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毕加索的真正死因
1973 年4 月8 日, 毕加索结束了91 岁的生涯, 关於他的死, 似乎谁都不曾提出过疑问, 他是年老寿终的.需要指出的是, 这位具有无穷创造力的人, 有着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个性.毕加索没有一个飞腾的晚期, 他的名望使他精力分散.为了躲避人们对他的热情追访, 他隐居在一所座落於山顶的别墅里, 只接待他愿意会见的人.直到临终, 他依然喜爱恶作剧和离奇古怪的花招.这就使他的死亡无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也为人们探索他的死因提供了一个佐证.
1988 年6 月, 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历经5年研究, 在美国出版了一部毕加索的新传: 《毕加索, 创造者和破坏者》, 书中披露了这位艺术大师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在她的笔下, 毕加索是一个粗暴专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幸灾乐祸、诡计多端的人.书中曾提到毕加索与一名年轻的茨冈人搞同性恋, 后来, 这位茨冈人离开了他, 他发誓, 要报复.阿里亚娜还写道: 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 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 并对她说: "我是毕加索, 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我们在一起一定会快乐的."在当时的法国, 21 岁以下的均算未成年人, 但是毕加索却在玛丽·特里萨18 岁生日那天占有了她.他把玛丽安置在一个夏令营里, 而他则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 一名俄国芭蕾舞演员在附近度假.
白天, 他让玛丽当模特儿; 一俟晚上, 他就借故溜出去与玛丽幽会.从此, 毕加索就开始纵欲, 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在玛丽生下女儿梅娅不久, 毕加索又遇到了女摄影师多拉·马尔, 於是他又抛弃了玛丽.因此, 长时期的纵欲, 是促成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不然的话, 毕加索还可以多活几年.据阿里亚娜透露: 该书中的许多素材都是由毕加索的前妻弗兰科斯·吉洛特提供的.弗兰科斯是毕加索1943—1953 年的生活伴侣.现在她已和一名医生结婚.此书一半是写她的.该书出版以后, 在世界各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曾在《住宅与庭院》杂志上披露说, 毕加索在1915 至1916 年间, 曾与一位巴黎妇女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查理森曾是毕加索的朋友, 他说, 这位妇女名叫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 她遇到毕加索时27 岁.查理森说, 最令人惊奇的是在一幅素描的镜框底部夹着一张小纸片, 毕加索在上面写道: "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毕加索在这之前从未表现出对结婚感兴趣, 尽管他后来有过两个妻子和许多情妇.此事证明, 毕加索一生中究竟有多少情妇, 无人知晓, 从而为纵欲一说提供了有力的注脚.
还有的学者试图从艺术规律、艺术与女性的关系来探讨毕加索之死.毕加索在其一生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艺术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状态如处在比较和谐美好的阶段, 便会给艺术家创造良好的创作心境和创作环境.在促成艺术家创作力爆发的各种个人因素中, 感情因素往往是一根"导火线".而毕加索的创作热情、创作工作是在与最后一位妻子雅克琳结婚之后才又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如果没有雅克琳的存在, 没有从她那里得到灵感, 毕加索的最后10 年就不会那样充实.在毕加索最后10 年的作品中, 可以看出结婚带来的生活的安谧以及从比自己年轻40 岁的妻子那儿得到的激励与迫近的死神之影的相互交错.但据学者、专家的考证, 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 被毕加索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 "安眠药服多了, 简直象半个病人".这使毕加索感到无限痛心, 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热情.伤感时时在折磨着这位艺术大师.另外, 从艺术创作规律来看, 高峰期过后, 便是无可挽回的衰退期, 即使伟大的艺术家也无法摆脱创作力衰退的命运, 因此, 毕加索也不能幸免.而从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实际来看, 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原因, 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毕加索就是在这种氛围下郁抑而死的.
有的学者则对此提出疑议, 认为证据不足.从客观上来看, 由於毕加索个性古怪, 举动神秘莫测, 对许多事避而不谈, 使人无法知道真相; 加上毕加索死后, 又缺少详细的死亡报告, 这就难免会引起后人的猜测和争议.
