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医最早起源于什么朝代
中医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中医是指中国汉族的劳动人民们所创造了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医学,因此也被称为汉医,是一门以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诊断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最早的中医是诞生于原始社会时期,而且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中医理念,以后又经过了历代的总结和发展。
(1)发明等身扩展阅读:
在中医学中,最有影响的医药神话是神农氏尝百草而始有医药的传说故事,流传久远。《中国医学史》作者陈邦贤说:中国医药之起源,历来有尊伏羲、神农、黄帝为医神者。
有尊伏羲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间接说明了针药的渊源,有尊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关于中药,特别是植物药的最早发现和使用,在古代无不归功于神农,有尊黄帝使岐伯、尝味草目、典主医者,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即是借黄帝与岐伯之口,来传达中医学流传千古的理论体系。
此外,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脱离茹毛饮血的生食时代,保护肠胃;有巢氏构木为巢,使人们避开了禽兽虫蛇的侵扰与外伤。
灸法起源于我国北方高寒地带,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汤剂之创始者伊尹,为商汤之相,以滋味说汤。
《吕氏春秋》记述伊尹答商汤有关烹调问时曾有“阳朴之姜,招摇之桂”,姜、桂既是调味品,又是常用药,故有医食同源之论。
此外,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内经》时代,中国已经有较细致的记录人体内脏器官的形态、大小、容量等人体解剖记载,还有对人体呼吸、循环、消化等功能认识的记载,这些理论既有专篇论述,也穿插于其他说理性的篇章。
B. 经济大危机时的三位大发明家
有一个是阿尔文·费雪
阿尔文·费雪(IrvingFisher,1867-1947)是耶鲁大学第一个经济学博士,但却是在耶鲁大学数学系获得这个学位。他的学位论文《价值与价格理论的数学研究》用定量分析研究效用理论,至今为经济学界称道。这篇论文奠定了他作为美国第一位数理经济学家的地位。费雪涉猎的领域相当广泛,据他的儿子I.N.费雪所写的传记,他一生共发表论著2000多种、合著400多种,用著作等身来形容并不为过。
在经济学中,费雪对一般均衡理论、数理经济学、物价指数编制、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理论都有重要贡献。
张五常先生经常告诉年轻人,费雪的书是不可不读的。
费雪的代表作之一是1922年出版的《指数的编制》,这本书利用时间逆转测验法和因子逆转测验法编制物价指数,对以后物价指数的编制影响颇大。
今天人们仍然经常提到费雪是由于他对货币数量论和宏观经济学的贡献,这方面他的代表作是《货币的购买力》(1911)和《利息理论》。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经济学教授J.B.迪龙(J.B.Delong)在评论货币主义时把费雪称为“第一代货币主义者”。我们知道,费雪货币数量论的中心是交易总量(T)乘价格(P)等于货币(M)乘货币流通速度(V)(T·P=M·V),当T和V不变时,物价水平(P)取决于货币数量(M)。这也正是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的中心思想。费雪指出,通货膨胀率加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强调了预期通货膨胀对名义利率一对一的影响。这种观点被称为费雪效应。
人们会以为,这样一位有成就的经济学家一生应该是春风得意的。其实费雪的一生颇多坎坷。就人生而言,费雪的女儿玛格丽特在1919年由于精神崩溃而去世;而与费雪共同生活了47年的妻子玛格丽特·哈泽德也于1940年去世;费雪本人在1898年感染了当时被称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就事业而言,费雪发明了可显示卡片指数系统,并取得专利,办了一个获利颇丰的可显示指数公司。后来该公司与竞争对手合并为斯佩里·兰德(SperryRand)公司。这项事业使他致富,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他借款以优惠权购买兰德公司股份,大危机爆发后,他的股票成为废纸。他一文不名,耶鲁大学只好把他的房子买下,再租给他住,以免被债主赶出去。他的名声亦受到打击。
