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谁发明了纸
中国谁发明了纸?
蔡伦,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蔡伦的发明创新不止改进造纸术纸,他“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蔡伦画像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均记载蔡伦为“桂阳人”,但其籍贯长期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桂阳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阳县人,一说为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人。但据实考证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在《东观汉记》和《后汉书》中记载蔡伦为“桂阳人”指的是“桂阳郡人”并非指的“桂阳县人”,由于在东汉时期耒阳县(今耒阳市)是桂阳郡的管辖地,所以记载蔡伦为“桂阳人”。在今耒阳市存在蔡伦众多物件与足迹,如“蔡子池”《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还有学术界名人陈寿群先生根据一些史记对蔡伦人生经历的描述,改编而成《蔡伦传奇》,其中描述了蔡伦与籍贯——耒阳一段奇缘经历,所以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
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
永元四年(92),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位于蔡伦纪念园大门口的 蔡伦坐像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蔡先生虽出身农家,但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思考,神赐睿智!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蔡伦很不幸地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做了太监,可怜当时年仅一十五。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黄门,此后做事倍加努力认真,因而又被提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即和帝,由窦太后听政。
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② 中国的纸什么时候发明的
早在2200年前,西汉初期已有纸,但还是很粗糙,不被广泛应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后,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纸张,很大可能是起源于中国南方,并且和岭南地区特别是环珠江口周围6000多年前涌现的丰富的树皮布文化体系有密切关系。
早期纸的使用
西汉劳动人民所造的纸并经过东汉的蔡伦改进以后,已经能满足书写的要求。对于蔡伦来说,改进的目的就是用来取代木牍、竹简、缣帛等书写、记录文字的材料,由于纸质轻,价格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东汉末年,山东人左伯,就是一个以造纸精美而闻名,当时的书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纸,这就是说,在东汉末年,造纸技术大大提高。
公元2世纪4世纪,是竹简、缣帛和纸张并用的时期,由于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纸张作为写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来越大,在这个时期,纸张已成为文人不可缺少的写字材料。
总之,在纸张得到广泛应用之后,使书写材料重量大大的减轻,从而完全取代了过去的写字材料。
纸的发明和改进,使得中国的文字向着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复制的方向发展;织物、纸和墨的发明、发展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转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转印复制技术为基础的盖印和拓印以及织物印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结合,为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
社会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发明印刷术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要求。这四者的具备和结合,使得印刷术的发明成为历史的必然,至隋、唐时期开始推广应用了。
③ 中国几时发明纸
纸的发明时间:公元前三世纪。
纸的发明地点:中国。
纸的发明人:洗涤工。
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东汉)。
在纸发明前,我国记录事物多靠龟甲、兽骨、竹简、木椟、缣帛之类。(欧洲用羊皮、草叶。)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缣帛昂贵,简椟所占的空间很大,都不便于使用。据传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公文,要有两个力士抬上殿来。
公元前三世纪,在中国人口集中的城市里,出现了一些洗涤作坊,洗的大多是麻织品。当时虽然没有现在这样高级的肥皂和洗涤液,也有植物肥皂(皂荚)和自制的洗涤液(弱碱性的草木灰水。杨木灰或蛤灰含碱量相当高。),我国古代就用这些皂荚和草木灰碱水洗涤衣物。在洗涤过程中,无数的麻纤维落入水中;人们有机会看到洗涤液蒸发后,麻纤维干结在盆底的现象。当人们有意无意地揭起这些饼状的麻纤维结片时,发现了它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如平整、柔软、能折叠、可以用来包东西或代替竹简木椟在上面写字和画地图等。从偶然发现到有意生产一些,这就发明了纸。当初的麻纸很粗糙,厚薄不匀,还谈不上工艺和产量,只是作为洗涤作坊里的副产品生产一些,作为玩物奇物送人,还不能和当时使用的竹简、木椟、绢帛等书写材料竞争。
