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是最伟大的化学家25
约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埃米尔.赫曼.费雪(1852 1919)、安托尼.拉瓦锡(1743 1794)、盖蒂.科里(1896 1957)、约翰.道尔顿(1766 1844)、佩西.朱利安(1899 1975)、迪蒙垂.门捷列夫(1834 1907)、里纳斯.鲍林(1901 1994)、艾文.朗缪尔(1881 1957)、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10 1994).
1.约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
氧气的发现
严格的加尔文教成长背景
一名深受欢迎的教师
碳酸类饮料的发明
不同种类的空气
氧气的发现
燃素理论遇到的挑战
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争议的工作
植物怎样制造食物
2.安托尼.拉瓦锡(1743 1794)
现代化学的语言和基础
律师之家
TheFermeGenerale
从水到土?
关于燃烧的氧化理论
克劳德.路易.贝托莱(1748 1822)
化学命名法的革命
对于呼吸作用的研究
3.约翰.道尔顿(1766 1844)
化学原子理论
教友派的成长环境
一个自然哲学家
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
道尔顿病和气象科学
最细微的部分
4.迪蒙垂.门捷列夫(1834 1907)
元素周期表
悲惨的童年
化学物质的结构 功能关系
最终的统一
元素周期表
5.艾文.朗缪尔(IrvingLangmuir)(1881 1957)
表面化学的进展
天才初露端倪
在研究领域中自由畅游
完善原子结构模型
表面化学的研究成就与诺贝尔奖
凯瑟琳.布尔.布劳基特(KatharineBurrBlodgett)(1898 1979)
控制天气
6.埃米尔.赫曼.费雪(EmilHermannFischer)(1852 1919)
嘌呤与糖的合成以及酶的作用机制
选择科学
向化学家迈进
凯库勒和苯
早期的发现
咖啡因与巴比妥酸盐的共同点
不同种类的糖
氨基酸和蛋白质
7.盖蒂.科里(GertyCori)(1896 1957)
糖类的新陈代谢和肝糖原储藏失调症
一生的伴侣
卡尔.费迪南德.科里(CarlFerdinandCori)(1896 1984)
激素控制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试管中的化学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女性
肝糖原储藏失调
8.佩西.朱利安(PercyJulian)(1899 1975)
青光眼治疗药物的合成和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固醇
迎头赶上
奋力向前
卓越的豆类化学家
类固醇的合成
化学信使
一位人本主义的科学家
9.里纳斯.鲍林(LinusPauling)(1901 1994)
描述化学键本质
娃娃教授
鲍林准则与化学键理论,碳的杂化轨道理论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构型
分子疾病
反战斗士
维生素奇迹的信仰者
10.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
(1910 1994)
生物学重要分子的x射线分析
粗略但世俗的教育
着迷于晶体
简陋的实验室,优秀的结果
青霉素的结构
过于复杂的化学分析
潜能的实现
受人尊敬的晶体学之母
『贰』 历史上最伟大的10位化学家是哪些
约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埃米尔.赫曼.费雪(1852 1919)、安托尼.拉瓦锡(1743 1794)、盖蒂.科里(1896 1957)、约翰.道尔顿(1766 1844)、佩西.朱利安(1899 1975)、迪蒙垂.门捷列夫(1834 1907)、里纳斯.鲍林(1901 1994)、艾文.朗缪尔(1881 1957)、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10 1994)。
1.约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
氧气的发现
严格的加尔文教成长背景
一名深受欢迎的教师
碳酸类饮料的发明
不同种类的空气
氧气的发现
燃素理论遇到的挑战
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争议的工作
植物怎样制造食物
2.安托尼.拉瓦锡(1743 1794)
现代化学的语言和基础
律师之家
TheFermeGenerale
从水到土?
