠景观形成强烈的对照。
早期的清真寺在小亚细亚一带是以罗马的巴雪利卡式教堂改建的,没有什么独立的特点。到乌玛雅德朝,在大马士革、麦地那、依尔撒拉姆、阿勒颇及富斯塔特(即今日之开罗),建造了不少清真寺,其中最壮丽的,是公元691年在耶路撒冷所建的有“石头圆顶”的奥玛尔哈清真寺。它的八角形正厅,是以拜占廷建筑为榜样建造的。另一个杰出的作品是大马士革的大清真寺,它建于公元705—711年,有一连三个主厅,拱门是半圆形的。
耶路撒冷的石头清真寺以色列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的大清真寺叙利亚大马士革阿巴斯朝是清真寺建筑的繁荣时代,从突尼斯的魁拉旺清真寺、开罗的苏哈桑清真寺(公元877—879年),到遥远的土耳其边境撒马拉城现已成为废墟的清真寺,均为阿巴斯朝所建。阿巴斯朝清真寺的特征,是尖顶圆拱的出现和螺旋形尖塔的采用,它们都是进一步解决承重问题的需要。
拜占廷帝国消亡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了君士坦丁堡,1453年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之城)。1609—1617年,遵照阿胡米特苏丹的旨意,在已经改为清真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旁边,修建了著名的“蓝色清真寺”。
苏丹哈桑清真寺埃及开罗16世纪时,萨瓦维德朝在波斯地区兴建了许多重要的清真寺。其中以伊斯法罕有绿色乌釉尖顶穹窿的大清真寺最为出色,被伊斯兰世界赞誉为“清真寺之王”。
在西班牙地区,最早的清真寺建于公元785年,它的高大正面布满西班牙风格的抽象装饰图案。正厅拥有10排列柱,开创了使用双重拱券式立柱的先例,在面向圣地麦加的壁龛上,雕刻着精致的抽象图案,可以看出明显地受到拜占廷镶嵌艺术的影响。同样的结构也应用于托勒多的有9个圆顶的清真寺,这个清真寺后来又改成了基督教堂。
西班牙南部地区12世纪时是阿拉伯阿尔摩拉维德王朝的辖地,在科尔多瓦、塞维利亚和格拉纳塔等地,兴建了许多水平很高的清真寺,科尔多瓦大清真寺的拱柱西班牙科尔多瓦如1171年建成的科尔多瓦大清真寺,通体布满弧形线条组成的连续图案,是伊斯兰艺术与西班牙摩尔人的艺术互相渗透的范例。在格拉纳塔,作为伊斯兰对抗基督教征服的最后一块领地,留下了纳尔兹朝(公元1232—1492年)的无数艺术品,最著名的是14世纪的阿尔亨布拉宫殿,它具有堪称尖端的伊斯兰装饰图案,在南国的阳光下放出耀眼的光辉。这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阿拉伯宫殿,被人们以克里特迷宫相称,分为“米诺牛之宫”与“狮子之宫”两个有柱廊环绕的宫殿。中间是“狮子喷泉”,三者处于一条轴线上。这两个宫室和塔楼,外观均纤细轻盈,内部装饰华丽而又明朗。此外还有“两姐妹之室”中的蜂房式天花板、“诸王之厅”中钟乳形饰板,都具有特殊的美,是阿拉伯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
阿尔亨布拉宫西班牙格拉纳达阿尔亨布拉宫的回廊西班牙格拉纳达西班牙的伊斯兰统治以1492年格拉纳塔为基督教徒所收复而告结束,但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和装饰风格,在西班牙仍影响很深。
装饰艺术伊斯兰教义不允许表现人物和动物,所以雕刻和绘画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结果,伊斯兰艺术家们在工艺美术领域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各种美妙的装饰图案。线条的疏密曲直、色彩的微妙变化,组成和谐优美的节奏,这是伊斯兰艺术家对世界艺术宝库的伟大贡献。
大马士革大清真寺嵌瓷壁画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工艺匠师们在图案创造中表现出他们无限的创造才能。从单独的几何纹样到复杂庞大的建筑装饰,有连续、间隔、穿插,自由发挥,挥洒自如。图案组织是那样严密,而运用起来又如此轻松。加上那回曲的阿拉伯文字穿插,直线和曲线的几何纹样、缠绵不断的蔓草花叶……,流畅、舒展,进止自如,充分说明阿拉伯艺术家使用线条的才能。
伊斯兰美术的装饰风格,在圣、俗诸方面均得到巧妙的应用。建筑上的彩釉砖面装饰、嵌瓷壁画、大理石或木雕细工、织毯、刺绣、首饰、服装……各方面都呈现这种风格。特别是那种垂幛式的装饰纹样,其构图如同倒挂的钟乳石一般,在欧洲的华丽宫廷里也得到了应用。
金银细工和陶瓷方面,匠师们创造了各种秀美造型的铜或银制的壶、罐、酒杯、盘子等等。陶瓷造型丰富,色釉质量高超,尤其是青花釉的发展,在以瓷器发源地著称的中国亦不逊色。织毯方面,阿拉伯工匠的产品,以“波斯地毯”的名声,远销世界各地。
细密画公元1258年,阿巴斯朝灭亡后,不准描绘人物动物的禁令有所放松。这时,出现了附属于伊斯兰传奇文学作品的细密画插图艺术。画面色彩丰富,形象和构图体现出写实与想象的巧妙结合。透视法则也是按照东方的习惯自由细密画抄本插图伦敦国会图书馆处理的。巴格达是出产细密画的中心。14世纪时,在波斯地区的大不里士,也出现了水平很高的作品,13世纪时成吉思汗率蒙古人西下,带来中国文明,阿拉伯细密画家们兴致勃勃地从中国绘画中学到了东方手法。例如风景中的山川和树木画法,往往都归纳为几种简练的笔法。
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公元1290—1922年),是伊斯兰世界最后的光荣篇章。13世纪奥斯曼从土耳其南下的时候,埃及的阿拉伯马姆鲁克王朝尚在强盛中,他们在开罗建造了豪华的巴桑苏丹的清真寺。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廷,再度统一阿拉伯世界,16世纪时,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阿胡米特一世的蓝色清真寺,在印度的莫卧儿帝国领袖们,则修建了著名的泰姬陵庙(1632—年)。这是伊斯兰艺术最后的光辉。
苏丹哈桑清真寺埃及开罗
J. 伊斯兰教的起源和传说详细点啊!
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处于内忧外患之际,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内部氏族的分裂,外来者的入侵,迫使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传子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具体如下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力口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630年,穆罕默德以麦加贵族违背协议为由,率领一万多人的穆斯林大军,进逼麦加城下,以艾布苏·富扬为首的麦加贵族被迫请降,接受伊斯兰教,并承认穆罕默德的先知地位,麦加全城居民宣布归信伊斯兰教。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半岛的政治统一。632年3月,穆罕默德率10万穆斯林到麦加进行了一次经过改革的朝觐,史称“辞别朝觐”。穆罕默德亲自确立了朝觐的一系列仪典,成为尔后穆斯林朝觐所遵循的范例。他发表了辞朝演说,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宣布伊斯兰教创传的胜利,“我已选择伊斯兰作你们的宗教”,强调穆斯林之间团结和统一的重要性。同年1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至此,伊斯兰教已形成在半岛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精神支柱,揭开了阿拉伯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