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货币创造的问题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照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这个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② 对货币的思考
1、2、货币是市场交换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历史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第一阶段(2只羊=1把石斧)
(2)扩大的物物交换——第二阶段(2只羊=1把石斧
=1袋米
=1匹布
=3把刀
=……)
(3)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2只羊=
1袋米=
3把刀=
1匹布=
…… =1把石斧【一般等价物——从其他商品 中分离出来,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
赔、赚、账、贷、购、赊等说明在我国古代贝壳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缺点: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不同,限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这些东西往往体积大、价值小、不便携带储藏、不易分割等等
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在贵金属——金、银上
(4)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产生货币【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容易分割等优点,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形态演变:
{1}实物货币(龟壳,海贝,蚌珠,皮革,米粟,布帛,牲畜,农具等都充当过实物货币,其中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类是贝币,另一类是谷帛)
贝币是中国的最早货币之一,以产于南洋海域的海贝为币材。这种海贝原来是用作饰物的,由于它坚固耐用,价值较高,携带方便,有天然单位,而被当做货币使用。中国使用贝币的时间很长,从殷周时期开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贝币,使用了尽千余年时间。你认为是强力机关才能使人们接受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未尝不可,但我认为是由于商品交换习惯使然。
{2}金属货币 {3}纸币 {4}信用货币 {5}电子货币
3、5、 高能货币,亦称“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它是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
西方国家的基础货币包括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
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系统的库存现金+社会公众手持现金
存款准备金:是指国家规定专业银行必须按照规定比例将部分存款上交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形成的备用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金融机构为了应付客户的提现需要,都保持一定的现金准备。但是面保持现金准备对存款机构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这部分现金没有利息收入,还要为此支付保管费用、存款利息和员工工资等,所以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来说,理性的行动是尽量减少现金准备,特别是当存在良好的投机机会时更是如此。所以减少了存款准备金,结果是常常发生银行流动性危机,因此,各国普遍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强制存款货币金融机构将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保证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清算能力。
存在形式就是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存款,不可能是空头数字,是实在钞票。
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1 资产 2 负债
贴现及放款 流通中现金
各种证券 各项存款
黄金外汇储备 其它负债
其它资产 资本项目
3 资产项目合计 4 负债及资本项目合计
其中负债项目:
(1)流通中现金。它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由社会公众持有的以及各金融机构库存的现钞和辅币。在负债项目中所占比例最大。
(2)各项存款。包括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存款、政府部门存款、外国存款等。其中商业银行存款所占比重最大。
(3)其它负债。以上负债项目未例入的负债。
(4)资本项目。中央银行的自有资本,包括股本、盈余结存以及财政拨款。
资产项目:
(1)贴现及贷款。包括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再贷款、以及对财政部、国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在资产项目中,贴现及贷款占有十分突出地位。
(2)各种证券。主要指中央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以及外国政府债券。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该项目在资产中所占比例重大。
(3)黄金外汇储备。由中央银行购买黄金、外汇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所形成的资产。
(4)其它资产。指上述三项未列入的资产,如土地、设备以及代收款等。
不知道我的回答能否使你满意,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欢迎共同探讨。
嗯,你的好问精神确实可贵,但是有一点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如果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达不到法定标准,商业银行之间是可以进行同业拆借的,也就是说,无论准备金存款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必须达到一定数量标准而且所有者必须是央行,所以以什么形式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可以是存款也可以是支票上的数字。
对于5:你想问的问题也许是央行新发行的货币如何进入商业银行,从而流入经济运行系统,是吗?
中央银行是货币发行机关,新发行的货币由央行按照贴现率拆借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借贷业务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扩大。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创造,是源与流的关系。
以下是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过程:
首先作如下假定:
(1)公众手中未持有通货;
(2)公众的所有收人都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人银行;
(3)法定准备率为20%;
(4)商业银行不存在超额准备金。
假如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1000美元,并向债券的持有者开出1000美元的支票。债券持有者将这张债券存人甲银行,甲银行可增加存款1000美元。如果法定准备率为20%,那么,甲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将增加1 000 x 2O%二200美元,贷款额将增加1000一1 000 x 20%二800(美元)。
得到贷款者又把这800美元存人乙银行。乙银行可增加存款800美元,增加存款准备金800 x 20% =160(美元),增加贷款800一800 x 20%二640(美元)。
得到贷款者把这640美元存人丙银行,丙银行可增加存款640美元,增加存款准备金640 x 20%二128(美元),增加贷款640一640 x 20% = 512(美元)。
这样的存贷过程会不断地进行下去.
