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姓陈的有哪些名人
1、陈胜(?—前208年),字涉,阳城( 今河南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商水县西南 )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2、陈汤(?—约前6年),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经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官至射声校尉、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在长安去世。王莽掌权后,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
3、陈寔(104年-187年),字仲躬(《陈寔碑》误作仲弓 ),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镇陈故村)人 。东汉时期官员、名士。
陈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转为督邮,迁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半岁;复除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
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
4、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 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
5、陈群(?-237年2月7日),字长文。颍川郡许昌县(今河南许昌东)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东汉太丘长陈寔之孙、大鸿胪陈纪之子。
2. 历史上姓陈的伟人有哪些
1、陈胜
秦末汉初,陈胜在大泽乡举起了反秦的大旗,他本人也被司马迁视作王侯,被列入了世家的名单之中。而汉初名相陈平自然也是陈家人,以及西汉后期那位喊出著名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都是陈家人。
2、陈友谅
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湖北沔阳人。出身渔家,曾为县吏。参加徐寿辉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一年(1351)从倪文俊起义,为徐寿辉军薄掾,因功升为元帅。十七年杀倪文俊,兼得其众,任平章。后连克江西,福建诸郡。
至正十九年挟持徐寿辉迁都江州(江西九江),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建都江州,自立为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二十三年率军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大败,中箭死。
3、陈胡公
姓妫名满,字少汤,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32代孙虞阏父(又称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虞阏父的儿子虞满封于陈,国号陈,侯爵。
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赐命之为陈氏,遂称陈满,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国语》作虞胡公),为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虞舜。后新朝王莽登帝位,封陈胡公为陈胡王。
4、陈霸先
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南征北战,戎马生涯,先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再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渐进而为王,再受梁禅称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在位三年,于559年驾崩,葬万安陵,谥武皇帝,庙号高祖。
陈霸先在抵御外族势力对汉族的迫害方面和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华夏传统文明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
陈霸先在行兵打仗、国家治理、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无不展现出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他不仅是一代皇朝的开国皇帝,更是流芳千古的贤明圣君。
5、陈子昂
中国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时年四十二岁。有《陈伯玉集》、《感遇》三十八首传世。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陈子昂的诗风骨峥嵘,其诗歌以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大唐文宗,后人称之为“诗骨”。
3. 历史上姓陈的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姓陈的名人有:陈完、陈胜、陈平、陈汤、陈寔、陈琳、陈登、陈宫、陈群、陈震、陈寿等等。
1.陈胜
陈胜(?—前208),字涉,秦末阳城( 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一说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他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遭车夫刺杀而死,陈胜死后被辗转埋葬在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参考资料网络-陈胜
网络-陈平
网络-陈汤
网络-陈宫
网络-陈寿
4. 中国历史上姓陈的知名人物
1.陈霸先,字兴国,小名法生。出生于长城县(今长兴县)下箬寺。《文苑英华》说陈霸先是“火耕水耨之夫,荜门圭窦之子”。门第贫寒。《南史》和旧志言陈霸先“初仕乡里司。后至建康(今南京)为油库史。”南朝制度,县下有乡,乡下有里。里司管一里地的事。可见陈霸先年青时之艰难,其入仕亦从极低之职开始。后来任“中直兵参军”,参加镇压交州的农民起义,逐渐升迁。
