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膛线谁发明的

膛线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1-06-08 23:19:08

① 来复枪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早期的枪械部是前装滑膛枪。1520年,德国纽伦堡的一名铁匠戈特,为了简化前装手续,减少气体泄出,使弹丸在枪膛内起紧塞作用并提高装填速度,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采用圆形铅球弹丸。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读音是“田田来复”,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产日期的步枪还保存在博物馆内。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16世纪以后,膛线由直线形改为螺旋形,发射时能使长形铅丸作旋转运动,出膛后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加了射程。较为有名的是法国的米宁前装式来复枪。此枪重约43千克,有4条螺旋形膛线,最大射程914米。弹丸长形,头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于口径,比较容易从枪口填装,发射时火药气体使弹底部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但由于这种线膛枪前装很费时间,因而直到后装枪真正得到发展以后,螺旋形膛线才被广泛采用。

19世纪,人们对枪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25年,法国军官德尔文设计了一种枪管尾部带药室的步枪,采用球形弹丸,弹丸装入枪管后,利用探条冲打,使弹丸变形而嵌入膛线。这种枪的射程和精度都有明显提高。德尔文被称为“现代步枪之父”。

1848年出现的米涅式步枪,构造比德尔文步枪更加简化,省去了专门的药室,弹丸也改为中空式。

② 膛线是什么

膛线可说是枪管的灵魂, 膛线的作法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 使弹头在出膛之后, 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 虽然在15世纪就有使用膛线的纪录, 但是由于制造工艺的困难, 要到18世纪才得以普及.
枪管中下凹的部份称为阴线, 凸起的部份称为阳线. 一般而言, 枪械的口径应是从来复线的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但是例外太多, 已成不了一个原则. 比如说.38和.357是一样的口径, 只是一个量的是阳线到阳线的距离, 一个量的是阴线到阴线的距离. 当然, 两者的弹头长度有所不同, 但光以口径而言是一样的.
膛线的数目, 没有一个标准, 从春田兵工厂的1903A3的2条到Marlin所谓的Micro Groove的22条.
阴线的深度在现代的枪管中, 大部份是在0.004到0.006寸之间. 但是阴线和阳线的形状, 又是一个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情况.
丹麦的Rasmussen和英国的Metford(William E. Metford), 这种圆形的阴线据说可以减少枪管的残留物, 日本的99式步枪就是使用这种阴线. Mannlicher是奥地利的兵工厂, 这种阴线上宽下窄, 据说弹头比较容易旋转, 因此出枪口的初速会比较高而可以及远. 另外常听到的有Ballard膛线, 它是一种黑火药时期有名的长射程步枪, 这种膛线采用宽浅的阴线, 和现代Marlin 的Micro Groove类似.
来复线旋转的程度, 称为缠距. 如果须要愈长的距离来完成360度的旋转, 称为慢. 较短者称为快. 例如说在12寸之内完成一圈的要比9寸内完成一圈的慢. 缠距的差别主要在于是否能使弹头稳定, 不稳定的弹头除了沿着目标线旋转, 还会翻跟斗, 产生靶纸上产生Keyhole的现象.
枪管的长度对射击的初速, 有很大的影响. 在一定的长度内, 越长越好, 这是人类很早就发现的事实.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各国使用的步枪枪管长达30寸以上, 因为当时的战术想法是想要步枪兵能及远. 但是在一定的长度之后, 其所能取得的效益有限, 只是徒然增加重量, 而且使用不便. 因此后来标准的步兵武器枪管长度, 大多减少到20寸到24寸之间.
近来有人开始使用合成材质如碳纤维等, 包裹钢管, 一来由于弹头仍需在高速和高压的情况下通过枪管, 因此内部仍以各式各样的钢材最为理想, 但是外部使用合成材质可以增加散热性, 减轻枪管的重量, 这样的枪管目前仍然十分稀少昂贵, 而且直径远大于普通枪管. 相信将来的发展应是朝此方向, 以内外物理性质相异的材料, 经由加工合成.
枪管的要求不只是坚硬, 抗压和高温. 另一个必备的特性是轫性, 也就是说枪管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否则太硬会造成金属太脆的结果. 有一些早期生产的M1903A1, 其枪管即有这样的问题, 如果持续射击, 有造成炸毁枪管的结果. 巴西的枪厂金牛座(Taurus), 在1998年开始, 推出了一系列以钛(Titanium)为材质的左轮枪, 号称又轻又耐久, 几乎不可能生锈, 但是它的枪管部份, 还是须要用钢材, 因为钛金属虽然坚硬, 却仍然无法满足作枪管所须的各项条件.
来复线的缠度计算:
5.56mm为例:
度数= arctan(Pi*直径/缠距) 直径和缠距都以英寸为单位
