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立体镜发明者

立体镜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6-07 20:26:36

A. 立体照相的历史

1839年,Daguerre发明了银盐版照相法,不但奠定了照相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立体照相的蓬勃发展。
1849年,David Brewster以凸透镜取代立体镜中的镜子,发明了改良型的立体镜。 立体照相的技术起源于十九世纪的三十年代 , 首先由英国的 wheatstone 着手研究人的视觉 , 并于 1838 年发明了立体镜 (stereo scope, 图 1)。立体镜是由两面彼此垂直的镜子所组成 , 左右照片个别放置在照片的夹具上 , 转动游戏杆将照片调整至适当位置即可看到立体影像 . 1839 年 , daguerre 发明银盐版照相法 , 不但垫定了照相的基础 , 同时也带动立体照相的蓬勃发展 。 1849 年 , david brewster 以凸透镜取代立体镜中的镜子 , 发明了改良型的立体镜 , 此改良型的立体镜即成为今日的看片器 (viewer, 图 2) 的始祖 。

图1
图2

B. 电影到底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的如题 谢谢了

术家,他的父亲是雕刻徽章的专家,母亲是教员。他在1877年改进了霍尔纳的“走马盘”。制造了一架用几面镜子拼成圆鼓形的“活动视镜”(PraxCinoscope)。当这种很简陋的机器逐渐变得完善以后,雷诺就在1888年创造了他的“光学影戏机”(ThéaAtreoptique,使用凿孔的画片带),从1892年起,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常在巴黎葛莱凡蜡人馆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动画片。放映的节目是由每卷能继续放映约十分钟到十五分钟的一些画片构成。在制作这些影片时,雷诺已利用了近代动画片的主要技术(例如,活动形象与布景的分离、画在透明纸上的连环图画、特技摄影、循环运动等等)。 在同一时期,爱迪生创造了一格凿有4组小孔的35毫米的近代影片,使电影达到了近于完成的阶段。这位著名的发明家在从事“白炽灯”的工业制造成功以后,开始实现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的送电。由此,他终于使一个世界电气托拉斯在摩根银行的支持下,通过“通用电气公司”这一机构而建立起来了。 1887年,完成了上项工作的爱迪生又想把活动照片联系在一起来改进他的留声机(这种留声机是过去在他研究电话时附带制造过的)。经过两三次无结果的试验以后,他转而采用了马莱的“连续摄影机”的方法。在爱迪生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英国人狄克逊,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改进,主要是在影片上凿孔和使用了柯达公司特制的长达50英尺的胶质软片。 爱迪生拒绝公开在银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认为这样做无异于“杀死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因为照他的意见,人们对无声片决不会产生兴趣的。由于他在研究有声电影上遭到了失败,不能把和真人一样大小的人物放映出来,所以在1894年,他决心把他的“电影视镜”公诸于世。这种“电影视镜”形状象一只大钱柜,上面装有放大镜,可以容纳50英尺的凿孔影片。 不久以后,世界各国即有几十位发明家想在银幕上放映电影了。为此,他们不得不去解决一个在理论上非常简单的问题,即使用旧式的机件(如麦穗形十字轮、偏心盘、传动轮等等)使影片在幻灯中转动起来。在放映上,他们或者使用市上买来的爱迪生影片拷贝,或者用他们仿效马莱的“连续摄影机,拍摄下来的爱迪生型的影片。 在这一发明竞赛中,获得胜利的人一定是在公开卖票放映上获得成功的人。因为自从1888年以来,在实验室里的放映或者无结果的公开试映已经举行过不知多少次了。 1895年,早期电影的放映非常盛行。