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什么关于毕A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
北宋庆历年间,毕A为书肆刻工,用新的活字印刷方法,使印刷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几十倍。他的师弟们大为惊奇,纷纷向师兄取经。
毕A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发明介绍给师弟们。他先将细腻的胶泥制成小型方块,一个个刻上凸面反手字,用火烧硬,按照韵母分别放在木格子里。然后在一块铁板上铺上黏合剂,如松香、蜡和纸灰,按照字句段落将一个个字印依次排放,再在四周围上铁框,用火加热。
待黏合剂稍微冷却时,用平板把版面压平,完全冷却后就可以印了。印完后,毕A把印版用火一烘,黏合剂熔化,拆下一个个活字,留着下次排版再用。
师弟们禁不住啧啧赞叹。一位小师弟说:“《大藏经》5000多卷,雕了13万块木板,一间屋子都装不下,花了多少年心血!如果用师兄的办法,几个月就能完成。师兄,你是怎么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的?”
“是我的两个儿子教我的!”毕A说。
“你儿子?怎么可能呢?他们只会‘过家家’。”
“你说对了!就靠这‘过家家’。”毕A笑着说,“去年清明前,我带着妻儿回乡祭祖。有一天,两个儿子玩过家家,用泥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我的眼前忽然一亮,当时我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吗?哈哈!这不是儿子教我的吗?”
师兄弟们听了,也哈哈大笑起来。“但是这过家家,谁家孩子都玩过,师兄们都看过,为什么偏偏只有你发明了活字印刷呢?”还是那位小师弟问道。好一会,师傅开了口:“在你们师兄弟中,毕A昀有心。他早就在琢磨提高工效的新方法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哦——”师兄弟们茅塞顿开。其实在毕A发明活字印刷术前,雕版印刷被广泛运用。
B.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在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传统的雕版印刷术一直占领着印刷市场的主导地位。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隋朝。先是把木板刨平,然后在木板涂一层浆糊,再把写好的确文稿翻贴在版面上,刻字工人把字一个个刻出来。待到印刷时,将油墨涂在制好的文字版上,再盖上白纸,用刷子轻轻刷平,文字就印在纸上了。雕版印刷比手工抄写方便很多,对我国早期的文化传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雕版印刷的不足越来越明显了,不仅笨拙费力,又浪费材料,每一版只能用一次,而且存放不便,如遇错别字又极不易更改。据史料记载,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一部《大藏经》的印刻,立时12年,雕版达13万块之多,可见工作之繁琐。
毕异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印刷工作的人员,更是越发感到雕版印刷的弊病急需改进。他认真总结前人和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反复琢磨,试图找到更先进的方法,但却一直未能有所突破。直到有一天,他看见一群小孩子在他家门口玩捏泥巴,才豁然开朗。孩子们用泥巴捏出了各种动物、树木、房子、椅子等东西,然后,就把这些东西随心所欲地进行排列,编出不同的故事来。毕舁看着看着,灵光一现,心想:如果用泥巴捏成一个个的字,然后再排列成句子,不就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效率了吗?
