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偶然创造生命怎么样
英豪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1160404007.blog.163.com 生物学家的最新发现,作为生命基础的细胞内部的运作机制,完全呈随机状,因此,有生物学家相信,没有偶然,就没有生命。如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圭亚那分部主任阿兰61巴维(Alain Pavé)教授所说:“如果没有偶然,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生命形式也许根本不会存在。除了偶然的作用,根本不存在任何其他能够造成生物种类多样化的自发的自然进程。”(见《偶然创造生命》28页) 偶然性,或者也可以叫作随意性,随机性,不可预料性。在物理学界,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发现,也即弦理论。弦理论的观点是,万事万物都是由叫作弦的物质组成,这是比中子、电子还要微小的、目前发现的物质的最基本的状态。之所以叫作弦,是因为这种物质最基本的状态形似环形的波动,这些类似的环形的波动却形成了形态迥异的万事万物。这恰如琴弦,虽然只有几根,却可以奏出无穷的音乐。物理学家认为,弦的运作是随机性的,也就是说,在弦的世界,存在着偶然性,一切皆有可能。 事物的偶然性无可厚非,实际上,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已经发现了事物的偶然性,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是对偶然性的描述。万物始于道,道者,即规律,规律者,事物存在之必然联系,或者说是事物间相互的力,由力而生势,由势而动,动而成形,故而生出一,一者,万物之最基本形态,用现在的科学来说,也就是“弦”了,用中国古人的说法,则为太极,亦可称之谓“混沌”。太极之中存在着一阴一阳两种事物状态,或者说是两股力,依《易经》的观点,阳气清轻而上浮,阴气浊重而下沉,故而世界由“混沌”之状分而为阴阳、正负、天地。“一生二”即指此,不过,此处的“二”指物质的两种状态,而非单指天地而言。物理学家史蒂芬61霍金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发现,宇宙中存在着两股力,可以把这两股力以正负加以区分,这两股力的总量相等,也就是说,两股力相加之和为零(参见《万有理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61霍金所研究得出的宇宙的起源,情状正如《易经》之所形容。也即现今的宇宙来自于一次宇宙大爆炸,爆炸后形成了现今的天体。万事万物间的这种相似性不由得人不惊叹。阴阳二气相和而生天地人三才,天为纯阳,地为纯阴,人为阴阳之交合,此即“二生三”之“三”意。此处之天,非现在概念的天,地亦非现在概念的地,仍指两种最基本的事物状态,也即阴阳,人亦概指,乃指天地间之生物,以进化论的观点来讲,就是生命之初那最基本的生物。阴阳及最初的这些生物再互为作用交合,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从理论上来讲,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偶然性,因为,相对于事物的个体来讲,都存在有无限的可能性。这一点令史蒂芬61霍金也极为困惑,虽然事物具有如此的偶然性,但是整个宇宙却是以有序的、必然的方式产生和运行,难道这也纯属偶然?除此之外,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有一个万能的上帝精心的设计了这一切。 偶然性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偶然,就没有生命。不过,说偶然性创造生命只讲对了一半,更为完整的说法应该是:偶然与必然共同创造了生命。偶然是相对于物质(或生物)的最基本状态(或形式)而言的,虽然物质的最基本形式具无序的偶然性,但这些最基本的物质与外在却存在一种相互力的关系,不同的力对事物会有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说,虽然事物的最基本状态呈无序偶然性,但在外在力的作用下却又会呈现一定的方向性,也即必然性。就好比整个宇宙内的天体来说,在理论上,每个天体都有向任何方向运动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天体都在按即定的方向或轨道运行,决定着这种状况的就是各天体间存在的相互的力。这种力极难会改变,即便是单个星体的运动发生变化,亦不会对整个宇宙间存在的力产生太大影响,其他天体依然会按即定的轨道运行(事实上会有改变,但改变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而宇宙中其他的事物无不存在类似的状况。 英国生物学家及人类行为学家理查德61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认为,观念和行为或许通过人类在各个社会中进行自主传播。他设想存在一种能像基因一样复制和变异的信息载体“模因”(meme),它能使其携带者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表现为适应或不适应,并能从“一个大脑传递到另一个大脑”。模因论因此而生。(见《偶然创造生命》P86)模因论的提出使我感到兴奋,尽管现在仍有不少科学家对此观点持有异议,但也许我可以成为模因论的倡导者中的一员。道金斯认为,模因传播的关键在于模仿。模仿实际上是一种能量的唤醒,依我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个体内都已经贮存了宇宙的所有信息,思想的本质是一种能量的波动(关于这点,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有所突破,并在科学中有所运用,比如脑电波。)模仿是一种能量激活了另一种能量。模因论的提出,有一个重要的隐含的意义,那就是:我们的思想受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所思所想从某种意义说是一种必然。如果说模因论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德国海灵格所提出的“家庭系统排列”则完全是一种实践。