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有对石油的文献记载吗
中国古代对石油的开发与利用提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与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利用石油的历史。在古代我国石油主要用在五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但整体上我国古代石油科技的发展极其缓慢,对石油的开发与运用也只限于对现成原油的开采与使用,未能对石油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与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成书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湖泊池沼也。“泽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现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我国人民利用石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和西晋。据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汉书·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云:“定阳,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此后在《北史·西域传》中,也记录了新疆龟兹(今库车)一带石油的产出:“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产地也颇丰富,明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长、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论著《梦溪笔谈》中最先正式提出来的,并为后人所广泛引用。据《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经历过数种名称,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有云:“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在延寿县(今甘肃省玉门一带)处援引《博物志》(西晋张华著)言:“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淆水也”自沈括以后,后人多称石油。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气味和雄硫同,故杀虫治疮”。明曹学俭《蜀中广记》说:“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于井尔”。又见于清朝赵学敏所辑录的《本草纲目拾遗》:“西陲赤金卫(今甘肃玉门赤金堡一带)东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虽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据考应不是其首创[1]。似可能是民间的习惯称法。疑与石油的产状有关:“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梦溪笔谈》),“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本草纲目》),故而形象称之。
1 我国古代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由于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内燃机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勘探。我国古代最具石油地质萌芽的当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记》:“凡凿井须审地中之岩”,“凡井,诸岩不备见,唯黄姜,绿豆必有之”。“黄姜”即今所称的“东岳庙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垩系标准地层[2]。因此古代开采石油的方法也很简单,基本上局限于“刮油”的水平上。据《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肃州玉门县》载:“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见沈括《梦溪笔谈》:“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鸡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国古代对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经论述过古代石油在国内从西汉起便有了较广泛的运用。其主要用途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1 在照明上的运用
这是石油最初的也是运用较广的方面。几乎所有有关石油的史料记载中都有提到这一点。实际上自汉朝以来一直到清朝,在最初发现石油的产地之一的甘肃酒泉,当地人民就一直用石油点灯照明。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卷十·物异类》云曰:“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关于石油”燃之极明”可见于多方记载。如见于《明一统志》:“南山出石油,燃之极明” ;又见于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所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在宋代,石油甚至可被加工成固态物质,名曰石烛,其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这当是石油在照明方面运用的一大进步。宋朝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由此可见石油用于照明在古代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可能因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梦溪笔谈》),固其照明的对象大概只能限于“士人”了。从古代制造烛火的主要材料上看,似也可证明这一点。
2.2 在军事上的运用
由于石油“得水则愈炽也”(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事实上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有记载的石油在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次运用当推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中所载的一段史实:“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注:石脂,即是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吴越备史》中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用以烧毁敌船。因此,北宋曾公亮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写《武经总要》时已把它列为不可或缺的军用物资。宋朝康与之在《昨蒙录》云:“为日烘石热所出之液,西北边防城库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敌”。“猛火油”亦即石油。石油在军事上的运用可见一斑。石油在军事上另一项重要运用是作为轮轴的润滑剂。唐朝段成武所著《酉阳杂俎》言:“高奴县石脂水……采以膏车……”。“膏车”即把石油涂于车轮轴上作润滑用。又据《资治通鉴》卷七四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略云:“春,吴人将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秣马脂车”即喂饱马匹,脂车即用石油润滑车轮[3]。石油作为润滑剂倒也并非都用于军事,也有用于民间生产中的。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曰:“……(石油)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可见石油用于“膏水碓缸”也甚佳焉,已然民用矣!
2.3 在医药上的运用
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最迟可追溯至元代。元《一统志·卷四·陕西》有记:“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可见石油已用于治疗牲畜皮肤病了。对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有比较系统的总结的古籍当推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石油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又言“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且不论原油是否真能取其化痰透经络而治病,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已经开始对石油更深一层的性能展开研究了,而不再局限于原先只对一些诸如色、味、形态等物理性质的描述。
2.4 在制墨上的运用
石油用于制墨始见于沈括所编著的《梦溪笔谈》,据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士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这里沈括论述了采用石油烟制墨的优势,“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即是,况且采用松木制墨有“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等缺点。由此他得出结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即认为用石油烟制成的墨,即其谓“延川石液”日后一定会流行起来。据说沈括的“延川石液”
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苏轼的极大赞赏,可谓上乘。遗憾的是“延川石液”似乎并未在其后大行于世,或是由于他后来离开了延川,从此不再推广他的“延川石液”
,但或许更多的是由于在当时条件下,石油烟制墨的成本远不及松木的低,毕竟石油在当时远没有像松木那样在全国遍布。倒是听说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用矿物烟来制墨,以此降低成本。这大概是沈括当年所料想不及的吧!