关于燃烧的氧化理论
克劳德.路易.贝托莱(1748 1822)
化学命名法的革命
对于呼吸作用的研究
3.约翰.道尔顿(1766 1844)
化学原子理论
教友派的成长环境
一个自然哲学家
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
道尔顿病和气象科学
最细微的部分
4.迪蒙垂.门捷列夫(1834 1907)
元素周期表
悲惨的童年
化学物质的结构 功能关系
最终的统一
元素周期表
5.艾文.朗缪尔(IrvingLangmuir)(1881 1957)
表面化学的进展
天才初露端倪
在研究领域中自由畅游
完善原子结构模型
表面化学的研究成就与诺贝尔奖
凯瑟琳.布尔.布劳基特(KatharineBurrBlodgett)(1898 1979)
控制天气
6.埃米尔.赫曼.费雪(EmilHermannFischer)(1852 1919)
嘌呤与糖的合成以及酶的作用机制
选择科学
向化学家迈进
凯库勒和苯
早期的发现
咖啡因与巴比妥酸盐的共同点
不同种类的糖
氨基酸和蛋白质
7.盖蒂.科里(GertyCori)(1896 1957)
糖类的新陈代谢和肝糖原储藏失调症
一生的伴侣
卡尔.费迪南德.科里(CarlFerdinandCori)(1896 1984)
激素控制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试管中的化学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女性
肝糖原储藏失调
8.佩西.朱利安(PercyJulian)(1899 1975)
青光眼治疗药物的合成和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固醇
迎头赶上
奋力向前
卓越的豆类化学家
类固醇的合成
化学信使
一位人本主义的科学家
9.里纳斯.鲍林(LinusPauling)(1901 1994)
描述化学键本质
娃娃教授
鲍林准则与化学键理论,碳的杂化轨道理论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构型
分子疾病
反战斗士
维生素奇迹的信仰者
10.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
(1910 1994)
生物学重要分子的x射线分析
粗略但世俗的教育
着迷于晶体
简陋的实验室,优秀的结果
青霉素的结构
过于复杂的化学分析
潜能的实现
受人尊敬的晶体学之母
『叁』 的化学家有哪些
化学家有好多,如: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俄语:Дми́трий Ива́нович Менделе́ев,1834年2月8日—1907年2月2日[7])俄国化学家。1834年2月7日生于西伯利亚托博尔斯克,1907年2月2日卒于圣彼得堡。1850年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学习化学,1855年毕业后任敖德萨中学教师。1857年任圣彼得堡大学副教授。1859年他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860年参加了在卡尔斯鲁厄召开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1861年回圣彼得堡从事科学著述工作。1863年任工艺学院教授,1865年获化学博士学位。1866年任圣彼
莱纳斯·卡尔·鲍林
性和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边缘学科,在化学的许多领域卓有建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化学家。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1954年化学奖, 1962年和平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重大成果
在鲍林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他参与和经历了20世纪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成果卓著:首次全面描述化学键的本质;发现蛋白质的结构;揭示镰刀状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参与揭示DNA结构的研究;主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军工科研项目;推进X射线结晶学、电子衍射学、量子力学、生物化学、分子精神病学、核物理学、麻醉学、免疫学、营养学等学科的发展。
『肆』 化学键共有哪几类各是由谁提出的啊
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
在水分子H2O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 。化学键有3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离子键是由异性电荷产生的吸引作用,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NaCl。共价键是两个或几个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金属键则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除此以外,还有过渡类型的化学键:由于粒子对电子吸引力大小的不同,使键电子偏向一方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由一方提供成键电子的化学键称为配位键。极性键的两端极限是离子键和非极性键,离域键的两端极限是定域键和金属键
『伍』 化学键是如何被发现的
化学键(chemical bond)是指纯物质通常以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之所以能够组成稳定的分子,是因为原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力。高中定义: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简单的说就是多个原子之间都要得到电子,从而形成共同电子组,而这个电子组就叫化学键。
在水分子H2O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4种极限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配位键。
离子键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成键的本质是 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1]
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
共价键
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产生的吸引作用,典型的共价键是两个原子借吸引一对成键电子而形成的。且形成共价键的多为非金属元素。但也有例外,例如AlCl3(其中Al是铝,Cl是氯)就是靠共价键结合的。 例如,两个氢核同时吸引一对电子,形成稳定的氢分子。
金属键
是使金属原子结合在一起的相互作用,可以看成是高度离域的共价键。定位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定域键。由多个原子共有电子形成的多中心键称为离域键。其中金属离子被固定在晶格结点上,处于离域电子的“海洋”之中。
极性键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非极性键
在单质分子中,同种原子形成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因此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配位键
配位键,是化学键的一种,两个或多个原子共同使用它们的外层电子,在理想情况下达到电子饱和的状态,由此组成比较稳定的化学结构叫做配位键。
2键合距离编辑
键合距离是指两个或以上的原子核之间形成化学键所必需的最短距离。
3内容简介编辑
离子键
定义
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
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
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
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