尽管人生有如此多的挫折,费雪还是健康地活了80岁,这就在于他健康的心态。他深信人性本善,而人类优良天性的保持,有赖于优生。他组织优生学研究会(Eugenics Research Association)、美国优生学会(American Eugenics Society),亲任主席,并写成《民族活力报告》(Report of National Vitality)。相信人性之善,是一个人心态健康的出发点。1898年费雪患肺结核病之后,深感卫生保健的重要。
他在1913年发起成立生命延续研究所(Life Extension Institute),并担任该所保健指导委员会主席。他与该所医学专家费斯克(Fisk)合写了一本《如何生活》(Howto Live)的书,畅谈养生之道。该书观念新颖而又切合实际,成为美国大学和高中的卫生教科书,共印行90版次,在美国销量达40万册之多,亦有德、法、日等十几种文字的译本,比他的经济学名著影响要大得多。他反对纵欲,主张禁酒、素食主义、锻炼身体、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以及呼吸新鲜空气。这恐怕是他的肺结核在3年后痊愈,他又精力充沛地投入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许多成就的原因。
费雪还是一个关怀人类的世界和平主义者,他在1922年写了《联盟或战争》(League or War)一书,主张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参加国际联盟,为世界和平而努力。
C. 科举制的年代是谁发明的
科举制的出现:
隋以前用九品中正制选官,隋文帝时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武则天时设立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进士科专考诗赋。
D. 透析机是谁发明的
透析机雏形的发明者是伟大的人工器官之父——威廉•科尔夫( Kolff)。
人工器官之父—威廉•科尔夫去世,享年97岁
威廉•科尔夫博士于周三在其位于宾州牛顿广场(Newtown Square)的家中去世,享年97岁。科尔夫博士是一位荷兰医生,他于二战期间在一家乡下医院发明了首个人工肾脏,此后继续从事相关研究,以证明生物医学工程师可以通过制造所有人工器官来挽救患者生命,包括首个人工心脏在内。
盐湖城犹他大学宣布了科尔夫博士去世的消息。科尔夫博士是该大学著名的生物工程、外科及内科学退休教授。其儿子特鲁斯(Therus)称,其父亲为自然死亡。
被人们广泛尊称为人工器官之父的科尔夫博士于1950年移民美国,他发明的人工肾脏,后来改良为现在的透析机,挽救了数百万因肾脏衰竭而需要血液透析的患者生命。
他发明的膜式氧合器,提供了一种将氧气添加到血液中的方法,至今仍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心肺机。他发明的人工心脏,虽然以其同事罗伯特 贾维克博士的名字命名,于1982年12月首次植入61岁退休牙医巴尼克拉克博士体内。
据科传记作家赫尔曼 布罗尔斯所著科尔夫博士传记《生命的发明家》(Inventor for Life,B & V 传媒出版社, 2007)记载,科尔夫博士的原则是,将当时与其一块工作的同事的名字来命名任何一种款型的人工心脏模型。当真的将人工心脏植入人体时,他们选择了由贾维克博士设计的贾维克-7(Jarvik-7)人工心脏,因为该款具有多层隔膜,是确保该设备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人们仍将人工心脏的荣誉归功于科尔夫博士。
1938年,当时初出茅庐的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内科医生科尔夫,亲眼目睹了一位年轻人因暂时性肾衰而漫长痛苦的死亡过程。他由此推论,一旦能够找到一种排出患者血液中蓄积的毒性废物的方法,便可以在患者肾功能恢复以前挽留住他们的生命。
在他的首次试验中,科尔夫博士生在香肠的肠衣内注入血液,排除空气,并加入肾脏排泄废物尿素,然后置于盐水浴中摇动。肠衣具有半通透性,小分子尿素能够通过肠衣膜,而血液大分子则不能。
在5分钟内,所有的尿素都渗析到盐水中。制造人工肾脏的设想萌生了,然而没多久该项工作就转入地下进行。
1940年5月,德国入侵荷兰。科尔夫博士没有选择留在格罗宁根与***支持者同流合污,他来到须德海地区(Zuider Zee,即现在的艾塞湖)坎蓬(Kampen)的一家小医院,等待战争结束。就在那儿,他建成了欧洲第一个血液库,并将800多人藏匿于医院中而使他们免受***集中营之苦。同时他继续人工肾脏的研制。
当时的设备是鲁比 戈德堡(用复杂办法完成简单事情)机器的典范。该设备用50码的香肠肠衣缠绕在木制鼓桶上,浸泡在盐水中。患者血液从腕动脉抽取并加入肠衣中,旋转鼓桶以排除血液废物。为了将血液安全地回输到患者体内,科尔夫博士仿制了福特汽车发动机水泵装置设计。后来,他用桔子汁罐和洗衣机来完善其设备。
最初使用该设备的15位患者均死亡。科尔夫博士对该设备进行了改进,包括优化血液稀释剂的应用以防止血液凝固。1945年,一位解放后在监狱中因肾衰已经昏迷的67岁妇女,应用了该装置,并且比以前使用者应用的时间长的多,最终得救。她醒来的第一句话说“我要和我丈夫离婚。”。她真的离了婚(她是***支持者,其丈夫是反对者),并活了7年多。
