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何时由谁提出的
中.华民.族的概念,最早由梁启超在其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的著作中提出。相关的历.史学及人类学理论有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以及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的转化及混合。中.华民.族这一政.治概念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代的有着不同的定义。
“民.族”一词,是一个外来词汇,是在19世纪末叶从日本传入中.国的,在“民.族”一词传入中.国后,产生了“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中,有“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
“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
“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
梁启超先生创造的“中.华民.族”引起了很大的麻烦。“中.华”是中.国词,“民.族”是西方词。一开始认为“中.华民.族”指“汉.族”,即“汉.人”,但后来发现难以解释,又用“中.华民.族”指称“中.国人”。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也郑重宣告: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用法.律形式将民.族平等规定下来:"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就是"五族共.和"的思想。
1924年以后,孙中山的"中.华民.族"理念,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行动纲领。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不仅明确认同此一理念,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
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宣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由国.民政.府组.织编撰的《绥蒙辑要》,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说明中,更是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基本态度和主张:
“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民.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为目的。现在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
1935年《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那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让“中.华民.族"观念传遍大江南北。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观念认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民.族危.机的强烈刺.激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为了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大力宣.传"中.华民.族"是一个单一性民.族的观点。
1942年8月27日蒋.介.石发表的题为--《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中,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关系,中.华民.族成员之间平等的、荣辱与共的"整体"关系(包括政.治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平等关系等),以及这种关系认知的现实必要等各个方面,反复说明了他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理解,其核心就在于论证"中.华民.族是一个",其各个组成部分都不能单独称为"民.族"。他虽然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对民.族概念的定义,但其所谓"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统,说明我们五大宗族是生命一体",已然表明了其对"民.族"概念的理解。
实际上最终把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牢固地确立在最为广大的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的脑中与心中的,是这场持久而壮烈的抗.日战争。
50年代,中.国仿照苏联的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阐发其民.族政.策时曾指出,某一群.体成为“民.族”要具备以下四个标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从共同的文化特征中显示出来的共同的心理构成。于是根据这些标志,中.国的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对400个需要识别的群.体进行了调.查。他们除去了一些大民.族共同体的分支,最终确认了50多个少数民.族。
然而苏联的这种民.族理论和政.策,对后来它的解.体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斯拉夫和前苏联因为转型为民.主国.家而解.体了,但印度、印度尼西亚搞民.主却没有解.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没有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而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实行了列.宁主.义的民.族政.策。列.宁主.义民.族政.策对解.体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极大的作用。
一、民.族身份法定化,阻止了各民.族自然融合的趋势。
二、不同民.族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不同待遇,加剧了民.族矛盾和冲.突。严重违背现代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三、把国.家定义为是民.族联合.体,而不是公.民.联合.体,公.民不是直接参与国.家事务,而是通.过民.族参与国.家事务,导致公.民效忠对象从国.家变成民.族,为民.族分离奠定心理基础。
四、按照每个民.族分布区域划分行政区,给民.族野心家提.供分.裂的物质条件。
五、形式上的高度自.治与实质上的完全剥夺,给民.族野心家提.供了分.裂的口实。前苏联一边在少数民.族分布区域,建立共.和国,但一边又扣.留共.和国各种权限,留下欺.骗,愚弄,欺.压的恶.名。
因此,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特点就是:给民.族分.裂分.子提.供分.裂的心理基础和物质条件,并提.供分.裂的口实。
多民.族国.家凡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无不存在着巨大的分.裂隐患。中.国也是实行列.宁主.义民.族政.策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走向民.主宪.政,分.裂主.义将对我们造成巨大的挑战。
2.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不知楼主问的是这个汉字词是哪个国家发明的还是这个概念是哪国提出的。
如果是问这个汉字词,那么是日本创译,后被中国吸纳的。
如果是问“民族”这个概念是由哪国人提出,那么当今世界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毫无疑问是来自西方国家。
3. 中国近现代民族一词的来源是
民族早已有之,就像人类在十九世纪前很少用并不代表没有人类样,民族主义是基于语言文字习俗血缘利益等产生,是种性,自古就有,有人说是梁启超提出来的目的是揽功,同时打击汉人民族意识,民族一词提出来梁启超还没出生呢,民和族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民组成的族,族中的同一民,民族,感觉好也就用下来了,民族这个词的提出相当早,章太炎不晚于1900年的《序种姓上》中说"自《帝系》《世本》推迹民族,其姓氏并出五帝之臣属",说梁启超最早提出民族一词,出于1899年拥清派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经考证这是梁启超的《东籍月旦》是他1902年的作品,还有更早的"上海民族繁多,其客民之聚而谋利者又率多桀黠儇巧,治民之道颇难于剂宽猛而得其平。"(壬申年七月二十一日即1872年8月24日《申报》中《论治上海事宜》一文),再往前早还有,"昔以色列民族如行陆路渡约耳旦河也,正渡之际,皇上帝尔主宰令水涸,犹干江海然,则普天下之民认皇上帝之全能,且尔恒敬畏之也。"(丁酉年九月既1837年10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载《论约书亚降迦南国》一文),在往前早还有,唐时李筌著《太白阴经》序中有“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只要愿意找还有更早的,公元六世纪《南齐书》列传之三十五《高逸传顾欢传》“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只要愿意早还有更更早的。
4. 在中国,民族一词起源于何时
中国古代无此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但是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乔舒亚降迦南国>一文
5.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哪
一、通俗意义和是哪个的“民族”一词最早出现出现在希腊。
二、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是出现有三种说法:
1,1898年出现。