此外石油在古代也用于防腐防渗,见于《元和郡县志》:“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用涂鸱夷酒囊……”。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一是可能因为石油易燃,其次是其“色异气臭”(清赵学敏《本草纲目补遗》),所以此后关乎石油此功用的记载便极少见了。
石油在我国古代的运用已长达2000多年,从最初用于照明,然后扩展到“膏车及膏水碓缸”及军事上的运用,接着用于制墨,再到医药上的运用,亦即从利用石油的简单性质开始,层层进化到更深层次性质的开发与利用,这其间包涵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遗憾的是,整体上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且获取石油的途径也基本上从一而终,即“刮油”。未能对石油的产地、来源进行考察,心安理得的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梦溪笔谈》)。再加上没有内燃机发明的推动,所以在整个古代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开发与利用都极其有限。现今,石油已渗透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到农业,再到航天航空、海运、军事、科技直至个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石油。这,大概是运用了两千多年石油的勤劳的中国古代人民所始料不及的吧。掩卷一笑了之。
㈡ 石油是谁发明的
“石油”一词的由来
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出的油状可燃液体矿物称为石油,把可燃气体称为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为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认识到石油、天然气、沥青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在分子组成上都属于碳氢化合物。我国古代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开采、认识和利用,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世界石油古国之一。据史料记载,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我国古代人民就陆续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华北、山东、广东、台湾等地区的30多个县,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以采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纪,我国在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就发现了天然气,当时称为“火井”。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中,书中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陕西省延长一带,洧水是今延河一条支流。)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钻井、开采、集输、加工和石油地质等方面,都曾创造过光辉的业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时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沈括于11世纪末成书的《梦溪笔谈》中说:“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台湾中国石油公司编写的《中国石油志》指出,我国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编写的《太平广记》中最早载有“石油”一词,先于沈括约100年,有待进一步考证。
㈢ 关于世界石油的历史!
石油(petroleum)这个名称源于希腊语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时俗称黑黄金,是一种粘稠的、黑棕色或绿色的液体。一种比较普遍的荒诞说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实上是从油蒸发出来的气体是易燃的。石油存在于地壳某些区域的上层。石油的另外一种叫法为石脑油(naphtha),来自于波斯语naft或nafátá(流动)。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是烷烃链。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观、成分、和纯度上有些变化。石油是一个重要的“初级能源”,石油也是许多化学产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剂、肥料、杀虫剂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时珍也有记载《本草纲目·石一·石脑油》:“石油所出不一。国朝正德末年, 嘉州 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最初用于照明。
当然,我们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项东西,但文字记载最早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国在公元4世纪或更早的时期钻探出来的。人们把钻头绑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达800英尺。当时油是用来蒸发盐水并生产盐。到公元10世纪,人们用竹管来连接油井和盐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记载了他们上层社会把石油用于制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来铺设街道的,这些柏油是从该地域天然易采的石油中获取的。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后者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石油近代史始于1853年石油蒸馏工艺的发明。波兰科学家阿格纳斯·卢卡西维奇(Ignacy Lukasiewicz)通过蒸馏,从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兰南部克罗斯诺(Krosno)的Bobrka发现了第一个“岩石油”矿,卢卡西维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炼油厂(实际上是一家酿酒厂)。这些发明迅速地传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库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罗斯炼油厂。
