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唯一创造出来简体字

唯一创造出来简体字

发布时间:2021-06-07 14:33:50

A. 简体字是谁发明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近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体字》,成为公开提倡简体字的第一人。

钱玄同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1956年通过,再于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简化字是官方公布的简体字,通常指《第一批简体字表》、《当用汉字表》、《简化字总表》的字,有时也包括《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一简字和二简字主要源于古字、俗字、异体字、草书楷化字、解放字,二简字还有一些后解放字(1949-1966始见的简体字,比如藏的二简字“䒙”)

(1)唯一创造出来简体字扩展阅读:

早期的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象形文字,因此描绘物体的精细程度各不相同,在甲骨文中,一些字就同时存在简繁之分。由于汉字是由偏旁、声旁与记号所组成,偏旁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声旁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

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行书和草书又是隶书的简化,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朝)、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对此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

推行简体字的原因和背景:

民国时期居高不下的文盲率:一个国家如果几亿人口大部分都是文盲,时间久了必然会人心思变,这就是在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汉字拉丁化很有市场的原因。而简化字通过迅速的推广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彻底的挽救了汉字,避免了它的灭亡。

汉字不能用于输入电子设备,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毫无用处,以至于当时的大部分文人都认为恐怕汉字拉丁化才是汉字发展的唯一道路,即使是今天,还是要通过各种输入程序来输入汉字。

B. 简体汉字是谁发明的

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简化汉字由来已久, 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

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楷书的已见于南北朝(4-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期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之为“俗体字”。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最古老的汉字是甲骨文,它的笔画最为简单,但总量过少,因此到了商周时期的金文又分化出许多字来,秦的小篆比六国文字繁复,而之后的隶变更是比今天的简化字更为彻底,也开创了汉字与偏旁形体不一的先河。

(2)唯一创造出来简体字扩展阅读:

简化字可以说是清末民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种延续。那个时代的文人饱受国家积贫积弱的痛苦,在接受西方、反思自己的时候往往矫枉过正。将儒学批的一无是处,将中医看做巫术,将传统武术看做装神弄鬼,将传统建筑推倒重建,将文物古迹肆意毁坏、甚至想汉语拉丁化。

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是时髦的、是“先进”的、是“科学”的、是顺从民意的。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富强,民族的自信与文化在不断恢复。第一批简化字在1960年代全票通过,而第二批简化字却在施行后不被大家认可而草草收场,这就是民族自信与文化的复兴。

C. 简体字是谁发明的

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钱玄同-於1922年和1935年.两年发表,但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於1956年通过,再於1964年和1986年.这2年更新改进后,沿用至今。 详细资料: 简体字的由来 中国近百年的汉字简化运动著重形体简化,主要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於1922年,钱玄同发表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简省汉字笔画的提议》等一批论文。当中指出当时的汉字笔画太多,不适用於学术和教育界上。 1935年6月,钱玄同编成了《简体字谱》,收二千三百多字。教育部门从中选了三百二十四个字,并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这是历史上第一批官方公布的简体字。可是,这件事受到当时复古守旧派人士反对,故此这个简化字表於1936年2月便被收回了。 第二阶段是大陆建国以后的简化运动。於1950年,大陆教育部开始搜集常用简体字。1956年1月,国务院通过 《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分批推行。该方案共收简体字五百一十五个,简化偏旁五十四个。到了1964年,文改会编印了 《简化字总表》。该表在 《汉字简化方案》的基础上,用简化偏旁类推的方法,将简化字的数量增加到二千二百三十六个。1986年,大陆发表经过个别调整的 《简化字总表》,作为人们学习使用简化字的规范。这总

D. 简化字是现代人造出来的吗

简化汉字由来已久,现在应用的简化字一部分是流传下来的,一部分是现代人创造的。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繁互补是中国文字的演变规律。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最有名的简化字是“囯”。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群众曾经创造了许多简笔字,这些新造字被称为“解放字”,如团、队、护、忧、极、沟、历、艺、钥、乡、宪、习、灭、吨、丛等。