1947年,科尔夫博士将一台人工肾脏设备送给纽约市的西奈山医院,并游说那些对人工器官感兴趣的美国医生。最终这一设备经过进一步改进,能够供那些肾脏已经出现不可恢复性衰竭的患者常规应用。目前数万人每周接受3次透析,通常作为肾移植的过度性治疗。
1950年,科尔夫博士加入美国科夫兰临床基金会。他首先要提高英语水平,重新参加医学考试,并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一名美国公民。他用6年的时间完成了上述过程。此后不久,他开发了膜式氧合机用于搭桥手术,并于1957年将首个人工心脏置于狗体内,存活90分钟。
他于1967年加入犹他大学,领导一个人工器官机构。该机构由175位内、外科医生、工程师、化学家以及其他专家组成,相继完成了机械心脏再动物体内的试验。
1981年,科尔夫博士获得犹他大学及联邦政府的许可,可以进行人工心脏人体移植。克拉克医生于1982年12月2日接受了首例人工心脏移植,存活112天,最后死于多器官衰竭。
威廉 约翰 科尔夫于1911年2月14日出生于荷兰莱顿,1938年获莱顿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获格罗宁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科尔夫博士是美国人工内脏器官学会创始人,获得世界各地12多所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以及120多个国际大奖,包括2002年阿尔伯特•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他著作等身。
科尔夫博士于1937年与杨克 C惠德科珀(Janke C. Huidekoper)结婚,他们在结婚63年后的2000年离婚。除儿子Therus外,科尔夫博士还有3个儿子(雅各布、艾伯特和凯斯)、1个女儿(阿德丽 伯内特)、12个孙子以及6个重孙。他前妻于2006年去世。
科尔夫博士在1997年86岁高龄退休之前,一直从事人工器官研究,包括眼睛、耳朵以及肢体。他开发的人工心脏,经后来的设计,体内植入后作为心衰患者过度治疗,至今仍在应用。
科尔夫博士始终坚决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长出心脏,他也就能够制造心脏。”。
人工透析机的发明挽救了世界上无数肾衰竭病人的生命,解救了众多晚期糖尿病患者的痛苦。它是由一位才华出众的荷兰医生Willem Kolff威廉-科尔夫发明的,这位伟大的医生发明家,本周三因年迈体衰去世,享年97岁。
威廉-科尔夫发明人工透析机的念头是在他亲眼目睹一位22岁的男子死于肾功能衰竭之后萌生的。他潜心研究和利用一辆旧的福特汽车的冷却装置,并利用一架二次大战期间被击落得德国飞机金属碎片,研制出第一台简易的血透仪。
他的第一个试验其实很简单,用制香肠的肠衣灌满血液,排空气泡,然后加入肾内废物-”尿素“,置于盐水浴中搅拌。由于肠衣是半渗透的,尿素等废物被排出,大分子血液蛋白被保留住。只需五分钟,尿素即被透析掉了,渗透机的原理和雏型机就因运而生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早期,科尔夫医生开始了在病人身上试验,病人的血液是从手腕动脉和进入半透膜肠衣,通过转动的鼓推动血液体外循环,消除杂质。然后让经渗透后“干净”安全的血液输送回病人体内。 但是最初的结果并不理想,先后有15位病人死去。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根据汽车水泵等原理和参照洗衣机等装置,对透析机进行反复改进,还添加抗血栓制剂,防止血栓块形成。功夫不负有心人,血透仪终于获得成功。
成功发明透析机之后,科尔夫继续改善这种医疗器械,使得这一器械成为目前临床上最流行,同时也最受医生和患者欢迎的装置。成功之后的科尔夫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继续他所喜爱的发明研究工作,并为建立创造心肺机和人工心脏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尔夫不仅是位伟大的发明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谦虚和蔼的学者。他总是根据不同人的贡献和不同人的姓名来提及或命名不同版本的机械心脏的。 “我们有Donovan 心脏, Green 心脏, Kwan Gett 心脏, Jarvik 心脏等。其实,这些改进型的人工心脏离不开科尔夫奠基式的工作,所以继承他实验室研究的Don E. Olsen 教授认为,所有这些人工心脏都应该被称为“科尔夫心脏。”
除了发明家的角色外,科尔夫也始终体现他作为医生治病救人的本色,他的透析机所救治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女患者,她是人们所痛恨的纳-粹合作者。 当时有人恳求科尔夫,”让这位作恶多端的患者死去吧,”“ 但是科尔夫回答说,没有医生有权决定他的病人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作为医生,他必须在病人需要时,认真治疗每个病人。“
E. 外国人写中国发明的书
作者:李约瑟