放映者之间常常毫无联系,因而后来在发明电影这一问题上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最先发售“电影视镜”的美国,首先进行试映的有:阿克梅·勒·洛埃、欧仁·劳斯特(他们两人从这一年2月起已开始作单独的公开放映,但未引起观众注意)、狄克逊、拉泰姆父子(同年5月在纽约曾经放映过一个时期的电影,后因不受观众欢迎而停止)、阿尔玛特和坚金斯(9月在亚特兰大州放映过电影,收获也很少)等人。过了不久,在德国也有安许兹的放映(10月在柏林举行了数次单独的放映)和马克斯·斯克拉达诺夫斯基的放映(10月在一家很大的游艺场连续放映过多次,尽管放映的影片质量不好而且很短,却能够继续好几个星期之久)。 但是所有这些放映,都不能和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所获的成功相比拟。那次放映是从1895年12月28日起,在巴黎嘉布遣路的“大咖啡馆”里举行的。 路易·卢米埃尔原和他的父兄一起在里昂经营一个制造照相器材的大工厂。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刚刚输入法国的时候(1894年),他已经开始了电影机的研究工作。他在实验中曾制成过一架应用“杭勃罗欧偏心轮”和里昂制造的爱迪生型胶片的“连续摄影机”。从1895年3月经过多次公开表演之后,卢米埃尔请卡尔邦蒂埃经营的工厂制造他的“活动电影机”——一种既是摄影机同时又是放映机和洗印机的机器,这样,他终于发明了一种超越其他一切竞争者的机器。这一机器技术上的完善和它所摄制的影片主题的新颖,使卢米埃尔获得了世界性的胜利。 卢米埃尔培养出来的几十个摄影师,极力向全世界推广这种机器,结果使“活动电影机”这个名词以及由此转化来的Cinéma、Ciné、Kino等名词普及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代表这一新的玩意的名词。俄国的沙皇、英国的国王、奥地利的皇室,以及其他国家的元首,都想看到这种新的机器,从而为这种机器作了宣传。 “活动电影机”在美国最初表演,是在爱迪生的“维太放映机”(Vitacopes)刚刚公开不久之后,但法国机器的成功却远远超过了爱迪生所制造的机器。可是六个月之后,这一成功却先后在美洲和欧洲遇到劳斯特和狄克逊设计而有麦金利总统的兄弟参加的一家大财阀公司所经营的“比沃格拉夫放映机”(Biograph)的竞争。在英国,威廉·保罗的最初几次放映成绩仅稍次于卢米埃尔,但以后他却成了电影机的制造商,此后又做了电影导演。在法国,梅里爱在开始时曾应用过威廉·保罗的电影机,莱翁·高蒙曾发售“第米尼连续放映机”;查尔,百代则请亨利·约利制造最初的电影机。 到了1896年底,电影已经完全脱离了实验阶段而与观众见面了。享有专利权的电影机器,为数达百余种之多。法国的卢米埃尔、梅里爱、百代、高蒙,美国的爱迪生和比沃格拉夫公司,伦敦的威廉·保罗,都已在电影企业中奠定了基础,每天晚上都有好几千观众拥挤在漆黑的电影院里了。 以上我们只简单地叙述了电影机器发明的经过,因为本书主要目的是要叙述一种艺术的历史,即“电影艺术的历史”。我们先要研究一下活动形象,因为这是电影最早的祖先,就如一种新语言的最初发音一样。 1825年发明的“幻盘”,它的最早的形状是一张硬纸板的圆盘,一面画着小鸟,一面画着鸟笼,当圆盘转动时,小鸟就好象关在鸟笼里了。其实这里并没有一件东西在运动,只不过利用重迭在一起的印象,使人看去似乎很合理。它的主题也非常简单。这种玩具曾经盛行一时,人们并把简单的主题印成很漂亮的带色的石版画。于是,在伦敦、巴黎和维也纳的市场上出现了这样一些主题的“幻盘”:骑师和他的马、砍了头的男子和他的头、一个家庭里的一对夫妇、一句话的两个部分、舞女和她的舞伴、猎人和他的猎物等等。这样的主题经过旋转以后,就会结合成为一个画面了。 维也纳的斯丹普弗尔是一位几何学教授,他从“法拉第轮”发现了“牛顿的圆盘”所产生的带有颜色的扇形形象。这位奥地利教授在他制造的“频闪观察器”(Stroboscope)里首先使一些蔷薇形的、齿轮形的和各种圆形的物体活动起来。这一发明可以说是科学教育电影的最初萌芽。 以后,斯丹普弗尔和普拉托,又分别在维也纳和列日从事使人物形象能够活动的研究。他们使人物在立体面上运动,由此给予人物以一种浮雕的感觉,这是在发明“立体镜”(Stéréoscope)前几年的事情。普拉托请他的朋友马杜画的第一张画是一个象行吟诗人似的用脚跟打转的侍从。斯丹普弗尔请人画的一张画则是一个翻跟斗的卖艺人。 当玩具制造商对最初的技术发展的兴趣消失之后,主题的选择便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这种玩具的发展范围原很有限,它只要使画片简单运动,充其量只需做到象今天动画片专家所说的作循环不断的转动而已。 当时常用的一些主题