5.72=arctan(3.1415*0.223/7)
以缠距1:7而言, 缠度为5.72度。
最佳缠距的决定: 1920年代就发现的一条公式可以决定最佳的缠距, 称为Greenhill公式(Alfred G. Greenhill, 1847-1927),
在弹头初速为1500fps到2800fps间时:
缠距=15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以147 grain, 1.125寸弹头的军用子弹为例:
12.649=150*(.308)2 /1.125 因此, 最佳的缠距应在1:12到1:13之间
在弹头初速高于2800fps时:
缠距=180*(弹头直径)* (弹头直径)/ (弹头长度)
(所有度量使用英寸)
以此方法决定出的缠距和弹头配套, 可以得到最稳定的射击结果。
计算来复线的角度, 可用以下的公式: 度数= arctan(Pi*直径/缠距) (直径和缠距均为英寸)
4.37=arctan(3.1415*0.308/12.649)
来复线产生方法, 是先在枪管钻出孔洞之后, 现代主要的有三种:
Broach Cut Rifling: 拉切式产生来复线。 用多次、 多钻刀拉过枪管的方式, 逐渐产生所须的来复线阴槽深度。 1950年代, 由Remington 的工程师首创。 现今大多数高品质的枪管用此法生产。
Button Rifling: 纽扣式产生来复线。 用高压将一个形状和来复线相反的纽扣状物体, 挤过枪管内部而产生来复线。
Cut Rifling: 切削式产生来复线. 使用单一钩状切刀, 慢慢的、 一条一条的制出来复线, 是最早的生产方式。 如今只有最精密, 最高级的枪管以此种方式生产。
膛线是枪的指纹(即不同的枪,子弹通过时有不同的膛线记号,就象人的指纹):
膛线是为了让子弹可以旋转而在枪身上刻上痕迹、子弹在通过膛线时候、在子弹的外侧也被刻上痕迹叫做膛线记号。别名·指纹枪。走私的东西一旦使用过的话就会被警察登陆在案、在此之后如使此枪犯罪就会重要的资料。
膛线的加工是用胸针之类的专用工具制作的、但即便是用同样的胸针、受工人和制造装置的影响、即便是同一个制造商的同一制品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模一样的膛线。也就是说造出同样的膛线记号的枪是不可能的。
只是随着最近流行的冷间锻造法(cold hamming)枪的膛线是冲压成形方法制成、所以与胸针制造的膛线相比各个的样子都很相似。因此、膛线记号的严密的特性也变困难了
制作方法
1.刮刀法用一根比手枪内径略纫的钢棒,在它的特定部位刻挖一个槽,安装一块硬质合金钢片,钢片上有一条或二条凸出的有一定倾斜角的带状体,前端有利削部,并可调节凸起高度。在一条膛线位置上来回拉动数十次,就切副出一条阴膛线,然后调节位置再切刮下一条。这种方法切奇数或偶数的膛线一般用单刮刀,切偶数的膛线可以用双向刮刀。也可以在相对的位置安装单刮刀,双刮刀或三副刀,一次切出2至6条膛线。
2.钩刀拉削法把钩状切刀安置在比枪膛直径略细的钢拉杆上,钩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通过调节拉杆层部的螺丝来调节。每拉动通过枪管一次,拉杆移动几微米,随着枪管的匀速旋转,拉削出一条有一定缠度的阴膛线,达到预定宽度后,再换位置拉第二条膛线。早期的线膛枪拉一条阴膛线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较好的枪拉削同样的阴膛线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数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细,越精密。
3.组合环形刀拉削法在一根拉杆上固定25至30个硕质合金钢环,每个钢环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个钢环上加工有与阴膛线数量相同的等距的刮刀,每把切刀可循其缠角与下一个环上的切刀相连,从头连到尾部即可视为一条螺形线。每一个环上刀刃的突出量略大于前一个环,形成一组系列切刀,所开的槽具有稳定的宽度,深度和间隔,这种组合环形拉削刀通过枪膛—次.则可切削出全部的阴膛线,缩短工作时间,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4.顶锥(或膛线冲子)挤JE法用一个中段截面形态与线膛内截面形状相同的硬质合金(如碳化钨)无尖弹头形顶锥,通过内径比顶锥略小的枪管光膛时,枪管金属在顶锥的强力顶压下,通过枪膛,使膛内径略有增加,顶锥外表凸出部挤过膛内壁形成变形,即阴膛线,凹入部沿枪膛并紧贴内影挤过形成的变形,卯阳膛线。并因承受的大压力使膛内壁表面金属密度增加,硕度加大.同时完成了铰除疵点和制作脆线二返工序。膛内壁由于顶锥的坚硬与平滑的表面挤过而变得光滑。使得枪管的寿命成倍延长。这种方法最早是由德国人发明,70年代以后各因在生产枪管时已普遍采用。
无论用哪种力法制作膛线,在足够大倍数的显微镜下观察,都有很多裂纹留在凹槽的拉沟内,像锯齿形指向刮刀前进的方向。即使经过抛光成镀铬,仍然可以观察到。而切削加工过程的平移会产生随机的拉沟距离变化,形成稳定的特征。枪管钢材的材质也不是绝对均质的,管内壁上必然有些地方要硬一些,刮刀加工到此时会有不同的效果产生。金属的碎屑会有微观下直径的变化,在发射时就会检:弹头软金属上产生重复的痕迹。即使用项链加工后再抛光到摩氏8级,达到镜面效果,也会省其家族特征(同一顶锥制成所留下的特征),因为顶锥之间都有因加工形成的微小差异。而随着射击次数的增加。会产生随机性的磨损.锈蚀斑和化学气体腐蚀痕,形成个体差异。工厂在牛产中,会在一台挤压机上备置二个以上的顶锥,通常是随机交替使用,并不特定一个顶锥一次挤压出几根枪管的膛线。一个工序车间会有多台挤压机同时运作。虽然一个顶锥理论上可以挤出上千支枪管的膛线,但每一个批号的枪管会有细微的膛线差异,只要放大到足够的倍数,是可以区别其家族特征的。

