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枚的遣兴的诗词
《遣兴》二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遣兴
【其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其二】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❷ 【古诗阅读】遣兴[清]袁枚爱好 ① 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 ② ,头未梳成不许看。[
(3分)这里的“阿婆”喻指自己的诗作,还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头未梳成”的“初笄女”,是不肯让人欣赏的。(也可喻指诗人自己,他把自己当成写作的新手,因为写作水平不够高,所以不愿展示自己的作品。)
❸ 清代袁牧诗《遣兴》全文 遣兴 作者:袁枚 朝代:清 体裁:七绝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❹ 遣兴的介绍 《遣兴》二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❺ 在袁枚的《遣兴》中“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的意思是:自己心里想想是很简单的,但是要写起来却很难,一首诗要改很多遍变才能感觉到心安。 诗词原文 《遣兴》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全诗注释 ⑴“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初笄(jī 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⑵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⑶解用:懂得用,会用。 拓展资料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调江苏,先后于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嘉庆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岁,去世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称"随园先生"。 袁枚倡导"性灵说",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嘉三大家",又与赵翼、张问陶并称"性灵派三大家",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主要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可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❻ 袁枚的遣兴全诗
袁枚的《遣兴》全诗: ❼ 袁枚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出自清代袁枚《偶作五绝句》。意思是:小孩子不知道春天已经来了,便问青草为什么会长出绿牙。 【不逢大匠材材难用】出自清代袁枚《大树》。意思是:就像那些大树,如果遇不到有眼光、气魄的工匠,那些大树就没有什么用处了。表达对怀才不遇的感叹。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出自清代袁枚《湖上杂诗》。意思是:只有自己心境与其他的游客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留恋,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出自清代袁枚《遣兴》。意思是:只要肯去寻访诗意,少许的一点灵机,就能够成为我的老师。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出自清代袁枚《春晴》。意思是:难得天气晴朗。风光是如此的清新怡人,人生应当及时行乐,何必去管头发又白了几根呢?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出自清代袁枚《明皇与贵妃》。意思是:到底是身为君王,还是看重江山,轻易地辜负了美人的一片深情。唐朝安禄山叛乱,唐明皇匆忙逃难,人民指责杨贵妃误国,唐明皇只得在六军的要求下将杨贵妃赐死。作者袁枚为杨贵妃感到不平,他认为唐明皇背盟负约,违背当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约。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出自清代袁枚《寒夜》。意思是:寒夜里点灯看书,烟火已逐渐熄灭了,却还是不肯去睡觉:美妻实在看不过去了,便把灯抢在手里,愤怒地问他说,“你可知道现在是几更天了?” 【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出自清代袁枚《遣兴》二十四首中第五首。意思是:正是因为喜好诗歌,所以要严格自己写出好的作品来,可越是这样越感到下笔艰难;往往写成一首诗后,还要字字斟酌,反复推敲,修改了上千遍以后,心里才能踏实下来,才可以拿给人看。