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其中的一项就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这一重大发明是什么
你好.是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东汉的宦官蔡伦改进,生产出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
❷ 汉朝有哪些成就
汉朝的科学技术成就:
1)确切诞生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可能火药的诞生也在汉朝;
2)瓷器也在汉朝诞生,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礼物;各种手工艺品在汉朝发展很快;
3)纺织技术得到改良,丝绸等广泛使用;
4)冶炼技术得到改良,冶铁工艺已经非常发达(这要感谢张骞出使西域);
5)水利技术得到发展,汉朝治水比较成功,很少有水灾;
6)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名医,中医已经比较完备,也出现了“动手术”这样的“西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7)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历法和天文。
8)很多机械原理被广泛应用,例如轴承,曲轴连杆,转动变直线运动的装置等等,这比欧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筑学得到完善,据说有了具体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就好象现在的国标。
教育成就
西汉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汉武帝时代始兴的儒学教化,它深刻地影响从此以后的中国教育和伦理。
前140年,汉武帝对讲求事功的儒学大感兴趣,即重用儒者赵绾、王臧等为公卿,变寡欲政治为多欲政治,提升儒教,压抑黄老之学。大儒董仲舒乘机脱颖而出,援引“春秋大一统”之精义,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继承儒家重教化的传统,认为子孙长久安宁应归功于礼乐教化,所以帝王必须以教化为大务。受其建议,武帝遂立大学、设庠序,罢黜秦朝所立各家博士,专立儒学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学术的道路从此限定只有经学一条了。武帝令丞相公孙弘等制定设立太学方案,规定五经博士教授的学生,每经10人,全国共50人。选择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充之。期年后,可做文学掌故和郎中。这以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成帝时,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之众。
后来,西汉政府特许郡国县官挑选少年入太学旁听。同时在各地设庠序之学以“崇乡里之化”。至西汉末,全国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尊儒兴学,制度教化,将教育、考试和选官结合起来,是武帝时的大创造,此后,孔子“学而优则仕”的主张便作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确立。道德教化为基础的察举、征壁与潜心攻经,成为入仕升官的两条途径和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巨大支柱。
东汉时,太学有更大规模的发展,太学士多达3万,《论语》、《孝经》是必修课,方式一是大班上课, 二是高年级辅导低年级,主要靠自学,年限不定,可兼习他经,鼓励通材,有的学生如张衡、崔瑗还研习科学。灵帝时设鸿都学门,是一所国立文艺专科大学,仅习辞赋、小说、绘画等技艺,为我国历代专门学校创建开了先路。
此外,汉代民间私学兴盛,学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当于大学,称“精舍”或“精庐”,有的相当于小学,称“蒙馆”或“书馆”。教师中有不少古文经学派的著名学者,如马融、郑玄等,他们治学严谨,注重考据训诂,成为后世所谓“汉学”的主要代表。
文学成就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在立国时用无为而治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大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书籍,通过汉代学者的不懈努力和发掘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大帝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而隶书的出现则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汉初推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出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称“文景之治”
刘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推行了一些列新政策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颁布“推恩令”
汉武帝派遣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
❸ 汉朝的重大事件有什么
汉朝(前202[1]—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亦有以西汉与东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汉代被称为“炎汉”。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前202年高祖刘邦建汉,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汉武帝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万国来朝。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5]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7000万之多。[6]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汉朝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10]-公元9年)、东汉(25年-220年)。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国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奠定了今日中华的版图。汉宣帝时期,郑吉迫使匈奴逐日王降汉,大破车世国,驱逐匈奴在西域势力,设置西域都府,使得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南匈奴降汉,北匈奴单于被陈汤斩杀于康居,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解决了匈奴问题。到了东汉时期,在大将窦宪的打击下,迫使北匈奴西逃至欧洲。基本彻底解决了困扰汉朝的匈奴边境问题。之后东汉明帝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荒废已久的丝绸之路。
两汉王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两汉时期开疆拓土,国力强盛,人口众多,西汉全盛时达到六千万人口,这是汉朝人口最鼎盛的时期,之后连年战乱,到了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人口骤降,经过东汉一朝的逐渐恢复,东汉后期人口增至五千六百万,基本达到了西汉时期的水平。两汉时期的人口数量直到宋英宗时期才再次超过。
两汉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文化科学异常活跃,对外交流意义重大。汉朝进一步奠定了汉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主流文化。到现今,“汉人”仍为多数中国人的自称,而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华夏文字亦被定名为“汉字”,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并且最早开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并且开始儒学中的经学,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学生一度多达三万。汉明帝时期,佛教东渡首次来到中国,在洛阳营建的第一座佛教寺庙洛阳白马寺,我国第一部汉译佛教经典是在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张道陵创立道教也是影响中国的大事。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丝绸之路,使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张骞曾经到达大宛(锡尔河上游东面)、大月氏(阿姆河中部)、康居(锡尔河下游及其以北)等国。张骞的副使还到达过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国。以后汉武帝的使者还到达奄蔡(黑海以北)、条支(叙利亚),武帝时期汉朝使节最远越过罗马帝国,到达犁轩(罗马帝国附属国,今天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这是汉朝到达的最远国家,直接和欧洲非洲进行了联通。中亚、西亚等国也派遣使者到西汉访问和通商。公元73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中国的首次直接交往。汉光武帝时期,日本国使臣首次来中国,汉光武皇帝册封日本汉倭奴国金印,汉明帝永平年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等等
谢谢
望采纳!
