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香菇的历史记载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
“香蕈(xùn),惟深山至阴处有之,其法:用干心木橄榄木、名蕈木孱,先就深山下砍倒仆地,用斧斑驳木皮上,候淹湿,经二年始间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经立春后,地气发泄,雷雨震动,则交出木上,始采取以竹篾穿挂,焙干。至秋冬之交,再用偏木敲击,其蕈间出,名曰惊蕈。惟经雨则出多,所制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少者,香味具佳。又有一种适当清明向日处出小蕈,就木上自干,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晒干,同谓之日蕈,香味亦佳。”
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包含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树、选场、砍花、培育、收采、烘干、分级整个过程,技术已十分成熟,其时,日本仅有野生香菇。至明代,浙江参政陆容(1436-1494)在任上所著《菽园杂志》卷十四中,将《龙泉县志》中香蕈的185字以及制陶等五项转记其中。又过了一百多年,到明嘉靖三十七年(1562年),在黄佐所编《广东通志》中,将陆容《菽园杂志》中香蕈砍花栽培185个字,引入其中。其时,广东各地已有大批浙江菇民(过去龙、庆、景三县菇民不分各县概称浙江菇民),至清雍正九年(1731)广东通志版在物产等栏记叙这185个字。日本林学家佐滕成裕,就是转载与参考了《广东通志》这185个字,总结、完善与整理成日本香菇栽培的第一本书——《惊蕈录》,此时为1796年,距何澹所记已达587年。
著名的日本香菇史学家中村克哉认为,《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生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此之后,日本香菇“铊目法”(类似中国砍花法)栽培加速发展,至明治维新时代,日本香菇科技发展迅速。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本最早开始香菇的人工接种。1906年日本技术向韩国的济州岛传播。中国台湾在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台湾中部埔里开始香菇栽培,当时是个日本人手持砍刀,似乎作砍花状,照片发表在英国出版的《菌类杂志》上,但亦传说台湾历史上曾出现过“刀目法”,亦即砍花法。
这几年来中国的香菇出口贸易量逐渐上升,年递增率约为2%,香菇年产量为8万吨,在全球10万吨中占有8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出口3.6万吨,也居世界之首,其次是日本,韩国居第三位。其栽培地分布在中国河南驻马店、西峡、卢氏,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西遂川、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略阳、甘肃等地区。
近几年香菇在国内种植中,比较集中的地方有,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驻马店市泌阳县、三门峡市卢氏县、湖北随州市、浙江省庆元市比较集中,最近我国东北。陕西汉中也开始种植香菇。其中驻马店市泌阳县花菇比较有名,西峡县香菇质量较好,出口为主,三门峡市卢氏县香菇夏菇较多,均创造了产量和品质的记录,每天发往国内外市场干鲜产品30多吨,高峰期达100多吨,日交易额百万元。曾在1999年昆明世界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有“泌阳花菇甲天下”的美誉,另外西峡香菇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了中国香菇的出口大县。
❷ 健祥 香菇素包装上有发明专利,各种认证,为什么一点香菇的感觉都没
在是正品的情况下:
香菇素 没有香菇的感觉是非常正常的。
有些事务时不可能从名称来断定的。
❸ 香菇从哪年开始种植
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至今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于宋朝浙江庆元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栽培法,后扩散全国。经僧人交往传入日本。香菇的砍花栽培源于中国,现行的段木纯菌丝接种栽培则源于日本。至1989年,中国香菇总产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香菇生产第一大国。
香菇的种植技术如下:
(一)配方:1.杨木屑79%、麦麸20%、石膏1%、多菌灵0.1%(50%可湿性粉剂);2.玉米芯(粉碎成蚕豆粒大小)45%、杨木锯沫40%、玉米面13%、石膏1%、石灰粉1%、多菌灵0.1%(50%可湿性粉剂)。木屑以半年以上陈木屑为好,麦麸一定要新鲜,无霉变,无虫蛀。
(二)拌料:将上述原材料秤好后,将木屑、麦麸、石膏混拌在一起,搅拌均匀,翻动4~5次,再将多菌灵和石灰投入水中,搅拌均匀后,用喷壶分别喷入干料中。一边浇水,一边将料拌均匀,将培养料水分调至含水量为60%左右(即当用手捏紧料时,湿料成团,而且手指缝中出现水珠但不下淌时)。
(三)装袋:采用低压聚乙烯膜、大袋规格25×55厘米,中袋17~20×55厘米。大袋可装干料2.0公斤,中袋可装干料1.5公斤左右。装料前将塑料袋一端封死,达到绝对不漏气为准。把搅拌均匀的培养料装入袋内,松紧适当。用手把着装好的料袋中央,没有松软感,两端没有下垂为度。
二、灭菌