1848年俄国工程师F.N. Semyenov在巴库东北方的Aspheron半岛开采了第一口现代油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煤仍旧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机之后,经常出现对石油供应的重大媒体报道,这使得人们意识到:作为一种经济的能源,石油是一种最终将被耗尽的有限资源。当时大部分流行的预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许多并没有实现。作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争议。今日美国报新闻(2004)报道:地下的石油储备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论认为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预言只不过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种言论则是技术上可以使廉价的碳氢化合物得以继续生产,并且地球拥有巨大的以沥青砂、沥青田和油页岩形式存在的非传统石油储备来源,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来还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如今,大约90%的车辆燃料需求通过油来满足。石油占美国全部能源消费的40%,但却仅占电力生产的2%。作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为许多工业化学品的基础,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对石油的获取成为引发几次军事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波斯湾战争。世界上约80%的易开采储备在中东,其中62.5%来自于5个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美国只拥有不到3%的比例。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今年6月初,随着今年6月6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触及一百三十九点一二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原本持续降息刺激经济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纷纷掉转势头暗示加息,希望借此缓解日益严重的国内通胀威胁。此种迹象明确显示,全球通胀压力的主要源头正悄然由农产品向不可再生能源过渡。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在沙特城市吉达举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参加的会议上,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表示,如果市场需要,将增加其原油产量,并将增加投资扩大其原油产能。继5月份将其原油日产量增加30万桶之后,沙特决定从7月份开始再增产20万桶,使其原油日产量达到970万桶。但市场对全球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心并未得到缓解,国际油价23日继续上涨。其实,在欧佩克内部对于增产仍然意见分歧、欧佩克以外国家原油增产能力有限而全球对原油需求增长超过原油供应增长的情况下,沙特的增产量无疑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局势紧张使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当天,尼石油工人因与美国雪佛龙公司谈判破裂开始罢工。而继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尼一处日产20万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装袭击关闭而无法按合同规定时间交货之后,21日美国雪佛龙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处工厂因受袭而关闭,导致该公司原油日产量下降12万桶。市场普遍认为这些将影响尼原油出口。
其实导致目前高油价的另一原因是国际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美国三大股指,亚太主要股市、伦敦金融时报指数,都受其影响甚深。布什当局几日前提出将不准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禁令解禁,以压制石油升价美国国会近日驳回了政府在近海开采石油的计划,美国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长此项禁令。目前全球石油价格还有近一步上扬的空间。
㈣ 石油是谁发明的
真是笨啊石油怎么可能是被发明的呢?!你懂不懂什么叫发明什么叫发现啊?
㈤ 石油是谁发现的其他种又是谁发明的
最早提出“石油”一词的是公元977年中国北宋编著的《太平广记》。正式命名为“石油”是根回据中国答北宋杰出的科学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梦溪笔谈》中根据这种油《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词出现之前,国外称石油为“魔鬼的汗珠”、“发光的水”等,中国称“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其他的是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㈥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发明炼油的
中国人民发来现和使用石自油的时间为世界最早。“石油炼制”,起源于中国,北魏时所著的《水经注》,成书年代大约是公元512~518年,书中介绍了从石油中提炼润滑油的情况。最早钻油的也是中国人,最早的油井是4世纪或者更早出现的。中国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钻头钻井,其深度可达约一千米。石油用于烧制盐,公元10世纪使用竹竿做的管道连接油井,石油在北宋年间被沈括正式命名。
㈦ 石油的来历
石油的来历:
“石油”这个词是900多年前我国著名科学家沈括提出来的。关于石油的生产和应用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在沈括以前,石油已有石脂水、石漆、泥井油、火井油等名称。公元1080—1082年,沈括在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时,曾对石油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了科学考察。那是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的一个隆冬季节,沈括途经陕北,来到鄜延境内。他下马步行进城,只见延河两岸,炊烟袅袅,热气腾腾,这引起了沈括的注意。他想:此时正值大雪封山,柴禾来源艰难,这里的百姓烧的又是什么呢?他进一步了解,原来是一种黑色液体。这种液体粘稠似漆,燃烧起来比麻杵还旺,发出的热量极大。这种黑色液体从哪里来的呢?沈括决定亲自到实地考察,发现这种粘稠似油漆的液体和泉水、沙石混杂在一起,从岩石缝隙中漫漫溢出,漂浮在山涧小溪的水面。这油不是从石头缝隙里流出来的吗?沈括考察了这种油的产状、性质以后,断然把它命名为“石油”。
㈧ 关于中国古代石油
发现了。
中国古代对石油的开发与利用