❷ 毕加索对创造的描述是什么
首先,毕加索是个天才,从小就对图形和色彩有天赋,胡涂乱抹很有一套。在别人只会尿床的时候,小毕就能画素描啦,而且水平很高,既可简单也可繁琐,随心所欲,收放自如。
其次,他生在一个特别适合画画的环境里面,老爸是个画师,能给他一定的引导。周围的亲戚们看小毕有这个才能,也帮他。值得一提的是,小毕的数学老师,竟然对他的考试作弊睁一眼闭一眼,故而每次考试,这个把“2”看成是只“鸽子”的男孩,都能混成及格。
就这么着,小毕的画参加了画展。而且很有几位画家(大概是小毕他爸的好朋友),对他狠狠地赞扬了一番。嘿嘿,到这个时候,如果按照丹纳的理论分析,小毕已经完成了的准备阶段,该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创作啦。
果然,毕加索开始对什么都看不顺眼。举个例子:比如画肩膀的那一笔,他就觉得老师教的那个弧度一笔画下去简直是粗笨,可是大家却都那么画,不知道这帮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等等,诸如此类,让他觉得西班牙简直没办法呆下去,前后左右全是些平庸乏味的人,决定去世界艺术中心——巴黎。
到了巴黎以后,毕加索如鱼得水。他可以毫无顾忌地,穿最不搭配,颜色最浓烈,最不协调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红头黄嘴绿身子的大鹦鹉,而没有人会觉得这样的装束有什么怪异之处。他可以通宵达旦地寻花问柳狂欢作乐,而没有人对此横加指责。除了玩乐之外,他还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画画,并且得到理解和赞赏。嘿嘿,毕加索这家伙命好啊!无论到哪里都有知音,欣赏他,提携他。其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马蒂斯。这个马蒂斯,值得多说两句。毕加索最嫉妒马蒂斯了,因为他有毕加索没有的东西:安静。而毕加索浑身上下只有躁动,只有性冲动,只有破坏一切的欲望,这些与安静截然相反的东西控制住了毕加索,令他永远不满足,永远否定自己,永远创新。
后来,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把毕加索三万多幅作品整理了一番,分成什么“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还有什么“立体主义时期”(也叫“黑色时期”),“古典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呵呵,最好玩儿的是,在“立体主义时期”里面,还要细分成什么“解构的立体主义”,“分析的立体主义”,和“综合的立体主义”。俺的娘啊,理论家和批评家的创造力总是那么旺盛。老天爷不让他们去搞创作,真是委屈他们了。
那么,毕加索的那些个所谓的“时期”到底是啥东东呢?无非是他在画了500张同一风格和题材的作品之后,腻了,烦了,进行一种新的尝试。是他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创新——否定——创新”的过程。
具体点说就是:比如有一天,他画人体画烦了,觉得画家们都按照现实的比例去画人体,真是愚蠢透顶,大家都说“胳膊拧不过大腿”,我偏要在画布上让“胳膊拧得过大腿”,我偏要把胳膊画得跟大腿一般粗;(《海边奔跑的少女》);比如有一天,他忽然琢磨:一张画,描述的客观存在是静止的,瞬间的。它咋就不能描绘出一个动态的过程呢?于是,他就决定创作这么一张前人没有画出来过的画,他要把西班牙斗牛的过程从头到尾描绘在一张画布上面(《斗牛士之死》);再比如,他总是抗拒不了女人的美貌,基本是见一个爱一个,恨自己没出息,气得他简直要给这些女人毁容,让女人的眼睛像比目鱼一样全长在脸蛋的一侧,或者索性给女人来个豁鼻子(《多拉-玛尔》);诸如此类,俺就不逐一分析啦。文化乱弹这里绘画大师多如猪毛,俺再说下去,恐怕要露馅儿。
