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热力学温标是英国科学家谁创立的
华伦海特(G·D·Fahrenheit)
最初所制的水银温度计是在北爱尔兰最冷的某个冬日,水银柱降到最低的高度定为零度;把他妻子的体温定为100度,然后再把这段区间的长度均分为100份,每一份叫1度。这就是最初的华氏温标
后来摄耳修司( A·Celsiua)也用水银作测温质,以冰的熔点为零度(标以0℃),以水的沸点为100度(标以100℃)。他认定水银柱的长度随温度作线性变化,在0度和100度之间均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也就是每一个单位叫1摄氏度。这种规定办法就叫摄氏温标。
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744)瑞典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瑞典科学院院士
⑵ 热力学温标是谁发明的
开尔文,所以单位就是开(k)
⑶ 热力学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有那些
1901年
荷兰雅克布斯·范特霍夫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德国赫尔曼·费歇尔
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瑞典阿累尼乌斯
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
英国威廉·拉姆齐爵士
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德国阿道夫·拜耳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法国穆瓦桑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德国爱德华·毕希纳
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
新西兰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德国威廉·奥斯特瓦尔德
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
德国奥托·瓦拉赫:
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1920
1911年
法国玛丽亚·居里
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
1912年
法国格利雅
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法国保罗·萨巴蒂埃
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
1913年
瑞士阿尔弗雷德·沃纳
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
1914年
美国西奥多·理查兹
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德国理查德·威尔施泰特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8年
德国弗里茨·哈伯
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20年
德国沃尔特·能斯特
对热力学的研究。
1921-1930
1921年
英国弗雷德里克·索迪
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
1922年
英国弗朗西斯·阿斯顿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奥地利弗里茨·普雷格尔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5年
奥地利理查德·席格蒙迪
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
1926年
瑞典斯维德伯格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
德国海因里希·维兰德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
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1929年
英国亚瑟·哈登和瑞典汉斯·奥伊勒-克尔平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
1930年
德国汉斯.费歇尔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
1931-1940
1931年
德国卡尔·博施和弗里德里希·柏吉斯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1932年
美国兰格缪尔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4年
美国哈罗德·尤里
发现了重氢(氘)
1935年
法国弗列德里克·约里奥-居里和伊伦·约里奥-居里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6年
荷兰Petrus (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
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
1937年