提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与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利用石油的历史。在古代我国石油主要用在五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但整体上我国古代石油科技的发展极其缓慢,对石油的开发与运用也只限于对现成原油的开采与使用,未能对石油的来源及其产生的地质条件进行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开采与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最早发现石油的记录源于成书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湖泊池沼也。“泽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现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我国人民利用石油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汉和西晋。据东汉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汉书·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云:“定阳,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县指现在的陕西延安一带,淆水是延河的一条支流。距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此后在《北史·西域传》中,也记录了新疆龟兹(今库车)一带石油的产出:“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状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产地也颇丰富,明李时珍在所著的《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所出不一,出陕之肃州、鄜州、延长、云南之缅甸、广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学家沈括在其论著《梦溪笔谈》中最先正式提出来的,并为后人所广泛引用。据《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经历过数种名称,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有云:“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后汉书·郡国志》在延寿县(今甘肃省玉门一带)处援引《博物志》(西晋张华著)言:“县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淆水也”自沈括以后,后人多称石油。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云:“石油气味和雄硫同,故杀虫治疮”。明曹学俭《蜀中广记》说:“国朝正德末年,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于井尔”。又见于清朝赵学敏所辑录的《本草纲目拾遗》:“西陲赤金卫(今甘肃玉门赤金堡一带)东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虽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据考应不是其首创[1]。似可能是民间的习惯称法。疑与石油的产状有关:“生于水际砂石,与泉水相杂”(《梦溪笔谈》),“自石岩流出,与泉水相杂”(《本草纲目》),故而形象称之。
1 我国古代石油的勘探与开采
由于古代所利用的石油均是溢出的一些原油,在内燃机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勘探。我国古代最具石油地质萌芽的当推清朝李榕所著的《自流井记》:“凡凿井须审地中之岩”,“凡井,诸岩不备见,唯黄姜,绿豆必有之”。“黄姜”即今所称的“东岳庙组石灰岩”,是四川盆地白垩系标准地层[2]。因此古代开采石油的方法也很简单,基本上局限于“刮油”的水平上。据《元和郡县志·卷四十·肃州玉门县》载:“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之”,又见沈括《梦溪笔谈》:“士人以雉尾甃之,乃入缶中”。即以草或鸡尾毛在水面上刮油。
2 我国古代对石油的利用
前面已经论述过古代石油在国内从西汉起便有了较广泛的运用。其主要用途在于以下几个方面:①用于照明;②用做润滑剂;③用于医药;④用于军事;⑤用于制墨等。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2.1 在照明上的运用
这是石油最初的也是运用较广的方面。几乎所有有关石油的史料记载中都有提到这一点。实际上自汉朝以来一直到清朝,在最初发现石油的产地之一的甘肃酒泉,当地人民就一直用石油点灯照明。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阳杂俎·卷十·物异类》云曰:“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极明”。关于石油”燃之极明”可见于多方记载。如见于《明一统志》:“南山出石油,燃之极明” ;又见于范晔《后汉书·郡国志》所载:“县南有山,石出泉水……燃之极明……”。在宋代,石油甚至可被加工成固态物质,名曰石烛,其点燃时间较长,一支石烛可顶蜡烛三支。这当是石油在照明方面运用的一大进步。宋朝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有用“石烛”照明的记叙。由此可见石油用于照明在古代运用是比较广泛的。但可能因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梦溪笔谈》),固其照明的对象大概只能限于“士人”了。从古代制造烛火的主要材料上看,似也可证明这一点。
2.2 在军事上的运用
由于石油“得水则愈炽也”(宋朝的《太平寰宇记》),事实上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在军事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把石油用于战争。有记载的石油在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次运用当推唐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志》中所载的一段史实:“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围酒泉。取此脂(注:石脂,即是石油)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吴越备史》中记载五代后梁贞明五年(919年),在后梁与后唐作战中出现了以铁筒喷发火油的喷火器,用以烧毁敌船。因此,北宋曾公亮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写《武经总要》时已把它列为不可或缺的军用物资。宋朝康与之在《昨蒙录》云:“为日烘石热所出之液,西北边防城库皆掘地做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用以御敌”。“猛火油”亦即石油。石油在军事上的运用可见一斑。石油在军事上另一项重要运用是作为轮轴的润滑剂。唐朝段成武所著《酉阳杂俎》言:“高奴县石脂水……采以膏车……”。“膏车”即把石油涂于车轮轴上作润滑用。又据《资治通鉴》卷七四魏邵陵厉公正始二年略云:“春,吴人将伐魏。零陵太守殷札言于吴主曰:‘……便当秣马脂车,陵蹈城邑,乘胜逐北,以定华夏”。“秣马脂车”即喂饱马匹,脂车即用石油润滑车轮[3]。石油作为润滑剂倒也并非都用于军事,也有用于民间生产中的。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云曰:“……(石油)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可见石油用于“膏水碓缸”也甚佳焉,已然民用矣!