还有重要的一点,几乎被人忽视了,那就是毕加索始终如一地保持顽童的天性,以此抵抗人世间的文明和条条框框。毕加索认为:“除音乐需要特殊的秉赋之外,相对于其他艺术而言,所有儿童都是天才,只不过这些天才被成人的教育扼杀掉了。”(大意啊)!呵呵,原来艺术创新的不二法门,就是像儿童那样去看世界,去描述世界。靠!幸亏这段话由于某些原因,没有广为流传。否则美术学院全都关门大吉,后果将极为严重,那就意味着,一个学习美术的人,将从此丧失成为“东易日盛装饰公司首席设计师”的机会和可能。
我这么说,也许有人会跳出来反对,指责我亵渎经典。呵呵,如果大家觉得以上的说法不够拽,那咱们就换个说法:
按照古希腊的创作理论,创作的最高境界,是“神”的境界。意思是说,画家只能画出一张具体的桌子(铁的,或者木头的;方的,或者圆的;);而只有“神”才能画出来不具体的桌子(概念,或者叫做本质)。“神”画出来的桌子是任何人都没有见过的,然而它的的确确是桌子。
毕加索,正是一个达到“神”的创作境界的画家。咱们还拿画桌子为例。毕加索领悟到:
1, 桌子在一般人眼里各式各样(形状、材质),然而用画笔在画布上表现出来,无非只是一些几何图形的组合罢了;
2, 桌子在一般人眼里是个整体,然而在画家的眼里却是一些零碎的个体。画一张桌子,其实是将现实的客观存在的桌子拆分为零件,再重新组装的过程。
呵呵,一般的画家都按现实存在的桌子的形态在画布上重新组装桌子。而毕加索,则喜欢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想法,去重新组装桌子。
毕加索在画布上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按照他的方式重新组装的世界,奇特、混乱、怪异、晦涩、骚动不安,颠覆传统,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通过毕加索,我们体验了别样的欢乐与幸福,迷茫与痛苦,冲动与挣扎。这是个我们从未见过的世界,它也不会真实地降临到我们身边。这个世界,只属于毕加索。我们则是一些受邀访问的好朋友,或者贸然闯入的不速之客。
以上两种说法,说的是同一件事:经典在毕加索的手里,诞生了50%。那么,另外50%呢?
它是靠毕加索的那些个情妇,靠他四季如一的海魂衫,靠他那个大鼻子……还有,靠其他各色人等,包括:赞赏者;崇拜者;抨击者;漫骂者;政客;商人;掮客;等等……当然少不了理论家和批评家,成年累月地,连篇累牍地,不知疲倦地,共同制造出来的。
最后,关于毕加索创作的各种说法,如果你去巴黎毕加索博物馆,看过他用自行车的车座和车把做的“牛头”,你就会相信:毕加索确实是个顽童。那些个所谓的“时期”和“主义”,跟他本人,还有他的作品,都没什么关系。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❸ 毕加索怎么死的
毕加索是寿正归寝的,毕加索于1973年92岁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
❹ 求《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PDF、epub、mobi、azw3电子书
所有电子书都有。
❺ 有关毕加索不为人知的故事
《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你去看看这本书,应该可以找到好的吧!