英国沃尔·霍沃思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
瑞士保罗·卡勒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
奥地利理查德·库恩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1939年
德国阿道夫·布特南特
对性激素的研究。
瑞士利奥波德·雷吉卡
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
⑷ 为什么要发明统计力学来重新解释热力学
热力学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热运动,所以对于微观尺度或者某些特殊条件下的热运动问题,热力学解决起来就可能力不从心。而将微观粒子热运动和宏观热运动现象连接起来,就需要统计学这个桥梁。于是统计力学就有了其热学领域的意义。
⑸ 是谁发明了时间,又是谁发明了温度
时间和温度的产生源于宇宙大爆炸,当有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有了时间和温度,你说的发明只是说他们的度量是谁确定的而已。
时间:秒: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1967),决议1]
温度: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
华氏温标:
1714年,德国人华伦海发现液体金属水银比酒精更适宜制造温度计,他发明了水银温度计,并创立了第一个温度标准——华氏温标,使温度计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标准。华氏最初选定冰和盐混合物凝固时为0度,用酒精温度计分度,结果把人的正常体温测到96度,数值太大了,不能为人们所接受。后来他选用水沸点和冰点这两个恒定温度作固定点,用水银温度计进行分度,把两个温度点之间分成180格,每格定为1华氏度。遗憾的是,他没有把冰点定为0度,而是定为32度,这样到水沸点时,就成了212度。虽然有这样一个缺点,但仍得到了普遍赞同。这种华氏温标(单位符号为F),直到今天欧美国家仍在使用。
摄氏温标:
“摄氏度”是目前世界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温标,它是18世纪瑞典天文学家摄尔维斯提出来的。他把冰点定为一网络,沸点定为零度,其间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为一度。但是,在使用中,人们感到很不方便。摄尔维斯第二年就把该温度表的刻度值颠倒过来使用。又隔两年,著名博物学家林耐也使用了这种把刻度颠倒过来的温度表,并在信中宣称:“我是第一个设计以冰点为零度,以沸点为一网络的温度表的”。这种温度表仍然称为摄氏温标(又叫百分温标)。后人为了纪念摄尔维斯,用他的名字第一个字母“C”来表示。
摄氏温标以水沸点(标准大气压下水和水蒸气之间的平衡温度)为 100度和冰点(标准大气压下冰和被空气饱和的水之间的平衡温度)为零度作为温标的两个固定点。摄氏温标采用玻璃汞温度计作为内插仪器,假定温度和汞柱的高度成正比,即把水沸点与冰点之间的汞柱的高度差等分为100格,1格对应于1度。随着测温技术的发展,人们早就不使用玻璃汞温度计作为定义温标的内插仪器了。但是后来仍有人把水沸点为 100度、冰点为零度的温标都称为摄氏温标。1954年第10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采用水三相点一个固定点来定义温度的单位,冰点已不再是温标的定义固定点了。因此,“摄氏温标”这一术语也就不应再继续使用了(见国际实用温标)。
开氏温标:
温度的单位有了新的、更加精确和科学的定义以后,考虑到人们长期以来的使用习惯,仍然保留摄氏温度这一名词,但它有了新的意义。某一热状态的摄氏温度,就是用它与一特定的热状态(比水三相点温度低 0.01K的热状态,即零摄氏度)之间的温度差所表示的温度。这个温度差要用开尔文温度来表示。
开氏温标(Kelvin):以绝对零度为基点的温度标尺。绝对零度即460℉/-273.15℃,在此温度下分子停止运动(0℃=273.15K)。
开氏温标,用符号K表示。是建立在卡诺循环基础上的热力学温标。规定摄氏零度以下273.15℃为零点,称为绝对零点。其分度法与摄氏温标相同(即绝对温标上相差1K时,摄氏温标上也相差1℃);所不同的只是绝对温标上水的冰点定为273.15K,沸点定为373.15K。目前中国已规定采用这种热力学温标。
即摄氏温度就是按下式定义的温度:
℃ = T - 273.15
式中℃就是摄氏温度的符号,它的单位称为摄氏度,常用符式℃表示。
式中T是开尔文温度。
因此,摄氏温度是从开尔文温度导出的,是以零摄氏度作为计算起点的温度。摄氏温度和开尔文温度相差一个常数273.15K,彼此可以互相换算。
热力学温度可以表示成开尔文温度,也可以表示成摄氏温度。
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见到的摄氏温度,都是国际实用温标的摄氏温度,即其温度数值是按国际实用温标的定义来确定的,而和摄氏温标的原定义无关。
⑹ 热学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热现象的认识首先源于对火的认识 古代西方:火、土、水、风是构成万物的四个主要元素。
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
实际古代物理学主要成就是古代原子论,人们用古代原子论解释一切现象,其特点是猜测性的思辫。 热是物质内部分子运动的表现这一基本思想逐步确立,但由于缺乏精确实验根据,尚未形成科学理论。