“家庭系统排列”更多地被归入现象学的范畴,因为其所显示的不可思议的效果,用现在的科学还不能进行完全的解释。“家庭系统排列”的基本观点认为,在上下几代的家族关系中,有一股无形的力在影响着家族中的每位成员,因此,家族中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在一个更大的范畴来看,都是一种必然,至少是深受其影响。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当用一种普遍的、联系的眼光来看时,就会发现各种事物间存在着的共通的东西。中国的《易经》应该是最早揭示宇宙间各种事物相互间关系的著作了(在周朝之前,易经只有图,没有文,以现在的词义理解,谈不上著作了),《易经》的核心为象、数、理、占,不过,我觉得这个顺序应该换一下,象、占、数、理比较好。《易经》最初就是用来占卜的,因为占卜而逐渐形成完整的卦,由卦而进行占卜,所以,是象、占互为作用而形成完整的《周易》,《周易》之初,其占断主要是依据卦象,后来才加入了数(此为臆测)。到了孔子时候,孔子作《易传》,加进了理的思想,才有了理。《易经》占卜准确率是相当高的,孔子接触到《周易》之后,为之痴迷,日夜不离,韦编三绝,并亲而占之,准确率在十之六七。而当时另有一位高人,所占准确率在十之八九。及至后来,《易经》容入五行、天干、地支之后,其占卜的准确率就更高。何以如此?概因《易经》所言乃宇宙万物之相互关系。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后世特别是近代,真知《易经》者少之又少,对此的误解却是有增无减。殊不知,《易传》乃孔子研《易》之心得,《道德经》亦老子研易之体会,《黄帝内经》源自《周易》,《奇门遁甲》、《孙子兵法》、及中国的风水理论无不从《易经》而来,无非是分而言万物,但其所言,无不在于规律,亦即必然。是故,孔明用兵,当为神算,运筹帷幄,其根本在于对各种情状之推断。未出庐而三分天下,乃在于对天下政治之推断。诚如老子所言:“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但真正的高人,当为水镜先生,诸葛出道之时,水镜亦有言:诸葛得遇其主,不逢其时,可惜。孔明鞠躬尽瘁,终亦未成其入住中原之愿。 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谓常者,即指道,规律,万物间必然之联系。人生与种庄稼并无二致,要种庄稼,就要了解节气,土壤,种子及植物的发展状况,由是方能种出好庄稼,若不知此,凭一腔热血,拔苗助长,那就真是“妄作凶”了。之前相信“事在人为”,但人生交给我的答案是“命由天定”。知道“命由天定”,并不是说“听天由命”,而是知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天命,即人与自然万物必然之发展规律。孔子所说“五十知天命”,大概是五十后习易之心得,孔子在《易传》中曰:“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当为此证。如果孔老夫子二十就接触《周易》,他的这番话就可能会改成“二十知天命”了,如果“知天命”只是知,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则是行了,孔子花了二十年的时间做到知行合一,而这最后的境界,正是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有趣的是,孔子在《易传》中也同样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如上之所言,并非是宿命论,而只是以一个更大的视点看人生,以普遍的、联系的观点视察人与万物的联系。这当中,还须发挥作为人的一己之力,方不负上天对于生命的馈赠。并非只是外在影响着人,人本身亦影响着外在。孔子《易传》中有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由是而知,我们的一思一想都受外在的影响,而我们的一思一想又同时在影响着外界。这真的是最妙的事情,真所谓,一朝顿悟,遍地莲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们左右不了外在的一切,但却可以管好自己的思想。是故老子有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美国的琳达61拜恩所写的《秘密》一书,以她所言,此书所成源于古语“心诚于内而形于外”,而此语恰与孔子之所言有异曲同功之妙,琳达受此启发,而发现在人类自身亦存在吸引力法则,好的思想吸引好的事情,坏的思想吸引坏的事情,这与佛家所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又不谋而合。 总之,生命乃介于偶然与必然之间,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偶然与必然如同生命的天平,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使其二者保持平衡。是故英豪有言:“识其时,行其运,知其命,守其位;处于高处不自高,处于低处不自卑,生死不能易其心,失得不能易其志;当进则进,当退则退,进则立于天地之间,退则隐于山林之内;坦荡荡,心装万物,空茫茫,不染一尘。” 以上所言乃读此书的一点心得。关于此书,五星推荐,一是书设计得不错,书中不少图片,在书店翻书时一翻就决定看一看此书。另一个,此书内容为科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比较有权威性。不过,统观全书,科学家们大多都是站在自已的研究领域来看问题,在一些观点上有偏颇之处,但在这一点上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㈡ 是小人物偶然创造历史还是历史必然借助小人物
我认为都不是,每个人都有改变历史的权力,所谓的小人物不过是我们认为他不起眼罢了平心而论,国王和乞丐有什么区别呢。
你说的小人物偶然创造历史,其实是因为小人物也是作为人的个体存在,因为某种原因做出的某种选择,导致了历史的不可逆转,其实作为所谓的小人物也需要有自己的选择。
而历史必然借助小人物死回也不太对,所谓大人物、小人物都是后世通过对前世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对里面涉及的历史人物进行评判。其实所谓的小人物改变了历史他们何尝不是大人物呢?
