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利玛窦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西学东来
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 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 利玛窦
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以及汉字“欧”等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国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对日本地理学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北极、南极、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
传播天主教
中国在唐朝时曾一度流行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景教),但是到了明朝建立以後,中国基本上已没有基督徒。利玛窦可以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创者之一。他成功在北京觐见皇帝,而且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而且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
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的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据他的了解,这些只属尊敬祖先的仪式;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利玛窦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英语的"God" 或拉丁文的 Deus)
❷ 《利玛窦札记》记载了哪些内容
万历三十六年末,利玛窦根据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开始把所了解的中国情况用意大利文原原本本记述下来,此即《利玛窦札记》。他死后由金尼阁译成拉丁文,并增补部分内容,于1615年以《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为题,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版。全书共分五卷。第一卷概述中国的情况,包括名称、地理、物产、工艺技术、政治制度、学术、风俗习惯等。第二至五卷,依时间顺序,记述1583~1611年传教士,主要是利玛窦在中国肇庆、韶州、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活动和经历见闻。该书是耶稣会士介绍中国国情的重要私家著作,对研究明代中西交通史、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史和明朝后期历史,都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出版后被相继译成法、德、西等多种文字。中译本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系由何高济等根据英译本译出,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❸ 徐光启发明了什么
徐光启没有具体的发明,但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书著作、火器方面都有贡献。
1、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祯历书》的编译和为改革历法所写的各种疏奏之中。在历书中,他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绍了地球经度和纬度的概念。
2、徐光启在修改历法的疏奏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个方面(“度数旁通十事”),即:天文历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军事工程、会计理财、各种建筑工程、机械制造、舆地测量、医药、制造钟漏等计时器。说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讲述得十分完备。
3、徐光启在数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当推《几何原本》(前6卷)翻译。
4、农学方面的著作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
5、把番薯引进家乡种植,进行了多次试种,终于获得成功。在上海推广后,他又将甘薯的种植扩大到全国。
6、编纂《农政全书》。
7、徐光启还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
徐光启:积极影响海派文化形成
在与西士的交往上,徐光启的态度颇为真诚、意识更为超前。利玛窦入华,带来了三棱镜、地球仪等各种西洋奇器,一时间引得文人士大夫争相交往。然而,这样的交往多基于好奇心理。在许多中国人看来,这些西洋人不过是“西夷”而已。
徐光启却不同,他秉持陆九渊“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理念,突破狭隘的民族观,真心敬服西士的学识,将其视为良师益友。
与徐光启有过直接交往的传教士,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多达20多位,来自意大利、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通过与这些西洋人的交往,徐光启不仅学到了西方科学知识,还对西方的文学、哲学、逻辑学以及风土人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既开阔了思维,也拓宽了眼界。
除自身广交西士之外,徐光启也积极鼓励门人弟子与之交往。例如,他在天启元年给门人鹿善继的一封信中,嘱咐其向西士请教,学习西术、制造西器。信中还称赞西士“皆弃家学道,劝人为善者,兼之博涉通综,深明度数”,并称“若得访求到来……深于守御进取有所裨益矣”。
徐光启的这种国际胸怀,对故乡的海派文化形成也产生了积极影响。明末时期的上海,只是富饶江南地区中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小县。然而,因为这里是徐光启的家乡,自万历晚期至康熙前期,有多达34名西洋传教士来到上海,为这个县城增添了国际化的气息。
至晚清,一度被禁的耶稣会重返中国。为纪念徐光启并传承当时的伟业,耶稣会将上海的徐家汇设为江南传教区的中心。他们在此建造了许多西式的机构和建筑,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
徐光启无疑是一位拥有世界眼光的先行者。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他懂得“相资为用,互助以成”,以实现东西方文化上的互补。愿意正视异质文化,努力去理解并融会贯通,或许是这位先驱带给我们最鲜活的启示。
❹ 汉语拼音真的是老外利玛窦发明的吗
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 ISO 7098(中文 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 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❺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汉字,非常困难。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注音符号诞生了。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它是汉语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中国台湾省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地区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它的诞生使汉语的发展开始了新纪元。
❻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中国的汉字拼音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和英文的字母差不多?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参考资料:http://www.360doc.com/content/08/1117/18/16770_1945271.shtml
❼ 中国汉字是谁最先发明出来的
仓颉最先发明的。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相传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7)利玛窦发明了哪些中文名词扩展阅读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
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❽ 利玛窦有哪些中文著作,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http://ke..com/view/83745.htm
❾ 是谁最早将《几何原本》翻译成中文的
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根据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合译的,定名为《几何原本》,几何的中文名称就是由此而得来的。
该译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不过他们只翻译了前6卷,后9卷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在1857年译出。
(9)利玛窦发明了哪些中文名词扩展阅读:
一、在几何学上的影响和意义
在几何学发展的历史中,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这种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提出了几何学的“根据”和它的逻辑结构的问题。在他写的《几何原本》中,就是用逻辑的链子由此及彼的展开全部几何学,这项工作,前人未曾作到。
《几何原本》的诞生,标志着几何学已成为一个有着比较严密的理论系统和科学方法的学科。并且《几何原本》中的命题1.47,证明了在西方是欧几里得最先发现的勾股定理,从而说明了欧洲是西方最早发现勾股定理的大洲。
二、徐光启翻译中的重要贡献
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何原本》中译本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确定了研究图形的这一学科中文名称为“几何”,并确定了几何学中一些基本术语的译名。“几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时,取“geo”的音为“几何”。
而“几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用“几何”译“geometria”,音义兼顾,确是神来之笔。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术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中文译名,都是这个译本定下来的。这些译名一直流传到今天,且东渡日本等国,影响深远。
❿ 徐光启与利玛窦共同合译了哪些巨著
徐光启开始了另一项比《崇祯历书》的编写更重要的工作。这就是他和最早来中国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翻译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15卷中的前6卷,这是中国最早正式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著作,是通过通晓中文的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述而完成的。除《几何原本》外,他们还合译了《测量法义》、《泰西水法》,徐还写了《测量异同》和《勾股义》。毫无疑问,这种最初的翻译没有任何字典可以查找,它全凭两位译者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利玛窦为了翻译和西人学习汉语的方便,于1605年在北京出版了他写的《西字奇迹》一书,这是中国第一个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徐光启在当时已经看出,几何原理“举世无一人不当学,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