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论文
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环境的美学审视
1.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和再升华的过程。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下了创造者的审美感受,物化下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因此说,以美学指导思想规划和建设的校园环境必定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2.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客体具有多样性
校园建筑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将各门类艺术各自固有的审美特征不断渗透、交汇、同化,构筑成具有综合效果的美的校园建筑环境。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
同时,优秀的校园环境往往并不仅满足于对传统建筑园林追逐自然和诗情画意的领悟,其审美领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围。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社会美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最好的过渡带,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从大学校园审美构建的理论角度看,校园公共环境中蕴涵的美的形式主要是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校园环境与主体精神内化的关系
1.主体精神内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素质的最高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最高层面,就是主体所内含着的沉淀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精神,即文化素质。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它敏锐地折射着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有目的地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稳定地内化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心结构中的过程。
2.审美是主体精神内化的重要方式
审美活动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人的生理活动,从根本上讲,审美是主体的一种文化精神活动。“虽然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与心理之间展开的,也的确离不开‘刺激——反应’的生理过程,但在人接受刺激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都有文化因素的参与。” 尽管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承载文化精神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但在审美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美学家、艺术学家,在长期深刻地关注和思索之后,都用各自的语言阐释着同一个理解,那就是:审美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蕴涵在客体中的文化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人与环境沟通的桥梁,是人解读环境的语言。
三、校园环境美化的价值辨析
1.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在的需求
优秀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重要客体。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这一与环境沟通的特殊语言,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得以解读和体味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通过校园环境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自身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以其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使学生从这面“镜子”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潜移默化着心灵,构建完善着个性,健康稳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得以精心培育。
2.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是主体教育的重要环节
站在马克思主义</A>认识论的立场,从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从属的,而是大学教育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质和生活保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同时还应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环境育人的责任。
四、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营建,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精神,尤其是现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作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养成,这是通过大学校园环境美化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综合性课题。
Ⅱ 急需一篇关于物质变化与校园环境的论文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环境的美学审视
1.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和再升华的过程。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下了创造者的审美感受,物化下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因此说,以美学指导思想规划和建设的校园环境必定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2.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客体具有多样性
校园建筑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将各门类艺术各自固有的审美特征不断渗透、交汇、同化,构筑成具有综合效果的美的校园建筑环境。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
同时,优秀的校园环境往往并不仅满足于对传统建筑园林追逐自然和诗情画意的领悟,其审美领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围。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社会美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最好的过渡带,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从大学校园审美构建的理论角度看,校园公共环境中蕴涵的美的形式主要是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校园环境与主体精神内化的关系
1.主体精神内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素质的最高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最高层面,就是主体所内含着的沉淀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精神,即文化素质。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它敏锐地折射着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有目的地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稳定地内化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心结构中的过程。
2.审美是主体精神内化的重要方式
审美活动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人的生理活动,从根本上讲,审美是主体的一种文化精神活动。“虽然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与心理之间展开的,也的确离不开‘刺激——反应’的生理过程,但在人接受刺激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都有文化因素的参与。” 尽管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承载文化精神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但在审美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美学家、艺术学家,在长期深刻地关注和思索之后,都用各自的语言阐释着同一个理解,那就是:审美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蕴涵在客体中的文化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人与环境沟通的桥梁,是人解读环境的语言。
三、校园环境美化的价值辨析
1.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在的需求
优秀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重要客体。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这一与环境沟通的特殊语言,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得以解读和体味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通过校园环境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自身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以其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使学生从这面“镜子”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潜移默化着心灵,构建完善着个性,健康稳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得以精心培育。
2.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是主体教育的重要环节