C. 最早发明墨镜的人是哪国人

眼镜是一名叫亚历山大德罗、 斯皮纳(ALESSANDRO SPINA)的僧侣科学家发明的。最早出现有眼镜的艺术作品,则是1352年意大利画 师托马索、达、莫代纳(TOMMASO DA MODENA)在雷 维索的一座教堂里绘制的一幅壁画,画中人物是一名 正在专心阅读手稿的老教士,老教士的鼻梁上正架着 一幅眼镜。另一种说法认为眼镜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文人赵希鹄1240年写成的《洞天清录》中,有这样的一段记 录“”与大钱币相像,颜色像云母。老人在眼花和视力减退后无法读书,所以把“”戴在眼睛上,然后,他们能再次集中视线,字的笔画也显得更加清晰。"" 就是眼镜在中国的古称。

D. 立体显示器的发展史

虚拟现实3D立体显示器对于大多数的人或许很陌生,但是早在100多年前就有立体的动画产生,Sir Charles Wheatstone 在1833年就利用双眼视差法在两张手绘的草图上创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组立体图像,Wheatstone也是第一个利用像差原理作出立体镜的人,后来 Sir David Brewster(1781-1868)也用两个透镜做了一个立体镜prism stereoscope。不过他们两个是利用两部相机,模拟两只眼睛的距离,在左眼位置拍一张照片,右眼位置再拍一张,如此拍出两张照片之后,再用立体镜,左右眼分别同时观看。这类立体图在双眼融合前后形状都一样,只有深度的生动感不同。
从Wheatstone 在1833年就两张手绘的草图上创造出了世界上的第一组立体图像并创造出mirror stereoscope以后。1854年,一个默默无闻、没受过多少教育的商人George Swan Nottag在伦敦成立了第一个立体镜公司之后,四年光景就卖出超过一百万个立体镜与各式漂亮的立体图,而瞬间成了颇有财富名声的人,这是第一次立体产品的大量商品化。
1858年Brewster的Lenticular stereoscope及继而改善的Gruber的View-Master viewer(U.S. Patent No. 2189285 &2,511,334)、1891年Anderton首先提出可利用偏极光的特性作3D投影机(U.S. Patent No.542,321),照相术的发明又使得立体相片(Stereo Photograph)在十九世纪晚期大受欢迎,并且在1950年代有过风行一时的红绿眼镜(anaglyph)3D电影。足见3D立体显示器在170年来受到不同时代人的喜好而不停的发展和成长。
电视机发明人John Baird则在1942年将立体相片搬上了他的早期电视屏幕。再过半个世纪,日本的SONY公司于1994年开始在市场上试售3D-TV,而同一时期在NHK也试图推出立体的电视服务。
理想中的显示器如同一扇窗,能跨越时空让人身历其境的感觉。具体而言,理想的立体显示器以现在所能参考的依据,至少应该具有如同现今CRT一样的单眼质量(包含分辨率、色彩等等),深度的表现可由无限远至眼前,观者不需要戴特殊的眼镜,无观者数的限制,当观者移动时具有移动视差,并能提供足够的视域且符合人因工程。但是以现在世界目前3D立体显示器的技术现况而言,目前尚未有很好及全面性的解决方案,但每年都有新的3D立体显示器不同型式出现,所以目前的架构只能根据使用的目的与需求去设计、评估,彼此间非常难比较其优劣,主要还是以其应用的市场而定。

