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电信技术的应用和发明产生的年代

电信技术的应用和发明产生的年代

发布时间:2021-06-07 14:21:22

1. 现代通信技术是从20世纪到什么年代以来开始应用的

纵观通信的发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和文字通信阶段。在这一阶段,通信方式简单,内容单一。第二阶段是电通信阶段。1837年,莫尔斯发明电报机,并设计莫尔斯电报码。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机。这样,利用电磁波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传输语音,由此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进程。1895年,马可尼发明无线电设备,从而开创了无线电通信发展的道路。第三阶段是电子信息通信阶段。从总体上看,通信技术实际上就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技术。通信系统是指点对点通所需的全部设施,而通信网是由许多通信系统组成的多点之间能相互通信的全部设施。而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2. 信息技术的五次发展历程分别发生在什么年代

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
电话(1875)、电报(1933)、电视及其他通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电子计算机(1946)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

3. 电信的发展历史

人类用电来传送信息的历史是由电报开始的,电报在1834年由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是一种以符号传送信息的方式,即所谓的数字方式,但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在电信领域中,模拟方式便占了绝对优势。20世纪50年代,PCM技术的出现,使数字通信方式又看到了一丝曙光。但它的真正壮大和发展,以至一统天下,主要是依靠电子计算机的力量。因此,有人把“C&C”(即通信与计算机的融合)看成是人类信息史上一场新的革命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在谈论“电信”时,已经少不了要谈到计算机在各个电信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不仅在实现电信的智能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它的引入使电信不再是单纯“传送”信息,还增加了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的功能。
电信从采用金属导线的有线通信开始,到19世纪末出现了无线电报,使无线通信方式一时兴起。但由于无线通信存在的一些固有弱点在当时技术条件下一时难以克服,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除了用于航海以及救灾等特定条件下外,一般都处于“备用”地位。由于技术的发展,不仅无线方式已东山再起,还出现了以光纤为传输媒体的全新通信方式。这不仅带来了电信传输方式的多样化,也为电信的高速化、个人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上可见,一百多年来,尽管电信的基本概念没有变,但它的外延却发生了沧桑巨变。电话的统治地位已经动摇,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来了,它们对传统电信的观念和方式,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4. 电信网发展史

19世纪30年代,有线电报通信试验成功后,用电磁系统传递信息的电信事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它的兴起与发展,大致经历了电报的发明和应用、电话的发明和应用、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等四个时期。

电报的发明和应用 电报的发明是电气通信的开始,人们利用电报,可以远距离快速地传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创造了电报通信用的莫尔斯电码,1837年他得到机械师A.L.维尔的帮助,研制出了电磁式电报机(后来被称为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并在纽约试验成功。此后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和莫尔斯电码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电报最初用架空铁线传送,只能在陆地上使用。1850年英国在英吉利海峡敷设了海底电缆,1866年横渡大西洋的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实现了越洋电报通信。后来,各大洲之间和沿海各地敷设了许多条海底电缆,构成了全球电报通信网。

电报技术发展至今已近 150年。电报设备从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尔斯人工电报机,发展到自动化程度相当高的电子式电传打字机,电报传输也从有线传输发展到无线电传输,从直流电报信号传输发展到多路音频载波电报传输等。随着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的出现,电报通信进一步向着电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此外,还出现了直接传送文字、图表、照片等信息的传真电报。

电话的发明和应用 生于苏格兰的美国科学家A.G.贝尔于1876年发明了电话。有了电话,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交谈。最早的商用电话局于1878年设立于美国纽黑文市,有21家用户。1880年许多城市之间也架设了电话线,开通了长途电话。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设立电话局。早期的电话机非常简陋,通话的声音不很清晰,通话的距离也不远。炭精粉送话器的发明,传输话音的单铁线改用双铜线,使通话质量有所提高,通话距离有所增加。1899年美国M.I.普平教授成功地采用了加感技术,使利用电缆传输电话的通信距离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发明了三极电子管;以后,利用电子管制成的增音机,实现了长距离电话通信。电子管应用于无线电通信以后,大大超过了原有火花式发信机,推动了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广播的发展。越洋通信采用短波无线电比海底电报电缆更为经济方便,不但能通电报,还可以通电话。在这期间,电话交换技术亦有很大发展,最初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最多只能有几百号电话用户,随着用户的增加,出现了共电电话交换机,可有几千号用户。1889年A.B.史端乔发明了自动交换的步进制电话交换机,可以装更多的用户电话,不但使用方便,并可节省许多话务员。随后,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半电子制电话交换机等自动电话设备也相继问世,促使电话通信有了更大的发展。