1989年版的《辞海》在“民族”的词条下有这么一段话:“在汉语中,古代文献对‘民’和‘族’这两个概念都有阐述,但是将他们合成‘民族’一词,据今人考证,始自梁启超从日文中借引过来,1898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一文,出现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民族竞争”等术语 ,这是汉语“民族”一词的最早来源。”
2,1895年出现。
《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全史简读本。民族史》中有这样一段话:“近有人考证,‘民族’一词最早见于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的《强学报》的第二号上的《论回部诸国何以削弱》的文章中:“计五十年来,由鸭苏劣地爹士蒲地士唔(译言,意思为全权无限刑威独擅)之国,无不或弱或亡,其何故哉?夫国之易治者,莫如君权之独擅者也,莫如民族之顺命也。”
3,1882年出现。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韩景春,李毅夫两位研究员研究,最早使用“民族”一词的是王韬,是在1882年的《洋务在用其所长》的文章中:“我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殷繁”。
6. “中华民族”这个词谁发明的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
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
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
杨度、章太炎和黄兴皆有使用
1907年,继梁启超之后,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成为“中华民族”一词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国新报》连载的《金铁主义说》一文中,在与梁基本相同的意义上,即“中华民族”指的是汉族,也多次使用“中华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一文中,也使用“中华民族”一词,仍指汉族。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3月19日,革命派领袖黄兴,刘揆一等领衔发起的影响很大的“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后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这里的“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国境内的所有民族,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时,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官员,还发布《化解种族见解之文告》,禁止商人,报纸广告,公私函使用“大汉”字样,以示民国民族“大同主义”。
7. 中华民族一词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近代学者梁启超:“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也’之一观念浮现于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表述。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破天荒地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一词。他在评介当时有影响的世界史著作时称这些论著“于民族之变迁,社会之情状,政治之异同得失,……乃能言之详尽焉”。又云:“著最近世史者,往往专叙其民族争竞变迁,政策之烦扰错杂”。
梁启超从这种民族竞争的理念出发,又大胆地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
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随后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由“保种”、“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
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才清晰地赋予了较为科学的内涵。其称:
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梁启超钟情于民族主义的根本原因,是他认定民族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
8. “中华民族”这个词是谁发明的
“中华民族”这一家喻户晓的称谓,细算起来也只有103年的历史;其创始人就
是梁启超。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年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热潮迫使先进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许多问题。1898年秋,梁启超流亡日本之后,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欧洲的民族主义论著,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在民族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见解。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通过对欧洲世界史著作的评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词。随后,他又从民族进化和竞争的理念出发,大胆提出了民族主义是近代史学的灵魂。他在《新史学》一文中明确指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这里所谓的人群进化,实质上也就是民族进化。梁启超的民族观念已经开始上升到理论层面。
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
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吏,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梁启超在这里反复用了三个“中国民族”,而且从宏观上勾勒出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显然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其云:“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
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日国家观;二日世界观”。
由“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基本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这是目前所见到的关于“中华民族”的最早词汇,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过,梁启超在具体使用“中华民族”一词时却比较混乱,有时指汉族,有时又指中国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发表的《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才清晰地赋予了较为科学的内涵。
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于梁启超崇高的地位和影响,“中华民族”一词一经提出,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在留日中国学生所办的报刊当中,无论是《浙江潮》、《江苏》、《二十世纪之支那》,还是《民报》、《国民报》、《童子世界》,都对民族主义以及中华民族的含义展开了讨论。杨度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论家也加入到讨论的行列当中,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杨度在1907年发表了《金铁主义说》一文,对中华民族的含义进行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提出中华民族与其说是一个种族融合体,不如看作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文化的一体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
孙中山、章太炎这些革命党人从“革命排满”的立场出发,本来不大关心民族融合问题,但在梁启超、杨度这些大学问家的影响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问题。随着中华民国的创立,孙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论,进一步将现代民族主义落到了实处。中华民族多民族共同体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成为国人的共识
我是沙发~~~~~~~~~~ LZ 我要最佳答案嘛 ~~~~~给我嘛~~~~~~~~~.....................
9. 中国古代“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何时
目前能找到的文献资料,最早的“民族”一词,出自东晋道士顾欢的《夷夏论》:今诸华士女,民族弗革,而露首偏踞,滥用夷礼。
其它比较典型的使用民族一词的有:
唐朝李筌在其《太白阴经》一书的序言中写:夫心术者,尊三皇、成五帝;贤人得之,以伯四海、王九州;智人得之,以守封疆、挫勍敌;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故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倾命
唐朝诗人皮日休《忧赋》中写:上自太古,粤有民族,颛若混命,愚如视肉。这里的民族说的是古代广东的少数民族
南宋进士何送英上书宋高宗:陛下曾念中原之民族、故国之宫闱乎?这个民族基本和现代常用的民族一词一个意思了
10. 民族一词是由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分子创造的吗
据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者郝时远考据,古汉语“民族”有可能在近代传入日本,然而现代意义的赋予主要是在日译西书(主要是德人著作)中对应了"Ethnic group"和"Nation"等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