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速度是谁提出的
在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他首先面临的困难是概念上的,因为那时人们连速度的明确定义都没有.因此.对伽利略来说,必须首先建立描述运动所需的概念,诸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及加速度等,就是伽利略首先建立起来的.
2. 速度的概念最早由谁提出。
速度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是很早了,不一定是物理学家提出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事物的过程,不只是运动,如吃饭的速度,建设工程的速度,说话的速度,等等,因而在语言形成一段时间内就有了速度的概念了。起码在中国几千年前行军打仗就有了行军的速度。
3. 速度,速度,安兔兔谁发明的其用途是
安兔兔 属于超级兔子旗下的 是安卓版的超级兔子
创始人蔡旋北京千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蔡旋蔡旋,属兔,这也是为什么软件会叫超级兔子的原因。
4. 是谁发明出来坠落速度与物体大小体积无关
迦利略,以前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讲的就是这个事
5. 谁发现光有速度的
第一真正证明光是有速度的应该是丹麦王文学家罗默。
而认为光是有速度的,可能有很多人,包括很多哲学家。西方哲学中有一种思想,认为相互作用是不可能超距的,也就是不可能不需要时间的。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无论是光、还是磁场、万有引力场,它们的传播都不可能是超距作用的,必然都需要时间,具有速度。
光速是有限还是无限,到17世纪还有争议,笛卡尔认为是无限的,伽利略认为是有限的。
17世纪初,伽利略用测量声速的方法来测量光速,他让两个人各提一盏有遮光板的灯,并分别站在相距约1.6千米的地方,令第一个人先打开他的灯,同时开始计时;第二个人见到第一个人的灯亮时,立刻打开自己的灯;当第一个人看见第二个人的灯亮时,停止计时,这样测出光从第一个人到第二个人再返回所用的时间,再测出两地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光的速度。从原理上讲,伽利略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实验失败了。这是因为光速很大,1/7秒能绕地球一周多,靠当时的条件在地球上用通常测声速的方法测光速是难以实现的。于是,人们把测光速的场地移到太空。在伽利略去世后约30年,丹麦王文学家罗默在观察木星的卫星食中,于1676年指出光速是有限的。
木星是一个周期为12年的太阳行星,它有11个卫星——木星的月亮,其中4个最亮的可用合适的望远镜看到,它们绕木星旋转的轨道平面几乎重合于地球和木星绕太阳旋转的轨道面。因而木星的卫星每绕木星一周将在进入木星影处发生一次蚀。最接近于木星的卫星,其周期是42小时28分16秒(约为7/4天),它走过自己直径那样的距离约需3.5分钟,因而用望远镜可以观察到它刚发生蚀的瞬间,在这个系统里,木星的卫星蚀,一方面作为一个信号供地球上人来观察,同时,此卫星蚀的周期过程又是一个准确的时钟,如果地球相对于木星的距离不变,或者光速为无限大(信号由木星那里传到地球不需要时间),则每隔42小时28分16秒自然就看到该卫星的蚀一次。但是,众所周知,光速不是无限大,并且地球每时都在改变着它与木星的距离,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木星的卫星相邻蚀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变化的。显然这个变化与地球相对于木星的距离的变化和光速的大小有关。
罗默从他的测量得出,光走过与地球轨道半径等长的距离所需的时间约为11分钟。在罗默的时代只知道地球轨道半径的近似值,当取此半径为149.7×106千米时,算得光速c=215000千米/秒。
在地球上较短的距离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光速是19世纪中叶的事了。1849年德国物理学家菲索用“齿轮法”测出光速。菲索当时测得空气中的光速:c=315300千米/秒。1851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用旋转镜法测得空气中的光速:c=298×108米/秒。傅科还第一次测出了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2.23×108米/秒,相当空气中光速的四分之三。
1924—1927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孙综合菲索和傅科测光速方法的优点,用旋转棱镜法,在美国海拔5500米、相距35千米的威尔孙山和圣安东尼奥山进行实验,精确地测得光速:c=299796±4千米/秒。非常接近197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的光速值c=299792.458±0.001千米/秒。
6. 谁知道关于发明的知识速度
这玩意主要灵感~~
没有灵感,没有想象力,没有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较广的知识面,没有大笔的银子就不要搞这行。。。
发明的定义也可以这么说~~ 天赋+金钱
7. 光速是谁发现的 人和光的正确速度!
