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炎帝以发明()而著称。 炎帝被尊奉为()的创始者。 炎帝还尝尽百草,促进了用草药治病技术的发展,所
炎帝以发明(农耕技术)而著称,炎帝被尊奉为(农业)的创始者。炎帝还尝尽百草,促进了用草药治病技术的发展,所以也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❷ 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发明医药,成为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业的创始人的是谁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中国的太阳神,三皇五帝之一。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内耕种,他还是医药容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神农系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神农氏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过渡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颇多贡献继伏羲氏之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又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
尝百草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右边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
❸ 炎帝黄帝发明了什么
根据传说,炎来帝神农氏部落自有五个方面的贡献:
第一,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地。
第二,发明农业,种植粮食作物。
第三,从前人们没有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时才开始制造出来。
第四,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尝百草是为了知道百草的药性,进而发展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
第五,发明纺织,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发明养蚕的嫘祖便是神农氏的后代
根据传说,黄帝部落有以下贡献: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位于陕西中部)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水井:井的发明,古人也归功于黄帝。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鼓、指南车等发明。
❹ 炎帝如何利用植物发明草药
五谷
古时候,人们都是吃鸟兽的肉和山上的野果过日子。到了炎帝神农时,人慢慢多起来了。炎帝心想,鸟兽总会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实,每年可以生长一次,可以源源不断。要是能把那些最壮实的草木种拿来种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于是,他从山上砍来一些木料,削成启土锄地的耒耜,让他的琉璃狮子狗在前面拉着走,自己在后面扶着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从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开始试种起来。
不久,这些种子破土而出,长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几倍的收成。炎帝高兴极了,第二年,就叫稻、黍、稷、麦、菽五位大臣,带领百姓,按土地的高燥湿肥等情况,划分地段,分头大面积种植。
这件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他打发一只满身通红的神鸟,衔着一株九穗的禾苗,飞到炎帝他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空,把种子撒在地里。又命令太阳神和雨神帮助照管。结果,五个地段长出了五种不同的作物。为了便于记忆,炎帝就按五个大臣的名字,把这五种作物叫做稻、黍、稷、麦、菽,这就是五谷的由来。这年秋天,五谷中长出了一尺多长的嘉禾。这种嘉禾种一年可以收三次,人吃下不但可以充饥,而且可以长生不死。这样一来,许多人就慢慢懒散起来了。玉皇大帝知道后,很不高兴,叫米谷神速速收回五谷中长生不死的成分,而且种一年只能收一次。又命红色神鸟留在人间,每年春天催百姓耕种。后来,那神鸟就变成了现在的布谷鸟。
神农梨
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垄上苦苦琢磨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没感觉到。
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他喜出望外,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当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个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儿都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最早形态的耒耜,后人叫“神农犁”。
神农识“三宝”
“茶陵有三宝,生姜、大蒜、白芷脑”。到处流传着这句俗活。茶陵的生姜、大蒜、白芷,质量好、味最香浓,远近闻名。为什么生姜、大蒜、白芷会成为茶陵的“三宝”呢?据说这“三宝”因为是炎帝在茶陵发现的。