想到这一方法后,毕舁立刻着手实践起来。他经过不断实验,反复摸索,最后还是决定用泥巴,不同的是,他在泥巴里面加入了一些胶水。这样,即容易刻又刻不坏。他先把泥巴切成小方块,在上面刻上字,烧硬,冷却,再将刻好的单字按韵排好。以便查找。印刷时,按文章找出活字,将其排列在铁板上,四周用铁框固定。除此,他还在铁板上预先铺一层纸灰、松脂和蜡混合成的黏合剂。然后,把活字版放在火上烤,黏合剂熔化时,就用平板将单字牢牢地压平,等冷却后,每一块活字版就成了一个坚固的整体。接下来,只要在版上刷上油墨,敷上纸,轻轻一压就可以了。等印完后,再用火将铁板烤热,黏合剂熔化后,就可以将活字取出来,保存,以备下次使用。为了提高效率,毕舁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排字。交替使用,使印刷速度大为提高。
毕舁发明的这种胶泥活字印刷术概括起来有五大步骤,即制作活字、排版、印刷、拆版和活字归韵,比起雕版印刷,这种方法制版迅速,印刷质量高,而且可以重复使用,节约了材料又缩短了印刷周期,堪称印刷史上划时代的突破。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印刷史上的伟大创举,为全世界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C. 华升发明印刷术的故事
毕升(?-1051)北宋布衣,淮南路蕲州蕲水县直河乡,即今湖北省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活字印刷术。其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毕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是我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在此之前,只有摹印、拓印和雕板印刷,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又不易更正。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方法既简单灵活,又方便轻巧。其制作程序为: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统一的单字,用火烧硬,使其成为胶泥活字,然后把它们分类放在木格里,一般常用字备用几个至几十个,以备排版之需。排版时,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一个个从备用的木格里拣出来,排进框内,排满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烤。等药剂稍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待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时,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敷上纸,加上一定压力,就行了。印完后,再用火把药剂烤化,轻轻一抖,胶泥活字便从铁板上脱落下来,下次又可再用。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为我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毕升创造发明的胶泥活字,是我国印刷术发展中的一个根本性的改革,是对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伟大贡献。
毕升的胶泥活字首先传到朝鲜,称为“陶活字”。后来又由朝鲜传到日本、越南、菲律宾。十五世纪,活字板传到欧洲。公元1456年,德国的戈登堡用活字印《戈登堡圣经》,这是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品,比中国的活字印刷史晚四百年。活字印刷术经过德国而声速传到其他的十多个国家,促使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的莫斯科,十九世纪传入澳洲。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毕升于1051年(宋仁宗皇 右三年)逝世,与其妻李妙音合葬于今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睡狮山之阳。1052年(宋仁宗皇右四年)二月初七日,其子毕嘉、毕文、毕成、毕荣,其孙文显、文斌、文忠为之立碑。
1990年毕升墓碑在英山盘地五桂村家坳发现,墓地西3公里处为毕家铺,南一公里处的肖家大屋传为原毕宰相府,东十五公里处有宰相毕翰儒墓。经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博物馆筹委会、湖北省文管会等单位委托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等28名专家者鉴定,确认无疑。
D. 活字印刷术是怎么发明的
国家图书馆是中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这里古籍浩如烟海,许多孤本及绝版书往往可以在这里找到。前些年,国家图书馆中发现了一些古籍,这些古书不是用雕版印制的,而是用普通铅字排版方法印制的,只不过经过鉴定这些字用的不是铅字,而是用泥做成的单字模,经过排版组合而成。这一发现使专家们立即想起了宋朝学者沈括《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宋朝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于是专家们得出结论:这些活版印刷的古书证明了沈括记载的真实性。这样一来,中国早在千年前就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不仅有了史料的记载,更有了实物的证明。
沈括在他的书中比较详实地记下了活版印刷的情况。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1世纪中叶),有一位叫作毕昇的平民发明了活版印刷。这种方法比起雕版印刷来,既经济,又方便,更缩短了出书时间,它开创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使用的铅字排版印刷的先河。毕昇看到每印一部书都要刻成百上千的大版,常常要用好多年才能雕刻好,而书印完了,版也就没用了。他想到,如果把这些版分解开,使其成为许多块小版,每块版上只有一个字,要排什么句子,只要将这些字版组合在一起,不是既方便又省事吗!更何况印完书以后把版拆开,拆下来的字版下次还可以再用!于是他试制了许多木质活字。但是他发现用木头做的活字版,由于它们的木纹疏密不同,沾水后有伸缩性,排出版来高低不平,此外还容易沾上药物很不好清除,使用起来不够理想。