(一)建造土蒸锅:选用直径1.5米的大铁锅,砌成长×宽×高为2×2×2.5米,容积为8~10立方米的土蒸锅。每锅壁内外用高号水泥抹光,用木方或铁筋制成直径1.7米的帘子,放在锅面上,上面铺麻袋,以防刺破料袋。再用厚度为1.5毫米的镀锌板制成直径为2.1米的锅盖,蒸料锅建好后备用。
(二)加水装锅:烧火灭菌前要往锅内加足够的水,锅内水面距离帘子20公分左右,然后把扎好口的料袋上下对齐,分批摆在蒸锅内的帘子上。
(三)起火加温灭菌:装锅前先起火,大火先攻头争取4~6小时锅内温度达到100℃,继续加热,并保持此温度10小时,再闷一夜,当料温降低至70℃时抢温出锅,迅速移入冷却室,待料袋内温度下降后再接种。
三、接种
(一)消毒房间:使用前4天把出料用的工具放入室内密封门窗,达到室内密封不漏气,把每个房间用硫磺点燃后熏蒸房间。
(二)接种时间:当料袋温度降到30℃时开始种,接种时间最好安排在早晚进行。
(三)接种程序:以4个人为宜,做好分工,进行操作,点燃酒精灯,菌种打孔,取菌种,拌袋扎口点菌种,封口。接完的菌袋“井”字形堆放,每堆5层。
四、发菌培养
(一)保持室内暗光,室温控制在25℃左右。
(二)接种16~20天,用牙签在接种穴上扎10~20个深0.5~1.0厘米的孔。第二次用毛衣针,第三次用筷子,每隔10天刺一次,逐渐加大加深。
五、转色管理
转色一般在发菌室内进行,要使室温达到20~30℃,进行脱袋,用石灰水浸泡一下菌筒拿出,要勤通风,但每次时间不能过长。一般30分钟为宜。
六、出菇期管理
(一)菇棚建造,可利用现有的大棚,或暖棚。若新建大棚,可选向阳背风、地势干燥、平坦不积水、环境清洁卫生,水源充足,进出料方便,如庭院内、房屋前后、村屯附近、果园、树林间空地均可。大棚薄膜覆盖稻草帘或遮阳物。
(二)菌袋排放;横排在床架上,袋距4厘米左右。每层可排入大袋42~44个菌袋。为方便菌袋补水用,一个小棚附近最好建一个浸水池。
(三)变温催菇:棚内必须达到昼夜温差10℃以上,才能刺激菇蕾的形成。保持棚内的湿度85%,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催花菇的办法,多出花菇,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七、采收
(一)去劣留优:幼菇若生长过密要适当摘一些,保持较均匀距离。
(二)早春或晚秋可以用炉火加温,提早或延后出菇。冬季天气寒冷时可将菌袋堆积在一起越冬。待来年气温升高时再出菇。
采收的香菇,可以鲜销,也可以制成干品后出售。采收后要让菌筒休息养菌,积累营养,为下一批出菇提供充足养分条件。
中国有机农业网
❹ 告诉我有关香菇的传说,及在中国的产地,和其他详细资料
香菇经济的起源与发展
--------------------------------------------------------------------------------
文/江少伟 黄志民
庆元地处浙江省西南部,面积1898平方公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庆元"是宋宁宗的年号,庆元三年松源置县,以年号为县名,至今已有800余年。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制菇史与置县史不相上下。人工栽培香菇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800多年前,龙岩村农民吴三公继承发展"砍花法",发明了"惊蕈术"和"烘焙术"等一系列制菇加工技术,被当地菇农膜拜为"菇神"。800多年来,香菇成为庆元人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菇民足迹遍布全国十一个省200多个县、市,从此,香菇开始了造福人类的新纪元。庆元历史地被誉为"香菇之源"。随着庆元的吴克甸研究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术获得成功,这一技术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把香菇生产发展推向高潮。庆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流通集散地。
说起香菇的起源,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年间,因久旱无雨,皇帝朱元璋为祈雨需素食,数日后已食而无味,国师刘伯温献上香菇,朱元璋食后顿觉神怡,赞口不绝,下旨把香菇定为岁岁需上献皇家的"贡品",并敕定香菇为刘伯温国师家乡处州府龙泉、庆元、景宁三县生产的专利产品,其它地域一律不允许种制香菇。庆元民间自此就把香菇视为"皇上圣品"、"菜中之王"。对此,民间有"国师献山珍,香菇成圣品,皇帝开金口,谕封龙庆景"之说。因此,庆元(处州)人对香菇怀有特殊感情。
香菇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香菇一向被人们视为山珍佳肴,在国内外市场上素负盛名。这主要是它具有清香独特的风味,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据科学家测定,香菇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香菇就占了7种。同时,香菇还含有多量的谷氨酸,由于它具有这么多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各种糖类、鸟尿圜等,就组成了香菇固有的独特鲜美的风味和其他食品所无伦比的清香,是名符其实的"山珍"。
香菇又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据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所载"香菇是食物中佳品,味甘性平,能益味助食及理小便不禁",并具有"大益胃气、托痘疹外出"之功,故在我国民间,常用香菇来辅助治疗小儿天花、麻疹及清热解毒、降低血压等方面疾病。据医药学家研究发现,香菇中含有维生素D母,可用于防治婴儿佝偻病和促进小儿骨骼、牙齿、身体等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香菇因是多糖体,除可降低血压外,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在抗癌方面也具有一定作用。