有一次,炎帝在茶陵坑(今名茶干)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象刀割一样。吃了好几种药草,也不能止疼,就这样疼昏了,躺在大树下,一阵凉风吹来,炎帝醒过来了。他自己也不晓得是什么原因,这时,又一阵凉风吹来,有一股浓浓的香气。他顺着这股香气,走到一丛尖叶子青草边,香味就是从这丛青草上散发出来的。闻一闻,头也不昏,胸也不闷,原来是它的芬芳的药味使他起死回生的。炎帝又惊又喜,顺手拔了一蔸,慢慢咀嚼。味道不错,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阵,肚子里咕咕噜噜地响着,泻了一阵,身体全好了。于是,他给这种起死回生的草取名“生姜”。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因为炎帝姓姜,取生姜的名字,是为了纪念生姜的活命之恩。从此,茶陵开始种植生姜,最好的生姜就山产在茶陵坑、碣石—带。
有一天,炎帝在离云阳山不远的洣水河畔采草药,淋了雨,受了凉,全身时冷时热,脑壳疼,肚子胀,坐在地上呕吐起来。突然看到身边有棵草,散发出浓烈的香味。扯出一看,块根象小萝卜把皮剥掉,肉又白又嫩,水汪汪的。这时,他正口渴,就把根块吃了,真巧,不到半个时辰,不再时冷时热头疼口渴了,呕吐也止住了。炎帝一阵高兴,把这止吐止疼的白嫩的块根取名叫“白止”。因白止属草类,后人将“白止”写成“白芷”。炎帝发现白芷的地方,后来筑成了茶陵城。代代种植白芷,白芷品质也最好,至今流传这样的俗谚:“城里(茶陵城内)白芷淀湖(茶陵城外的护城河)藕,不要还价拿起走。”
有一年夏天,天大早。赤松子随神农去茶陵露岭采药,酷暑难忍,患了痢疾。神农找来一种草药给他服用。连服两天后,病就好了。赤松子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神农说还没有取名。赤松子将这株草药左看右看,见尾巴上有个“脑”,蔸子上山有个“脑”。就把这草取名“双脑”。后来,写成大蒜脑,简称“大蒜”。至今,露岭东麓还保留着药堂(后衍化为郁堂)的地名,这里出产的大蒜,最有名。
茶叶解毒
神农尝茶神农为了尝味百草,走遍了茶陵云阳和露岭,越走越远。一天,他历尽艰辛。走到茶陵东边的茶山采药,不小心误食一种有毒的药草,顿时头昏眼花,瘫倒在地。他挣扎着,爬住一丛矮树丛下,摘了一把嫩叶,泡在水中,连水带叶,一口喝进肚里。不一会清醒了许多。他发现这种树叶吃后,先苦后甘,有—股清香味。他想记住这种矮树,但一时取不出合适的名字。想了很久很久,只好画个符号,以便记忆,上面画了一株草,中部画个人的样子,下面画了棵树,合起来就是个“茶”字。意思是这种比人矮的树,象草一样的嫩芽,可食用,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后来,他在茶山,一天误食七十种毒草,都是茶叶解的毒,救了他的命。所以古书上记载神农在茶山“日遇七十毒,因茶而解”。“茶”的名字,就这样代代相传。
拔草锄草
神农从天上盗到谷种,播种在云阳山下的平原上。这里土地很肥沃,禾苗长得很茂盛。可是,因为玉帝派仙人把草种撒到地上,草长得很快。往往是草盛禾苗稀。
人们不分日夜,弓背弯腰,没完没了地拔草,一个个累得腰酸腿疼眼发花。—天,有个年青后生实在受不了啦,又气又恼,顺手拿起一块又平又锋利的石块,朝地上狠狠一挖。事出意外竟挖出了几蔸野草。神农看见了,想了想,高兴得合不上嘴。他找来一块石头,磨出锋利的口子,又安上木柄用来挖草。后来,人们把这东西叫做锄,“锄”,是“助”的意思,就是帮助人们除杂草。人们用锄除草,再不要弓背弯腰了,轻松得多。从此,锄就一代代传下来。
❺ 草药是谁率先发现的
神农
神农氏
【简介】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即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作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
【历史记载】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史记·五帝本纪》则隐喻炎帝与神农氏并非一人,说黄帝时,神农氏的时代已经衰落,诸侯之间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农氏不能征讨,于是黄帝“修德振兵”,讨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俩伐灭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农氏而有天下。神农氏不事征伐,这与《庄于·盗跖》说神农氏“无有相害之心”、《商君书·画策》说神农“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会变成炎帝这样“侵伐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战的黄帝,竟然要与他“三战,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记·封禅书》分列炎帝和神农氏为二人,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也主张炎帝、神农氏为二人。
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的是猎物和植物的查实。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确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神农氏从这里得到启发:谷子可年年种植,源源不断,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实选为人用,多多种植,大家的吃饭问题不就是解决了吗?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草药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的尝,一样一样的试种,最后从中筛选出的菽、麦、稷、稻五谷,所以后人尊他为“五谷爷”、“农皇爷”。
神农氏教民种五谷后,并不单单靠天而收,还教民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在这一高台的四角各有一口井,台中央有一口井水都 会波动。由于这一带历史上多次被黄河水冲击,黄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积,这些井多数都被埋在地下,现在仅找到一眼,在南面二百步分配权的地方。此井泉水清澈、甘甜,每天都有方圆近百里的人到这里取水,称为神水,说直接可以治病。