于是他又开始寻找别的材料,他找到了胶泥。毕昇用胶泥刻字,泥质又细又软,很好刻。刻完了,用火一烧,字模就变硬了。这真是个好办法!毕昇刻了许多单字,做成不少单字印模。他又准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放着松香、蜡、纸灰,铁板四周围着铁框,铁框里密密地摆满字印模,满一铁框就是一板,拿到火上加热,药熔化后,用平板把字压平。为了提高效率,他用两块铁板,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这块板印完,第二板又准备好了。这样交替使用,印得很快。每一个单字,毕昇都刻了好几个印模,常用字就更多一些,以备一板里有重复字时用。至于没有事先刻好的生僻字,就临时写刻,马上烧好了用。这种方法印几本书当然显不出简便,但印得越多优越性就越显著,要是印成百上千册,那就是雕版无法比拟的简便了。
到了元代,农学家王祯也创制成功木活字,他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用简单的机械增加排字效率。他在《农书》中详细地说明了他的印刷方法和经验。王桢造的木活字共有3万多个,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他用这套木活字排印自己编纂的《大德旌德县志》一书,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印出了100部。到了明清时期,木活字就普遍流行起来。清朝乾隆年间,政府曾使人刻成大小枣木活字253500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00多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书。清朝还有一部书《古今图书集成》,是用铜活字印制的,当时金属活字已经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
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成为推进欧洲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因为在这以前的欧洲,都是靠人手抄书的。这种情况极大地限制了知识的普及,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印刷术的传入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当时欧洲使用的是雕版印刷术。后来,15世纪欧洲也出现了一位如同中国北宋时期毕昇一样的人物,这个人的名字叫科斯特。
科斯特是荷兰北部哈拉姆城一个小旅店的老板。他是个很善于动脑的人,为人也仁慈,小孩子们都喜欢他。有一次,科斯特带着一群孩子去森林玩,为了讨孩子们喜欢,他在一些小块木头上面刻字,然后从口袋里找出一点纸来,给每个小孩印一张。回来时,他触发了灵感,产生了如同毕昇发明活字版一样的想法。他想:为什么不可以用活字体呢?把一面字排好,印刷起来,然后再排一面,这样可以连续做下去。当时那些刻字工人想用他们刻出的雕版来超过那些抄写经典的僧侣们,但他们要费很多工夫才能刻出一面来,这太费时间了!而且用完以后就不能再用了,只好烧掉。这么慢的速度,而且每面都要重新刻,要是用能随意移动的字体多好!
沿着这个思路他继续想下去:如果能把每个字体用木头分开刻得平整又清楚,大大小小的成排成列,这是可以办到的。但还可以更简化一点儿,用硬一点的金属熔化后铸成模型。把字母刻在钢头上,然后打在较软的金属铸成的模型上,这样就可以制成一个活字了。每打一次就是一个模型,每一个钢头就可以打出许多活字模来。科斯特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造出了许多活字,他用钢头刻字母,然后铸出活字,排成一段段文章,合并成一面。就这样他印出了一页页的书。
科斯特成功了,他印出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刷的书。这个日期现在已经说不太准确了,有人说是1420年,也有人说是1428年,还有人说是1440年。不管怎样,活字印刷总算在欧洲出现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关于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另外一种说法是德国的约翰·古腾堡。传说,欧洲在15世纪以前是没有扑克的。15世纪时,到中国旅行的欧洲人把中国的骨牌游戏带回了欧洲。当时骨牌在欧洲风靡一时,而制造骨牌也成为重要产业。欧洲制的骨牌,最初完全是用手工制做的,雕刻之后,涂上颜色。后来知道用印刷的方法,先把模样刻在薄金属板上,然后用有颜色的墨水印在纸片上。再以后便用木板代替金属板,工作效率更高了。据说古腾堡有一天晚饭后和他的妻子玩骨牌。他手中摸着骨牌,心中想:这牌我也会做!第二天他照骨牌的样子刻了块木片,再用墨水印出骨牌来。同时,他把妻子的名字也用同样的方法印出来,这使他妻子喜出望外。
有了这小小的成功,古腾堡进而刻印较复杂的东西。他又印了些圣像,挂在店门口,惹得行人纷纷争购,这给他带来了意外的收入。他更热心于印刷的研究,获得修道院的允许后,他刊印了《贫者的圣书》。
在实践中他逐渐体会到,在一块木板上刻上字,比起用独立的字模拼版来要困难得多。于是他开始用木头刻字模,然后创造出排列用的字框,活字印刷终于获得了成功,这时是1445年,古腾堡觉得喜出望外。
古腾堡最初印刷的只有《圣经》,都是拉丁文的,不适用于更广泛的地域,后来才开始翻印各国文字的《圣经》,《圣经》才进入一般民众的家庭。
从印刷术发明到现在,成百上千年过去了,发明者的许多事迹已经湮没无闻,发明权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使我们难以准确地考证事实的每一个细节,然而,印刷术对人类文明和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作用是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的。尽管今天电脑排版和胶版印刷已经十分普及,我们却无法忘记我们的祖先为了这一切所作的艰苦努力。