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
2.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16年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
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有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
共价键
1.共价键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保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
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
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
(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
(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
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
(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
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
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化合物分类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原子之间依靠化学键组成有机小分子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金属键
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
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00年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Lorentz,1904)和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定域键
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
极性键
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非极性键
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配位键
又称配位共价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当共价键中共用的电子对是由其中一原子独自供应时,就称配位键。配位键形成后,就与一般共价键无异。成键的两原子间共享的两个电子不是由两原子各提供一个,而是来自一个原子。例如氨和三氟化硼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图片式中→表示配位键。在F和B之间的一对电子来自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
4泡利原理编辑
泡利原理发现:高分辨光谱事实揭示核外电子除空间运动外,还存在着一种奇特的量子化运动,人们称其为自旋运动,用自旋磁量子数(spin m.q.n)表示。这个原理由泡利首先提出。
泡利不相容原理内容:每个轨道最多可以容纳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常用“↑↓”来表示。
原子核也可以存在净自旋。由于热平衡,通常这些原子核都是随机朝向的。但对于一些特定元素,例如氙-129,一部分核自旋也是可能被极化的,这个状态被叫做
超极化,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有很重要的应用。
5洪特规则编辑
洪特规则内容: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这个规则由洪特首先提出,称为洪特规则。
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用构造原理得到的电子排布式给出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能层和能级中的排布,而电子排布图还给出了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电子排布指的是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
对于同一个电子亚层,当电子排布处于
全满(s^2.p^6.d^10.f^14)
半满(s^1.p^3.d^5.f^7)
全空(s^0、p^0、d^0、f^0)
时比较稳定。
第二,第五主族的第一电离能大于于之相邻的主族
『陆』 哪个科学家发明共价键
共价键的发现:
早期历史
在古希腊,化学还没有从自然哲学中分离的时代,原子论者对化学键有了最原始的设想,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认为,世界由“气、水、土、火”这四种元素组成,这四种元素在“爱”和“恨”的作用下分裂并以新的排列重新组合时,物质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作用力可以被看成是最早的化学键思想。
1930年,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C.Pauling)在研究碳的正四面体构形时提出轨道杂化理论,认为:能级相近的轨道在受激时可以发生杂化,形成新的简并轨道,其理论依据就是电子的波粒二象性,而波是可以叠加的。他计算出了多种杂化轨道的形状,并因在价键理论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
1932年,弗里德里希·洪德(F.Hund)将共价键分为σ键、π键、δ键三种,使价键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与经典的化合价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2]
同年,美国化学家罗伯特·马利肯(Robert S.Mulliken)提出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化合物中的电子不属于某个原子,而是在整个分子内运动。他的方法和经典化学相距太远,计算又很繁琐,一时不被化学界所接受。后经过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A.Millikan)、菲利普·伦纳德(Philipp Lenard)、埃里希·休克尔(Erich Hückel)等人的完善,在化学界逐渐得到认可。[2]
1940年,亨利·希吉维克(H.Sidgwick)和托马斯·坡维尔(Thomas A.Powell)在总结实验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用以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这种理论模型后经罗纳德·吉列斯比(R.J.Gillespie)和罗纳德·尼霍尔姆(R.S.Nyholm)在20世纪50年代加以发展,定名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简称VSEPR。VSEPR与轨道杂化理论相结合,可以半定量地推测分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结构。
1951年,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认为,分子中能量最高的分子轨道(HOMO)和没有被电子占据的,能量最低的分子轨道(LUMO)是决定一个体系发生化学反应的关键,其他能量的分子轨道对于化学反应虽然有影响但是影响很小,可以暂时忽略。HOMO和LUMO便是所谓前线轨道。
1965年,美国化学家罗伯·伍德沃德(Rober B.Woodward)与霍夫曼参照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提出了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分子轨道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2]
『柒』 化学键的本质的作者介绍