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出自清代袁枚《品画》。意思是:要欣赏画,首先要讲求画中所流露的神韵;要评论诗,则要重视诗中所蕴含的性情。作者认为品画论诗有一定的方法,画求神韵,诗重性情,借此使可判断诗画的优劣。 【平生自想无官乐,第一骄人六月天】出自清代袁枚《消夏诗》。意思是:自己生平最盼望的就是无官一身轻的快乐,如今才知道,不做官的最大得意事,就是在这暑气灼人的六月天不必上衙门。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只为求诗中一字一句写得更为贴切,总得忍受大半夜的寒冷,费尽心血,才有收获。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出自清代袁枚《遣兴》。意思是:夕阳、芳草,勾人习见之物,只要会用就能创造出绝妙的诗句。 【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出自清代袁枚《赤壁》。意思是:一阵东风强以百万大军,当年刘备、孙权、曹操就是因为赤壁这一战,而决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势。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出自清代袁枚《伤心》。意思是:回想当初侍奉慈亲的欢乐日子,真有如一刻千金般的珍贵,但我总是把它蹉跎浪费过去了。这是追念慈亲的伤心诗。作者袁枚是一位孝子,“子欲养而亲不待”,慈亲已逝,回忆当时情景,不禁痛苦万分。 【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出自清代袁枚《栽树自嘲》。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皆有死的时候,好在没有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 ❽ 袁枚《遣兴》解释包全文文 清代文学家袁枚《遣兴》: 其一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其二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 译文: 其一 由于爱美求好下笔总是很困难,一首诗总是要反复修改才会心安。好比年迈的阿婆还如刚刚及笄的女孩,头发未梳好就不许看。 其二 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 (8)遣兴袁枚其七创造主张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遣兴》二首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 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诗词典故 作诗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一首诗的初稿出来后,还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地修改几百上千遍,就像阿婆还是年轻时那样十分爱美一样,未梳好头是不许别人看的。 往今来的好诗,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千锤百炼,反复修改的结果。正因为他们对待自己的作品是这样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了那些流传千古的奇文佳句。 1、苏轼改诗 苏轼在颍州时,曾因感慨晋代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高尚气节,做了一首《和欧叔弼》的诗。全诗如下:渊明求县令,本缘食不足。束带向督邮,小屈未为辱。翻然赋归去,岂不念穷独?重以五斗米,折腰营口腹。 这首诗概述了陶渊明的一段故事:陶渊明因家贫谋求小官做,曾当过一段时间的彭泽县令。有一天,郡太守派督邮来视察,要他整冠束带出去恭迎。他不愿受此委屈,就把官印悬在梁上,辞官回乡种田去了。在《归去来辞》这篇赋中,他就表明了自己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决心,表现出不肯与腐朽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 据宋代何遂《春渚纪闻》卷七记载,苏轼此诗原稿的第一句是“渊明为小邑”,后圈去“为”,改为“求”字,又连涂“刀、邑”二字,改为“县令”。 初稿的“为”,是“当”、“做”之意,只能说明陶渊明在“小邑”办事,而不能说明他是为什么去,怎样去,在那里做什么,且与后一句“本缘食不足”没有必然联系。改为“求”,就明确了。“求”是寻找、谋取之意,与下一句就联系上了。 陶渊明之所以到“小邑”去,是为了谋生,因为他家里“食不足”。原作的“小邑”,也不能说明陶渊明在那里究竟傲什么,改为“县令”后,就明确了。修改后的上下文清楚地说明,陶渊明是由于家境贫寒,去彭泽县谋求了一个县令的官做。 2、黄庭坚改诗 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曾写过一首《嘲小德》的诗,“小德”是一个小孩子的乳名。据《东皋杂录》记载:“鲁直(黄庭坚)《嘲小德》有‘学语黄莺转,书窗秋雁斜’句,后改为‘学语啭春鸟,涂窗行暮鸦’。” 