2.3 在医药上的运用
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最迟可追溯至元代。元《一统志·卷四·陕西》有记:“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大畜疥癣……”。可见石油已用于治疗牲畜皮肤病了。对石油在传统中医药上的运用有比较系统的总结的古籍当推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石油气味与雄硫同,故杀虫治疮,其性走窜,诸器皆渗。惟瓷器、玻璃不漏,故钱乙治小儿惊热、膈实、呕吐、痰涎,银液丸中用,和水银、轻粉、龙脑、蝎尾、白附于诸药为丸。不但取其化痰亦取其能通透经络,走关窍也”。又言“主治小儿惊风, 可与他药混合作丸散,涂疮癣虫癞,治铁箭人肉”。且不论原油是否真能取其化痰透经络而治病,至少可以说明中国古代人民已经开始对石油更深一层的性能展开研究了,而不再局限于原先只对一些诸如色、味、形态等物理性质的描述。
2.4 在制墨上的运用
石油用于制墨始见于沈括所编著的《梦溪笔谈》,据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士人以雉尾甃之,用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造煤人盖知石烟之利也”。这里沈括论述了采用石油烟制墨的优势,“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即是,况且采用松木制墨有“松木有时而竭”、“今齐、鲁间松林尽矣……”等缺点。由此他得出结论:“此物后必大行于世”。即认为用石油烟制成的墨,即其谓“延川石液”日后一定会流行起来。据说沈括的“延川石液”
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苏轼的极大赞赏,可谓上乘。遗憾的是“延川石液”似乎并未在其后大行于世,或是由于他后来离开了延川,从此不再推广他的“延川石液”
,但或许更多的是由于在当时条件下,石油烟制墨的成本远不及松木的低,毕竟石油在当时远没有像松木那样在全国遍布。倒是听说现在有人已经开始用矿物烟来制墨,以此降低成本。这大概是沈括当年所料想不及的吧!
此外石油在古代也用于防腐防渗,见于《元和郡县志》:“石脂水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人以草 取,用涂鸱夷酒囊……”。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一是可能因为石油易燃,其次是其“色异气臭”(清赵学敏《本草纲目补遗》),所以此后关乎石油此功用的记载便极少见了。
石油在我国古代的运用已长达2000多年,从最初用于照明,然后扩展到“膏车及膏水碓缸”及军事上的运用,接着用于制墨,再到医药上的运用,亦即从利用石油的简单性质开始,层层进化到更深层次性质的开发与利用,这其间包涵了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遗憾的是,整体上我国古代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而且获取石油的途径也基本上从一而终,即“刮油”。未能对石油的产地、来源进行考察,心安理得的认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梦溪笔谈》)。再加上没有内燃机发明的推动,所以在整个古代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石油的认识、开发与利用都极其有限。现今,石油已渗透到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到农业,再到航天航空、海运、军事、科技直至个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石油。这,大概是运用了两千多年石油的勤劳的中国古代人民所始料不及的吧。掩卷一笑了之。
参考文献:
[1]赵翰生.沈括与石油.自然科学史研究:第16卷.第一期.1997.
[2]吕华.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发展.中国科技史: 第15卷.第三期.1994.
[3]王进玉.古代甘肃河西石油的发现与运用.中国科技史料.第13卷.第2期.1992.
㈨ 我国古代石油领域四大发明
顿钻、康盆采气术、木制管道、猛火油术
㈩ 石油一词是谁发明呢
“石油”一词的由来 最初人们把自然界产出的油状可燃液体矿物称为石油,把可燃气体称为天然气,把固态可燃油质矿物称为沥青。随着对这些矿物的深入研究,认识到石油、天然气、沥青在成因上互有联系,在分子组成上都属于碳氢化合物。我国古代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开采、认识和利用,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是世界石油古国之一。据史料记载,从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开始,我国古代人民就陆续在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华北、山东、广东、台湾等地区的30多个县,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并以采集和利用。公元前3~1世纪,我国在四川临邛(今邛崃县)就发现了天然气,当时称为“火井”。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汉书》中,书中记有“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今陕西省延长一带,洧水是今延河一条支流。)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之一,而且在石油钻井、开采、集输、加工和石油地质等方面,都曾创造过光辉的业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直到北宋时科学家沈括(公元1031~1095年)才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沈括于11世纪末成书的《梦溪笔谈》中说:“鹿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1976年,台湾中国石油公司编写的《中国石油志》指出,我国北宋李方日方 (公元925~996年)等编写的《太平广记》中最早载有“石油”一词,先于沈括约100年,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