❹ 汉朝时期有什么发明
1、造纸术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2、地动仪
东汉张衡张衡在太史令任上发明了最早的地动仪,称为候风地动仪,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地动仪用精铜铸成,圆径八尺,顶盖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象装饰。
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关闭发动之机。它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均有一条口含铜珠的龙,在每条龙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铜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
3、瓷器烧造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
4、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仪发明者是我国西汉的落下闳,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进行改进。
5、麻沸散
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开创了世界麻醉药物的先例。欧美全身麻醉外科手术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初,比华佗晚一千六百余年,《世界药学史》指出阿拉伯人使用麻药可能是由中国传去,因为“中国名医华佗最精此术”。
❺ 汉代有什么发明至少四个
造纸术、地动仪,浑天仪、游标卡尺、古代飞行器、还有人体解剖术等。如果把汉末三国也算上,那还有军用的发明,霹雳车、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等
❻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其中的一项就是在汉朝时期出现的,这一重大发明是什么
你好。是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东汉的宦官蔡伦改进,生产出质优价廉的植物纤维纸。
❼ 汉代,人们发明了那些车
汉代,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好玩儿的车,有鹿车、 记里鼓车、辎车、斧车、栈车、轩车、轺车等等。
1.轺车是由一匹马拉的双辕车,一般可乘坐两人, 车厢四面空敞,有根杆子支撑伞盖。轺,是遥 远的意思,因为坐车时可四方远望,故称轺车。
2.鹿车也就是独轮车,因窄小仅 能容下一只鹿大小的货物,所 以被称作“鹿车”。人们推着 独轮车可以走过狭窄的道路。
3.牛车是魏晋时期达官贵人们喜欢乘坐的一种车。它比马车慢很多,安逸舒适。
4.轩车的结构基本与轺车类似,只是车厢两侧较高。人坐在车中, 因两侧遮挡无法看见左右的事物,只能看见前后的景物。
5.栈车是一种由一匹马拉的卷篷的篷车,是一种简单的民间用车。
6.辎车多为汉代妇女乘坐。最大特点是 车厢与车盖连接,车厢两侧开窗,后 方开门,车厢内可坐卧休息。车厢分 为前、后两部分,一路上,驾车的人 坐前面,乘车的人坐后面。
7.斧车是由一匹马拉的双辕车,因车厢中间 竖起一柄大型斧钺 (yu-)而得名。车身较轻, 又被称为轻车。汉代的斧车,属于仪仗车。
8.记里鼓车是古代用于计算道路里程的车。车上有一面鼓,两个木人,通常车走过一里的路程,两个木人同时击鼓一次。人们记住木人击鼓的次数, 就可以算出走过的里程。
查看更多《中国国家博物馆儿童历史网络绘本》(5册)
❽ 汉朝科学技术的五项成就是哪五项
汉朝的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
汉朝在科学技术,文学,历史,社会制度,军事等等各方面都很强,汉朝当时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有的技术比欧洲领先1000左右。
我觉得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尤其是现代社会;
虽然在冷兵器时代科学技术对军事的贡献不多,但当时科学技术对老百姓的生活来说贡献巨大,也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这充分说明了汉人的聪明才智,这样的科学文明在唐朝和宋朝继续被延续,可惜后来遭到了破坏,没有继续发展和创新,基本停滞不前,而后来很多技术传到了欧洲,这也是导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之一。
汉朝的科学技术成就:
1)确切诞生了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可能火药的诞生也在汉朝;
2)瓷器也在汉朝诞生,这是中国对世界的礼物;各种手工艺品在汉朝发展很快;
3)纺织技术得到改良,丝绸等广泛使用;
4)冶炼技术得到改良,冶铁工艺已经非常发达(这要感谢张骞出使西域);
5)水利技术得到发展,汉朝治水比较成功,很少有水灾;
6)医学得到长途发展,出现了华佗,张仲景等名医,中医已经比较完备,也出现了“动手术”这样的“西医”,血液循环原理也被发现,这比欧洲早了将近1000年;
7)包括数学在内的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历法和天文。
8)很多机械原理被广泛应用,例如轴承,曲轴连杆,转动变直线运动的装置等等,这比欧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筑学得到完善,据说有了具体的建筑规范和标准,就好象现在的国标。
❾ 汉朝的发明和水利方面的成就,他们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汉代的发明知道的有:
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还有指南针,(汉回前的指南车基本上是靠在车前答的杆子的日照影子指南的。),刘安发现了豆腐的做法。瓷器的制作方法也在东汉比较成熟了。
水利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水官管理关中水利。
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左内史倪宽凿开六辅渠,以溉郑国渠傍高仰之田。(《汉书·沟恤志》第九)
又倪宽"定水令,以广溉田"。为史载最早的用水法规。
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开渠引泾,首起谷口,尾入烁阳,长二百余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日:白渠。此后白渠与郑国渠齐名,通称郑白渠。(《汉书·沟恤志》第九)
武帝时,修成国渠。自眉县引渭水东北流,穿漆水河,至兴平境入蒙笼渠(今胭脂河故道)。《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
灵帝光和五年(182),京兆尹樊陵主持开修樊惠渠,于阳陵(秦都以东)引泾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