大容量自动化通信网的发展和应用 19世纪90年代,电话通信已相当发达,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装置了自动电话交换机,电话用户更多了,同时长途电话的需求亦迅速增加,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长距离传输设备,要求架空明线和长途电缆能增加传输电话的能力。在这样情况下,1918年出现了载波电话,在一对铜线上可开通4路电话。1941年开始使用的同轴电缆上可以开通 480路电话,随后发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万多路电话。50年代初,无线电通信采用微波接力方式,由于它建设速度快,成本低,可节省大量铜和铅,能越过无法敷设电缆的地区等,很快就被各国采用。微波线路上也可装用1800~2700路载波电话,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轴电缆和微波接力通信的发展,为建设全国自动长途电话网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国长途电话自动化网路。国际电话的自动化,由于卫星通信的发展和海底同轴电话电缆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广。

数字通信的诞生和发展 1939年英国人A.H.里夫斯发明脉码调制,可以将长期以来电话通信使用的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但当时采用电子管,成本过高,难以推广。1948年晶体管发明后,1962年才制成了24路脉码调制设备并在市内通信网中应用。60年代集成电路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使脉码调制方式变为简单易行。1975年脉码调制设备已复用到4032路。同时存储程序控制电子交换机亦已研制成功,具备了由模拟网发展到数字网的条件。采用数字通信对电报和数据通信有更大的优越性,一条数字电话电路可以比模拟电话电路传递效率提高十几倍至几十倍。在大力推广电子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时代,数据通信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现代传输设备如光纤通信是传送数字信号的,卫星通信如使用数字信号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网正由模拟网向着数字网方向发展。各种电信业务,包括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象等将合并在一个通信网内。这种通信网称为综合业务数字网。

中国电信的发展概况 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私自在中国敷设水线(海底电缆),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开办电报业务。1881年上海英商瑞记洋行在英租界内创立华洋德律风公司装设电话。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山东胶州湾的同时,在青岛设立邮电局,经营邮政、电报、市内电话业务。1900年,丹麦人C.O.P.濮尔生乘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之际,在天津装设电话,通达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电话线延伸到北京。从1905年起中国政府陆续收回了京津、津沽电话,淞沪岸线、上海至烟台、大沽和烟台至威海卫(今威海市)的水线,上海、青岛、济南、哈尔滨的无线电台,以及大东、大北、太平洋三家电报公司在上海设立的电报收发处等。在外国侵占中国电信权的同时,中国也自办电报、电话和无线电通信等业务。

自办电报:1877年清政府在台湾台南至旗后(今高雄)兴建了军用电报线。1879年又在天津与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间架通了军用电报线。1881年建成沿大运河的天津至上海电报线,全长3075华里,设电报总局于天津,并在沿途设立 7个电报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开始办理公众电报业务。这是中国经营公众电信业务的开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资,把电信建设和经营改为官督商办。到1902年,陆续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广州、南京至武汉、武汉至重庆等电报线。同时,在20几个省区也建设了省内电报线,连通了绝大多数州府以上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开办了公众电报业务。到1935年全国建成电报线17.3万多公里。中国自开办电报业务以来,装用的都是莫尔斯人工电报机。1901年后开始使用韦斯登自动收发报机。40年代初,在少数城市开始装设电传打字电报机、载波电报机和相片传真机。

自办电话:1899年清政府规定由电报局兼办电话业务,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装设了市内电话,全部采用磁石电话交换机。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为自动电话交换机。1935年全国已装市内电话共 8.5万门,其中有官办,也有商办的。1905~1934年陆续建成近距离长途电话线路 2.7万多公里。1935年开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间建设铜线线路3000多公里,装用话音增音机和单路载波电话机,开通远距离长途电话。1937年后扩大到其他各省并使用三路载波电话机。