E. 唯一新造的简化字是什么

属于1949年以后创造的简化字,只有一个“帘”字。

F. 简体汉字是谁创造的在什么年代创造出的

仓颉造字只是关于(汉)字的起源的诸多传说中的一种。这种传说是不正确的,但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水平。汉字的出现,不是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在不断的使用中自然产生的。

但是,在起源阶段,也一定有人(未必限于一个人)做了收集整理的工作,后人可能将此人误为汉字的创造者。

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

汉字是不断演变的。根据目前的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金文和甲骨文(金文是正体),后来经过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出现了楷体,汉字在字体上基本定型。其中隶书的出现(也就是所谓隶变)是古今汉字的一个分水岭。在隶变之前的古文字中,文字的形义之间保留了更丰富的关联信息,而隶变之后,这种关联减少且呈现出更强的符号化特征。

本来是无所谓繁体字的,是因为后来出现了简体字的概念。简体字也不是由哪一个人创制的,而是根据历史上和民间使用的简省的字体,并且以一些比较有规律和系统性的法则对原有的字形加以简化并将其确定下来。归根结底,简体字也是在不断使用中形成的,不是哪一个人的创造。

G. 简体字谁发明的,为什么要用简体字

问题一:简体字是长期累计的,不是单个人的发明,有的简体字从春秋时期就有了。

问题二:为了提升识字率。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源于太平天国,为了提升识字率,在太平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

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为大家所知悉,事实上,文字简化运动应和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因为两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3年,胡适在《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的《卷头言》中说:“中国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惊人的文法革新,他们还做了一件同样惊人的革新事业:就是汉字形体上的大改革,就是“破体字的创造与提倡”。学者的建议引起蒋介石的关注。他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汉字简化的可行性。

(7)唯一创造出来简体字扩展阅读:

一、支持

1、从历史地位来看:简体字并不是凭空捏造,大部分的简体字历史都在千年以上,有些甚至比繁体字历史更为悠久,古往今来不管是创造、使用与改进汉字的都是最普通的民众。由此可见,简体字的地位是由人民赋予的,而不是长着四只眼睛的神话人物仓颉。

2、从实用方便来看:简体字添加了大量的形声字与会意字,使人更方便书写与记忆,能在更小的字体下清晰的显示,人的眼睛也看起来更舒适,而密密麻麻的繁体字无论如何也做不成一本辞海的缩印本。

二、反对

1、对简体字最大的诟病之处莫过于合并字,比如:人才与刚纔、茶几与几个,郁葱与忧郁,原本是两个字,简体字把它们合并为一个读音相同、笔画较少的那个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喜好繁体书法的人士常常用错字以至于出洋相。

2、简体字部分由行、草演化而来,楷书书写后美观程度受到极大影响。

3、字形复杂对印刷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我国已经基本克服了这一问题。辞海缩印本中“编纂”的纂,“饕餮”等字复杂程度不逊于大多数繁体字,但都实现了比较完美的印刷。

H. 简体字的创造者是谁

我们使用的简体字是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的,以后虽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为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在报刊上试用很短的一段时间后宣布废除。