E. 形形色色的照相机出现在什么时期

1844年,住在巴黎的雕刻家兼摄影家F?马顿斯,研制成功了全景摇头照相机。这种相机依靠镜头的旋转,拍摄角度可达150°。马顿斯用它在5×17.5英寸的银版上,成功地拍摄了《巴黎景观》等风景照片。后来,这种相机也常用来拍摄团体照片。

1851年,D?布鲁斯特(D.Brewster,1781~1868)发明了一种能拍摄立体照片的照相机。使用这种相机时,只要把被摄物体左右稍加变动,并拍摄两次,就能透过立体镜看到具有立体感的照片。不过,这种拍摄方法,仅限于拍摄静止的物体。

两年后,曼彻斯特的J?B?丹塞(J?B.Dancer,1812~1887)和巴黎的A?柯涅特(A.Ouinet),在单镜头立体照相机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双镜头立体照相机。这种相机,镜头相距65毫米,能一次拍摄两幅并列的照片,相当于两只眼睛所看到的景物。看照片时,要使用“双眼看相镜”,使左眼只看到左边的照片,右眼只看到右边的照片。于是,两眼看到的照片,便汇合成一个立体影像。这种立体影像,前景中的物体非常突出,而背景中的物体则显得很远。

1854年,法国人像摄影家A?迪斯德里(AdolpheDisderi)发明了多镜头照相机。它装有4个镜头、在一张底片上可拍8幅画面,如果镜头各自的焦距不同,还可以同时拍出全身、半身和头部特写等不同景别的照片。它的出现,带来了“名片肖像”的流行。

大尺寸的照片,看起来更美观一些,而早期摄影,照片放大又极为困难,因此,要想获得大幅照片,摄影者必须依靠大型照相机。早期的照相机,机身一般较大。其中,1860年由齐伯尔(Kibble)所制造的照相机,堪称世界之最。这是一架带有车轮,必须用马拉着走的庞然大物。它使用的玻璃底版为44×36英寸,每块重达44磅。

40年后,这一记录被一架外号为“猛玛”(古代一种巨象的名字)的巨型照相机打破。这架相机重635公斤,由15人同时操作,可以拍摄长2.4米、宽1.4米的画面。它的每张玻璃底片,重达225公斤,需要45公斤药液冲洗。当时,美国芝加哥奥尔顿铁路公司,为了把一列最新型的豪华火车,全部清晰地照到一张照片上,特别订制了这架照相机,并为它专门设计了铁路货车运输。这架相机仅仅使用过一次,拍摄的惟一一张照片,在1900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世界第一大奖”。

在拍摄大幅照片的同时,人们也没有忘记研制携带方便的小型照相机。1858年,英国的T?斯卡夫(T?Skaife)发明了一种“手枪式照相机”。这种相机形似手枪,装有一个成像特别清晰的镜头,能拍摄直径1.5英寸的快照。拍摄时,只要扣动扳机,橡皮开关就会引发自动式弹簧,镜头便随即开启。一次,斯卡夫使用这种相机,对准维多利亚女王拍摄时,竟引起一场误会,险些以“谋杀女王”的罪名而遭逮捕。赫谢尔曾在评价这种相机时写道:用这种相机拍照,简直就像紧急射击。

