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主体与客体是什么关系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人作为认识主体,既可以个体面貌出现,也可以群体一员面貌出现,还可以人类整体一员面貌出现。因此,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恩格斯说:人的思维“仅仅作为无数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5页)群体主体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进行认识活动的社会共同体。如民族、阶级、政党、国家等组织和群体。人类整体主体,是将整个人类作为认识主体,人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实现于整个人类的不断延续过程中的。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指被认识者,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一切对象。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对象性。
『贰』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诗人和作家,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什么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指进入创作主体体验和实践范围内并同创作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部分客观社会生活。创作客体的特征是:对象性、客观性与审美性。对象性又称相关性,作家的创作对象不可能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叁』 主体和客体是什么意思
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即同认识主体相对立的外部世界。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主体指认识者,即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人。人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
人作为认识主体,既可以个体面貌出现,也可以群体一员面貌出现,还可以人类整体一员面貌出现,因此,主体的存在形式可区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整体主体,个人主体是认识主体的基础和细胞,任何认识活动总是通过每个个人的认识活动去实现的。
(3)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扩展阅读:
主体的基本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客体指被认识者,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一切对象。
原则上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可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只能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即只有进入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范围,同主体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那部分事物,才是现实的客体和对象。
客体主要包括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客体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和对象性。
『肆』 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
A、客体哲学上指主体以外的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
『伍』 哲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什么
主体与客体
subject and object
用以说明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主体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客体在认识论上,是从17世纪开始使用的。德国古典哲学在揭示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主体和客体不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同样,在主体反映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客体移入人脑,经过改造成为人的思想、知识,或者在
『陆』 什么是客体,什么是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柒』 马克思问题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认识客体
进入主体的认识活动领域的对象,也就是进入主体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范围的客观事物 。
『捌』 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下:
1、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艺术创作主体即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客体,则指有一定审美价值,或者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社会生活、自然界和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是艺术创作主体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客体是艺术主体的主观观照,是用心灵浸泡过的社会生活。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富有诗意,具有美的属性的社会美、自然美。能直接激发人的美感,无疑是属于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艺术反映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要化“生活丑”为艺术美,通过艺术处理使之具有审美价值。
由此也可看出,艺术创作的客体能否具有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关照、实践和创作。
3、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作而得到实现。
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精辟而深刻地概括了艺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创作主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一员,他总是要受到客观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其作品在内。而艺术作品又是艺术创作主体能动地反映和社会产物。
(8)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扩展阅读
艺术创作活动环节:
第一,艺术体验:
定义:它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重点:提出现实美。
第二,艺术构思。
定义: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之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向得以创作和成熟。
重点:形成艺术意象。
艺术构思的几种方式: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1.整合——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组合列在一起。2.变形——不要照搬生活。3.移情——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第三,艺术表现。
定义: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心以及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质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体系。
重点:创造艺术美。
参考资料:网络-艺术创作活动
『玖』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
选A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拾』 主体,客体
我认为回答 物质和意识 主体和客体 主观和客观 要从不同的逻辑角度出发
物质和意识 的上位概念是“存在” 存在的东西分为两种 物质和意识 还有一种介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 准确的说是 承载着意识的物质 如语言 文字 行为
主体和客体 准确的说 主体和客体并不是一种基于存在而设置的概念 而是基于在主体和对象(客体)之间的关系而设置的 我和你 从我的角度 我是主体 你是客体 从你的角度 你是主体 我是客体 而这时候作为“我”是你的客体,这个客体就包含了“我”的意识和行为 因此 客体是一个不分物质和意识的概念 而现在流行的关系客体 逻辑上是不存在的 因为关系中包含的你我不可能同时成为客体 即使认为的割裂 对于理解事物也没有任何的意义 而陷入一种逻辑混乱 如法律关系的客体
主观和客观 这对关系比较复杂 我也不是很明白 但是我觉得一切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 客观不单单包括外界的一切 也包括了自己的意识和行为 而主观就是一种独自的思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