香菇创始人吴三公与西洋殿构筑起香菇文化
说起香菇不得不提起吴三公和西洋殿。据考有关文字史料:吴三公又名吴昱,因兄弟排行第三,被菇民尊称为吴三公。宗谱载:"吴氏祖先于唐代由山阴(今绍兴)迁至庆元",吴三公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一十七日出生在龙、庆、景之交的龙岩村,因其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称三公。相传吴三公常入深山密林狩猎和采集野生菌蕈,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发现伐倒的阔叶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砍花法"的由来。在生产实践中,吴三公还发现一些树木虽经砍花却多年不出菇,不知何故,无奈之下不禁仰天长叹,以斧猛敲,这一敲不要紧,却惊动了菌丝的萌发,数日后菇出如涌,此便是后世菇民不传之秘"惊蕈术"。他创制出古老砍花法和惊蕈术,为贫穷的山区菇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经,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古代菇民感念他的功德,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在后广盖竹兴建起"灵显庙"祀奉吴三公为"菇神"。而后,由于香菇业有较大发展,至清乾隆三年(1741),菇民们又在后广西洋村村口,兴建起"吴判府庙"祀奉吴三公父子,从此菇民聚集的机会增多,互相交流制菇经验,使香菇产量急剧上升,菇民生活日益改善,前往"菇神庙"进香的人川流不息。由于原有古庙年代久远,简陋狭窄,容纳不下诸方前来的进香人士,至光绪元年(1876),由龙、庆、景菇民集资巨款,在"吴判府庙"之旧址上,重新建造了占地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的菇神庙——西洋殿。该殿位于浙江省第二高峰的百山祖之下,座落百山祖自然保护区入口处--西洋村村口,该殿主体建筑平面呈纵长方形,自南至北分别为照壁、石大门、倒座(戏房)、戏台、月台、中亭、正殿、以及厢房、还有附属建筑: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庙祝舍、库房等。
吴三公不仅是龙、庆、景三县菇民的代表,也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创始人。香菇从野生转变为人工栽培,发展至今成为全球性产业,给人类提供了新的蛋白质来源。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创造,也是我们中华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张寿橙高级工程师等人,于1987年7月份在英文版国际"热带菇类"刊物上发表了吴三公的光荣业绩,于1988年8月份在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在香港举行的第八届应用生物国际会议上,又把《吴三公为代表的龙、庆、景菇民文化对中国和日本香菇栽培的影响》又作了专文论述,并以切实足够的文字史料论证了被日本菌学界称为瑰宝的一本书--1796年佐藤成裕所著的《惊蕈录》,不但其内容精华部分源自龙、庆、景,即使"惊蕈"亦为我菇民方言,使得全世界所有公正的菇农,无不敬佩吴三公。
发展香菇经济 铸就"香菇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极大的发展,"庆元香菇"不断焕发活力。庆元县历届政府都着力培养扶持这一传统产业。进入九十年代,成功地实施了"中国香菇城"系统工程建设,使香菇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庆元、龙泉、景宁三县数十万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所谓一业兴百业旺。香菇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原辅材料、食用菌机械、塑料加工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仅以庆元为例,全县十九万人口,半数以上人口从事香菇生产及其相关行业,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中香菇效益占了50%以上。一朵小小的菌伞,撑起了庆元人民物质生活的半边天。
产业复兴促进了菇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的科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建立于1979年的庆元县食用菌研究所,从事菌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使香菇生产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该所选育的新菌株至今仍是"庆元香菇"的当家品种。该县投资100万美元兴建了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市场已成为全国香菇的集散地,在香菇学术交流上,该县分别于93、94年连续召开了"中国食用菌生产技术研讨会"和"国际食用菌生产暨产品研讨会",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商贾云集。"庆元这一传统菇民区成为全球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香菇中心"(张寿橙、赖敏男《中国香菇栽培历史与文化》)。在香菇文化承传上,兴建了建筑面积达1400平方米全国唯一的香菇专题博物馆。在技术保障上,建立了食用菌检测中心,为传统名品保持传统风味提供可靠技术保障。1989年3月,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联合国专家、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亲赴庆元县实地考察之后,充分肯定香菇确是庆元最先栽培,亲笔书写"香菇之源"的题词。