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从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从属的,而是大学教育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质和生活保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同时还应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环境育人的责任。
四、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营建,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精神,尤其是现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作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养成,这是通过大学校园环境美化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综合性课题。
来自 大科学 团队
Ⅲ ★马克思主义★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
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
第一,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性活动的方向。
第二,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
第三,感性认识的结果必须借助于理性形式来描述,感性经验只有通过理论解释才能成为人类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
人的理性认识同样渗透着感性认识,具体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它将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包摄于自身。
第二,理性认识总以一定的语言、符号作为其物质手段。
现实意义: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以实践为基础。认识是来源于实践的,这是从劳动创造人类意识谈起的,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不能纸上谈兵、异想天开和信口开河,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或不真实地能动的反映,它总反映主体对客体的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主观感受,一切认识都能够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原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和性质,就是它的实践性。主张一切工作要从实践出发,一切理论也都来源于实践工作,理性认识要返回到实践中,是说真理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并且这是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这个形成真理。在中国特色中,就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Ⅳ 如何评价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价值辨析理论又名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是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 Louise Raths)。该理论产生于30年代新旧德育转变之间,当时赫尔巴特的权威灌输理论受到广泛批评,一些教育家提出要对概念进行多样化分析的方法来调动学生主动性,改变硬性灌输,但当时还主要是一种教学方法。到五六十年代,该理论吸纳了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的一些思想,并出现了质的转变,使这种单纯对概念诠释的教学方法演变为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理解和评价,以及提高评价分析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德育流派。
拉斯等人明确指出:对我们来说,“如何获得概念”比“获得怎样的概念”更重要。“我们强调的是评价而不是普通分享的价值观。许多研究者以人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为研究目标,而不是重视人们获得那种价值观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关心一个人怎么获得节俭的观念要比他(或她)是否有节俭这种价值观更重要。”因此它是一种使人经过一个明智的过程来获得相应价值的教学策略。
总体来说,价值澄清说是指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价值澄清理论在对道德教育问题上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是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 道德判断的阶段性,而前者似乎没有讨论这种阶段,更关注道德发展的连续性。所以上述判断不正确。
Ⅳ 求一篇关于校园环境规划的论文
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环境的美学审视 1.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和再升华的过程。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下了创造者的审美感受,物化下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因此说,以美学指导思想规划和建设的校园环境必定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2.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客体具有多样性 校园建筑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将各门类艺术各自固有的审美特征不断渗透、交汇、同化,构筑成具有综合效果的美的校园建筑环境。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 同时,优秀的校园环境往往并不仅满足于对传统建筑园林追逐自然和诗情画意的领悟,其审美领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围。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社会美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最好的过渡带,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从大学校园审美构建的理论角度看,校园公共环境中蕴涵的美的形式主要是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校园环境与主体精神内化的关系 1.主体精神内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素质的最高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最高层面,就是主体所内含着的沉淀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精神,即文化素质。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它敏锐地折射着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有目的地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稳定地内化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心结构中的过程。 2.审美是主体精神内化的重要方式 审美活动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人的生理活动,从根本上讲,审美是主体的一种文化精神活动。“虽然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与心理之间展开的,也的确离不开‘刺激——反应’的生理过程,但在人接受刺激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都有文化因素的参与。” 尽管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承载文化精神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但在审美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美学家、艺术学家,在长期深刻地关注和思索之后,都用各自的语言阐释着同一个理解,那就是:审美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蕴涵在客体中的文化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人与环境沟通的桥梁,是人解读环境的语言。 三、校园环境美化的价值辨析 1.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在的需求 优秀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重要客体。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这一与环境沟通的特殊语言,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得以解读和体味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通过校园环境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自身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以其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使学生从这面“镜子”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潜移默化着心灵,构建完善着个性,健康稳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得以精心培育。 2.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是主体教育的重要环节 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从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从属的,而是大学教育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质和生活保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同时还应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环境育人的责任。 四、结语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营建,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精神,尤其是现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作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养成,这是通过大学校园环境美化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综合性课题。