梁天正元年(551),梁元帝遣大将王僧辨率军东下,与陈霸先会合,攻克建康,陈霸先功劳最大。梁绍泰元年(555),梁元帝投降西魏被杀,王僧辨、陈霸先在建康拥立梁元帝之子萧方智为梁王、“太宰”。北齐(鲜卑族)力量强大,竟扶植贞阳侯萧渊明为帝,糟糕的是大将王僧辨惧怕齐兵,同意迎立萧渊明为帝。陈霸先认为,如果萧渊明得立,建康的梁朝将成为鲜卑族的附庸,保存不了汉族政权,他与王再三苦争,不愿向北齐屈服,王僧辨不从。陈霸先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奋而起兵袭杀王僧辨,废贞阳侯,立萧方智为梁敬帝,方才把鲜卑人势力排斥在江南之外,这在当时是深受广大民众支持的。不久,齐兵侵犯梁朝,又被陈霸先率部击败,使南方民众避免了一次鲜卑贵族的蹂躏。不用说,民众视陈霸先为“民族英雄”,陈受封为陈王。557年十月,陈霸 先众望所归,在文武官员和民众的拥护下,梁敬帝把皇位禅让给了陈霸先,陈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
2.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自幼具有豪侠浪漫的性格。少年时代曾闭门读书,遍览经史百家,树立了远大的政治抱负。二十四岁举进士,上书论政,得到武后的重视,任为麟台正字,再迁为右拾遗。他一方面支持武后的政治改革,另一方面对武后的不合理的弊政也屡次提出尖锐的指责。他曾在二十六岁、三十六岁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军事问题提出过一些有远见的建议。后一次出塞,因为和主将武攸宜意见不合,遭受排斥打击。三十八岁后就辞职还乡。最后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的思想是很复杂的,他既好纵横任侠,又好佛老神仙,但儒家兼善天下的精神,仍然是他思想的主导方面。从他的许多政论奏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例如在《上蜀川安危事》的奏疏中,他曾经对诸羌的进犯感到忧虑,对蜀川人民“失业”、“逃亡”深表同情,对“官人贪暴”、“侵渔”、“剥夺”百姓的罪恶加以愤慨的指责。《资治通鉴》引用他的奏疏、政论有四、五处之多。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陈子昂“非但文士之选”,而且是“大臣”之材,这是完全正确的。他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在唐诗发展史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象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和转变。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在从征幽州时所写的“朔风吹海树”一篇中,又对边塞将士的爱国热情遭到压抑表示深刻的同情。“丁亥岁云暮”一篇更明白地揭发了武后开蜀山取道袭击吐蕃的穷兵黩武的举动。这些内容都初步突破了泛拟古题的边塞诗传统风气。他对武后内政方面的弊端也有所讽刺。在“圣人不利己”一诗里,他指责了武后雕制佛像、建造佛寺,浪费人力物力的佞佛行为。在“贵人难得意”一诗里,他更勇敢地讽刺了武后对待臣下时而信任、时而杀戮的作风。从这些现实性很强的诗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政治抱负和他的诗歌革新主张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感遇诗》里也有一些叹息人生祸福无常,赞美隐逸求仙,发挥佛老玄理的作品,例如“市人矜巧智”、“玄天幽且默”等篇,都有浓厚的佛老消极思想。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陈子昂的律诗比较少,但是象《度荆门望楚》,也是初唐律诗中的佳作: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诗人用气势流畅的笔调,写出了他初次离蜀途中所见的巴楚壮丽山川。风格和其他诗人是有所不同的。
陈子昂仰慕“建安作者”和“正始之音”,他的诗受建安、正始诗人影响较深。唐皎然《诗式》说:“子昂《感遇》,其源出于阮公《咏怀》。”象“兰若生春夏”、“贵人难得意”等比兴托讽的诗篇,以及那些感慨人生祸福无常的诗,的确和阮籍相似。此外如《燕昭王》乃至《登幽州台歌》等,和阮诗“驾言发魏都”、“独坐空堂上”等诗也有意境相通之处。而“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朔风吹海树”、“苍苍丁零塞”等边塞诗,则和建安诗中“梗概而多气”的写时事之作比较接近。他的诗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同时存在。那些现实主义的作品,有的叙事慷慨沉痛,有的还兼有政论锋芒。那些偏于抒发理想之作,有的寄兴幽婉,有的又激情奔放,这又是浪漫主义的不同表现。总的来说,他的诗风格并不完全统一。
当然,陈子昂的诗在艺术上也存在一些缺点。他对汉魏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学习得不够。对七言诗这种新形式也不重视,集中竟没有一首七言诗(注:只蜀刻本《陈子昂先生全集》有《杨柳枝》七绝一首,真伪难定。)。《感遇诗》中甚至还有一些作品受玄言诗影响,读起来有些枯燥乏味。但是,他的全部诗作绝没有一点齐梁浮艳的气息,这是更难能可贵的。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陈子昂在散文革新上也是有功绩的。他文集中虽然也还有一些骈文,但那些对策、奏疏,都用的是比较朴实畅达的古代散文,这在唐代,也是开风气之先。所以唐代古文家萧颖士、梁肃、韩愈都对他这方面的努力有较高的评价。
3.陈胜,又名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人氏。是中国历史上首揭义旗的农民革命先驱,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汉太史公司司迁念其"首事"亡秦之功,故使其与王侯同列,为作《陈涉世家》以记之,他的英雄事迹才得以生动而翔实地保留下来。
陈胜自幼家境贫寒,"少时尝与人佣耕"。但他素有大志,不某忍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逐渐产生了改变现实,摆脱贫困的思想。一次劳动时,他"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勿相忘。"和他一起干活的穷伙伴们觉得好笑,便应声问道:"若为佣耕,何富贵也?"意思是说如此受人剥削,哪有什么富贵呢?陈胜叹息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明了他的非凡志向。
公元前209年,即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用阴谋手段杀死其兄扶苏,夺得了帝位,史称秦二世。胡亥上台后,虽无乃父始皇帝的才略,可他的残忍暴虐却超过了他的老子。他一面大杀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一面滥施酷刑峻法,横征暴敛,极尽残暴奢侈之能事。弄得秦王朝刑徒遍地,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全国如同布满了久晒的干柴,只要有个火星,就可以燃起燎原大火。