原产地域保护 庆元香菇驰骋国际市场
为确保"庆元香菇"纯正品味,制订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技术规范。为使"庆元香菇"这一名产得以发扬光大,继续造福于产区人民,开展了"庆元香菇"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工作。在今年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召开的《庆元香菇》原产地域产品国家标准审定会议上,通过审定,"庆元香菇"是我省继"绍兴黄酒"、"龙井茶"之后又一个获得原产地域保护的民族传统精品。这标志着"庆元香菇"将可凭此"护照"驰骋国际市场。
如今,"庆元香菇"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生产培育、环境卫生、虫害防治、烘烤加工技术体系和保障措施,使"庆元香菇"更具优势。这个优势在近几年国内产量大幅度上升,市场价格持续下挫的激烈竞争中得到了检验--"庆元香菇"依然以较高的价格行俏;"庆元香菇"依然以其优良的品质饮誉海内外;庆元是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最大的食用菌原辅材料市场、最大的香菇技术人力输出市场,依然在国内食用菌界发挥重大的影响。 原产地优势+政府引导 形成独特香菇经济现象
一个小小的山区县,却建起全国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日购销香菇量达20我吨,年交易额最高时达1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奇迹,但这一奇迹是如何形成的?笔者认为:
一、"香菇货郎"撑起流通市场一片天。山区农民充分利用原产地优势,积极参与香菇经销活动,他们购进卖出,生意兴隆,使庆元香菇市场购销旺,形成独特香菇经济现。自庆元的香菇市场形成以来,已有4000多人分别加入灵活销售,四面出击、八方定点的购销队伍和"一条篇担,两只麻袋,走村串户跑山头"的收购队伍。这支队伍以当地农民为主,菇农生产的香菇除部份由自己自己挑到市场销售外,大部分就由这支队伍挨家挨户收购起来,再由他们运进香菇市场卖给经营户。他们信息灵通、活动范围广、经营方式灵活且风险小,成为市场流通领域的"主力军"。这支被称为"香菇货郎"的队伍,有的到毗邻的龙泉、云和、景宁、遂昌、政和、浦城、寿宁等地收购,还有的到陕西、云南、安徽、湖北等10个省的200多个县收购,再把收来的香菇源源不断地运进庆元香菇市场投售,从而保证了香菇市场的货源。
二、"走南闯北"销售队伍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支队伍长年累月,带着样品走南闯北,在上海、广州、深圳、夏门、无锡、青岛、北京等18个大、中城市开设销售点,通过这些网点把庆元香菇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并利用当地宣传工具宣传庆元香菇,使大、中城市的人民群众了解庆元香菇,扩大了庆元香菇的知名度,使香菇市场的交易量逐年上升。
三、政府引导香菇经济发展壮大。为稳步发展香菇生产,香菇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该县政府本着"新建一处市场,带动一门产业,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于1999年投资建设了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庆元香菇市场。并把搞活香菇的经营流通放在香菇传统产业的重要位置来抓,采取国有、集体、联户、个体"四轮驱动"的购销经营机制,多种渠道发展香菇经济。政府制订了优惠政策,允许香菇经营者进山、进场收购,允许批量转销、直接出运,在市场交易中随行就市、平等竞争,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随着庆元香菇知名度的提高,现在的邻县,以及生产香菇的边远县的香菇,也源源不断地流入庆元,香菇市场经营户根据香菇的大小、颜色状况等分门别类地进行设档,并分堆包装按货论价,销往国外。通过当地政府的进一步引导,香菇市场入市交易人数超过5000多人次,日购销香菇量少则10余吨,多则30多吨,年交易额达10亿元人民币,香菇经济正在不断地发展状大。
❺ 我国最早仿野生栽培香菇是谁发明的
应该是浙江庆元的吴三公吧。
❻ 世界香菇的发源地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
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
❼ 香菇起源于什么时候他的发源地在哪里
欢乐菇根据历史记载,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
❽ 香菇是谁发明种植的
香菇〔Lentinus edodes (Berk.)sing〕又称香蕈、椎耳、香信、冬菰、厚菇、花菇。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香
香菇