18世纪中叶以后,系统的计温学和量热学的建立,使热现象的研究走上实验科学的道路,由于各种物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尚未被揭示出来,“热质”这一特殊的“物质”被臆想出来,在以“将错就错”的形式发挥一定作用后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在1644年笛卡儿在《哲学原理》中就提出了运动不变的思想,但没有给出具体反映这种不变性本质的物理概念。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和拓广,逐步发现不同的物理现象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德国科学家迈耶从哲学角度首先确定了这种永恒性,他坚信“无不生有,有不变无”,通过对马拉车运动过程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指明轮子摩擦散热和马做功一定有确定的比例;后来英国科学家焦耳通过大量精确和严格的实验,测量出热功当量为4.18J/cal,确立了建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实验基础;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最终建立了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他从v=推出了mgh=1/2mv^2,并建议用1/2mv^2代替mv表示机械运动的强弱,用来度量能量的改变。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说明了正确的哲学思想、严格的实验和严密的数学推理是自然科学认知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在热现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以后,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和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通过分别对法国工程师卡诺关于理想热机效率问题研究成果的细致分析,各自独立的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并找到了反映物质各种性质的热力学函数。
1850年前后,物理学界普遍认识到了热现象和分子运动的联系,但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的物理图像仍是模糊或未知的。凭借着对分子运动的假设和运用统计方法,克劳修斯正确地导出了气体实验公式。另外,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分布规律和平衡态方面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后来吉布斯把玻耳兹曼和麦克斯韦所创立的统计方法推广而发展成为系统的理论,将平衡态和涨落现象统一起来并结合分子动理论一起构成统计物理学。 在1900年欧洲物理年会上,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发表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讲话,其中他不仅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善这座大厦了”,而且又讲道“在物理学的天空中几乎一片晴朗,只存在两朵乌云。”他所指的两朵乌云其实就是迈克尔逊—莫雷测量“以太风”实验和测量黑体辐射实验中用现有的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后来对“以太”的测量的研究和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揭示了经典牛顿时空观的严重缺陷;而对黑体辐射能谱分布规律的研究及对热容量的研究,揭示了经典统计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缺陷,发现了微观运动的新特性。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用这种假设成功地揭示了黑体辐射问题。与量子力学的有机结合使经典统计物理学发展成为量子统计物理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非平衡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得到迅速发展,其代表人物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里高金。
⑺ 对热力学有卓越贡献,并因此而获过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有哪几位阿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
时间 获奖人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 W.C.伦琴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
1902 H.A.洛伦兹 荷兰 塞曼效应的发现和研究
P.塞曼 荷兰
1903 H.A.贝克勒尔 法国 发现天然铀元素的放射性
P.居里 法国 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发现放射性元素钋与镭并发现钍也有放射性
M.S.居里 法国
1904 L.瑞利 英国 在气体密度的研究中发现氩
1905 P.勒钠德 德国 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 J.J汤姆孙 英国 通过气体电传导性的研究,测出电子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