这年7月,为防守边疆,秦二世大规模征兵,在河南各县征了900个壮丁,陈胜和吴广两人被指定为队长。他们在秦朝派来的尉官司的监视下,一路晓行夜宿,准备奔赴长城边的渔阳(今北京密云县)去守卫边防。但是当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时,却遭到了大雨,道路泥泞,无法行走。这场雨一直下了20多天,耽误了壮丁队伍的行程。从宿县到密云,迢迢三千里,在规定的期限内,是无论如何也赶不到了。当时秦朝法令规定,去守边的兵士,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报到,如果超过期限,不管什么理由,一律杀头。面对这种处境,陈胜和吴广商量,决定起义,从死亡中杀出一条活路。在做了许多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揭竿而起,于是以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威武壮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陈胜起义后,响者云集,义军立即攻下了大泽乡,宿县以及宿县西南的苦、蘸等县城,从军者由起义初期的900人扩展到数万人。接着又攻克了陈州,在陈州成立了以陈胜为首的政权,国号"张楚"。
在陈胜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军遍及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江西等省,农民军声势大振。
"张楚政权"成立后,陈胜即派出八路大军进攻关中、关东和淮南等地。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势如摧枯拉朽,最后形成数十万大军的队伍,声势浩大,军风凛凛,起义军给秦王朝以毁灭性打击。
陈胜起义军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数十万人,但由于武装力量在内部遭到破坏及内讧等原因,终于在强敌的进攻下失败了。公元前208年,陈胜在今安徽涡阳东南毫县的下城你地方,被他的车夫、叛徒庄贾杀死,后葬于砀,谥曰隐王。V 陈胜不畏强暴,心胸博大的反抗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他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的民族精神的实践者。
5. 姓陈的历史名人
1、陈胜(?-前208),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与吴广在大泽乡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
2、陈平(?-前178),西汉王朝开国功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宰相之一。秦汉初谋略家,始投魏王,继属楚五顶羽,后离楚归汉,佐汉王刘邦,一匡天下,终成汉室名相。
3、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晋灭吴后,他广泛收集三国时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国志》,分成三书,即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条分缕析,平行叙述,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后人推重他的史学和文笔,把《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称为四史。
4、玄奘(602~664),名陈祎,更名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
5、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更是千古名篇。
6. 姓陈的来历
陈姓出自舜帝姚重华裔孙陈胡公妫满,属于以先祖封地为氏。
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 柘城胡襄镇)史称陈胡公,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为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
从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杀陈湣公为止,陈国共历25世,延续568多年。陈亡后,陈的分支仕齐的陈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齐国,史称陈氏(田氏)代齐。
(6)姓陈的发明家扩展阅读:
陈姓的其他起源传说
陈姓的血缘祖先舜即是黄帝的第九代孙。在有虞氏部落,陈氏是最为重要的一支,传至舜时,与黄帝族通婚,舜入赘做了尧的女婿 (上古时代,女婚便是全子),当了黄部落大联盟的酋长,因而尊舜为帝。
舜即帝位,建都于蒲坂,故城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30里虞乡,俗称虞舜都,乃曰有虞氏。有虞氏部落支裔众多,子孙繁衍昌盛,构成华夏族和汉族的主体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有虞氏部落中,陈姓是最重要的一支。(陈、虞、胡、姚、田同为帝舜之后,具有5姓联宗之亲)。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奔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因其制陶技艺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欢心。
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又称胡公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姓
7. 古代姓陈的发明家有谁 很急!!!!!
西汉将领陈立;南朝陈皇帝文帝蒨、废帝伯宗、宣帝顼;北朝北魏大臣陈建;唐画家陈闳;明画家陈淳;清学者陈启源,诗人陈訏等。
貌似还真没有发明家
8. 姓陈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姓陈的历史名人有如下所示:
1、陈文龙(1232年~1276年),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人,初名子龙,字刚中。度宗为之改名文龙,赐字君贲,号如心,陈俊卿五世从孙,抗元名将,民族英雄。明朝诏封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福州人称文龙为“尚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