书名:《中国科学技术史》或被译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李约瑟(Dr.Joseph Needham,1900-1995),英国人,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名誉所长,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撰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史学家。 1994年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博士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院院士(FBA)、中国科技史大师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代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早年以生物化学研究而著称,30—40年代出版了《化学胚胎学》(三卷本)及《生物化学与形态发生》,在国际生化界享有盛誉。1937年,在鲁桂珍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42年秋,受英国皇家学会之命,前来中国援助战时科学与教育机构,在陪都重庆建立中英科学合作馆,结识大批的中国科学家与学者,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在华的四年,李约瑟广泛考察和研究中国历代的文化遗迹与典籍,为他日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作了准备。1946年春,李约瑟离任,赴巴黎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部主任。两年之后,返回剑桥,先后在中国助手王铃博士和鲁桂珍博士的协助下,开始编写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新中国成立后,李约瑟亲自发起并分别就任英中友好协会会长、英中了解协会会长,先后八次来华考察旅行,大规模地搜集中国科技史资料,实地了解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情况。1943年夏天中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访问王亚南,并以中国官僚政治问题请教。这促成了王亚南完成《中国官僚政治研究》。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西方汉学界。他在这部计有三十四分册的系列巨著中,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一生著作等身,被誉为“20世纪的伟大学者”、“网络全书式的人物”。
他的贡献是使西方最终正确认识到中国古代在世界科学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并进而提出了一个足以让世界上所有的人思考良久的李约瑟之谜,即: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非常发达,何以在17世纪以后逐渐落后于西方?
F. 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是如何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
中国古代的"大发明"不只四项,还有中医学。中医学不是一般的发明,而是"大发明",是比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更杰出的发明和创造,可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运用了几千年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中医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老药罐子”煎药还在使用,中医四诊法的诊断还拿不出确凿的科学实验依据,随着科学进步和人们思维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在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中,中医也不止一次受到过质疑。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G. 折扇是哪国人发明的
关于折扇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可以肯定的仅是较团扇晚得多,具体时间目前尚无定论。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齐书·刘祥传》载:"司徒禇渊入朝,以腰扇障日。祥从侧过,曰:'作如此举止,羞面见人,扇障何益?'"《资治通鉴》卷135齐高帝建元二年"渊入朝以腰扇障日"元胡三省注:"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清钱泳《履园丛话》卷3《考索·扇》中亦主此见。