菇属。它具有独特的香味,优良的质地,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美国被誉为“上帝食品”,中国则誉为“山珍”。香菇所含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是非常有益的。香菇的人工栽培在中国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香菇生产的第一大国。
特征1.形态特征
子实体较小至稍大,菌盖直径5-12cm,可达20cm,扁平球形至稍平展,表面菱色、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往往鳞片色浅至污白色,有毛状物或絮状物,菌肉白色,稍厚或厚,细密,菌褶白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常弯曲,长3-8cm,粗0.5-1.5cm,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内实,纤维质,菌环易消失,白色。
2、形态发生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特点
香菇
(1)担孢子的萌发
担孢子萌发时不产生典型的芽管,而是先膨大为原来的2-5倍,孢子沿长轴方向生长,内部出现空泡;在细胞核分裂时,核先拉长,后中部收缩,核膜始终存在。担孢子在培养基上形成单核菌丝。
(2)单核菌丝
条件适宜时,单核菌丝的先端细胞反复分裂,向前伸长。细胞分裂时,细胞核首先分裂。单核菌丝不具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3)双核菌丝
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接合之后,一方细胞内的细胞核迁移到另一方的细胞内,这种现象称为接合或称质配。经质配后,每个细胞中含有两个细胞核的菌丝,称为双核菌丝。香菇的双核菌丝具有锁状联合。双核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大量形成子实体。
(4)子实体分化的程序
当外界具备香菇子实体分化和发育的条件时,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就进入纽结阶段。最初菌丝互相交织成直径0.5-1.0mm的菌丝团,其后逐渐增大,内部变得很致密,当直径达1-2mm时,成为坚固的菌丝团称为盘状体或原基。以后逐渐分化、膨大而形成商品子实体。
3、生活史
香菇的生活史和典型的担孢子菌的生活史基本相似,大体上由如下9步组成:
(1)担孢萌发。
(2)产生四种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丝。
(3)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通过接合,进行质配。
香菇
(4)产生每个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的横隔处常明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
(5)在适宜条件下,双核菌丝形成子实体。
(6)在菌褶上,双核菌丝的顶端细胞发育成担子,担子排列成子实层。
(7)在成熟的担孢子中,两个单元核发生融合(核配),形成一个双元核。
(8)担孢子中的双元核进行两次成熟分裂,其中包括一次减数分裂。最后形成4个担孢子。
(9)担孢子弹射后,在萌发过程中,经常发生一次有丝分裂,表明生活史重新开始。
4、生长发育条件
(1)温度
在潮湿的状态下,担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6℃。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24℃,最适宜温度24-27℃,但由于木材的保护作用,在气温低于-20℃的高寒山地或高于40℃的低海拔地区,菇木也能安全生存,菌丝不会死亡。
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香菇原基在8-21℃分化,在10-12℃分化最好。子实体在5-24℃范围内发育,8-16℃为最适。同一品种,在适宜范围内,较低温度(10-12℃)下子实体发育慢,菌柄短,菌肉厚实,质量好;在高温(20℃以上)上子实体发育快,菌柄长,菌肉薄,质量差。在恒温条件下,香菇不形成子实体。
(2)水分
在锯木屑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的最适含水量是60-70%;在菇木中适宜的含水量是32-40%,在32%以下接种成活率不高,在10%-15%条件下菌丝生长极差。子实体形成期间菇木含水量保持60%左右,空气湿度80-90%为宜。
香菇
(3)营养
香菇是一种木腐菌,主要的营养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以及少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菇木和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只有溶解在水里才能被香菇吸收利用。
①碳源
香菇菌丝能利用广泛的碳源,包括单糖类、双糖类和多糖类,糖浓度在1-5%比较好。
②氮源
香菇菌丝能利用有机氮和铵态氮,不能利用硝态氮和业硝态氮。在香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碳源和氮源的比例以25-40:1为好,高浓度的氮会抑制香菇原基分化。在生殖生长阶段,要求较高的碳。
③矿质元素
除了镁、硫、磷、钾之外,铁、锌、锰同时存在能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并有相辅相成的效果。钙和硼能抑制香菇菌丝生长。
④维生素类
香菇菌丝的生长必须吸收维生素B1,其他维生素则不需要。适合香菇生长的维生素B1浓度大约是每升培养基100um。在段木栽培中,香菇菌丝分泌多种酶类分解木质素、纤维素、淀粉等大分子,从菇木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吸收碳源、氮源和矿质元素。