公元一世纪,在东汉宫廷任尚方令的蔡伦,聪明好学,被这种不纺不织,平整柔软,如绢如帛的奇物吸引。他反复研究了麻纸的成因,想仿造麻纸的形成过程多生产一些麻纸。蔡伦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得到大量的短而细的纤维。这些短而细的纤维靠洗涤作坊里提供是不可能的。因为,每天从衣物上掉下来的纤维有限。因此蔡伦就开始了制造短而细纤维的试验。他找来绳头、破布、旧鱼网等原料,洗净后,用刀斧切碎,获得粗纤维。粗纤维不能用来造纸。然后用弱碱性的草木灰水浸泡并且蒸煮。通过碱液蒸煮后,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被进一步清除。用清水反复揉洗后,再加以舂捣。舂捣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把浆液倒在木板或瓦片上,等晒干后就得到了纸张。这种纸张水分蒸发慢,产量低,质量差。经反复试验,蔡伦又发明了一种多孔细密的平面筛,使浆液能在筛面上滞流,把大部分水分滤出后,含少量水的纤维便留在筛面上,再经晾晒干燥脱水,就构成了一张有一定机械强度的纸。这种纸有厚薄匀称,平整,机械强度大,质量好,纸张大,产量高等优点。
平面筛就是抄纸器,是现代长网和圆网造纸机的雏型。
公元89年,蔡伦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扩大了造纸的原料来源,完善了造纸工艺,形成了专业化生产规模,监制了一批良纸献给朝廷。从此,造纸术在全国推广开来。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绢帛、简椟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基本上取代了绢帛、简椟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这时,欧洲还在继续用羊皮、草叶写字。
公元六到十世纪,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了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皮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竹纸得到迅速发展。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载了从登山砍竹到造出竹纸的全过程。
造纸术在公元七世纪经过朝鲜传入日本,八世纪中叶经中亚传到阿拉伯。在阿拉伯的巴格达、大马士革、和撒马尔罕等地组织第一批造纸工场的时候,还是我国造纸工人亲自传授技术后兴建的。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纸,用破布做原料,采用的是我国的技术和设备。阿拉伯纸大批生产以后,就不断地向欧洲各国输出,于是造纸术也随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公元十二世纪,欧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国设立了纸厂,十三世纪在意大利和德国也设厂造纸。到十六世纪,纸张已经流行于全欧洲,终于彻底取代了传统的羊皮和埃及的莎草纸等,此后纸逐渐流传到全世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纸张,在今天不仅仅是书写材料,它在工业上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一改老面孔,和高科技联姻,诞生出一批纸张新秀。如:变色纸美国犹他州一家公司开发了一种经液晶压合物处理后会随温度而变色的纸。蓝纸能变成白纸,橙色则能变成绿色或黄色。防复印纸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研制出一种表面经过处理的新型白纸,需要保密的地方如句子、数字、个别段落等,只要用配套的钢笔--划线器划分出来即可。这种钢笔水为透明色,当和纸面接触后便会产生一条复杂的花纹,这种花纹不妨碍文章的阅读,却可以破坏复印机敏感元件的正常工作,使复印后的文章在需要保密的地方出现一条黑带,从而达到保密的目的。
④ 纸是谁发明的
蔡伦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发明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
拓展资料: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每一种都是改变世界发展进程的创新发明,其中造纸术促进了知识体系的建立。
中国的造纸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汉时期,东汉的蔡伦又改进了造纸术的工艺,使得纸张产量快速提高,纸张的使用原本由王公贵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平民百姓也能够读书写字学习文化知识。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的造纸术开始向国外传播普及开来。在中国造纸术的历史上先后有三种典型的纸问世,分别是灞桥纸,蔡候纸和还魂纸。
新型造纸术
纸张通常由木材中的纤维素制成,要造纸,就要砍伐森林,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国外科学家研究了一种粪便造纸术,利用牛或者大象的粪便来造纸。他们开发了一种便宜的工艺,首先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粪便,以便去除部分有机聚合物木质素以及其他杂质,如蛋白质和死细胞。
随后将得到的纸浆用次氯酸钠漂白以去除剩余的木质素,并让纸浆变白,最后它就成为了一张可以书写的纸张。这种工艺不仅可以达到废物利用的效果,而且它制作所需的能源和化学物质也更少,因为动物已经消化了部分原材料。另外,去除的木质素甚至还可以用作肥料或燃料,实在是一举多得。
⑤ 纸是中国人发明的()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1957年陕西省博物馆在西安东郊灞桥附近的一座西汉墓中,发掘出了一批称之为"灞桥纸"的实物,其制作年代当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之后在新疆的罗布淖尔和甘肃的居延等地都发掘出了汉代的纸的残片,它们的年代大约比东汉建初至元兴年间的宦官蔡伦所造的纸要早150~200年。
⑥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张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现:这一纸质地图出现于秦晚期至西汉初年,最迟西汉初年;通过对这一地图的研究,根据纸张工艺技术的发展规律推测,中国最早的纸张,应该出现于战国时代。
毫无疑问,这一结论颠覆了蔡伦造纸的历史,说明早在蔡伦之前200多年,中国就已经有了造纸技术,只是当时技术一般,所以没能大范围推广应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但专家推测认为中国最早的纸张,出现于战国年代,这一结论是不是靠谱呢?