一种观点认为出现于唐代。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8《器用·宫扇》:"折叠扇贡于东夷,永乐间盛行。……智按:孙面《韵》注:'搊(音同抽)扇。'则唐人已有矣。"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最早出现于北宋。明陆深《春风堂随笔》(《说郛续》卷20):"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永乐时始盛行中国。余见南宋以来诗词咏聚扇者颇多。余收得杨妹子所写绢扇面,折痕尚存。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馀,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折扇。盖自北宋以有之。倭人亦制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果然。"
腰扇即折扇的说法可能是胡三省的想当然之辞,并没有什么根据。清桂馥《札朴》卷四《腰扇》条云:"腰扇如腰鼓,谓中腰瘦减,异于团扇。"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腰扇》:"桂说是也。折叠之扇北宋时始传入,南北朝时尚未有之。方以智《通雅》33《器用门》、梁玉绳《瞥记》7皆引宋人著作,论证北宋始有折扇,举证详确。然梁氏又引胡氏之此注,以为折扇'其来久矣',则非是。""腰扇"之名东汉已见,写作"要扇",其物则先秦已有之。《淮南子·泛论》:"周人墙置翣(音同煞)。"东汉高诱注:"周人兼用棺椁,故墙设翣,状如今要扇,画文,插置棺车箱以为饰。"《国语·楚语下》:"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三国吴韦昭注:"屏,屏风也。摄,形如今要扇,皆所以分别尊卑,为祭祀之位。"晋张敞《东宫旧事》(宛委山堂本《说郛》卷五十九):"皇太子初拜,供漆要扇,青竹扇各一。""漆要扇"即漆饰的要扇。从这些记述可知,腰扇是一种比较大的屏扇,因中腰收缩而得名,主要起标志或装饰的作用,根本不是折扇。
方以智的唐代说也是不可靠的。首先,他所说的"孙缅《韵》"实际上并不是唐代孙缅编的《唐韵》(《唐韵》至明已佚),而是宋人编的《广韵》。其次,《广韵·有韵》原文是这样的:"搊,扇别名。"并没有说"搊"是折扇。方氏在《通雅》卷三十三《器用》中说:"《唐韵》有搊扇,殆亦折扇之萌芽乎?"是一副猜测的口气。方氏将"搊扇"连读,显然是错误的。《汉语大字典》在"搊"下云:"一种扇子的名称。即折叠扇。"《汉语大词典》"搊扇"条释为"即折扇"。截以方氏之说为据,都是有问题的。即便搊是折扇,那也只能证明北宋有折扇,不能作为唐代有折扇的证据。
出现于北宋的说法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可以信从。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六《高丽国》:"(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音同笛,相见意)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泥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隐藏珍惜)典客者,盖稀得之。"宋邓椿《画继》卷十:"高丽松扇如板状,其土人云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柏,故谓之松扇。东坡谓:'高丽白松扇理直而疏,析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又有用纸,而以琴光竹为柄,如市井中所制折叠扇者,但精致非中国可及。展之广尺三四,合之止两指许,所画多作士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云汉星月人物,粗有形似,以其来远摩擦故也。"又云:"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折叠扇者,其柄以铜黡(音同燕,青铜色)钱环子、黄丝绦,甚精妙。"《宋史·日本传》载:日僧喜因于端拱元年(988)来到宋朝,其供品中有:"金银莳绘扇筥(音同沮)一合,纳绘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这些记载表明折扇是北宋时期从高丽和日本传入我国的。
至于折扇的发源地,据学者们考证应是日本。折扇原产何国?这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明·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云:"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因知折扇原非中国之物。翻开最新版的《辞海》,"折扇"条下有如下解释:"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也叫"折叠扇"。又因用时须撒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故又称'撒扇'或'聚头扇'。按这种扇出自朝鲜,宋时已入中国。"