香菇
(4)空气
香菇属好气性菌类,足够的新鲜空气是保证香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栽培环境过于郁闭易产生畸形的长柄菇、大脚菇。
(5)光线
香菇是需光性真菌,强度适合的漫射光是香菇完成正常生活史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研究表明:波长为380-540nm的蓝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原基形成最有利。香菇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发育需要光线。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子实体,研究表明,40-7-lx的光照强度比较适宜。香菇原基在暗处有徒长的倾向,盖小、柄长、色淡、肉薄、质劣。
(6)酸碱度
适于香菇菌丝生长的培养液的pH值是5-6。pH值在3.5-4.5适于香菇原基的形成和子实体的发育。在段木腐化过程中,菇木的pH值不断下降,从而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分布冬春季,有些地区夏秋季生长在阔叶树倒木上,在人工栽培中,按发生季节有春生型、夏生型、秋生型、冬生型
香菇
和春秋生等类型,在段木上单生或群生。
分布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区。
成分香菇是中国著名食用菌,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据分析,干香菇食用部分占72%,每100g食用部分中含水13
香菇
g、脂肪1.8g、碳水化合物54g、粗纤维7.8g、灰分4.9g、钙124mg、磷415mg、铁25.3mg、维生素B10.07mg、维生素B21.13mg、尼克酸18.9mg。鲜菇除含水85-90%外,固形物中含粗蛋白19.9%,粗脂肪4%,可溶性无氮物质67%,粗纤维7%,灰分3%。香菇含丰富的维生素D原,但维生素C甚少,又缺乏维生素A及A原。
价值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的菌类食物。
1.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香菇多糖可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可促进T淋巴细胞的产生,并提高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香菇
2.延缓衰老:香菇的水提取物对过氧化氢有清除作用,对体内的过氧化氢有一定的消除作用;
3.防癌抗癌:香菇菌盖部分含有双链结构的核糖核酸,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具有抗癌作用的干扰素;
4.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香菇中含有嘌呤、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某些核酸物质,能起到降血压、降胆固醇、降血脂的作用,又可预防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疾病。
5.香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
香菇多糖能提高辅助性T细胞的活力而增强人体体液免疫功能。大量实践证明,香菇防治癌症的范围广泛,已用于临床治疗。香菇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适应力有很大作用。香菇还对糖尿病、肺结核、传染性肝炎、神经炎等起治疗作用,又可用于消化不良、便秘、减肥等。我国不少古籍中记载香菇“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和益胃助食”。民间用来助痘疮、麻疹的诱发,治头痛、头晕。现代研究证明,香菇多糖
香菇
可调节人休内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活性,可降低甲基胆蒽诱发肿瘤的能力。香菇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97.5%,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香菇还含有双链核糖核酸,能诱导产生干扰素,具有抗病毒能力。香菇含有水溶性鲜味物质,可用作食品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5'-乌苷酸等核酸成分。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lentionione)。所以香菇是人们重要的食用、药用菌和调味品。
香菇的鲜味成分是一类水溶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5′-鸟苷酸、5′-AMP、5′-UMP等核酸构成成分,均含0.1%左右。其香味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生成的香菇精。