㈢ 简述徐志摩《偶然》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在《偶然》一诗中借助于丰富的想象,通过对画面的精心描画,融情入景,以象明志,使景、情、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厚的意境。这样,既使情感得到了深沉的表现,避免了情感的滥化与表面化,又使自己的人生洞见得到了形象化的传达。这使本诗具有了相当鲜明的“智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其早期诗作“完全没有理智的批准”的现象。
本诗非常突出地表现出了此期徐志摩对音乐美的追求。他以一种口语化的语言,创造出了流畅而又深沉的旋律,较好地表现出了诗人不迟滞于物的哲思。这种和谐的旋律感的取得,首先源于对用韵的安排上。每节第一、二、五行押一个韵,第三、四两行押另外一个韵;同时,每节又都换韵。这使诗歌在旋律上显得“血脉”流通,读来琅琅上口。其次,它还源于对音尺的精心调度和使用上。每节一、二、五行,除第二节第二行有五个音尺外是四个音尺;第三、四两行有两个音尺,而且二字尺与三字尺的排列也有变化。卞之琳曾经指出:“徐志摩的诗创作,一般说来,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富于音乐性(节奏感以及至旋律感),而有不同于音乐(歌)而基于活的语言,主要是口语(不一定靠土白)。”徐志摩的这一“最大的艺术特色”在本诗中是得到相当突出的表现的。
㈣ 有哪位科学家偶然发明了玩意儿
1,张衡
东汉时期,也就是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动运转的大型天文仪器――“水运浑象”在东汉的京都洛阳制造成功。相隔二十年后(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阳的又一台仪器――“候风地动仪”,准确地报告了西方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这标志着人类开始了用仪器记录研究地震的新纪元。
这两台著名仪器的发明者就是张衡——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震学和机械力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传说他还制造过指南车、记里鼓车等,因其机械制造水平很高,被尊称为“木圣”。
张衡生平
张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诞生于南阳郡西鄂县石桥镇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阳市城北五十里石桥镇)。祖父张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渔阳太守。张衡幼年时候,家境已经衰落,有时还要靠亲友的接济。正是这种贫困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到社会下层的劳动群众和一些生产、生活实际,从而给他后来的科学创造事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当时的南阳是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有“南都”之称。张衡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学,在青少年时代就已经为后来从事文学和科学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家中的经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满足张衡的求知欲望了,于是从十六岁开始,他便离乡游学,广结学者名流。他曾到汉朝故都长安一带,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世态人情。后来他又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就读于最高学府——太学。并成为学识比较渊博的学者。当时,地方上曾经推举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绝了。
张衡自幼就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和研究。他的文学作品很多,风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归田赋》。有的气势磅礴,广写景物,如《二京赋》;有的特色突出,独树一格,如《四愁诗》、《同声歌》等。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功夫,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为人们广为流传,他画的画也很出色。
后来,鲍德调任,张衡便辞职回家。掌握朝政的皇亲邓骘为了笼络士人,几次派人邀请张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强自己这一派的势力。但张衡一方面厌恶外戚专权,一方面想专心钻研学问,都坚决地拒绝了。
在张衡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研究兴趣逐渐转到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他很喜爱扬雄的哲学著作《太玄经》。《太玄经》的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太玄经》里的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也给了张衡以很大的启发。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张衡应征进京,先后任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等低、中级官职。其中担任太史令时间最长,前后达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调理钟律(计量和音律)等事务的官员。在他任职期间,对天文历算进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汉朝时,关于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学说已经出现了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盖天说又称天圆地方说,认为天是圆的,像一把张开的伞,地是方的象一个棋盘;浑天说认为天地的形状像一个鸡蛋,天与地的关系就像蛋壳包着蛋黄;宣夜说认为天没有一定的形质,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飘浮在气体中。
张衡根据自己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和实际观察,认真研究了这三种学说,认为浑天说比较符合观测的实际。他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理论,大胆地对天象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张衡在西汉耿寿昌发明的浑天仪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浑天说,创制了一个比以前都精确、全面的多的“浑天仪”。创制了一个能够精确在表演浑天思想的“浑天仪”。