高丽的绘画折扇始自北宋传入我国无可置疑。高丽折扇不仅形制奇特,而且工艺精巧,因此在中国倍受赞赏。然而,求证于文献史料及考古发现,其历史最早只能溯至北宋,而在同一时期,日本折扇亦频见于载籍。如《宋史·日本传》所记,《宋朝事实类苑》载汴京相国寺出售日本旋风扇等等。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朝鲜和日本的折扇,两者是否具有涵渊关系?抑或是各自独创而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图画见闻志》实际上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并注云:"倭国乃日本国也。"
高丽折扇既然"出于倭国",而又袭用"倭扇"之名,则日本折扇的历史自然比朝鲜折扇更为久远。这一推断不仅有文献可稽,而且还有考古实物可资印证。下面将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从文献记载看,日本的折扇从材质可以分为板扇(桧扇)与纸扇(蝙蝠扇)两种。桧扇的起源一般认为在平安时代(794-1192年),如最具权威的日本史学辞书《国史大辞典》(吉川弘文馆)认为桧扇是"九世纪前后日本发明的。"又如著名语言学家松村明编的《大辞林》(三省堂)亦云:"桧扇为日本在平安前期所独创。"但是,近年在平城京遗址中发掘出数柄桧扇,从年代可考的伴出品类推,确定为公元747年前后的遗物。从而使桧扇的历史上溯到了奈良时代(710-794年)。这一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折扇的日本起源说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桧扇由桧木、杉木等条形薄片叠合串结而成,一般使用5-8块木片,若将木片增至3倍即称"三重扇",增至5倍即称"五重扇"。一般地说,木片越多越代表身份的高贵。木片首端用金属物缀结,尾短以丝线、皮绳等串系,撒开时呈半规形,合拢时形似条木。
如前所述,桧扇创制于奈良时代,但关于其起源,却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从朝笏蜕化而来,也有人主张发源于乐器的拍板,还有人认为是翳的变形。
拍板不仅厚实,而且两块成一双,看不出与数片薄木片连缀而成的桧扇有什么渊源关系;翳是一种用羽毛作成的华盖,与启闭自如的桧扇相去甚远;朝笏是古代大臣拜朝时手中所执的、用象牙、玉石或竹木制成的狭长板子,被用来指画及记事,倒是与桧扇有些相似之处。
然而,平安时代的贵族往往手执朝笏怀藏桧扇,如果桧扇是从朝笏演化而来,并继承了朝笏的记事功能,便绝无必要两者并携。著名扇史专家中村清兄对此做过详尽的精辟论述:
"先看桧扇的用途:公卿的桧扇与男子的桧扇原本是白板一块,必要时才在板面上略记公务要项,此俗由来已久;又持笏之公卿,往往同时将桧扇与叠纸(按:用于记事的备用纸条)藏入怀中,此为朝官之规矩。
"再从形态分析:桧扇之片片薄板形似朝笏,但是平安初期的笏形,大概与袭藏于河内道明寺天神社的菅公笏相仿,所以与桧扇相去颇远。奈良时代的朝笏,以东大寺正仓院实物观之,亦与桧扇的板形不太一样。
"笏扇并携既然成为惯例,那么桧扇如源出朝笏,便相当于重复持笏了,这显然讲不通。假若朝笏的功能在于记事,或为了在朝笏的压纸(按:付笺)上记事,那么,没有必要既持笏又携扇,因为桧扇足以具备朝笏的功能。那么,为何要屋上架屋般地身携笏扇两物呢?桧扇是卷入备用的叠纸中秘匿怀中的,这说明桧扇与朝笏具有不同的起源及用途。可以断定,朝笏原来不是用以记事之物,而是显示持有者身份的威仪之器;同时,桧扇的原形当是记事录物的工具,这些笔记仅供私用,所以才藏匿怀中。"
中村清兄从形制着眼,认为桧扇与朝笏粗看近似而实不相同,并从用途推断朝笏为威仪公器,桧扇属记事私具。同时却指出"公卿所持桧扇之大小与形状,与奈良时代的木简极为酷似。"
桧扇不仅形制酷似叠合木简,其记事之用途抑或与木简有很深的关联。我们注意到,最早的桧扇实物是在平城京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其扇骨的形状、尺寸及墨书与大量伴出的木简极其相似。
"简"是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按材质分为木简和竹简。王充《论衡·量知》云:"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如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片之为板,刀加刮削,乃成奏牍。"在中国,木简作为常用的载籍形式大致迄于两汉之朝,其后渐为帛书及纸所取代;然而在日本,木简一直延用至平安时代的初期。
木简的书写空间有限,往往是数枚连记一事,为了避免前后错乱,将其依序编缀,便成了"册"。《说文》:"册(中略)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札即简之意。现存平安时代的桧扇,木片上方之一侧相缀,下方则中间开孔穿索,其形颇似"册"字之古体。从形制上看,桧扇或是从简册衍变而来的,如这一推断得到证实,那么桧扇的记事功能,也应该是木简的遗绪。