可能有点啰嗦,不过这是我理解你的问题,不知道对你有无帮助。
③ 从经济学角度看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受影响下创造多少
买卖的达成需要供需双方合作,基于金钱的流通和替代增值做法。就是一专个金额的钱币购标属到一个产品。也就是说,产品的价值这部分和它的附加值,其实相加起来等于金钱的二倍。因为,成本和附加值之间的倍数应该是三倍,最为合理。因为这样,3=1+2. 得到金钱流通的数码是1.5.这个问题提得真是时候,帮我整理了一个思路。我觉得,金融问题的纯数学属性其实将经济学问题通过现实转化成了一套推理系统,而经济的繁荣是由于这套系统的达成数学目的。人们的符合规律行事完全取决于是基于怎样的现实去做的数字联系。因为它合理,所以才受承认。
④ 货币创造带来的利弊并且我们怎样正确看待货币创造!
利大于弊,而且也方便了很多,最重要的是,货币的产生并不具备什么影响。关键是社会变化的趋势,即使货币没有被创造出来,那么也会有另一种东西去代替,说到底是价值观不同而已。
⑤ 简述货币供给的创造
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内贷款。商业容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⑥ 如何理解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
一个很简单的复例子制
一个往银行存了10000元
银行要上交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
银行就有9000元是可以作为银行借贷出去
这9000元借出去后又被存入了银行
同样的道理
银行又要上交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
这样银行又有8100元可以借出去
一直这样循环
这样就体现了
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
当然这里还要有留下一点现金给存款人提现的
⑦ 什么是货币创造
货币创造(money creation)又称货币扩张,是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机构或个人)内通过信贷关容系共同作用,使得在银行体系内流通货币量扩大的金融行为。
对货币扩张的控制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
不是所有的流通货币都需要有货币现金、实物资产或政府资产作后盾。一国的货币是以国家的经济潜力或政府的法定货币法令作后盾的。这种潜力也成为政府发行货币的理论上限。
(7)对货币创造的评价扩展阅读:
模型构建
B:实际资本D:总资本 C:现金提取量 rd:活期存款准备金率rt:定期存款准备金率 k:现金漏出率=C/D
模型构建第一步
B=rd×D+CD=B/(rd+k)
模型构建第二步
引入超额准备金Re e:超额准备金率B=rd×D+C+ReD=B/(rd+e+k)
模型构建第三步
引入定期存款T (t,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比例)B=rdXD+rt×T+C+ReD=B/(rd+rt×t+e+k)
⑧ 货币创造的定义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4.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②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5.货币供给的过程可分为两个环节:①由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供给;②商业银行进行的存款货币创造。
6.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是通过其资产业务出去的,一般通过三条渠道:①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黄金,变动储备资产;②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变动对政府债权;③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变动对金融机构债权。
7.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领域由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基础货币=现金+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
8.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债权的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的增加,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并将导致货币供给量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减少,意味着中央银行减少了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货币供应量必将大幅收缩。
9.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10.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1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12.我国目前的货币供给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转型经济的特点,使货币供给 在外生性与内生性并存。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仍然有着很强的控制力,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也在不断增强。
………………
⑨ 如何理解政府货币创造的功能
上面那位兄弟说的不对,美国等西方国家需要用国债作低押才能发行货币,这也是货币战争的作者担心中央银行控制在私人手里的原因。
在中国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为中国人民银行从来不以盈利为目的。
⑩ 2、论述存款货币创造对经济体系的影响(50分)
从个人、公司征收到财政手中的货币,在弥补赤字的情况下是必然要支出的。内用于购容买,货币又流到公司、企业;用于转移性支出,如用于福利开支,则转移到个人。
货币供给总量不变。其所以被视为紧缩性措施,是因为它会降低新投资的积极性,降低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可能成为控制货币供给增长的因素。当然,如果增加课税所得收入的货币不再投出,那直接就会压缩货币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