伽利略和罗麦
光速 = 299 792 458 m / s
8. 速度:火星文是谁发明的
大家知道,计算机的信息存储与传递全部是通过二进制进行的,英文字母数量较少,所以只需8位二进制数即可全部表示出来;汉字数量巨大,所以就要用16位二进制数表示,表示方式的特殊,也造成了一个问题。16位二进制数共有65536种组合,而现代汉语的汉字总量并没有那么多,为了补齐空缺,制定标准的部门就用汉字的字根重新加以组合,造出了许多不是字的字,一些人觉得好玩,连它们也一块使用,火星文便诞生了。
9. 电视是谁发明的速度…
电视机的发展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 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电视 1880年,法国人莱布朗克提出使一个镜面在两个不同轴线上以不同速度振动,形成往返直线扫描,从而对图像进行分解和再现。 1883年,德国人尼普科夫提出了圆盘扫描法; 1897年,德国的布劳恩发明阴极射线管以显示快速变化的电信号; 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 电子管电视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 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电视机中的画面 1925年,苏格兰的贝尔德公开展示了他制造的一台机器,成功地传送了人的面部活动,分辨率为30线,重复频率为每秒5帧。从此,电视开始了它神奇的发展历程。 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 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1935年,贝尔德与德国公司合作,成立了第一家电视台,每周播放三次节目。1936年;英国播送当时全世界最清晰的公共电视节目; 1939年,美国播出固定的电视节目。人们的生活从此与电视产生了深刻而复杂的联系。1938年,德国人弗莱彻西格提出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设想;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束彩色显像管;1957年研制出全玻璃壳彩显管;1964年研制出全玻壳矩形显像管;1969年研制出黑底显像管使亮度提高了一倍;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成一枪三束彩显管;1972年,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至此,彩色电视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电视机技术发展趋势将会出现以下十大特点: 1.两极化。一是微型化。液晶显像屏幕的微型机屏幕尺寸3.8厘米至3.9厘米,由阴极射线管显像的微型机屏幕尺寸在14厘米以下。二是大型化。如壁挂式薄型平板电视机,阴极射线显像大屏幕电视机和投影式大屏幕电视机等。 2.装饰化。电视机将以其精美的造型和装潢成为房间布置中漂亮的装饰品,并可替代壁画或镜柜等物。 3.数字化。出现用数字集成电路将模拟量变换为离散数字量的电视机。 4.系列化。是设计工作中强化质量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和便于售后服务的技术手段。 5.高清晰度化。原电视机屏幕的625根扫描线将增加到1250根,画面质量可提高100%。 6.立体声化。电视机具有双声道音响效果,音质可与激光唱片相媲美。 7.多频道化。可接收10个以上甚至上百个的电视台节目。 8.卫星化。通过户外特殊装置的天线,可接收卫星传送的数个、数十个,甚至全球的电视台节目。 9.日视化。经过对滤色器、显视屏改进后的电视机,即使在白天或阳光下,仍能收看到很明亮的电视图像。 1 ... 展开全部>
10. 谁发明的重力加速度
首惠更斯先楼主,重力加速度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的,它不能发明回ok?!~只能被答发现啦~~
重力加速度是惠更斯发现的啦~~最早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是伽利略。约在1590年,他利用倾角为θ的斜面将g的测定改为测定微小加速度a=gsinθ,如图1。1784年,G·阿特武德将质量同为M的重物用绳连接后,挂在光滑的轻质滑轮上,再在另一个重物上附加一重量小得多的重物m,如图2,使其产生一微小加速度a=mg/(2M+m),测得a后,即可算出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