自办无线电通信:中国的无线电台建设是从军事通信开始的。1899年两广总督在广州总督公署、马口、前山等要塞及较大军舰上架设无线电台。北洋舰队于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营和 4艘军舰上分别装设无线电台。1907年为解决崇淞之间的直达通信,在江苏省吴淞、崇明装设无线电台。1912年起,陆续在北京、张家口、武昌、福州、广州、兰州、迪化(乌鲁木齐)、奉天(沈阳)等城市建设了无线电台。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后,设厂制造短波无线电收发报机,并陆续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短波电台。1929年起在上海枫林桥、真茹、刘行建设国际收发信台,装置大功率发报机。1930年起,该台陆续与旧金山、柏林、巴黎、日内瓦、西贡、伦敦、莫斯科、东京等地建立了无线电直达电报电路。这时,中国的国际电报通信已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1928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无线电台。为便于中共中央在上海与南方局、长江局、北方局等党组织联系,1930年陆续组建九龙、天津、赣东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无线电台,同年开始建立红军无线电大队。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形成一个在革命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无线电通信网。

新中国的电信建设和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地建设和恢复了北京至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长途电信线路。195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干线上开通12路载波电话,60年代开始建设60路对称电缆载波系统。1976年初开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间的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系统。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线路长达 1.4万公里,通达全国19个省会和自治区首府,担负了电话、电报通信、报纸传真和电视、广播节目的传送任务。70年代后期,开始研制光纤通信系统,并在市内电话局间中继线路上试用。随着电信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项电信业务和通信能力有了相应的增长。中国1949年及1983年电信业务量和设备情况见表。

5. 信息技术的五次发展历程分别发生在什么年代

1、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时间为:后巴别塔时代。

2、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时间为: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3、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

4、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时间:19世纪

5、第五次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时间为: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


拓展资料: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缩写IT)

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

信息技术的研究

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

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图像等)。

6.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讯技术兴起的表现及发明者

1、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早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这一时期,能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电动机也被发明出来,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钻等电气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联接成网络.它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历史从“蒸汽时代”跨入了“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电讯事业广泛地发展起来.1876年,定居美国波士顿的苏格兰人贝尔试通电话成功,爱迪生等人在贝尔发明的基础上作了重要改进,使电话通讯很快风行全球的许多国家.1877年,美国建成第一座电话交换台.随后,在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和华沙等地相继成立了电话局.无线电的发明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之一.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发现了电磁波.利用这种电磁波,意大利人马可尼制出了无线电通讯设备.1899年,马可尼在英法之间发报成功;1901年,横越大西洋发报成功.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此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应用技术上的一个重大成就.19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发明家戴姆勒和卡尔·本茨提出了轻内燃发动机的设计,这种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90年代,德国工程师狄塞尔设计了一种效率较高的内燃发动机,因它可以使用柴油作燃料,又名柴油机.内燃机的发明,一方面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9世纪晚期,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出现了.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成功地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896年,美国人亨利·福特制造出他的第一辆四轮汽车.随后,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不断涌现出来.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试飞成功,实现了人类翱翔天空的梦想,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另一方面,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石油也像电力一样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新能源.1870年,全世界开采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猛增至2 000万吨.3、化学工业的建立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化学工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4、“钢铁时代”伴随“电气时代”而来的是“钢铁时代”.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如日中天,导致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史称“钢铁时代”.

7.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从古到今,信息技术共经历了五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和应用;
第二次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
第四次是电信技术的发明。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

8. 通信发展的历史

1、形体时代通过身体、眼神、手势及山石树木等自然媒体相结合传递信息。

2、口语时代直立行走使得人类对信息传递方式的需求提高从而催生了语言。

3、文字书写时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信息记录有了需求,文字随之产生。

4、印刷时代1044年,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1450年,日耳曼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

5、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电报机。

6、1857年,横跨大西洋海底电报电缆完成。

7、1875年,贝尔发明史上第一支电话。

8、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同时成功研制了无线电接收机。

9、1895年,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巴黎首映第一部电影。

10、1912年,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无线电救了700多条人命。

11、1920年代,收音机问世。

(8)电信技术的应用和发明产生的年代扩展阅读

通信的组成:

1、信源:消息的产生地,其作用是把各种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称之为消息信号或基带信号。

2、发送设备: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即将信源产生的消息信号变换为适合在信道中搬移的场合,调制是最常见的变换方式。

3、信道:传输信号的物理媒质。

4、接收设备:完成发送设备的反变换,即进行解调、译码、解码等等。它的任务是从带有干扰的接收信号中正确恢复出相应的原始基带信号来。

5、信宿:传输信息的归宿点,其作用是将复原的原始信号转换成相应的信息。

9. 通信的发展历史

1、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使神话中的“顺风耳”、“千里眼”变成了现实。

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同此带来了一系列铁技术革新,开始了人类通信的新时代。

2、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Samuel Morse)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他利用自己设计的电码,可将信息转换成一串或长或短的电脉冲传向目的地,再转换为原来的信息。