③ 子弹是谁先发明的

最早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装雷粉,后来通把雷粉夹在两张纸之间而制成了纸卷“火帽”。

1814年,美国首先试验将击发药装于铁盂中用于枪械。1817年,美国人艾格把击发药压入铜盂中,发明了火帽,火帽的应用对后膛装填射击武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

(3)膛线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对于子弹来说,无论是用于什么用途,国际上通用的发射药都大多为无烟火药:无烟火药可分为(单基,双基,三基)(其主要成分为硝化棉),枪械多用单基药。对于不同的枪械用弹有不同的要求。如:手枪多采用多孔速燃单基药。步枪为表面采用加光并钝化的单孔颗粒单基药。

底火是由:传火孔、发火砧及击发剂组成。其作用是击发时产生火焰,迅速而确实的点燃发射药。击发时,击发剂受击针与发火砧的冲击而发火,火焰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

当发射时,击针激发火帽(底火)。底火迅速燃烧引燃药筒(弹壳)内的发射药,发射药产生瞬燃,同时产生高温和高压,将弹丸(弹头)从药筒内挤出,这时的弹丸在发射药产生的高压的推动下,向前移动,受到膛线的挤压,产生旋转,最终被推出弹膛。

④ 人类历史上线膛炮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研制成功后装螺旋线膛炮,这种火炮第一次采用从火炮后版部装弹(前装已经权难以实施),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这种火炮射击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射速快,很快成为欧洲各国军队的主战武器。

⑤ 谁发明了线膛炮

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少校研制成功后装螺旋线膛炮,这种火炮第一次采用从火炮后回部装弹(前装已经难以实施)答,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这种火炮射击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射速快,很快成为欧洲各国军队的主战武器。线膛炮实现了火炮结构重大变革,是古代火炮与近代火炮的分水岭。

⑥ 线膛炮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19世纪初,人们受到来复枪的启示逐步认识到线膛的作用。在炮膛里刻出直线,起到前装弹丸比较方便的作用。

1846年,意大利少校军官卡瓦利提出了用线膛炮发射卵形弹的设想。他的卵形弹是用铸铁制成的,弹丸侧面有两个斜形凸起,装填时将这两个凸起嵌入火炮的膛线,膛线为螺旋形。发射时,弹丸在向前运动的同时,还会沿膛线产生高速旋转。

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与当时同口径的滑膛炮相比,线膛炮的射程增加了1~2倍,弹丸重量增大了15倍,射击精度提高了4倍。同时,由于不再从炮口装药装弹,而是改为后装,所以线膛炮的发射速度快多了。

