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韩国网友列出了哪些历史证据,能够证明汉服抄袭韩服吗
如何看待韩网友称汉服是韩服
汉服韩服之争,于正回怼韩国网友:不和整容又忘祖的人计较——引言。于正和韩国网友杠上了?对不起,这次我站于正。
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的争夺一直都没有停过,甚至很多原本属于中国文化的东西,会被韩国网友厚颜“霸占”成自己的,而最令人痛心的是,很多脸上写满无知的中国网友也会把中国文化的东西说成是韩国的。
明制汉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许凯因新剧《尚食》在个人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拍照,照片中许凯穿了一件明制汉服。
《尚食》这部剧是许凯和吴谨言继《延禧攻略》后的再度合作,讲述的是在明朝发生的故事,所以许凯的造型理所当然是明朝的造型了。
闪耀暖暖这种操作,引起了中国玩家的不满。不过,明知道激怒了中国玩家,闪耀暖暖依旧“装死”,不仅不下架那套名义上的“韩服”,甚至连道歉也不做。
不少中国玩家表示,闪耀暖暖直接关闭国服算了,这样的话闪耀暖暖想要滑跪韩国人,也不用看中国玩家脸色了。再说了,闪耀暖暖也从来没有看过中国玩家的脸色,已经多次引起了中国玩家的不满,但闪耀暖暖依旧我行我素,依旧将韩国人捧得高高的。
这次,闪耀暖暖的操作,充分反映了闪耀暖暖的立场和态度,也让我们彻底看清楚了叠纸的嘴脸。能将传统文化和传统服饰拱手让人的人,还记得你的祖宗是谁吗?
② 中山装是谁发明的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版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权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钮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就这样在1912年就被定下了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山装,人民群众也以这种服装来表达对新时代的欢迎。于是中山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成为了中国男装一款标志性的服装,即使是在如今的T型台上依然能见到由它演变而来的时尚服饰。
③ 明朝殿阁大学士,头上戴的什么手中拿的是什么
"大学士"是一品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三、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手里拿的是: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④ 中山装是怎么发明的
192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任中国革命政府大元帅时,感到西装不但式样繁琐,穿着不便,又不大适应当时中国人民在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实用要求;而中国原来的服装(对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等),既不能充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在实用上也有类似西装的缺点。于是主张以当时在南洋华侨中流行的“企领文装”上衣为基样,在企领上加一条反领,以代替西装衬衣的硬领。这样一来,一件上衣便兼有西装上衣、衬衣和硬领的作用;又将“企领文装”上衣的三个暗袋改为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还裁制成可以随着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孙中山先生说,他这样改革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裤子是:前面开缝,用暗纽;左右各一大暗袋,前面一小暗袋 (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样的裤子穿着方便,也很适用携带随身必需品。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依据“礼,义,廉,耻”定前身四个口袋,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依据五权分立原则,前身改为五粒钮扣,依据三民主义原则,将袖口定为三粒扣;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