后人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种五谷的伟大功绩,在这高台上修建了庙宇。传说神农氏生于农历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丰登。历代达官司贵人、文人学士到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据县志记载,三国时曹植来这里拜谒后,写下著名的《神农赞》,“少典之,火德成木。造为耒耜,遵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不。”
五谷台神农氏的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墙上的壁画记录了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除了开垦荒地,口尝百草,播种五谷,汲水灌溉外,还有日中为市,造陶器,尝药治病等。
农业的出现,人类的劳动果实已有剩余,这时,神农氏设立集市,让大家把吃不完,用不了的食物和东西,每天中午拿到集市上去交换,从而出现了中国社地原始的商品交易。
同时,他还发明了陶器,解决了人类的生活用具——器皿和陶盆、陶罐等。
神农氏的另一伟大功绩就是创始了中国医药和医术。
《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❻ 中国第一个发明草药的姓氏
是炎帝神农氏 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
(一) “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农氏
我们现在都把华夏族称为炎黄子孙。黄是黄帝;炎是谁呢?是指“炎帝”。炎帝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大部分神话传说中称他为“神农氏”。他也是一位传说中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有过不世功勋的人物。神话中讲得最多的是炎帝对我国农业耕作的发明。《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炎帝还有一件伟大的功劳,是发明了医药。在神话传说中,他颇有些舍己为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据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四川至今还有一个感人的神话传说,说神农氏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他尝尽了百草,有一天尝到一种剧毒的断肠草,终于他的肠子断烂,为人民牺牲了生命。神农氏还教给人们通商交换:“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些传说都是后人对自己的祖先炎帝的神化,说明他和黄帝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之祖。
(二)神农氏的历史传说
[头顶一颗珠]
一次,神农氏在深山老林采药,被一群毒蛇围住。毒蛇一起向神农氏扑去,有的缠腰,有的缠腿,有的缠脖子,想致神农氏于死地。神农氏寡不敌众,终被咬伤倒地,血流不止,浑身发肿。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来救我。”王母娘娘闻听呼声后,立即派青鸟衔着她的一颗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盘旋窥瞰,终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农氏。毒蛇见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鸟,都吓得纷纷逃散。
青鸟将仙丹喂到神农氏口里,神农氏逐渐从昏迷中清醒。青鸟完成使命后翩然腾云驾雾回归。神农氏感激涕零,高声向青鸟道谢,哪知,一张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发芽长出一棵青草,草顶上长出一颗红珠。神农氏仔细一看,与仙丹完全一样,放入口中一尝,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兴地自言自语:“有治毒蛇咬伤的药方了!”于是,给这味草药取名“头顶一颗珠”。后来,药物学家给它命名为“延龄草”。
[茶叶]
神农氏尝百草时,随身带着一只能看到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帮助他识别药性的活“仪器”———獐鼠,又名“獐狮”。民间有“药不过獐鼠不灵”之说。 一天,獐鼠吃了巴豆,腹泻不止。神农氏把它放在一棵青叶树下休息,过了一夜,獐鼠奇迹般地康复了,原来是獐鼠吸吮了青树上滴落的露水解了毒。神农氏摘下青树的青叶放进嘴里品尝,顿感神志清爽、甘润止渴。神农氏教人们种了这种青树,它就是现在的茶树。这就有神农架民间传唱着“茶树本是神农栽,朵朵白花叶间开。栽时不畏云和雾,长时不怕风雨来。嫩叶做茶解百毒,每家每户都喜爱”的山歌。
(三)炎帝 神农氏
姓名:伊耆,姜
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
地区:湖北随县
籍贯:湖北随县
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❼ 炎帝发明了什么
用历史上的说法来说,炎帝是神农氏,也就是说他是尝百草,这就是原始的医学,从这一点就能够看得出来,中国原始的早期的医学发展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不断的尝试自然界的东西来得知他们的作用。
❽ 列举传说中炎帝的发明有什么
相传炎帝神农氏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❾ 炎帝神农氏其功绩有发明()
炎帝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炎帝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