浑天仪是一个可以转动的空心铜球。铜球外表刻有二十八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球体内有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轴的两端象征北极和南极。球体的外面装有几个铜圆圈,代表地平圈、子午圈、黄道圈、赤道圈,赤道和黄道上刻有二十四节气。凡是张衡当时知道的重要天文现象,都刻在了浑天仪上。
为了使“浑天仪”能自动转动,张衡又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的原理,用滴壶滴出来的水力推动齿轮,带动空心铜球绕轴旋转。铜球转动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等。这样,人们坐在屋子里,便能从浑天仪上看到天体运行的情况了。
从公元89年到140年,东汉都城洛阳和陇西一带,共出现过三十三次地震。特别是公元119年,洛阳和其他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促进了张衡加紧对于地震的研究。他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张衡制造的这台地动仪,相当灵敏准确。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精确的测知距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陇西发生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地震仪,距张衡已经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在气象学方面,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侯风仪,又叫相风铜鸟。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顶安放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向转动。鸟头所对的方向就是风向。这个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但是后风鸡是在十二世纪才出现的,比起张衡的候风仪晚了一千年。
张衡一生为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谦虚谨慎、勤学不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几十年如同一日,在所从事的事业中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强权、勇于进取的研究风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们学习。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到朝中做尚书,但只任职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终年六十一岁。
《灵宪》
张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学著作,以《灵宪》最为著名。这是一部阐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们的运动的天文理论著作,代表了张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但还是提出了不少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独到见解。
例如,在阐述浑天理论的时候,虽然仍旧保留着旧的地平概念,并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径问题,但是张衡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天球”之外还是有空间的。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就是说,我们能够观测到的空间是有限的,观测不到的地方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宇宙。这段话明确地提出了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张衡在《灵宪》中指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他说“夫日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亏缺的部分)。他生动形象地把太阳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发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产生是由于日光照射的缘故,有时看不到月光,是因为太阳光被遮住了。他这种见解在当时是十分新鲜的,也是正确的。
同时,张衡还进一步解释了月食发生的原因。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这段话的意思是:“望月”时,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他将地影的暗处叫做“暗虚”,月亮经过“暗虚”时就发生月食,精辟地阐述了月食的原理。至于“在星则星微”一句,说的是星星碰上“暗虚”就隐而不见了。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由于星星距地球极为遥远,又大都是发光的恒星,不象月球一样属于行星,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星星会进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这是张衡的不足之处。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今人也一样,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可能将事情作的绝对正确,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确反映客观现实。
此外,张衡在《灵宪》中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恒星二千五百多颗,常明星一百二十四颗,叫得上名字的星约三百二十颗。这和近代天文学家观察的结果是相当接近的。
在张衡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浑天仪图注》里还测定出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这和近代天文学家所测量的时间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字十分接近,说明张衡对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2,蔡伦