桧扇与简册的涵源关系,还可以从词源上找到佐证。桧扇日语读若"ひあくぎ",有人主张是"日招"或"灵招祷"之意。但是,"あふぎ"与"おうぎ"发音有异,意思也不同,孤上述解释显然过于牵强附会。中村清兄将"あふぎ"释作"仰木",并以地名"仰木"读做"あふぎ"为证。日本木简的内容,大抵为奏闻上官、仰求下知之类。木简之意既在"仰字",仰木或即木简之意,"ひあくぎ"便可释作"桧木简"。
如上所述,桧扇很可能是从简册演化而来的,木简和简册虽然都是中国的发明,但将其改造成别具风格、性能优越的扇子,却不能不归功于日本人的刻意创新了。
在日本历史上,桧扇是公卿朝服的必备之品,"《芳抄》"云:"公卿宿老之人,束带之时,无论夏冬皆持桧扇,直衣之时犹执之。"意即平安贵族即使着便服时,犹执桧扇以重身份。由于桧扇成为仪礼佩饰,逐渐失去了驱暑招风的实用功能,因而被称为"冬扇"。
桧扇的种类很多,以华丽的缄丝编缀的桧扇,往往是男女求爱的信物;而在庄重的场合,天皇和皇太子执苏芳染的赤桧扇,公卿百寮则用白桧扇;还有一种薰香桧扇,据说只限于德高望重的长老使用。
与桧扇的威仪功能相对,蝙蝠扇别名"夏扇",是一种轻巧实用的招凉之具,亦是传承至今的折扇的祖型。这种扇子在明代作为贡品大量流入中国,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团扇,占据群扇之王的宝座。
蝙蝠扇以竹片、木片、鲸须、铁片等为骨,单面糊以纸张、绫罗等,故又有"纸扇"之称。平安时代的蝙蝠扇,扇骨仅为数根,到了镰仓时代增至10根,室町时代为12根,扇骨由疏而密,装饰也愈趋精巧豪华。
关于蝙蝠扇的起源,传说在神功皇后治世时,丹波的丰丸大人从蝙蝠的手翼获得启示,遂仿其形状创制此扇。蝙蝠的手翼展开时呈扇形,中有5根指骨,由薄薄的翼膜相连,存世的早期5骨蝙蝠扇,可谓与此惟妙惟肖。据明人郑舜功所著《日本一鉴》考证,日本扇是从蝙蝠形体得到启示而创制的。早期传入中国的日本扇,多以鸦青纸做扇面,不仅扇体构造,甚至连扇面颜色也与蝙蝠近似。
据另一种说法,后三条天皇(1068-1072年在位)令工匠修理破损的桧扇,工匠发现扇骨尾端的缀线易断,便在单面糊上纸绢,于是创制了蝙蝠扇的雏形。中村清兄否定这种传说的可靠性,指出桧扇与蝙蝠扇的扇骨构造不同,很可能先有了纸扇,工匠才想到上述桧扇的废物再生之法。
考虑到桧扇的命名取之于素材,那么蝙蝠扇的词源也不妨从这方面着眼考察。蝙蝠扇日语读作"かわふり"或"かわほり",有人释作"贴皮"。但"皮"的含义略显含糊,不能确切表达贴面所用的素材。蝙蝠扇一名纸扇,其贴材主要为纸无疑。依此联想,"かわほり"或为"かみほり"之音转。其音转过程当为かみほり(纸贴)-かわほり-こうもり(蝙蝠)。此外,蝙蝠与"遍福"谐音,在中国被视作吉祥动物,此一习俗也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蝙蝠命名纸扇,不仅取其形似,更含有祝福的意思。
蝙蝠扇的起源恐怕不会早于桧扇,但也绝对不迟于平安中期。桧扇蜕化于简册,而蝙蝠扇很可能从桧扇中派生出来。既然平安时代的公卿有在朝笏上贴纸记事之习惯,那么出于同一目的,如果在桧扇上贴上备用的叠纸,那就是一把纸扇的祖型。前文已提及,当时公卿将桧扇与叠纸同置怀中,因而两者的结合有其必然性。这仅仅是一种推断。但桧扇与蝙蝠扇均具有卷舒自如的特点,同为日本人发明创造,就其形制而言两者的起源不太可能毫无关联。
蝙蝠扇一问世,作为实用的驱暑招凉的用具很快得到世人的青睐。而桧扇由于实用功能逐渐退化,最终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摆设,蝙蝠扇遂独行天下。
查稽平安时代的文献,蝙蝠扇一词始见于东大寺僧的送宋牒状中,时在日本永延二年,北宋端拱元年(988)。蝙蝠扇的早期遗品,有严岛神社袭藏的5骨扇,据传为高仓天皇(1168-1180在位)的爱物,明治年间被指定为日本国宝。
在源顺撰于10世纪末的《和名类聚抄》中,"扇(和名阿不岐)"与"团扇(和名宇知波)"并列见录,这表明平安中期的日本人已经明确意识到倭扇(おふぎ)与唐扇(うちわ)的差异。在中国文献中,标注"倭扇"读音的"黄旗(《武备志》)、昂季(《使琉球录》)、"枉其(《音韵字海》)、"倭机(琉球国志略))"等,无疑都是日语"おふぎ"的音译。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日本扇卷舒自如的特点,为其取了一些颇为形象的名称,如"折扇(《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折叠扇(《图画见闻录》)"、"折子扇(《大明会典》)"、"聚扇(《癸辛杂识·续集》)"、"聚头扇(《蓬窗续话》)"、"撒扇(《杖扇新录》)"等等。
那么,日本折扇究竟于何时传入中国?明人陈霆在《两山墨谈》中称:"宋元以前,中国未有折扇之制。"同为明人的陆琛在《春风堂随笔》中则明言为北宋年间:"今世所用折叠扇,亦名聚头扇。我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中略)盖自北宋有之。"