香菇含有一种分子量为100万的抗肿瘤成分-----香菇多糖,含有降低血脂的成分-----香菇太生,香菇腺嘌呤和腺嘌呤的衍生物,香菇还含有抗病毒的成分------干扰素的诱发剂----双链核糖核酸,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之一。香菇中含不饱和脂肪酸甚高,还含有大量的可转变为维生素D的麦角甾醇和菌甾醇,对于增强抗疾病和预防感冒及治序有良好效果。经常食用对预防人体,特别是婴儿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血磷、血钙代谢障碍导致的佝偻病有益,可预防人体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病。香菇中所含香菇太生(lentysin)可预防血管硬化,可降低人的血压,从香菇中还分离出降血清胆固醇的成分(C8H1104N5,C9H1103N5)。香菇灰分中含有大量钾盐及其它矿质元素,被视为防止酸性食物中毒的理想食品。香菇中的碳水化合物中以半纤维素居多,主要成分是甘露醇、海藻糖和菌糖(mycose),葡萄糖、戊聚糖、甲基戊聚糖等。
栽培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至今已有800年以上的历史。最早于宋朝浙江庆元县龙岩村的农民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栽培法,后扩散全国。经僧人交往传入日本。香菇的砍花栽培源于中国,现行的段木纯菌丝接种栽培则源于日本。至1989年,我国香菇总产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香菇生产第一大国。
香菇
(以段木栽培法为例)
1、菇场的设置
(1)选择场地
采用两场制栽培香菇,在发菌场培养菌丝体,在出菇场架木出菇,更有利于获得优质高产。但中国因场地限制,实际操作多为一场制,即接种至出菇都在同一场地进行。
较好的菇场应是避北风、向阳地、资源好,水源近,有树荫,多石砾,偏酸性的缓坡地。
(2)清理场地
①按照春夏之交能有三分疏露,七分荫蔽的要求,砍低留高,以利于操作管理和场地的通风。
②清除场地的枯枝落叶、树皮、树根,以及场外围数米内的腐朽之物,铲除杂菌、害虫孳生地。
③根据地形平整地,开壁人行行通道,清沟排渍等设施。
④自然荫蔽不足时,搭盖荫棚(高2m),或种植、种瓜,以利将来遮荫。
⑤菇场清理的最后一道工序,在地面撒上石灰,除虫防蚁,抑制杂菌蔓延。
2、菇树选择及段木准备
香菇
(1)菇树选择
可以用来栽培香菇的树木不少于200种,绝大多数是属于壳斗科、桦木科和金缕梅科的阔叶树。菇树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不含芳香油物质。
②树皮厚薄适中,不易脱离,利于调温调湿,减少杂菌侵染的机率。
③木质适当坚实,边材多,心材少,利于香菇菌丝体充分分解利用。
(2)树径和树龄
段木栽培香菇不宜选用过粗和过细的树木,一般以胸径12-20cm较合适,树龄10-25年为宜。
树皮较薄的树,树龄可以大些;树皮较厚的树,树龄可小些。薄皮树出菇快,但产菇菌盖薄,菌肉松泡;厚皮树出菇慢,但产菇质量好。幼龄木心材小,接种后出菇早,所产香菇较薄较小,且菇木易腐,持续产菇年限较短。
(3)段木准备:主要包括砍树、原木干燥和截枝等工作。
①适时砍树
香菇
提倡叶黄砍树,也即是进入休眠阶段。此时贮存养分最丰富,树皮与木质部结合紧密,搬动时不易脱皮。已经砍伐的菇木称原木。
②适当干燥
让原木干燥,实际上是调节段木的含水量,以利于接种后菌丝体定植和生长发育。不同树种的含水量不同,因而干燥的时间也不一致,常以干燥后没有萌芽力为度,或者以接种打洞时树液不渗出为宜,此时的含水量约为40-45%。
③截枝
原木经适当干燥后(当原木截面出现几条短的裂纹时),就应及时剃枝截枝。截枝后的原木称段木。段木长度以1.0-1.2m为宜,如有小枝丫,可在分叉处保留3-5cm切除枝丫,不可平切,以避免加大切口面积,增加感染机会。
截枝后应尽快用5%新鲜石灰乳涂刷截面,防止杂菌从伤口侵入。
3、品种选择及人工接种
(1)品种
目前栽培的品种主要有:Cr02、Cr04、L26、香7、台香、武香1号、香菇867、香菇937等。
(2)人工接种
香菇
接种期:一般在气温为5~20℃均可接种。以月平均气温10℃左右的最适宜。一般情况下,长江流域宜在2月下旬至4月进行段木接种,最好在3月上旬完成;华南地区可在11月至翌年1月进行,最适接种期是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
②接种工具
接种木屑菌种或棒形木块菌种,均可用手电钻或4-6磅重的锺形打孔器打接种穴。
③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般以行距6cm左右,穴距12厘米左右为宜。近两端的穴,至少应距离断面5cm,以防止杂菌入侵。穴直径1.2-1.5cm,深1.5cm左右。穴要打成梅花形,过细的段木可采用螺旋式打穴。
④接种
穴打好后,要把菌种尽快接入,以防穴壁干燥及杂菌侵入。一般要求当时打穴,随时接种,每穴的接种量为穴深的80%为宜,一般1m3的段木,需15-20瓶750ml的菌种。
接种后,立即用蜡涂封,或用与穴口大小一致的木块盖上,用锤敲平,防止雨水和杂菌虫害侵入,减少穴内水分蒸发,保护菌丝生长。
香菇
4、上堆发菌
接种后的段木应及时放到室内或室外选好的菇场上堆放,段木上堆后,应保持堆放场的温度为10-15℃,段木的含水量为50-60%。堆放的方式:
(1直立式:木接种到定植成活阶段,约需20-30天可采用直立式,并于冬春季节进行。
(2井叠式:宜于多雨季节或场地较湿的环境。
(3)蚣式:宜于在干热季节或偏干的情况下采用。
(4)瓦式:通风较差的多湿场地,或菇木较少而场地坡度较大时采用。
5、菇木堆放期间的管理
菇木堆放后,需要加强管理,创造一个适合香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良好条件,堆放期间的管理是决定香菇栽培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关系到菌丝的成活率和第一批菇发生的迟早,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保湿保温
接种后,由于菌丝被弄碎,使菌种的生活力突然下降,对环境适应力也有所减弱,为使受伤的菌丝迅速恢复生
香菇
长,尽快伸入到菇木中,必须进行保温保湿。如发现菇木树皮开裂翘起,甚至菇木开裂,应尽快增加荫蔽度,浇水保湿。要求空气湿度60-70%,温度为15-25℃。
(2)检查菌种成活率