⑦ AK47的发明人

阿夫托马特.卡拉斯尼科夫47(AK-47)
口径:7.62x39毫米苏制弹药
弹夹容量:30/40发
动作方式:导气式
射速:600发/分
枪管:6膛线右旋
枪口初速:600米/秒(2350英尺/秒)
有效射程:400米(1320英尺)
外形尺寸:870毫米(枪长);415毫米(枪管)
质量:4.3千克(空枪);AKM---3.14千克(空枪)
它的历史开始于1944年,自从卡拉斯尼科夫军士从战场上负伤归来后,在就医的过程中他就开始进行轻武器的研究.在1945到1946年之间他设计出了一支突击步枪,并于1946年用它参加苏联的第一次武器试验.那支枪没有被采用.
1947年间,第二次试验开始,他的设计以"7.62毫米AutomatKalashnikova,Obraztsa1947Goda"的名字被采纳了,无需多言,这种武器开始了它成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武器的传奇历史----AK-47.
1951年,在进行了一些小的改进之后一种新的型号出现了----AKS-47,一种更短的,有可折叠枪托的新型AK-47.
1959年,AK再次进行了改进,这次以故障更少的冲压机匣代替了原来的铣制机匣,并被命名为"",意思是一种"现代化后的AK-48型号,附上了所有能加上的附件,包括一个可拆卸的枪口消焰器.其他的改进如下:1,重新设计的枪托和小握把;2,可调准星现在范围变为100米到1000米之间,高于AK-47800米的有效射程.
它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单发点射式武器,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第一发子弹的精度仍然值得信赖.即使机匣中塞满了沙子它一样能开火射击,同时虽然它制造起来非常便宜和简单,却是十分的可靠和优秀.
AK家族在AKM形成后真正达到了全盛,同时基型AK-47开始成为收藏家追逐的珍贵藏品,AKM弹匣上的凹槽是区分AK和AKM的显著标志,1951年后的AK和1959年后的AKM上都有.
AK的历史看起来很风光,但它的发明人拉什尼克夫却用了半辈子的时间才从一个上士当了一个管全军枪支技术的官.而且他还没申请AK的专利,等他老了还生活在老家的草原上,当M16的发明者邀请这位老对手美国一聚时,他竟没钱买飞机票.他常说?C

⑧ 线膛枪的辉煌历史

早期的枪械都是前装膛枪。1520年,德国纽伦堡的一个铁匠戈特,简化前装手续,气体泄出,使弹丸在枪膛内起紧塞作用并提高装填速度,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采用圆形铅球弹丸。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译音是“来复”,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至今,印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产日期的步枪还保存在博物馆内。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16世纪以后,将直线形膛线改成螺旋形,发射时能使长形铅丸作旋转运动,出膛后飞行稳定,提高了射击精度,增大了射程。较有名的是法国的米宁前装式来复枪,此枪重约4.8千克,螺形膛线4条,最大射程914米,弹丸长形,头部蛋形,底部中空,略小口径,比较容易从枪口填装,发射时火药气体使弹底部膨胀而嵌入膛线以发生旋转。由于这种线膛枪前装很费时间,因而直到后装枪真正得到发展以后,螺旋形膛线才被广泛采用。

⑨ 步枪之父是谁

其实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步枪,其实是指线膛步枪,之前的滑膛枪(比如火门枪`火绳枪`燧发枪等)都不算步枪,因为步枪英文名叫rifle,膛线是rifling。在我国早年把“膛线”叫做“来复线”因此rifle被叫做“来复枪”。
直到了膛线的发明者`就等于知道了步枪之父`。
关于膛线,究竟谁是第一个发明者,众说纷坛。奥地利维也纳人凯尔奈曾发明了直膛线,不过,这种直膛线是为了加速从膛口装弹,而不是为了使弹旋转。英国伍尔威奇兵工厂的陈列室内保留有一些17世纪制造的线膛步枪,枪管里有明显的旋转膛线。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抗英部队由于使用了线膛枪将装备滑膛枪的英国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纪末期,德国人研制出一种线膛枪。说得最为圆满的可能是下列一则故事,我也向你说说(其实这个人才算是膛线之父)。
1854年,英国测量员意特沃斯奉命改进枪的性能,正当他无计可施时,忽然间联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认为,陀螺之所以能旋转,是因为它不仅围绕着本身的轴线转,而且陀螺轴线还围绕着垂直轴线旋转,转得越快,站得就越稳,摆动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变,还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于是,他很快在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遗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试验并没有受到重视,他研制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枪也无人问津。直到若干年后的1865年,另一位英国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发明的膛线基础上进行改进,才使膛线在枪上获得泛的应用。
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阴线,凸起来的则叫阳线,两条相对阳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口径,子弹头的直径比口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弹头嵌入膛线而旋转。

⑩ 来复枪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早期的枪械部是前装滑膛枪。1520年,德国纽伦堡的一名铁匠戈特,为了简化前装手续,减少气体泄出,使弹丸在枪膛内起紧塞作用并提高装填速度,发明了直线式线膛枪,采用圆形铅球弹丸。由于“膛线”一词的英文读音是“田田来复”,所以线膛枪也被称作来复枪。至今,印有戈特姓名和1616年生产日期的步枪还保存在博物馆内。这种带有膛线的来复枪射击精度大大超过了滑膛枪。

阅读全文

与膛线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