也许,赫谢尔从中受到了某种启示,在这一年,他最先提出了“快照”一词。

F. 查尔斯·惠斯通的荣誉及贡献

惠斯通一生坚持从事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就,同时也因此而获得了许多荣誉。
1836年惠斯通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837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士;
1886年他被封为爵士;
1873年他当选为法国巴黎科学院外藉会员。
在他的一生中,获得的勋章、奖章、荣誉等大约40种之多。
惠斯通是一位乐器制造师,在制造乐器过程中,他为了明白音调和音色的特性,对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进行了声音的传播、振动的演示等一系列研究.他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发明了乐器,同时还用实验展示声音振动、传播等现象。早在1821年,惠斯通就公开演示了由一根金属丝传递远处钢琴的振动使里拉(一种七弦竖琴)发声的现象。
1827年,他发明了万声筒(亦称声音万花筒),利用这一装置能够直观地演示不同振动模式产生的错综复杂的振动曲线特征。
1832年,惠斯通用一根管子成功地演示了驻波现象。
1833年,他还试验在方形平板上演示不同振动模式的叠加。
惠斯通还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具有深刻的实验设计思想和高超的实验技能,在实验领域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834年,惠斯通提出用旅转镜技术研究快速运动的思想并将旋转镜法应用于测定导线中电的传播速度。他的实验装置是:在一根铜导线上安装三个放电火花束,相邻火花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402米,当导线通过电流时,相邻火花隙就依次产生火花放电,用旋转平面镜技术观察相邻火花隙产生火花的时间间隔,由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时间间隔就会求得电的传播速度。
通过精心实验之后,惠斯通估计电的传播速度大于4.02×108米/秒,这个数值尽管误差较大,但它必竟是人们利用实验手段测量了电的传播速度。
此外这个实验最大的意义还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测量快速运动的方法,它对于实验物理学尤其是光速的测定实验产生了深刻影响。
1835年,他证实用金属的火花放电光谱可以鉴别各种金属。
1838年,物理学家阿拉果受到惠斯通实验思想的启发,用旋转镜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比较光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的实验。
1849年,菲索根据旋转镜法的思想,设计了用旋转齿轮法测定光速的实验,首次使人类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光速。
1850年,傅科根据旋转镜法思想,设计并完成了比较光在空气和在水中传播速度的实验,其结果为光的波动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
人们测量光速的大多数实验都用了旋转镜方法,其中最著名的迈克尔逊关于光速测定的实验就是基于旋转镜法的思想设计的。除测量光速外,旋转镜法还被应用于测量声振动等.
1856年,他又开发了感应发电机。用于工程引爆和电报。
1867年,他设计、制造了一种并励式自励发电机,对发展直流电机作出很大贡献。
此外,他还发明了六角手风琴、立体镜、测光表、自动记录气象仪器等。

G. 三维立体画 是怎么做出来的谁发明的哪一年发明的

一、怎么做出来的

(1)1. 光栅材料(首先找到客户需求的板子的规格,大小横幅或)

2. 裁胶(让胶大于板子)

3. 擦胶和板子(擦胶的时候一定要一个方向擦,不要让胶起折,板子可以来回擦,但要保护好板子和胶。)

4. 将板子和胶合在一起(胶在上板子在下)

5.过冷表机(先将胶揭开压到辊子下面,转动冷表机,然后反过来将胶和板子合起来。)注意:在合成前要清除灰尘和杂质。

6.裁切胶的边。(胶在上,板子在下裁胶)

7.对画。注意:在对画的时候,找一个参照物或参考线,将图画对齐

8.固定画。(注意:要从中间像两边挤压,防止出现气泡)

9.过冷表机(注意:揭掉保护膜)

10. 把图的白边裁切(小心刀上板子)

(2)[专业级]三维立体图(三维立体画)制作软件,通过自带前景工具简单的操作,即可随心所欲自动生成高质量三维立体图,加上您独特的创意,开启视觉奇妙之旅。

1、独有平滑过渡层功能,一扫其它软件生成立体画的生硬层次感,三维图专业品质的标志。

2、独有居中对开扩散法,底图破坏程度降低到最小。

3、独有共振消除功能,变形消除功能。

4、自带前景制作工具,和windows画图一样简单,使您在一个界面完成立体图制作所有步骤。

5、可进行尺寸调节、凹凸选择等多种参数设置。

6、前景制作立体层次达32层,加上平滑过渡层功能,呈现完美立体效果。

7、可自由导入前景、背景图片,图片规格不受限制,如果您辅助使用photoshop进行制作,可达到印刷级画面效果。

8、附带大量前景、背景、立体图欣赏图片。

二、谁发明的

美国密西根艺术家库尔特·温纳(Kurt Wenner)

三、哪一年发明的

1980——1982(具体不详)

四、三维立体图,通俗的讲就是利用人们两眼视觉差别和光学折射原理在一个平面内使人们可直接看到一幅三维立体画,画中事物既可以凸出于画面之外,也可以深藏其中,给人们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主要是运用光影、虚实、明暗对比来体现的,而真正的3D立体画是模拟人眼看世界的原理,利用光学折射制作出来,它可以使眼睛感观上看到物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三维关系。观察这类图像通常需要采用特殊的方法或借助器材,最初用来表示需要通过立体镜观察的一对图像,包括anaglyph和autostereogram等。