1907 A.A迈克耳孙 美国 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度量学的研究,并精确测出光速
1908 G.里普曼 法国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的天然彩色摄影技术
1909 G.马可尼 意大利 发明无线电极及其对发展无线电通讯的贡献
C.F.布劳恩 德国
1910 J.D.范德瓦耳斯 荷兰 对气体和液体状态方程的研究
1911 W.维恩 德国 热辐射定律的导出和研究
1912 N.G.达伦 瑞典 发明点燃航标灯和浮标灯的瓦斯自动调节器
1913 H.K.昂尼斯 荷兰 在低温下研究物质的性质并制成液态氦
1914 M.V.劳厄 德国 发现伦琴射线通过晶体时的衍射,既用于决定X射线的波长又证明了晶体的原子点阵结构
1915 W.H.布拉格 英国 用伦琴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W.L.布拉格 英国
1917 C.G.巴克拉 英国 发现标识元素的次级伦琴辐射
1918 M.V.普朗克 德国 研究辐射的量子理论,发现基本量子,提出能量量子化的假设,解释了电磁辐射的经验定律
1919 J.斯塔克 德国 发现阴极射线中的多普勒效应和原子光谱线在电场中的分裂
1920 C.E.吉洛姆 法国 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性以及在精密仪器中的应用
1921 A.爱因斯坦 德国 对现物理方面的贡献,特别是阐明光电效应的定律
1922 N.玻尔 丹麦 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
1923 R.A.密立根 美国 研究元电荷和光电效应,通过油滴实验证明电荷有最小单位
1924 K.M.G.西格班 瑞典 伦琴射线光谱学方面的发现和研究
1925 J.弗兰克 德国 发现电子撞击原子时出现的规律性
G.L.赫兹 德国
1926 J.B.佩林 法国 研究物质分裂结构,并发现沉积作用的平衡
1927 A.H.康普顿 美国 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孙 英国 发明用云雾室观察带电粒子,使带电粒子的轨迹变为可见
1928 O.W.里查孙 英国 热离子现象的研究,并发现里查孙定律
1929 L.V.德布罗意 法国 电子波动性的理论研究
1930 C.V.拉曼 印度 研究光的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1932 W.海森堡 德国 创立量子力学,并导致氢的同素异形的发现
1933 E.薛定谔 奥地利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
P.A.M.狄立克 英国 量子力学的广泛发展,并预言正电子的存在
1935 J.查德威克 英国 发现中子
1936 V.F赫斯 奥地利 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孙 美国 发现正电子
1937 J.P.汤姆孙 英国 通过实验发现受电子照射的晶体中的干涉现象
C.J.戴维孙 美国 通过实验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作用
1938 E.费米 意大利 发现新放射性元素和慢中子引起的核反应
1939 F.O.劳伦斯 美国 研制回旋加速器以及利用它所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有关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3 O.斯特恩 美国 测定质子磁矩
1944 I.I.拉比 美国 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
1945 W.泡利 奥地利 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6 P.W.布里奇曼 美国 研制高压装置并创立了高压物理
1947 E.V.阿普顿 英国 发现电离层中反射无线电波的阿普顿层
1948 P.M.S.布莱克特 英国 改进威尔孙云雾室及在核物理和宇宙线方面的发现
1949 汤川秀树 日本 用数学方法预见介子的存在
1950 C.F.鲍威尔 英国 研究核过程的摄影法并发现介子
1951 J.D.科克罗夫特 英国 首先利用人工所加速的粒子开展原子核
E.T.S.瓦尔顿 爱尔兰 蜕变的研究
1952 E.M.珀塞尔 美国 核磁精密测量新方法的发展及有关的发现
F.布洛赫 美国
1953 F.塞尔尼克 荷兰 论证相衬法,特别是研制相差显微镜
1954 M.玻恩 德国 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量子力学中波函数的统计解释
W.W.G.玻特 德国 符合法的提出及分析宇宙辐射
1955 P.库什 美国 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W.E.拉姆 美国 发现氢光谱的精细结构
1956 W.肖克莱 美国 研究半导体并发明晶体管
W.H.布拉顿 美国
J.巴丁 美国
1957 李政道 美国 否定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守恒定律,使基本粒子研究获重大发现
杨振宁 美国
1958 P.A.切连柯夫 前苏联 发现并解释切连柯夫效应(高速带电粒子在透明物质中传递时放出蓝光的现象)
I.M.弗兰克 前苏联
I.Y.塔姆 前苏联
1959 E.萨克雷 美国 发现反质子
O.张伯伦 美国
1960 D.A.格拉塞尔 美国 发明气泡室
1961 R.霍夫斯塔特 美国 由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原子核的结构