纸的发明家蔡伦的名字也许鲜为人知。与他的重大发明相比,他在西方受到忽视的程度的确使人瞠目,有些大部头的网络全书里甚至没有一篇短文提及到他,他的名字在标准的历史教程中也很少提到。由于纸的重要性显而易知,所以有关蔡伦史料的缺乏会使人们认为他这个人物是纯属虚构。但是经过仔细研究就清楚地说明蔡伦确有其人。他在中国皇宫当过官吏,约在105年他把纸的样品呈献给皇帝。中国有关蔡伦发明的记载出现在汉朝正式的史书中,记述翔实可信,没有一点神秘或传奇的色彩。中国人总是把纸的发明归功于蔡伦,他的名字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有关蔡伦的生平人们知道的并不多。中国的史书中提到他是个太监,还提到皇帝对他的发明不胜喜悦,因而对他加以擢升提拔,使他名利双收。但是由于后来他参与了宫廷政变,因而一跌不振。有的史书中叙述道:蔡伦一被革职就穿上最漂亮的服装,喝下致命的毒药。
公元二世纪纸在中国就有了广泛的作用,不到几百年时间中国人就向亚洲其他一些地区出口纸。在很长的时期里,他们对造纸技术保密。但是751年有些中国造纸工人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造纸技术逐渐传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技术。纸的使用逐渐广泛起来,古腾堡发明现代印刷术印刷术后,纸在西方取代了羊皮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今天纸的使用非常普遍是不言而喻的。很难想象出没有纸世界会是个什么模样。在蔡伦以前的中国,书籍大多是用竹子做的,这样的书显然极其笨重。有些书是用丝绸做的,代价昂贵,得不到普及。在西方,纸未引进以前的大多数书是用牛皮纸和羊皮纸制成的,这两种纸就是经过特殊加工的羊皮和小牛皮;纸取代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埃及人喜欢用的纸莎草纸。牛羊皮纸和纸莎草纸都是稀罕之物,而且造价昂贵。
今天,书和其他文字材料造价低廉,产量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纸的问世。要是没有印刷机,纸就绝对不会象今天这样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低廉丰富的印刷材料,印刷机也确是无矢之弓。
那么哪个人的名次应该排得高些,蔡伦还是古腾堡呢?虽然我认为两者几乎不相上下,但是我还是把蔡伦排得略高些,其理由如下:(1)纸除了作书写材料外,还有许多其它用途,实际纸的用途之广使人出乎意料。目前制造的纸张有很大的百分比不是作为印刷材料,而是作为其他用途。(2)蔡伦早于古腾堡。若当时没有纸,古腾堡完全有可能发明不出印刷术。(3)假如这两项发明只出现一项的话,我认为使用刻版印刷(早在古腾堡之前)和纸会比使用活字印刷术和羊皮纸生产出来的书籍更多。
把蔡伦和古腾堡列入世界上曾出现过的最有影响的十位人物当中妥当吗?为了充分认识纸和印刷术的重要性,有必要比较一下中西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公元二世纪以前,中国文化一直不如西方文化先进,但在公元后的一千年间,中国的成就则超过了西方。根据许多标准来看,七、八世纪中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最为先进。但是在15世纪后,西方超过了中国。人们对这些变化从不同角度上做出了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是其中大多数说法都忽略了我认为是这个最简单不过的解释。
当然中东农业和书写实际上比中国起步早些,但是仅仅这一点还不能说明为什么中国文化一直落后于西方文化。我认为关键的原因是在蔡伦之前中国没有方便的书写材料。西方世界有纸莎草纸,虽然这种材料有其缺陷,但是却比用木头或竹子做的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缺乏适当的书写材料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种极大的障碍。中国学者需要用车随行带上在我们看来是可怜的几本书。可想而知,用此依据来掌管政务,是何等的艰难。
但是蔡伦对纸的发明,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由于有了适当的书写材料,中国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几百年内就赶上了西方。
(当然西方的政治分裂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就整个发展来看却是微不足道的。中国在第四世纪虽然不如西方那么统一,但却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迅速的进步。)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西方发展得比较慢,而中国却出现了诸如指南针、火药和刻板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由于纸比羊皮纸便宜又容易大量生产,所以整个形势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西方国家开始使用纸以后,就堪与中国平起平坐,甚至成功地缩小了文化上的差距。但是马可·波罗的著作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十三世纪,中国也远比欧洲繁荣昌盛。
那么中国为什么最后又落在西方后头呢?人们说出各种不同的复杂的文化上的原因。但是也许一种单纯的技术上的原因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在15世纪的欧洲,一个名叫约翰·古腾堡的天才发明了一种可以大规模印刷书的技术,因而欧洲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中国却没有古腾堡,因而中国人仍使用刻字印刷术,其文化相对说来就发展得慢些。
如果有人同意上述分析,那么他就得同意这样的结论:蔡伦和古腾堡是历史上中心人物之二。实际上把蔡伦排得远远高于大多数其他发明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大多数发明是其时代的产物,即使实际上不曾有那些发明者,那些发明也会出现。但是就纸而言,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欧洲人在蔡伦以后一千年才开始造纸,而且其中的唯一原因是当时他们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造纸技术。就造纸而论,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在看到中国造的纸以后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造出纸来。显然发明一种造纸技术是相当难的,它决不会出现在发达程度一般的国家里,而且需要有天赋的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蔡伦就是个这样的人,他使用的造纸技术基本上沿用至今(不包括1800年前后实行的机械化)。