❻ 毕加索是谁呀
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❼ 毕加索被称作“惨绝人寰的战争综合图像”的是哪一幅作品
毕加索著名的反战作品《格尔尼卡》
1997年4月,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向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居民专门发出一封致歉信,就60年前德国空军对小镇的轰炸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德国人何以在战争结束 半个多世纪以后又自揭伤疤,承认自己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曾犯下的罪行呢?这要从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反战杰作《格尔尼卡》说起。
大屠杀激发构思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正处于法西斯反动势力猖獗扩张的时代。在西班牙国内,随着法西斯的日益嚣张,反动军官佛朗哥公然挑起了与共和政府之间的战争,使西班牙成为法西斯分子“最好的练兵场”。此时,早已定居法国的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以满腔的热情关注着西班牙国内的战争局势,并利用一切机会支持共和政府的正义行动。不久,毕加索欣然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任命,担任了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馆长,直接拿起自己的特殊武器———画笔,投入了与佛朗哥一伙的战斗。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正在毕加索苦苦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与佛朗哥势力狼狈为奸的德国法西斯分子,仅仅为了试验其新式炸弹的威力,悍然出动43架飞机疯狂轰炸西班牙北部城镇格尔尼卡。轰炸从下午4点30分开始,持续了3个多小时。肆虐横行的德国飞机几乎把格尔尼卡镇夷为平地,致使当地7000居民中有1654人死亡,889人受伤。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动了画家毕加索的心。他当即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者的哀悼。
用生命进行创作
格尔尼卡惨案发生后,毕加索收到了母亲从巴塞罗那捎来的信,说离她居住地方只有几米远的一个修道院也被炸毁了,一连几个星期,她的房间里都充满了臭烟,熏得她泪流不止。这越发激起了毕加索的愤恨之情。为了彻底揭露和鞭挞德国法西斯分子的罪行,他决定创作一幅规格宏大的壁画。为此,他甚至不得不专门找到了一个很大的空房间。当时,毕加索已经年近六旬,又正值酷暑,创造的艰辛不言而喻。在创作《格尔尼卡》的日日夜夜里,毕加索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常常是光着脊梁,穿一条短裤,挥汗作画。一位朋友关心地劝他说:“你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你的生命并不属于你自己,你必须要保重身体。”毕加索回答说:“我是个画家,我更是个正直的人,揭露邪恶也是我的义务。”
在创作的前几天,毕加索一口气画了25幅草图。为了完成一个满意的造型,他从具体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反复试验,反复刻画,几度易稿。至最后完成时,画面已高达349.3厘米,长776.6厘米。特意找来的这间房子已经够大了,但要容纳这幅画,还是很难,画的上端几乎顶到了房子的椽木上。在创造和修改画的上面部分时,毕加索不得不弓着身子站在梯子的顶端,看上去像是在进行空中作业。每次从梯子上下来,毕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忆说,有时,甚至感觉“已经没有气力再进行下去,但是,当我听到那些无辜死去的人们的灵魂的召唤,我就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在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中,他的情妇道拉·玛尔用相机拍下了这幅画的创作全过程。她的这一无意举动真实记录了创作这幅作品的劳累和艰辛。
备受争议的画面
《格尔尼卡》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由于这幅画没有表现出具体情节,人物器官又有明显的移位和扭曲,致使人们对这幅作品众说纷纭。
《格尔尼卡》的画面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画面中心的那匹仰天长啸的战马。只见它怒目圆睁,鼻子猛烈地抽搐着,那夸张的马嘴,露出了短剑般的舌头,正在竭尽全力地嘶鸣。马的下方,躺倒着一个手持断剑的男士。他的身躯与他手中的武器一样,已经残缺不全,但那只紧握利剑的手,似乎在表示人民不会轻易放下武器,誓与残暴决战到底。最令人震惊的还是画面中的几位妇女:一个瘦骨嶙峋的母亲,双手托着惨死的婴孩,仰目苍天,欲哭无泪;另一位妇女从高高的窗口中伸出长长的手臂,手持一盏油灯,似乎想要照明眼前发生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切;从燃烧着火焰的房子里又掉下来一位妇女,她那面孔因绝望而变了形,那双痉挛的双手,似乎在祈求什么。此外,画面中那个表情麻木的牛头和那盏犹如太阳的电灯,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格尔尼卡》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曾经有人专门问毕加索那匹可怜的马和那头牛是否代表着受难的人民和杀人的法西斯?他回答说:“那头公牛不是法西斯,但它是残暴和黑暗。”针对人们对《格尔尼卡》的不理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造谣说毕加索是公开支持共和,背地里支持佛朗哥。尽管至今人们都对这幅画的意思争论不休,但是对其反对战争、呼唤和平、控诉法西斯罪恶的立场和主题却没有任何异议。