知识点
王祯与《农书》
王祯,字伯善,元代农学家,东平人(今山东省东平县)。关于他生平的史料记载极缺乏,仅知他曾任旌德县(今安徽境内)和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在任职期间,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组织修筑水利工程,劝课农桑。也注意考察农业生产技术,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知识。在旌德县尹任中,综合整理平日笔录,写作《农书》,在永丰县尹任内完成,时间约在元皇庆二年(1313)。
《农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它上续《齐民要术》,总结前人的经验,补充了大量实地考察的结果。全书37集,136000字。基本内容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谱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农业史与主要农耕技术;第二部分叙述各种粮食、蔬菜、瓜果与林木作物的栽培与管理;第三部分绘制各种农具与农业机械图281幅,并加以说明。《农书》是第一部兼论南北,力图从全国范围内对农业作系统性介绍,并把南北农业技术以及农具的异同和功能进行分析比较的农业科学著作。
E. 古代发明家的小故事
古代发明家的小故事。1、毕升——活字印刷术。
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
2、蔡伦——造纸术。
蔡伦(?-121 )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
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3、沈括——(宋朝)发现用细丝系在磁针的中央(指南针)。
沈括(1031—1095) ,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4、张衡——(78-139)浑天仪、地动仪。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5、诸葛亮——(三国)馒头、木牛流马、孔明灯。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F. 活字印刷术的故事
活字印刷术是一种古代印刷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下面让小编给大家讲一讲活字印刷术发明的故事吧。
活字印刷术发明
被誉为“文明之母”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的印刷术分为雕板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类。雕板印刷术先行出现,在公元前,中国已懂得印章捺印的方法,后来又会拓印碑石,至隋遂发明雕版印刷之技术。雕版印刷盛行于唐而完善于宋。直至本世纪初期,雕板印刷一直是中国文献和图籍的主要印刷方式。在这1000多年的历程中,雕板印刷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雕板的材料除了木板外,又有石板、铜板;印刷除单色外,又有彩色套印;印刷品则从初期的单页图文、小型书籍,进而发展到大型类书的印制。五代时期刻印《九经》等儒家典籍130册,花费时间22年。宋代刻印《大藏经》历时12年,刻板13万块。明清时期集佛、道二教典籍所刻印的《道藏》、《续道藏》亦是工程浩大的雕板印刷壮举。
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事业,从唐代推广应用,到宋代得到普遍发展,大大地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学术传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雕版印刷术比起以前的手写传抄手段不知要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对于书籍的生产和知识的传播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革命。但是,雕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有了错字难以更正,如果刻一部大书,要花费很多时间和木材,不仅费用浩大,而且储存版片要占用很多地方,管理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在雕版的基础上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则可以解决这些矛盾,进一步提高印书效率。
活字印刷术就是预先制成单个活字,然后按照付印的稿件,捡出所需要的字,排成一版而施行印刷的方法。采用活字印刷,一书印完之后,版可折散,单字仍可再用来排其它的书版这个方法直到现在也是世界上生产书籍、报纸、杂志的方法之一。
活字印刷术在今天已经发展到高度机械化的地步,是现代文化的一根主要支柱。欧美国家的某些学者一般地都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说成是十五世纪中叶(1440-1450年)德国人谷腾堡的贡献,并且把活字印刷术和印刷术等同起来,因此得出谷腾堡是"印刷术的发明者"的结论,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首先,书籍印刷不能仅限于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也是一种主要的方法。活字印刷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出现的。而中国人民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已经是颠扑不破的事实。所以谷腾堡不是"印刷术的发明人"是毫无疑问的。其次,活字印刷术尽管对于欧洲人来说有更重大的意义,尽管谷腾堡是欧洲第一个应用这个方法的人,但是,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而且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地传到世界各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谷腾堡(或者是别的人)是在这个影响之下,才创制出拉丁文字的活字印刷术的。