1844年5月24日,莫乐斯在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进行了“用莫尔斯电码”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而实现了长途电报通信。

3、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J.c.Maxwel)建立了一套电磁理论,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说明了电磁波与光具有相同的性质,两者都是以光速传播的。

4、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A.G.Bell)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并于1876年申请了发明专利。1878年在相距300公里的波士顿和纽约之间进行了首次长途电话实验,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就成立了著名的贝尔电话公司。

5、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海因里斯.赫兹(H.R.Hertz)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发现了电磁波的存在,他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这个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9)电信技术的应用和发明产生的年代扩展阅读

1、互联移动跨时空:移动通信能力飞速发展,全国实现联网

移动通信能力飞速发展。在1988年到1997年的十年间,我国经历了移动通信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间移动交换机容量从不到3万户猛增到2585.7万户,10年间增长861倍。

我国选用900MHz频段的TACS系统主要引进了摩托罗拉(A网)和爱立信(B网)的交换机、基站、控制系统等设备,1995年底,A网覆盖的21个省市和B网覆盖的15个省市实现自动漫游,形成真正的全国联网。

1994年,由电子部联合铁道部、电力部及广电部组建成立中国联通。1998年,中国电信从当时的邮电部脱离组建。1999年,网通成立。

2、布局重组谋生态:“动感地带”推向全国,电信业重组拉开帷幕

2001年,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召开品牌推介会,“动感地带”作为新品牌进行试验推行。2003年,中国移动正式将“动感地带”品牌推向全国,它成为中国移动通信史上第一个客户品牌。

2006年8月,纽约证券交易所收市,中国移动段价以33.42美元收盘,总市值达到1325.8亿美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电信运营公司。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Paktel。

2004年1月,村通工程面向全国推行。截至2007年,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共为3759个无电话行政村新开通电话,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重达99.5%,29个省区市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2007年5月,政府继续在全国启动自然村的村通工程,形成了行政村和自然村两方面工程并进的局面。

2007年3月,中国移动正式启动超过200亿元的TD—SCDMA网络建设招标,多家中外企业组成的四大阵营竞争激烈。

2008年5月,电信业重组拉开帷幕。随后,工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通告称,鼓励中国电信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中国联通与中国网通合并,中国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中国铁通并入中国移动。这次改革重组完成后发放3G牌照。

专家称,电信重组在于打破垄断,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替代固话趋势明显。重组后,三家运营商都拥有全业务能力,形成充分的竞争格局。

3、代际宏图标准中:通信业增长率高,5G将带动通信产业下一轮发展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工信部明确了2018年多项重点工作。其中涉及强化信息通信市场监管方面,工信部相关文件透露,计划开展VoLTE号码携带技术试验,研究制定号码携带全国推广方案。

工信部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17年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7557亿元(按照2015年不变单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4%,增幅同比提高42.5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收入12620亿元,比上年增长6.4%,增速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2018年1-2月,电信业务总量完成6853亿元,同比增长117%;电信业务收入完成2168亿元,同比增长4.9%。

近年来,我国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营指标向好,5G将成为下一个发展契机。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5G)标准研究、技术试验和产业推进,力争2020年启动商用”。

由于5G应用前景广泛,5G战略制高点争夺战已风起云涌。

10.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
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语言成为人类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时间:后巴别塔时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现和使用,使人类对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取得重大突破,较大地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时间: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4世纪)
第三次是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使书籍、报刊成为重要的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媒体。(时间:第六世纪中国随代开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纪才进入臻于完善的近代印刷术) 第四次是电话、广播、电视的使用,使人类进入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时代。(时间:19世纪) 第五是计算机与互连网的使用,即网际网络的出现。(时间:现代,以1946年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为标志)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发生在距今约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出现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术的革命是印刷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年,我国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技术(欧洲人1451年开始使用印刷技术)。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线电报机。电报机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有电流通过,电磁体有磁性,无电流通过,电磁体无磁性),使电磁体上连着的笔发生转动,从而在纸带上画出点、线符号。这些符号的适当组合(称为莫尔斯电码),可以表示全部字母,于是文字就可以经电线传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从美国国会大厦传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尔的摩城。1864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表了一篇论文(《电与磁)),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国人贝尔用自制的电话同他的助手通了话。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和意大利人马可尼分别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实验。1894年电影问世。1925年英国首次播映电视。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
*摘自SOSO问问。

阅读全文

与电信技术的应用和发明产生的年代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