陆琛的这段推论,可以从多种文献中获得佐证。首先是《宋史·日本传》所载的日僧牒状。此僧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携徒6人入宋,献日本史籍《职员令》、《年代记》及中国佚书郑玄注《孝经》1卷、越王贞撰《孝经新义》第15卷,令朝野之士为之惊叹。宋雍熙三年(986年),他搭乘宋人郑仁德的商舶,满载太宗所赐的蜀版《大藏经》5048卷及释迦等身立像、十六罗汉画像等,意气风发地踏上归途。熟年后,他遣弟子嘉因、祁乾等人,向宋太宗上表称谢,并献宝物多种,据《宋史·日本传》所录礼单,其中包括"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绘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谢表署"永延二年岁次戊子二月八日",据此推断日本折扇始传中国不晚于北宋端拱元年(988)。
其次是宋·江少虞的《宋朝事实类苑》(一名《皇朝类苑》)卷60"日本扇"条,称北宋熙宁(1068-1077)末年,汴京相国寺有售日本扇,大概是物以稀为贵,价格昂贵惊人;"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国扇者(中略)索价绝高,余时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
最后是北宋诗人苏轼的《杨主簿日本扇》一诗:
"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
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
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大空。
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
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
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
通过以上的几种文献,可以肯定日本折扇在北宋已经传入中国。《宋史·日本传》中关于桧扇的记载尤其值得重视,因为明代作为贡品大量流入中国的几乎全是蝙蝠扇,而桧扇西渐的史料却鲜有记录。
根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出折扇应该是日本人发明的
H. 已经荣誉等身的杨振宁,是否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
杨振宁教授确实为我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获得诺贝尔奖,贡献非常大,成就也非常大,但有些人提出可以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爱因斯坦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我认为给他相比还是差一些,我并没有贬低杨振宁教授的意思。我想了很久,说说我的看法,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科学研究的环境完全不同。
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所处的年代非常落后,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认知很多都处于萌芽状态,这对从事物理学的爱因斯坦挑战更大,杨振宁教授当年到美国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氛围,科学知识也更加全面,解决问题的手段也更加的丰富,科学条件比爱因斯坦的时候好很多,所以从科学环境来看,爱因斯坦难度更大。
这样直观的比较可能对杨振宁教授不是很公平,但是只要为世界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我们都应该尊敬。
I. 赵匡胤发明了哪种兵器,千年之后被李小龙握在手中
一、赵匡胤的传奇
在《水浒传》百回本的“引首”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赵匡胤的有趣描写:英雄勇猛,智量宽洪,自古帝王都不及这朝天子。一条杆棍等身齐,打四百座军营都姓赵。那天子扫清寰宇,荡静中原,国号大宋,建都汴梁……
虽大有拍马屁的嫌疑,但却透露出了赵匡胤所使用的兵器是棍!但棍这种兵器分类很多,到底是哪种棍呢?恰好在《喻世明言》又出现了一篇文章,名叫《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里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从柔中带刚到仁者无敌,妥妥的中国文化内涵,此刻双节棍却早已属于全世界!双节棍由一位中国皇帝发明,随着李小龙这位国际著名影星而扬名世界,其实正印证了一句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J. 科举考试是谁发明的
正式开始的是隋炀帝,不过隋文帝也为科举制奠定的基础。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10)发明等身扩展阅读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