展览引起世界轰动
《格尔尼卡》在巴黎展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互相诉说着他们从画中感受到的“觉醒的力量”。当时正在读法律专业的小说家洛德·罗伊说:“我被画中的暴力惊呆了,心中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超现实主义诗人米歇尔·莱里斯在谈到他的感觉时说:“在一个犹如‘潘多拉匣子’的黑白长方形里,毕加索向我们显示了深刻的悲哀———我们所爱的一切行将灭亡。”
接着,《格尔尼卡》又在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每到一处,参观者人山人海。随着这幅画的影响越来越大,法西斯反动势力也越来越感到它像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在各地展出期间,均有极少数法西斯分子混杂其间,妄图寻找机会毁坏画面,但都没有得逞。
由于毕加索的画作和言行,他成了德国纳粹最痛恨的艺术家,一言一行都受到了秘密警察的监视。但是迫于毕加索的国际声望,纳粹分子并不敢杀害毕加索,而是虚伪地拉拢邀请他去德国观光,并声称优惠供应他额外的食品和煤炭。毕加索厉声告诉侵略者:“一个西班牙人是绝对不会感到冷的。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祖国。”遭到拒绝后,纳粹分子把毕加索列入盖世太保的黑名单。之后,德国人霸占了他在巴黎的一处住宅,并从房间里搜刮走大量的艺术作品。
美国“借”了40年
就在《格尔尼卡》展出期间,给整个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战争爆发不久,西班牙就沦陷于法西斯之手。为了保护好这幅伟大作品,20世纪40年代,经毕加索本人同意,正在美国展出的《格尔尼卡》被出借给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当然,毕加索并不会把自己这一泣血之作拱手送给美国人,他向公众表示:“一个重获民主和自由的西班牙,是这幅画的当然故乡。”没想到,这一“借”就长达40年。在二战结束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尽管毕加索的祖国西班牙早就恢复了和平和宁静,但美国人仍然以种种借口赖着不还。这成为毕加索晚年的一块心病,他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够看到《格尔尼卡》的回归。可惜这位伟大的艺术家还是没有等到这一天。1973年4月,毕加索带着深深的遗憾与世长辞。之后,西班牙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敦促美国政府归还《格尔尼卡》。
直到1981年,这幅画才按照毕加索生前的遗愿,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❽ 男子撕毁毕加索名画,该画是在哪里展出被撕毁的呢
在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展出的毕加索名画Bust of a Woman 被撕毁,价值人民币1.8亿。这幅画是毕加索在1944年创作的,原型是毕加索的情人朵拉·玛尔。
一、其实每年有不少意外损坏博物馆的东西,可是这次给人感觉是故意的,该男子撕毁画的时候,也是立马被安保人员抓住。这个时候肯定也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做好防护,把画围起来,让人远远观看,其实馆方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更加近距离去欣赏名画,感受创作者为何画这样的画。
四、毕加索的作品风格丰富多样,也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之一。毕加索可以说是个多产画家,作品将近有37000件,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毕加索八岁时就完成了自己第一件有画作品。全世界拍卖价格最贵的十件画作,就有四件是毕加索的画。
❾ 男子为何要撕毁毕加索名画呢
近日,有一则新闻出现在大众的视野,2020年8月25日,伦敦威利斯登格林地方法院对去年发生的男子撕毁毕加索名画一案作出审判结果,涉案男子沙吉尔·梅西将以刑事破坏罪的罪名接受18个月监禁的处罚。提起毕加索,我们想到的一定是他超凡的绘画天分,以及历史课本上他享誉世界的代表作《斗牛士》《和平鸽》等。在大家眼中,毕加索是百年难得一见的画家,雕塑家,他的画被撕毁于艺术界是一件令人惋惜的大事。那么沙吉尔·梅西为什么要做下这一件令人十愤怒的事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事件全过程。
近年来,有很多人为了搏出位,吸引眼球,总是会干出一些令人十分迷惑的行为,有的不过是增添一点笑料,我们也不必过多指责,但是像这样毁坏艺术的行为必须要严令禁止,给予其法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