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匡衡发明的什么

匡衡发明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09 13:44:05

❶ 匡衡凿壁借光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勤奋学习的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❷ 《匡衡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坚持读书,创造条件达到目标。要坚持不懈。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外因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2)匡衡发明的什么扩展阅读:

出处: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

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❸ 匡衡是什么家

1、西汉经学家。
2、人物简介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苍山兰陵镇),至匡衡时,始迁居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关羊下村。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衡所住的村庄叫“ 匡王村” (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 匡王村北边的山叫“ 匡山” , 匡衡上学的那个村庄叫“ 老书房村” ,母亲迎送匡衡上学站过的那块石头取名“ 望子石”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
3、相关轶事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❹ 匡衡他有什么成就,急急急

匡衡官至丞相(厉害复)
具体:匡衡制(生卒年不祥),字稚圭,东海丞(今苍山县)人。西汉大臣,官至丞相。家贫,当过雇工。少年勤学,“凿壁偷光”的故事,成为家贫而苦读的典故。能文学,善说《诗》。终成为经学家。

匡衡 字稚圭,西汉著名经学大师,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匡衡幼年好学,勤奋努力,据《西京杂记》载:“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匡衡读书不但刻苦勤奋,而且说《诗经》见解独特。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匡衡任少傅数年,多次向皇帝上疏,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在后几年里,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❺ 匡衡是什么人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祖籍东海承(今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匡谈村,即匡衡故里。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

❻ 匡衡古代是什么家

匡衡,字稚圭,西汉后期人,生卒年不详,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祖籍东海郡丞邑(今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其“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两千年来盛传不衰。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史籍还记载,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正因匡衡孜孜以读,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❼ 匡衡的故事是什么

西汉时期,有一名丞相叫匡衡,他学识渊博、清正廉洁。匡衡小时候家境贫苦,上不起学,但是他特别渴望读书求知,每天帮父母干完活都会去私塾门口听先生讲课。

“那个穷小子匡衡又来偷听我们上课了。”“文大郎,他不是你们家的邻居吗?”“匡衡,送你个苹果。”文大郎把苹果砸到匡衡的头上,哈哈大笑的走开了。这时先生走过来,说:“匡衡,你又来了。”匡衡说:“是的先生,我很想学习。请问先生,是不是听了您讲的这些书,我就能学会所有的知识了呢?”

“不不不,这些书只是茫茫书海中的一朵浪花。要想成为真正有用的人,必须博览群书,做到胸中有文章。难得你这么好学,你每天都可以从我这拿走一本书,回家要好好地读,有什么不明白的你就来问我。”

“真的!谢谢先生。”“跟我来吧,我带你去书房。”

正要溜出去玩的大郎被文老爷抓个正着,“好哇,你又出去玩,今天的书背会了吗?背不对看我怎么收拾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莫我肯顾。逝……逝将去女。”

“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只见骑着牛的匡衡嘴里振振有词的从家门口路过。

文老爷看着匡衡,生气地对大郎说:“你听听你听听,乐国乐国人家都背下来了,你真给我丢脸。今晚关你禁闭,背不熟别睡觉了!”匡衡回到家高兴地说:“妈妈,先生借我的书。”匡衡母亲看着微弱的光,“看不见就明天再读吧!”

“啊?要是咱家有蜡烛就好了。”这时匡衡看见墙上透过一束光线,“亮是亮,可惜太细了,我来把它凿大些。太好了,光线好像大了一些,可是还是有点小,再凿大一些。哐哐哐,这下差不多了。”

正在背书的大郎听见“哐哐哐”凿墙的声音,本来心里很害怕,突然发现墙上出现了一个大洞:“有有有贼呀,有贼。”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我不是做贼,我,我只是想看书。”文老爷听后,说:“给我看看可以吗?”文老爷拿起书透过那一束光线,又说道:“真是一个好学之人哪!这样的孩子何罪之有,以后你就到我家里和大郎一起读书吧!”从此以后,大郎和匡衡一起学习。

(7)匡衡发明的什么扩展阅读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但匡衡的仕途在一开始却并不平坦。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

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但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已为当时经学家们所推重,当时身为太子的元帝也对其深有好感。

❽ 匡衡是什么学家

匡衡是西汉经学家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今兰陵县兰陵镇)人。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元帝时位至丞相。匡衡所住的村庄叫“ 匡王村” (位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 匡王村北边的山叫“ 匡山” , 匡衡上学的那个村庄叫“ 老书房村” ,母亲迎送匡衡上学站过的那块石头取名“ 望子石” 。匡衡墓,位于山东枣庄峄城西南14华里。
详见:http://ke..com/link?url=u_uVeQzqkREEdtRNRscNkQpLVK_2Um36hqM6dcx3kKTNaLdQAbEpwP_tj_s02QSNg5f-Zst6GYUcozwb8ipWFa

❾ 匡衡有什么故事

◎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译文
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这就是凿壁偷光的故事。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找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回报)。
怪:感到奇怪。
资:出资。
大学:很大的学问。
【典故】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❿ 《匡衡的故事》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匡衡的故事》讲述内容:

1、匡衡打短工借书看.表现了他嗜书如命的品质.

2、匡衡挤出时间看书.表现了他爱好读书的品质.

3、匡衡凿壁偷光看书.表现了他克服困难读书的品质.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的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并不要报酬。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阅读全文

与匡衡发明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