只是由于纸张保存不易,所以不少纸张消失了,唯独少量纸张保存了下来,比如西汉天水放马滩纸地图,以及可能还埋在地下等待发现的纸张。
⑦ 纸是谁发明发展史是怎么的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在中国,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 造纸技术改良者蔡伦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⑧ 中国什么时候发明了纸
早在西汉时,我国劳动人民就已造纸。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使纸很快被应用推广。从6世纪开始,造纸术逐渐传往朝鲜、日本,以后又经阿拉伯、埃及、西班牙传到欧洲的希腊、意大利等地。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建立了欧洲第一家造纸厂。此后,法国(1189)、意大利(1276)、德国(1391)、英国(1494)、荷兰(1586)、美国(1690)都先后建厂造纸。到16世纪,纸张已流行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据说抄一本《圣经》要用300多张羊皮,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材料的限制,范围极其狭小,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⑨ 中国最早谁发明了纸
蔡伦最早发明了纸。蔡伦(61—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市)人。汉和帝时,蔡伦入宫做皇帝的侍从,後来升任“尚方令”,负责管理皇室工厂,监造。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在洛阳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合适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⑩ 最早发明的纸是中国的哪个人呢
蔡伦。
蔡伦,中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改进者,“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蔡伦的发明创新不止改进造纸术纸,他“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蔡伦画像蔡太仆之弩,及龙亭九年之剑,至今擅名天下。”《东观汉记》和《后汉书》均记载蔡伦为“桂阳人”,但其籍贯长期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桂阳郡治所在地今湖南桂阳县人,一说为桂阳郡耒阳县今湖南耒阳市人。但据实考证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在《东观汉记》和《后汉书》中记载蔡伦为“桂阳人”指的是“桂阳郡人”并非指的“桂阳县人”,由于在东汉时期耒阳县(今耒阳市)是桂阳郡的管辖地,所以记载蔡伦为“桂阳人”。在今耒阳市存在蔡伦众多物件与足迹,如“蔡子池”《水经注》载:“(耒水)西北经蔡洲,洲西即蔡伦故宅,旁有蔡子池”;“蔡侯祠”等;还有学术界名人陈寿群先生根据一些史记对蔡伦人生经历的描述,改编而成《蔡伦传奇》,其中描述了蔡伦与籍贯——耒阳一段奇缘经历,所以蔡伦是耒阳人更真实。
永平末年(75)入宫为宦官。历任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安帝封其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龙亭铺镇),食邑三百户。蔡伦为人敦厚谨慎,关心国家利益,曾“数犯严颜”,匡弼时政。勤奋好学,办事专心尽力。
永元四年(92),蔡伦任尚方令后,利用供职之便,常到乡间作坊察看,见蚕妇缫丝漂絮后,竹簟上尚留下一层短毛丝絮,揭下似缣帛,可以用来书写,从而得到启发,便收集树皮、废麻、破布、旧鱼网等原料,在宫廷作坊施以锉、煮、浸、捣、抄等法,试用植物纤维造纸,终于造出植物纤维纸。元兴元年(105),他将造纸过程、方法写成奏章,连同造出来的植物纤维纸,呈报汉和帝,和帝大加赞赏,蔡伦造纸术很快传开。人们把这种位于蔡伦纪念园大门口的 蔡伦坐像纸称为“蔡侯纸”,全国“莫不从用焉”。
蔡伦这一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2007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和公布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蔡伦又榜上有名。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特别展示了蔡伦发明的造纸术。
蔡先生虽出身农家,但自幼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思考,神赐睿智!汉章帝刘炟即位后常到各郡县挑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永平十八年蔡伦很不幸地被选入洛阳宫内为做了太监,可怜当时年仅一十五。他读书识字,成绩优异,于建初元年被提拔做了小黄门,此后做事倍加努力认真,因而又被提作黄门侍郎,掌管宫内外公事传达及引导诸王朝见、安排就座等事。章帝于公元88年卒,10岁的刘肇登基,即和帝,由窦太后听政。
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