莱纳斯·鲍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两位获得诺贝尔奖不同奖项的人之一(另一人为居里夫人)。其后他主要的行动为支持维他命C在医学的功用。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
『捌』 科学家提出化学键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化学键来解释物质的结合方式。
化学键是纯净物分子内或晶体内相邻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力的统称。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称为化学键。
在一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就是通过化学键结合成水分子。由于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所以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化学键都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对电子同时吸引的结果所形成。化学键有3种类型 ,即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氢键不是化学键,它是分子间力的一种)。
(8)发明化学键的化学家扩展阅读:
化学键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1、与化学变化的关系:化学反应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任何反应都必然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与物理变化的关系:发生物理变化的标志是没有生成新物质可能伴随着化学键的断裂,但不会有新化学键的形成,如NaCl溶于水,破坏了离子键。物理变化的发生也可能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只是破坏了分子之间的氢键或范德华力,如冰的融化和干冰的气化。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化学键
『玖』 谁发明了化学键是弹钢琴的吗
1949年,Bjorksten和Lyaeger共同提出化学键理论。人类对物质结合方式的认识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恩培多克勒用爱和恨说明物质间的结合和分离,德谟克利特则用原子的漩涡运动说明原子的聚集和分散。中世纪的J.R.格劳伯(1604~1670)提出了物质同类相亲、异类相斥的思想。其后还出现了关于物质结合的亲和力说,认为物质的微粒具有亲和力,由此互相吸引而结合在一起。 19世纪初,瑞典化学家 J.J.贝采利乌斯(1779~1848)提出了一种建立在正负电相互吸引的观念基础上的电化二元说,从而使亲和力说更加系统化。阐明分子中原子相互作用的经典价键理论是在原子概念基础上形成的。1852年,英国化学家E.弗兰克兰(1825~1899)提出了原子价概念。1857年,德国 化学家 F.A.凯库勒(1829~1896)提出碳四价和碳链的概念;1865年,他又揭示出苯的环状结构。1874年,荷兰化学家J.H.范霍夫(1852~1911)等提出了碳原子的四个价键向正四面体顶点取向的假说。这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20世纪20年代,在N.H.D.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对价键的实质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原子价的电子理论。该理论包括离子键理论和共价键理论。离子键理论是1916年由美国化学家W.科塞尔(1888~1956)提出的。同年,G.N.刘易斯(1875~1946)提出共价键理论。但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共价键的方向性、氧分子的顺磁性等,也无法解释两个原子为什么共享一对电子时能相互结合。1927年,W.H.海特勤(1904~ )和F.伦敦(1900~1954)提出氢分子成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由于电子密度的分布集中在两个原子核之间而形成化学键。现代价键理论是将这一成果推广到其他分子体系而形成的。它认为共价键由一对自旋反平行的耦合电子组成,并根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只处于与化学键相连接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区域内。L.鲍林进而提出共振论对此作了补充。该理论认为分子在若干价键结构间共振。1928年,美国化学家R.S.穆利肯(1896~ )和F.洪德(1896~ )等人提出分子轨道理论,将分子看作一个整体,认为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在整个分子区域内一定的分子轨道上运动。现代化学键理论是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使电价理论不能解释的问题获得满意的解释。这种理论目前还在进一步发展中。
『拾』 化学界最厉害的化学家
历史上最伟大的10位化学家
约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埃米尔.赫曼.费雪(1852 1919)、安托尼.拉瓦锡(1743 1794)、盖蒂.科里(1896 1957)、约翰.道尔顿(1766 1844)、佩西.朱利安(1899 1975)、迪蒙垂.门捷列夫(1834 1907)、里纳斯.鲍林(1901 1994)、艾文.朗缪尔(1881 1957)、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1910 1994).
1.约瑟夫.普里斯特列(1733 1804)
氧气的发现
严格的加尔文教成长背景
一名深受欢迎的教师
碳酸类饮料的发明
不同种类的空气
氧气的发现
燃素理论遇到的挑战
对光合作用的研究
有争议的工作
植物怎样制造食物
2.安托尼.拉瓦锡(1743 1794)
现代化学的语言和基础
律师之家
TheFermeGenerale
从水到土?
关于燃烧的氧化理论
克劳德.路易.贝托莱(1748 1822)
化学命名法的革命
对于呼吸作用的研究
3.约翰.道尔顿(1766 1844)
化学原子理论
教友派的成长环境
一个自然哲学家
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
道尔顿病和气象科学
最细微的部分
4.迪蒙垂.门捷列夫(1834 1907)
元素周期表
悲惨的童年
化学物质的结构 功能关系
最终的统一
元素周期表
5.艾文.朗缪尔(IrvingLangmuir)(1881 1957)
表面化学的进展
天才初露端倪
在研究领域中自由畅游
完善原子结构模型
表面化学的研究成就与诺贝尔奖
凯瑟琳.布尔.布劳基特(KatharineBurrBlodgett)(1898 1979)
控制天气
6.埃米尔.赫曼.费雪(EmilHermannFischer)(1852 1919)
嘌呤与糖的合成以及酶的作用机制
选择科学
向化学家迈进
凯库勒和苯
早期的发现
咖啡因与巴比妥酸盐的共同点
不同种类的糖
氨基酸和蛋白质
7.盖蒂.科里(GertyCori)(1896 1957)
糖类的新陈代谢和肝糖原储藏失调症
一生的伴侣
卡尔.费迪南德.科里(CarlFerdinandCori)(1896 1984)
激素控制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试管中的化学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女性
肝糖原储藏失调
8.佩西.朱利安(PercyJulian)(1899 1975)
青光眼治疗药物的合成和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固醇
迎头赶上
奋力向前
卓越的豆类化学家
类固醇的合成
化学信使
一位人本主义的科学家
9.里纳斯.鲍林(LinusPauling)(1901 1994)
描述化学键本质
娃娃教授
鲍林准则与化学键理论,碳的杂化轨道理论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构型
分子疾病
反战斗士
维生素奇迹的信仰者
10.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gkin)
(1910 1994)
生物学重要分子的x射线分析
粗略但世俗的教育
着迷于晶体
简陋的实验室,优秀的结果
青霉素的结构
过于复杂的化学分析
潜能的实现
受人尊敬的晶体学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