R.L.穆斯堡 德国 研究r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和发现穆斯堡效应
1962 L.D.朗道 前苏联 研究凝聚态物质的理论,特别是液氦的研究
1963 E.P.维格纳 美国 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发现和应用对称性基本原理方面的贡献
M.G.迈耶 美国 发现原子核结构壳层模型理论,成功地解释原子核的长周期和其它幻数性质的问题
J.H.D.詹森 德国
1964 C.H.汤斯 美国 在量子电子学领域中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原理构成振荡器和放大器
N.G.巴索夫 前苏联 用于产生激光光束的振荡器和放大器的研究工作
A.M.普洛霍罗夫 前苏联 在量子电子学中的研究工作导致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的制作
1965 R.P.费曼 美国 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包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意义深远的结果
J.S.施温格 美国
朝永振一郎 日本
1966 A.卡斯特莱 法国 发现并发展光学方法以研究原子的能级的贡献
1967 H.A.贝特 美国 恒星能量的产生方面的理论
1968 L.W.阿尔瓦雷斯 美国 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决定性的贡献,特别是通过发展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 M.盖尔曼 美国 关于基本粒子的分类和相互作用的发现,提出“夸克”粒子理论
1970 H.O.G.阿尔文 瑞典 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找到广泛应用
L.E.F.尼尔 法国 反铁磁性和铁氧体磁性的基本研究和发现,这在固体物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1971 D.加波 英国 全息摄影术的发明及发展
1972 J.巴丁 美国 提出所谓BCS理论的超导性理论
L.N.库珀 美国
J.R.斯莱弗 美国
1973 B.D.约瑟夫森 英国 关于固体中隧道现象的发现,从理论上预言了超导电流能够通过隧道阻挡层(即约瑟夫森效应)
江崎岭于奈 日本 从实验上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I.迦埃弗 美国 从实验上发现超导体中的隧道效应
1974 M.赖尔 英国 研究射电天文学,尤其是孔径综合技术方面的创造与发展
A.赫威期 英国 射电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研究,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决定性角色
1975 A.N.玻尔 丹麦 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与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原子核结构理论
B.R.莫特尔孙 丹麦 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工作
L.J.雷恩瓦特 美国
1976 B.里克特 美国 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新粒子J/Ψ,其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三倍,寿命比共振态的寿命长上万倍
丁肇中 美国
1977 P.W.安德孙 美国 对晶态与非晶态固体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的理论研究,提出“固态”物理理论
J.H.范弗莱克 美国 对磁性与不规则系统的电子结构作了基本研究
N.F.莫特 英国
1978 A.A.彭齐亚斯 美国 3K宇宙微波背景的发现
R.W.威尔孙 美国
P.L.卡皮查 前苏联 建成液化氮的新装置,证实氮亚超流低温物理学
1979 S.L.格拉肖 美国 建立弱电统一理论,特别是预言弱电流的存在
S.温伯格 美国
A.L.萨拉姆 巴基斯坦
1980 J.W.克罗宁 美国 CP不对称性的发现
V.L.菲奇 美国
1981 N.布洛姆伯根 美国 激光光谱学与非线性光学的研究
A.L.肖洛 美国
K.M.瑟巴 瑞典 高分辨电子能谱的研究
1982 K.威尔孙 美国 关于相变的临界现象
1983 S.钱德拉塞卡尔 美国 恒星结构和演化方面的理论研究
W.福勒 美国 宇宙间化学元素形成方面的核反应的理论研究和实验
1984 C.鲁比亚 意大利 由于他们的努力导致了中间玻色子的发现
S.范德梅尔 荷兰
1985 K.V.克利青 德国 量子霍耳效应
1986 E.鲁斯卡 德国 电子物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工作,设计出世界上第1架电子显微镜
G.宾尼 瑞士 设计出扫描式隧道效应显微镜
H.罗雷尔 瑞士
1987 J.G.柏诺兹 美国 发现新的超导材料
K.A.穆勒 美国
1988 L.M.莱德曼 美国 从事中微子波束工作及通过发现μ介子中微子从而对轻粒子对称结构进行论证
M.施瓦茨 美国
J.斯坦伯格 英国
1989 N.F.拉姆齐 美国 发明原子铯钟及提出氢微波激射技术
W.保罗 德国 创造捕集原子的方法以达到能极其精确地研究一个电子或离子
H.G.德梅尔特 美国
1990 J.杰罗姆 美国 发现夸克存在的第一个实验证明
H.肯德尔 美国
R.泰勒 加拿大
1991 P.G.德燃纳 法国 液晶基础研究
1992 J.夏帕克 法国 对粒子探测器特别是多丝正比室的发明和发展