Ⅵ 判断: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研究此题答案是错误,请问为什么,谢谢
价值辨析理论又名价值澄清(Values Clarification)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是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斯( Louise Raths)。该理论产生于30年代新旧德育转变之间,当时赫尔巴特的权威灌输理论受到广泛批评,一些教育家提出要对概念进行多样化分析的方法来调动学生主动性,改变硬性灌输,但当时还主要是一种教学方法。到五六十年代,该理论吸纳了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的一些思想,并出现了质的转变,使这种单纯对概念诠释的教学方法演变为对道德价值观进行理解和评价,以及提高评价分析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德育流派。
拉斯等人明确指出:对我们来说,“如何获得概念”比“获得怎样的概念”更重要。“我们强调的是评价而不是普通分享的价值观。许多研究者以人们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为研究目标,而不是重视人们获得那种价值观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关心一个人怎么获得节俭的观念要比他(或她)是否有节俭这种价值观更重要。”因此它是一种使人经过一个明智的过程来获得相应价值的教学策略。
总体来说,价值澄清说是指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
由上所述,可以看到价值澄清理论在对道德教育问题上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是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 道德判断的阶段性,而前者似乎没有讨论这种阶段,更关注道德发展的连续性。所以上述判断不正确。
Ⅶ 校园环境论文
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环境的美化与建设,从理性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科学地分析和确定它的固有价值与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校园环境的美学审视
1.美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态
从美学角度分析,对环境美化的过程就是对环境中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各种美的潜在客体进行精神化再创造的过程,是对其文化价值进行再挖掘和再升华的过程。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下了创造者的审美感受,物化下了构思者的精神体验。因此说,以美学指导思想规划和建设的校园环境必定是技术和艺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
2.校园环境中的审美客体具有多样性
校园建筑园林环境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建筑园林会融多种艺术为一体,利用其独特的语言空间,将各门类艺术各自固有的审美特征不断渗透、交汇、同化,构筑成具有综合效果的美的校园建筑环境。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集中地创造出山水风景、建筑厅堂,为学生的休闲、学习提供清静、幽雅的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景物,运用适当的艺术手段含蓄地表现出大学的文化精神来,在抽象的艺术形式中注入具体的象征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赋予有限的形象以无限的意境。
同时,优秀的校园环境往往并不仅满足于对传统建筑园林追逐自然和诗情画意的领悟,其审美领域超出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范围。近年来,校园公共环境所具有的社会美的美学客体价值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日益显现,引导公众意识养成成为环境育人的新内容。校园公共环境,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环境最好的过渡带,成为检验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理想的试验区。校园公共环境的内容、形式日趋丰富,使其作为大学文化精神载体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日益增强。从大学校园审美构建的理论角度看,校园公共环境中蕴涵的美的形式主要是社会美,同时又兼容和扩延着科学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其它美的形式。它呈现出的是大学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校园环境与主体精神内化的关系
1.主体精神内化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是以主体为本位的教育。素质的最高层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最高层面,就是主体所内含着的沉淀于主体内在心理结构中的稳定的社会文化精神,即文化素质。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因主体及其所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它敏锐地折射着环境的变化和教育的影响,并且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有目的地将优秀的大学文化精神稳定地内化到学生这一主体的内心结构中的过程。
2.审美是主体精神内化的重要方式
审美活动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人的生理活动,从根本上讲,审美是主体的一种文化精神活动。“虽然审美活动是在物理与心理之间展开的,也的确离不开‘刺激——反应’的生理过程,但在人接受刺激与作出反应的过程中,都有文化因素的参与。” 尽管美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承载文化精神的客体也同样具有多样性,但在审美的本质问题上,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美学家、艺术学家,在长期深刻地关注和思索之后,都用各自的语言阐释着同一个理解,那就是:审美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与蕴涵在客体中的文化进行沟通的过程,是人与环境沟通的桥梁,是人解读环境的语言。
三、校园环境美化的价值辨析
1.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内在的需求
优秀的校园环境是承载大学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重要客体。它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使大学生通过审美这一与环境沟通的特殊语言,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得以解读和体味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文化气息,通过校园环境美的可感性、可愉悦性陶冶着自身的情操,加深着生命的体验,传递着大学文化精神的韵律。美的校园环境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以其强大的熏陶和同化力,使学生从这面“镜子”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潜移默化着心灵,构建完善着个性,健康稳定的思维模式、心理定势、生活哲学和处事方法得以精心培育。
2.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是主体教育的重要环节
站在马克思主义</A>认识论的立场,从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美化和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或从属的,而是大学教育诸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不仅要通过物质和生活保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好务,同时还应通过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实在在地担负起环境育人的责任。
四、结语
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营建,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文化精神,尤其是现代中国大学文化精神的嵌入,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价值,丰富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以审美作为切入点,促进大学生现代文化精神的养成,这是通过大学校园环境美化实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工作实际,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有待深入研究的综合性课题。
Ⅷ 辨析题:剩余价值是由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创造的.
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创造的,预付资本仅仅是给工人在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它本身不创造价值。因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结晶,因此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价值。
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
(8)价值辨析理论的创造者扩展阅读: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Ⅸ 辨析: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因为生产要素创造了价值
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内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容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地“好处”便是地租;假如你拿出来的是劳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就是工资;如果你拿出来的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钞票,那么给你带来的“好处”便是利润。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由于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和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