I. 简体字完全是大陆发明的吗

我一直以来以为目前大陆采用的简体汉字是49年解放后新中国组织语言学家创造的,而台湾地区一直沿用繁体字,前一阵子还传出台湾要繁体字申遗的传闻,引起了大陆的一些舆论认为大陆应该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恢复繁体字,以便于两岸交流和更好的传承中华文化云云.甚至有人在今年的两会上有提案.但是前几天大陆著名的语言学家许嘉璐先生去台湾参访,谈到繁简之争时澄清了一些事实.原来,简体字并非大陆独创,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三十年代,就下令实施的文字,当时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推广开来使用.
五十年代后大陆实行的简体字,有八成五的文字,是继承国民政府的政策内容;另外一成五的简体字,源自于大陆学者根据古书和碑刻文上所遗留的简体字而创造.
当然由繁到简不是仅仅为了简化就了事,而是既要有传承,即不要去掉汉字的魂魄,又要符合一定历史社会时期中的发展要求,既是学术问题,更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不是现在有人说的要恢复繁体字那么简单的问题.
中国文字发展历史,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开始算起,历经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每一种文字的兴起都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史环环相扣.比如隶书有一段时期也叫秦隶,到底是在秦之李斯发明小篆之后普及还是秦亡六国之前就已经被普遍使用的问题,曾经引起语言界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提倡书同文,于是推广小篆体,但是小篆问世之后发现篆体笔画繁复,且圆体书写困难不便于推广而后才又推广秦隶,要知道,当初许多古人是在竹简上用刀刻字,方正的秦隶比起圆体的小篆更易刻书,而且方正的秦隶书写速度明显要快于圆体的小篆.于是以秦隶取小篆代之推广全国.但是有学者认为,秦隶早于小篆就已经在天下一统之前就在秦一国被普及使用,后来推之全国.后来有两件事情证明后者观点.其一,李斯发明的小篆后来很少有传世的碑文或竹简被发现,现在发现的唯一小篆文字仅仅是泰山之上李斯留下的一处石刻碑文而已.证明小篆问世后并没有被大规模的推广开来.
其二, 在湖北先后出土了若干秦简发现,有秦隶书写的大量秦国法律条文,据考古专家研究,
书写这些法律条文的秦司法官员应该是在秦灭楚之前书写上的;也有秦国士兵远征楚国时书写的家书,从秦国的外派楚地的司法官员以至普通秦国士兵都使用秦隶,可见秦隶至少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就已经在秦国一国推广使用了.再结合后来的从秦隶发展出来的汉隶的普及,都证明了文字从繁到简是历史发展的事实脉络.
再看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实,解放后中国大陆地区文盲率的大幅下降,简体汉字的推广功不可没!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在不损害绝大多数汉字内涵的情况下,简体字更容易书写和记忆,当然推广速度也更快.
再说说与汉字繁简之争的另外一个相关问题,就是东汉许慎对汉字发展的贡献。纵观汉字发展历史,东汉的许慎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的著作<<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汉字发展到了汉隶的阶段,方方正正的书写已经成型,至于后来的楷书,草书,行书其实变化都不是很大,但是汉隶与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比较起来,差异还是蛮大的,
秦隶和汉隶倒是差别不大,比如有个汉朝的儒生, 他要去国家图书馆查阅一下儒家经典,那么他必须面对春秋的书简, 那时候并没有书同文啊,
齐国鲁国的文字和秦隶并不一致! 那么他的阅读一定有困难的!
如果他要阅读更早的金文,那就更加苦恼了!许慎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他穷毕生精力研究比较搜集整理了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各国文字,以致小篆,隶书达到10506个汉字,然后逐一注音,比照,释义,他把<<说文解字做成了既是字典又是网络全书!
极大的便利了后人的查阅和学习,他也在不经意间为汉字的传承发展建立了一个桥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后来的人能够找到的上古资料就越来越少,可以查证的佐证越来越稀缺,他的工作变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绝唱!现在公认的《说文解字》有四大伟大之处:
1、《说文解字》创造了字典式的体例。被称为字典的鼻祖,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的著作。《说文解字》的“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偏旁分中的编制方法,一直成为编字典的一种主要体例。
2、《说文解字》总结小篆线条的规律,同时保存古文,籀文和小篆的原来面貌。
3、《说文解字》创造了“六书”的定义,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并把“六书”具体化,因而保存了研究汉字发展历史和规律的资料。
4、《说文解字》通过小篆形体的分析,说明造字的本义,不但成为古汉语语音和词汇的宝库,并且保存了有关古代历史、文献、社会文化、经济的原始资料。
总之两千年来,《说文解字》是文字学上的首创之书,也是最有权威之书,它的作者许慎的名字与他的杰作成为后人阅读古籍,探讨古代文化,研究古文必不可少的桥梁和钥匙。每一个中国人,日常生活离不开汉字,而许慎首开研究汉字之事,功莫大焉。

J. 为什么造字的人这么多简体字没有造出来

古人为了进行交流,创造出中国文字,已经是伟大的创举。当时主要是象形文字,书写像画画,因而比较复杂。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发展交流,才在实际中进行了简化,方便书写交流和记忆。

阅读全文

与唯一创造出来简体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