1993 J.泰勒 美国 发现一对脉冲星,质量为两个太阳的质量,而直径仅10-30km,故引力场极强,为引力波的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
L.赫尔斯 美国
1994 C.沙尔 美国 发展中子散射技术
B.布罗克豪斯 加拿大
1995 M.L.珀尔 美国 珀尔及其合作者发现了τ轻子 雷恩斯与C.考温首次成功地观察到电子反中微子他们在轻子研究方面的先驱性工作,为建立轻子-夸克层次上的物质结构图像作出了重大贡献
F.雷恩斯 美国
1996 戴维.李 美国 发现氦-3中的超流动性
奥谢罗夫 美国
R.C.里查森 美国
1997 朱棣文 美国 激光冷却和陷俘原子
K.塔诺季 法国
菲利浦斯 美国
1998 劳克林 美国 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
斯特默 美国
崔琦 美国
1999 H.霍夫特 荷兰 证明组成宇宙的粒子运动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马丁努斯-韦尔特曼 荷兰
⑻ 热学发展史,要求简结、明了。
热是人类最早发现的一种自然力,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源泉。
—恩格斯
一、温度的定义和热机的研制
1.对温度的研究
1593年,伽利略利用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了温度计的雏形。
1702年,阿蒙顿制成空气温度计,但不准确。
1724年,荷兰工人华伦海特在他的论文中,建立了华氏温标,首先使用水银代替酒精。
1742年瑞典的摄尔修斯定义水的沸点为零度,冰的熔点为100度,后施勒默尔将两个固定点倒过来,建立了摄氏温标。
1779年,全世界有温标19种。
1854年,开尔文提出开氏温标,得到世界公认。
2.热机的发展
“蒸汽机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发明,而这个事实又证实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1695年,法国人巴本第一个发明蒸汽机,但操作不便,不安全。
1705年,钮科门和科里制造了新蒸汽机,有一定实用价值,但用水冷却气缸,能量损失很大。
1769年,英国技工瓦特改进了钮科门机,加了冷凝器,使机器运作由断续变连续,从而蒸汽机的使用价值大大提高,导致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1785年,热机被应用于纺织。
1807年,热机被美国人富尔顿应用于轮船,1825年被用于火车和铁路。
3.量热学和热传导理论的建立
在18世纪前半叶,人们对什么是温度,什么是热量的概念含糊不清,热学要发展,有关热学的一系列概念就需要有科学的定义。
经彼得堡院士里赫曼于1744年开始,英国人布拉克和他的学生伊尔文等逐步工作,终于在1780年前后,温度、热量、热容量、潜热等一系列概念都已形成。
4.热本性说的争论
1)认为热是一种物质,即热质说。
代表人物:伊壁鸠鲁、付里叶、卡诺。
2) 认为热是物体粒子的内部运动。
代表人物:笛卡尔、胡克、罗蒙诺索夫,伦福德。
他们认为:“尽管看不到,也不能否定分子运动是存在的。”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建立
热力学第一定律建立的成因
1)理论——迈尔
迈尔是明确提出“无不能生有”,“有不能变无”的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的第一人。而这理论正是建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础。
2)实验——焦耳
由于焦耳精心严谨地进行了热功当量测定等一系列实验,奠定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验基础,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3)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亥姆霍兹将能量守恒定律第一次以数学形式提出来,而卡诺、赛贝等人也都有过这方面的见解。
4)说明了客观条件成熟,相应的自然规律一定会发现。
三、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建立: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满足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过程都能实现,比如热不会自动地由低温传向高温,过程具有方向性。这就导致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出台。克劳修斯、开尔文、玻尔兹曼等科学家为此做了重要贡献。1917年,能斯特进一步提出“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热力学第三定律。
⑼ 17-18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______时代;19世纪,从_____
17-18世纪,牛顿力学的建立和热力学的发展,导致了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内动力时代,进入了第一容次工业革命;19世纪,从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导致了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故答案为:蒸汽,法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