看图技巧:

视线:首先要让你的眼睛休息三分钟,在三维立体画上方中间位置用视线确定两个点,然后用稍微模糊的视线越过三维立体图三维立体画眺望远方;这时就会看到从两个点各自分离出另外两个点,成为四个点,这时候图象就会模糊起来,不要急,调整你的视线,试图将里面的两个点合成一个点,当四个点变成三个点时,你就会看到立体图象了。但要注意,图画上下两边一定要与双眼平行,斜着不会看出来的。

顺序:第二种方法是先看着屏幕上反射的自己的映象,然后缓缓地将视觉注意力转向图片,但注意眼珠不要转动,不要盯着图片中的细节看,而是模糊地看着图片的全貌型。

放松:第三种方法是先将你的脸贴近屏幕并且眼光好像穿过屏幕,然后缓缓地拉开距离,不要使眼睛在图片上聚焦,但又要保持你的视线,边拉开边放松视觉,直到三维效果显现出来。


注意:三维立体图虽好,但双眼高度近视、斜视等有眼疾的朋友这类图还是不看为好。因为这类图看时双眼不是平视,会额外增加眼的负担,对眼睛造成伤害。像高度近视,眼球本身已经变形,为看立体图还得交叉双眼焦点,造成眼球过分牵拉,有可能导致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后果,不亚于撞击头部对眼睛的伤害。

H. 眼镜是谁发明的

1268年,罗吉尔·培根最早记录了用于光学目的的透镜。然而,与此同时,将透镜装入框中的放大透镜用于阅读已经在欧洲和中国出现了。关于眼镜是从欧洲传入中国还是中国传入欧洲一直存在着争论。

在欧洲,最早的眼镜出现在意大利,由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引入,最早有眼镜的画像《Hugh of Provence》是Tommaso da Modena于1352年绘制的,宋朝之前中国已经出现眼镜雏形。

据说是一位名叫阿尔马托的光学家和一位生活在比萨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纳发明的。

美国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身患近视和远视,1784年发明了远近视两用眼镜;1825年,英国天文学家乔治艾利发明了能矫正散光的眼镜。

有人认为,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我国在明朝中期就出现了眼镜。明万历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条云:“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这时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8)立体镜发明者扩展阅读:

眼镜由镜片、镜架组成。分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老花眼镜及散光眼镜四种。亦有特制眼镜供观看3D立体影像或虚拟真实影像。眼镜的其他种类包括护目镜,太阳镜,游泳镜等,为眼睛提供各种保护。

现代的眼镜,通常在镜片中间设有鼻托,及在左右两臂搁在耳朵上的位置设有软垫。爱美或不习惯佩戴眼镜的人,可以选择以隐形眼镜矫正视力。虽然近年隐形眼镜及激光矫视手术越来越普及,但眼镜仍然是最普遍的矫正视力工具。

眼镜是镶嵌在框架内的透镜镜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视力、保护眼睛或作装饰用途。亦有特制眼镜供观看3D立体影像或虚拟真实影像。

眼镜可矫正多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老花或斜视等。其他种类的眼镜包括护目镜、太阳眼镜、游泳镜等,为眼睛提供各种保护。

眼镜——网络

I. 立体照相的介绍

立体照相技术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Wheatstone于1838年发明了立体镜。立体镜由两面彼此垂直的镜子所组成,左右照片分别放置在照片的夹具上,转动游戏杆将照片调整至适当位置即可看到立体影像。

J. ccd立体相机的立体照相的历史

立体照相技术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Wheatstone于1838年发明了立体镜。立体镜由两面彼此垂直的镜子所组成,左右照片分别放置在照片的夹具上,转动游戏杆将照片调整至适当位置即可看到立体影像。
1839年,Daguerre发明了银盐版照相法,不但奠定了照相的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立体照相的蓬勃发展。
1849年,David Brewster以凸透镜取代立体镜中的镜子,发明了改良型的立体镜。

阅读全文

与立体镜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