上述这些就是我认为应该把古腾堡和蔡伦列入本书前十名当中的理由,而把蔡伦排在古腾堡之前。
摘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3,毕升
姓名:毕升
国家或者地区:中国
学科:发明家
发明创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毕升(?- 1051)中国古代发明家。徽州(今安徽歙县)人。在唐代发明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所作出的又一伟大贡献。毕升用一种细胶泥刻成单个反体字,一字一印,字的笔划凸出的高度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字刻好后,把印泥放入火中烧硬。然后取一块铁板,在上面涂一层松脂、黄蜡和纸灰等制成的固着剂,再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个个有序地排列在铁框放在铁板上,把要印的文字一个个有序地排列在铁框内。排满了字的铁框就为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脂蜡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块很平的铁板压在字面上,字面即被压平,待其冷却后,泥活字便粘在一起,成为活字版了。这样的活字版即可施墨铺纸印刷。印完之后,再经烘烤,取下活字,又可再用。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现在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刻版印刷术的前身是公元前流行的印章捺印和五世纪出现的拓印碑石等方法。造纸和制墨等生产技术出现以后,逐渐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到了唐代,刻板印刷在我国已非常盛行,并先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州和欧州。公元十一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许多重大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公元1041年)间,毕升首创泥活字版,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毕升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为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框的铁板上敷一层搀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稍溶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因着在铁板上,可以象雕板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比整版雕刻经济方便。
4,杜诗
杜诗
中文名称: 杜诗
又名: 字君公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汉代
生卒年: ?—前38
生平简介
杜诗,(?-38)东汉机械工程家。字君公。河南汲县(今河南)人。光武帝时,为侍御史。建武七年(公元31年),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使皮制的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铁炉,铸造农具,用力少而见效多。他还主持修治陂池,广开田池,使郡内富庶起来。有“杜母”之称。南阳人称赞说:“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杜诗 字公君。河内汲县(今属河南)人。生年不详;东汉建武十四年(公元
38年)卒于南阳郡(今河南南阳)。机械、农田水利。
杜诗青年时期就才能出众,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员时,人们赞扬
他处事公平。光武帝初年,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民间为非
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诗通告萧广约束部下,萧广不予理睬。杜诗下令按法
诛萧广,并将经过情形向上汇报,得到表扬。光武帝见他能干,又派他去河东郡
(今山西夏县西北)诛剿降汉复又叛变的杨异等人。杜诗到了大阳(今山西平陆西
南,属河东郡),听说杨异率部下企图北渡,立即派人设法焚烧掉他们的渡船;
另又派人收服河东郡的地方军,并进行突然袭击,终于歼灭杨异等人。杜诗被迁
为成皋(今河南荥阳■水镇)令,任职3年,政绩裴然。再迁为沛郡(今安徽濉溪县
西北)都尉,转汝南(今河南平舆县北)都尉,“所在称治”。建武七年(公元31
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太守。在南阳郡任职7年,“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
于计略,省爱民役”,“政化大行”。在此期间,他还做了两件在科学技术史上
有意义的事:一是兴修水利;一是制做水排。建武十四年病死,身后“贫困无田
宅,丧无所归”。最后由朝廷赐赙才得以丧葬。
秦汉时期,长江长江流域的灌溉以汉水支流唐白河地区的发展最为显著,而唐白
河的灌溉又以今河南的南阳、邓县、唐河、新野一带较为发达。唐白河地区为浸
蚀、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年降雨量约9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适于作物生长。这里开发
较早,到西汉中期经济已相当发达。农田水利在西汉后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元
帝时(公元前48—前33年),南阳太守召信臣对此地的水利和农业生产有特殊贡献,
因而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被誉为“召父”。东汉时期,南阳水利事业进一步兴
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史载,杜诗
“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所谓“水排”,就是利用水力推引鞲鞴鼓风的器具,用于冶金。生铁的早期
发明,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要获得液态生铁,需有较高的炉温。
有风就有铁,鼓风技术对于生铁冶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礼记》礼记说: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从商周以来,都用皮囊鼓风,子继父业,年轻工匠必