堆放两周左右,已见菌丝从接种穴裂缝中长出,形成一个白色圈,表示菌丝已成活定植,如一个月内还未出现白圈,必须揭开接种盖观察菌丝情况,采取补充水分或加强通气或提高温度来促进菌丝成活,如发现死穴需补种。
(3)翻堆
由于各层菇木所受温度、湿度不同,含水量容易发生变化,如果不翻堆,就会使菌丝生长不均匀。因此,接种后,每隔2-3周要进行翻堆一次,把上下左右里外互相调换一次位置。在翻堆时,还要根据气温的变化、雨量多少及树皮厚薄,相应改变堆放形式,以利菌丝生长。同时,干旱时应结合翻堆进行浇水保湿。
(4)遮荫
菇木堆放好后,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遮荫,避免阳光直射,借以保持菇木的含水量,雨水多时还需做好防湿工作,勿使菌丝淹死。
(5)防止杂菌和虫害
香菇
在自然条件下栽培香菇,要尽量防止杂菌和害虫的为害,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发生。如结合翻堆进行菇场消毒,除去周围的杂草,调节空气和水分等,以保证香菇菌丝的迅速生长,而不利于杂菌的繁衍为害。
6、散堆起架,诱导子实体产生
(1)起架时间
段木接种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因菇木大小、树种、堆放和管理情况不同而有差别。在温暖地区,一般冬未春初接种的,经过春、夏、秋三季,约8-9个月,菌丝基本发育成熟;但在寒冷地区或者菇木过大,菌丝要经过两个夏天,才能发育到出菇的程度,约在立冬前后(11月7号前后),当气温下降到月平均14-16℃时,菇蕾才相继出现,这时应将菇木移到适于子实体形成的场所(应具有6-7成荫蔽,空气相对度以75-90%为宜),把菇木起架,让其出菇。
架木要适时,如果架木过早,气温过高,湿度太低等管理不善,菇木容易干燥脱皮;架木过迟,会影响子实体产生,降低产量。
一般地用刀背或手指敲打菇木树皮时,发生的声音为浊音或树皮组织松软、粗糙不平或瘤状突起、皮下呈黄色或
香菇
黄褐色,且有香菇味者,表明菇木内菌丝发育成熟,已具有子实体产生的基础,应及时转入出菇场,同时将长有杂菌或长出新枝的菇木剔去。
(2)起架方法
先打好木桩,离地65cm左右放上横木,菇场环境潮湿的可架高些,环境干燥可架低些。横木长短随地形而定,两侧呈人字形,交错排列,菇木间距10cm以上,便于子实体形成和采收。
(3)出菇期间管理
菇木散放后,菇木含水量减少,冬天往往雨水少,湿度低,难以满足出菇所需的水分。因此,在架木前,应先补足水分,然后起架,这时因为菇木集中,给水也方便,还可以减少水分流失。菇木的补水有浸水和喷水两种方法。
前者把菇木浸在水中8-12小时即可,此法省水省时,出菇整齐,但劳动强度大,且菇木损耗大,浸水时不宜用流水浸,以避免养分损失;后者需连续补水4-6天,每天间歇性喷洒3-6小时。
注意事项:
①菇木补足水分后,如遇气温偏低(10℃以下),必须保温在20℃左右,保湿在85%以上,进行催蕾,待菇蕾大量长到黄豆大小时,才散堆架木。
②补充水分时不要选在气温十分干燥的时候,最好是一次补足。当第一批菇采收后,不能马上补水,让菇木干燥一段时间(1-2个月),再补水进行第二次催蕾,这样可使菌丝受到刺激,促进分化。
香菇
7、采菇后的菇木管理
段木栽培香菇具有一次性接种,多年出菇的特点。出菇多在春、秋两季。当菌伞尚未完全展开,即菌盖边缘尚稍内卷,菌膜刚破裂时,是采收的最适期。其产量可达10-15斤/m3。
菇木经过几个月的子实体生长发育,原来积累的营养物质大多发育成香菇。为了第二年生产高产优质的香菇,需继续恢复生长积累物质。因此,在香菇采收期结束后,尽快地恢复菌丝长势,积累营养物质。在菇木采收完后,将菇木移回堆放场,重复前面的过程,即堆放、补水、起架等。
8、采收及分级
(1)采收
一般待菇盖展开70-80%时,菇盖的边缘仍然内卷,菌褶下的内菌膜才破裂不久就得采收,此时菇形、菇质、风味均较优。若待菌盖90%展开才采收,由于香菇采收后的后熟较明显,菇盖仍会展开,影响香菇等级。如待菌盖全展开,烘烤后菇盖边缘出现向上翻卷,形成薄菇,菇柄纤维增多,菇质较差。
(2)分级
菌丝一经形成子实体,即使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温度均能生长发育,但品质有所不同。如在20℃以上较高的温度下,香菇生长虽然快,但肉薄、菌盖易开,菌柄较长,品质差,俗称“香信”。
温度较低,香菇生长较慢,但肉厚,菌盖难开,菌柄较短,品质较好,特别是在12℃以下,香菇生长缓慢,一般形成柄短肉厚的“冬菇”。
香菇
子实体形成的初期,如遇天气干燥或霜冻的袭击,一般不会继续生长,甚至死亡,但子实体长到约2cm以上,再遇上上述环境条件,菌盖表面会龟裂成花纹,这样的香菇品质最好,称为“花菇”。
低温或变温对子实体的形成起着良好的刺激作用,如在快要出菇前,遇上0℃左右的低温(下雪更为理想),然后转暖,或天气忽冷忽热,以15℃为中心,每日温度在5-20℃之间上下变化,或日间温度较高(20℃),夜间温度较低(10℃),在这样的温度条件下,都会形成优质的花菇或冬菇。
从生产的角度来言,温度最好在15-18℃,或日间20℃,夜间10℃,这样的温度生长既快,产量高,质量也好。
❾ 香菇什么朝代才有的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
❿ 谁又发明了蓝瘦香菇
蓝瘦,香菇”是“难受,想哭”的意思。广西的壮语里面的发音没有翘舌音,没有送气音。
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视频:
原版
“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屎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翻译版
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在这里。第一次为一个女孩子这么想哭,难受。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想哭,难受在这里,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