原诗“学语黄莺转,书窗秋雁斜”是描写一个小孩子学说话和写字的情形。诗句的意思是:小儿学说话,像黄莺儿一般婉转动听;拿笔在窗纸上书写,宇像秋天南归的大雁排成人字形队伍那样整齐。可是这样写太不切合实际了——小儿呀呀学语,不会像黄莺的叫声那般婉转,握笔书写更不可能像南归的大雁那样整齐。 改成“学语啭春鸟,涂窗行暮鸦”后,不但真实而且富有情趣。因为一般的鸟叫声不及黄莺的啼声悦耳,小儿学语,也不可能像唱歌那样好听,所以,将“黄莺’改为“春鸟”更好些。而改“书窗”为“涂窗”,改“秋雁”为“暮鸦”,改“斜”为“行”,用语就贴切逼真得多。 “涂”是胡抹乱画之意,“暮鸦”是黄昏飞归林巢的乌鸦。诗中的“小德”想学写字,但不识字,也不会握笔,只是拿起笔来随意向窗纸抹去,结果,在窗纸上留下一片片墨迹,倒像是乱飞的乌鸦。这样,就逼真传神地描绘出一个乳臭未干的幼童在窗纸上乱涂乱画的情景,显得童趣盎然。 3、鲁迅改诗 1933年4月,鲁迅先生发表了著名散文《为了忘却的记念》,以记念两年前惨遭国民党当局杀害的五位青年作家。文中引录了这样一首诗: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是说已经习惯在漫漫长夜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带着妻儿被迫出走。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鲁迅这首诗写于1931年,1932年7月1日录在日记上。将发表的诗与日记上的原诗对照,会发现有两处作了重要改动:一是“眼看”改成了“忍看”,一是“刀边”改成了“刀丛”。虽然只有两字差,但气势和意境迥异。 “眼看”只是一般的叙事,缺少感情色彩,而“忍看”(意为“岂忍看”)则深刻表现了鲁迅当时极度愤怒的心情和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刀边”改为“刀丛”,则不但突出表现了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更表现了鲁迅对革命的无比坚贞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两处修改,使诗的语言更形象,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4、郭沫着改诗 1942年6月的一天,山城重庆梅雨连绵,大型历史剧《屈原》就要开演了,演员们正忙碌着。突然,剧作者郭沫若抱着个供做道具用的大瓷瓶兴致勃勃地走了进来。他是应邀来看演出的,恰好遇雨,即景生情,诗人诗兴大作,随口吟出一首打油诗来: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阴沉竟未开。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台。 演员们听了,对诗人的文思敏捷、幽默风趣赞叹不已。这时,有人提意见说,“抱瓶”出现两次,重复了。郭沫若略一思索,便将第三句改成“敢是热情惊大士”(“大士”指观音)。 正当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时,扮演婵娟的张瑞芳挤上采说:“那‘怒’字太凶了点了儿。”郭沫若欣然点头,表示同意。于是先将“怒”换成“遍”,琢磨了一会儿又换成“透”,最后定为“惠”。 为什么不用“遍”、“透”,而用“惠”呢?原来,“遍”和“透”在这里意义相近,虽然都反映出雨下得大,但都缺乏形象性和感情色彩。而原先的“怒”字,虽有鲜明的性状特色,又兼用了拟人手法,能活画出大雨的气势,但感情色彩与作者愉快的心情不吻合。 因为作者虽然是冒雨赶路,但这是去品尝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所以心情该是愉快的,何况前一句改为“敢是热情惊大土”之后,更是表达了这种愉快的心情。“惠”宇则巧妙地表现了作者不辞辛苦地送瓶的诚心感动得观音大士施恩,洒甘霖降喜雨,从而形象生动地渲染了作者欢乐的情感,使得情与景水乳交融。 ❾ 这首诗出自袁枚的
由于题目没给出相关诗句,所以下面列举几首袁枚的诗,请自行对照: ❿ 清.袁枚 《遣兴》中两句诗的意思
一、诗句的意思 与遣兴袁枚其七创造主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商标侵权事宜处理委托书
浏览:168
内容无版权今日头条
浏览:327
房产纠纷诉讼时效是多长时间
浏览:269
无形资产年限怎么确定
浏览:542
工商登记人员工作总结2018
浏览:799
我要发明机器人300字
浏览:341
转让合作书
浏览:512
上海联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浏览: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机转让
浏览:698
债务股权转让
浏览:441
食堂转让合同范本
浏览:335
广西华航投资纠纷
浏览:902
萌分期投诉
浏览:832
金软pdf期限破解
浏览:730
马鞍山学化妆
浏览:41
胶州工商局姜志刚
浏览:786
了解到的发明创造的事例
浏览:391
2012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浏览:773
合肥徽之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636
天津企兴知识产权待遇
浏览: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