须学会缝制皮囊的技巧。说明早期冶铸匠师高度重视鼓风器具的制做。鼓风装置
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和水力驱动(马排、水排),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
大创新。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
用。《后汉书·杜诗传》说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
便之”。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魏志·韩暨
传》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
以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鉴于杜诗的功绩,南阳老百姓把他比之
召信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元代《王祯农书》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
卧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
文献
原始文献
[1](刘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杜诗传,中华书局, 1965。
研究文献
[2]《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79。[3]华觉民等编译:世界冶金发展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
附
中国古代发明家
姓名 领域 年代 发明作品 简介
石申 天文学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刘焯 天文学 隋代 《皇极历》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天文学 唐代 《大衍历》 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杨忠辅 文学家 南宋时期 《统天历》 杨忠辅--中国南宋时期天文学家。他创制了《统天历》,他确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并发现回归年长度有消长现象。
洛下闳 天文学 汉代 赤道式仪器 洛下闳--中国汉代天文学家。改创了赤道式仪器,定下了赤道式浑仪的基本结构。
苏颂 天文学 宋代 天象仪 苏颂--中国宋代天文学家。和韩公廉合作制成了天象仪及水运仪象台,是中国古代第一架天象仪。有 8 人高,每层有门,一到时间门开,木人出来报时。(后面有漏壶和机械系统)。
莘七娘 10 世纪 孔明灯,走马灯 莘七娘——在10世纪时发明了松脂灯(孔明灯)作为打仗时的信号灯,这是中国人最早利用热气球。同时发明了走马灯,这是航空燃气涡轮的始祖。
裴秀 224~271 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 裴秀——在中国最早创立了绘制平面地图的理论“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马钧 机械设计 三国时代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 马钧——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李春 桥梁设计 605~617 赵州桥 李春—— 605~617 年,首创了在主拱图上设小腹拱的敞肩式拱桥。有名的赵州桥就是他设计的。
丁缓 发明家 汉代 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 丁缓——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有长安巧工之称。
沈括 科学家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伦 62~121 纸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 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14 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毕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术 毕升—— 1041~1048 年,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杜诗 91~不祥 水力鼓风机 杜诗—— 91 年,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国时期 淬火技术 浦元—— 300 年,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
孙子 三国时期 孙子算经 孙子—— 300 年,乘余定理的起源一题为“物不知数”,写了“孙子算经”一书系统论述了筹算记数制。
秦九韶 数学 1202~1247 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 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秦九韶—— 1202~1247 年,中国数学家。写有《数书九章》,创立解一次同余式的“大 衍求一术”和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的正负开方术。
李治 数学 测园海镜 李治——中国数学家,著有“测园海镜”是中国第一本系统改述“天元术”的巨书。
沈括 宋朝 沈括发现用细线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并将其悬挂起来。经过观察、发现,写进了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以后人们把用磁铁制作的针成为指南针,还有指南桌。 13世纪到东方玩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见到了指南针,并把它传到了欧洲。
墨子 公元前 400 年 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墨子——公元前 400 年,墨子一书论述了杠杆平衡,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论点。
㈤ 历史是由所有必然创造的,还是一个个的偶然创造
偶然和必然是相对的,历史有其偶然性,但会产生不可更改的必然结果,反之,历史产生的必然结果都有其偶然性
所以历史总是这样的具有必然性,哪怕是偶然的事件都会成为必然的结果。
㈥ 徐志摩的诗歌《偶然》全文是什么
全文如下:
《偶然》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赏析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㈦ 徐志摩的《偶然》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7)偶然的创造扩展阅读:
文学赏析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歇长廊中堪称别具一格。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短诗,却能够超越历史,独放异彩。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
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徐志摩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中,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每节的第三、第四句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音步相问,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与“水”,“你”与“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
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
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此诗并非只是简单的爱情诗,它更包含对人生的感叹。云与水相距万里,偶尔云倩影投影在波心上,可在转瞬间却又消失了踪影。航行在海上的舟在黑夜里相逢,然而各有各的方向,偶然相遇,却又匆匆离别。
人生正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相遇是偶然,但人生的彼岸却是必然。人生的旅途有许多的偶然,转角遇到的爱,相逢结下的缘,可这偶然的爱与缘都只是昙花一现,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随后各自再度回归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继续前行。
对于这些偶然的爱与缘,人们无须欢喜,也最好忘掉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的方向,人们既无法改变人生,那就忘掉,忘掉交会是互放的光亮。
这是人生的无可奈何,但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心中无所牵挂才能继续前行,前路还有更多的偶然,若每一个偶然的相遇,都驻足相伴,心的牵挂,那人生将偏离轨迹,亦无法到达必然的彼岸。
在此诗中,徐志摩传达的是对情感的节制。
对于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他说最好忘掉,这是对偶然萌生的情愫的扼杀。徐志摩带着欧美浪漫主义回国,把东西方文明交汇最终形成自己唯美主义的诗文风格,然而这首诗对偶然相遇的美好进行了压制,这是时代的变更造成的。
徐志摩处于最黑暗的年代,他无法逃脱这个时代固有的丑恶和斗争,他无法偏离既定不变的人生轨迹,所以他无奈地选择了压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忘掉偶然的相遇。然而,接受人生最终也让徐志摩懂得了潇洒地放手,因而他说道:“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偶然
㈧ 斯宾塞偶然的发现创造了哪样的奇迹
那是在1939年,斯宾塞进入了专门制造电子管的雷声公司并很快晋升为新型电子管生产技术负责人。当时,英国科学家们正在积极从事军用雷达微波能源的研究工作,并设计出了一种能够高效产生大功率微波能的磁控管。但是当时英德处于决战阶段,因此这种新产品无法在国内生产,只好寻求与美国合作。于是英国便与斯宾塞所在的美国雷声公司开始了共同研制磁控管的工作。然而,在经历了两次偶然的事件后,让斯宾塞萌生了发明微波炉的念头。其中一次是在斯宾塞测试磁控管的过程中,他发现口袋中的巧克力棒被融化了。还有一次,他将一个鸡蛋放在磁控管附近,结果鸡蛋受热突然爆炸,溅了他一身。这两次意外,使斯宾塞得出微波能使物体发热的论点,并产生了通过微波的热量将食物变熟的想法。雷声公司在得知情况后果断决定与斯宾塞一同研制这种产品。
于是,在斯宾塞的主持下迅速展开了研制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雷声公司终于在1947年于波士顿饭店推出一台重量超过340公斤、6英尺高、价格高达3000美元、被取名为“微波炉”的“超级炉灶”,从此开辟了微波炉的先河。现在微波炉逐渐走入了千家万户。由于用微波烹饪食物又快又方便,不仅味美,而且有特色,因此有人诙谐地称之为“妇女的解放者”。
电子管
㈨ 一些发明与创造真的是一个偶然事件或者突发奇想吗
!虽然是被偶然发现,但实际上是经过此前知识和经验的很多次的积累,才会有所谓偶然的发现,而实际上这种偶然也是必然,否则,是不可能存在这种所谓的偶然性的。此复!
㈩ 历史是由所有必然创造的,还是一个个的偶然创造的
我尝试从科学和哲学两方面来解答。第一,我觉得历史是必然,但不是所有的都是必然。为什么说历史是必然,那是因为古人的预言。像推背图,或者诸葛亮的马前课,都很准确地预测了将来所要发生的大事。事实就摆在眼前,也许也不得不承认。玛雅人都准确地预言了飞机和希特勒的诞生。而且历史上的很多事件,基本不能说是偶然了!像司马懿上方谷绝境之中突遇大雨而逆转乾坤。某些美国总统躲过暗杀,而这些事件的概率,基本不及万分之一。这不能用偶然的概率来解释。只能说是“命运”的操纵。而且,我再说一点,也许某些人会不信。历史上的预言为什么会那么准确?那是因为古人对星象的研究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人的体内有着磁场,而这些磁场与宇宙相连,星辰的运动可以影响人的想法。而星体的运动,其实是有着规律可循,只要能算出未来的轨迹,那么就可以知道未来所发生的大事。这并不是空口说白话!有的人说手相和面向很不科学,其实这也是很科学的。看过“刺客信条”的都知道,人类的基因里包含着祖先的记忆和各方面的信息。所以手相和面相的体现,只是把你基因里的记忆和性格给具体体现出来了而已。凶恶的人长得丑,温和的人长得英俊,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必然也总是伴随着你自己的想法。也许终点是一样的,但过程可以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来说,古代一个国王见了一位预言的大师,那位大师说:“你将会被你的儿子杀掉”。那位国王开始恐惧起来,所以打算除掉儿子。但因为皇后的阻拦,所以儿子活了下来。但儿子长大之后,国王对他百般虐待,导致儿子憎恨国王,最后儿子真的杀掉了国王,继承了王位。其实要是国王没有那么对待儿子,儿子是完全不会忤逆他的。或者再极端点说,即使果是注定的,但国王不相信这个预言,但最后还是因为各种缘由而让儿子杀掉了国王。但过程是不一样的,这就称之为“偶然”。
其实命运这种东西,谁也说不清,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你自己的想法。也许结果是注定的,可能你会成为一代豪杰,可能你就是碌碌无为。但人还是必须得努力。或者说,即使你不想努力,命运也会让你努力。但不能因此悲观,毕竟人本来就是为了反抗命运而生。袁了凡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