活字印刷术是在十一世纪中期,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天才工人毕升所发明的毕升发明的活字,是先用木、后以泥为原料制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它比谷腾堡应用的活字早四百多年。活字印刷技术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活字制作材料的选用及其制作的工艺方法。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曾经用粘土、木材、铜、锡、铅等原料进行过多种试验,都获得了成功。毕升即首先成功地制作出以胶泥为原料的活字。中国古代的活字,以制作材料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非金属活字,如泥、木、磁所制成的活字。第二是金属活字,如: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等
早在宋代毕升时期,已有人试验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遇水膨胀,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然此后不久,木活字印刷研制成功并得以发展和推广,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木活字本和维吾尔文木活字的出土为此提供了实物证据。元代农学家王祯制作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获得成功,并于大德年间用木活字印刷了《旌德县志》,但是也已经失传。明代之后,木活字印刷逐渐发展起来。
据文献记载,毕升首先采用胶泥制成一个个的单字,再用火烧坚硬后成为活字,用这批活字试制印刷书籍获得了成功。公元十一世纪的四十年代,中国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关于这项发明,在宋代科学家沉括着《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门里作了如下记载: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后世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一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之。"
泥活字印刷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发明。据《梦溪笔谈》所载,毕升泥活字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直接在泥坯上刻字,而不必先写在纸上反贴后再进行镌刻;二是泥字厚度薄如钱唇,这与现存翟氏泥活字实物及有关文献记载的木活字在外形上有较大差别;三是将活字排放在盛有松香、蜂蜡、纸灰等物的铁范中,然后将铁范放在平火上烘烤,使松香、蜂蜡、纸灰制成的粘合剂熔化,将泥活字粘牢在铁板上。
对上述的特点分析可知:其一,就印刷技艺而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刊刻出已经反贴上版的字,最为简单,是一个刻工所应具备的起码条件。若能在雕版或活字坯上直接写出反体字,则功力已非同一般。若能直接用刀在雕版或活字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来,则必须谙熟书、刻两种技艺。毕升可以直接操刀在泥坯上刻出反体阳文字,当为一个印刷技巧十分谙熟的高手。其二,干燥的泥坯,性脆易崩,无论刻刀多幺锋利,一下刀则泥粉四溅,字体边缘崩损得十分厉害,这种边缘呈锯齿状的字迹经烧制后,若作为一种篆刻艺术品欣赏也许颇有特色,但若将这种边缘残缺、笔划呈锯齿状的字印刷成书,则很难被读者接受。实验证明,当泥坯湿度在30%左右时,下刀不粘不涩,十分易于刻出笔画边缘整齐的字。所以,毕升直接刊刻的是具有一定的湿度的泥字坯。其三,无论是湿泥还是干泥,在刊刻中都不能用印床等固定,否则泥坯或者变形或者破碎,只能放在桌面或平台上进行刊刻。为了使字坯保持稳定并便于刊刻,字坯外形当以扁平状为妥。文献中描述毕升泥活字"薄如钱唇",是对泥坯外形十分形象的描述。"钱唇"是指钱币平面上内缘较厚的那一部分,宽度约在4毫米左右。如此厚度的泥坯,刻制便利、干燥迅速、烧制时受热也易均匀。其四,用松香、蜂蜡、纸灰的共熔物作为粘合剂,将泥活字固定在铁范中用于印刷,似为毕升首创。这种方法与后世王祯用界行及木销固定木活字的方法大不相同。其原因估计是,毕升泥活字呈扁平状,无法用界行、木销等挤压固定,采用粘合固定是最简便也是最实用的方法。
此后,西夏政权采用泥活字印刷佛经,并有实物流传至今;元代时有人继续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可惜没有实物留传,元时期的泥活字印刷书籍,已无从查考了;清代时,李瑶和翟金生两人分别采用毕升方法自制泥活字印书获得成功,而且已留传至今
元初,科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改进行了活字印刷术。把每行字夹住,排满后再用木屑塞紧,省去了毕升固定和取下字印之不便。为了减轻排字工人来回寻找单字的劳动,提高排字效率,王帧还匠心独运地发明了一种“转轮排字盘”。他把木活字按韵编号排列在两架木制的大转盘里,一架用来放选出的可用字,另一架放普通常用的字。排字工人只要坐着推动转盘,“左右俱可推转摘字”。
在中国古代活字印刷中,除泥活字、木活字外,还有锡、铜、铅等金属活字以及瓷活字,但大量应用的是木活字。1773年,清政府组织刻成253500余枚枣木活字,先后印行《武英殿聚珍板丛书》138种,共2300多卷,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活字印刷活动。
活字印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有其它一些优点。如发现错字可随时更换,不必像雕版那样要从头开始,也不会产生雕版的虫蛀、变形及保管困难的问题。只要有了一套活字,便什幺书都可印,大大节省了写刻雕版的费用,又缩短了出书时间。这种既经济又简便的印刷方法,是毕升在世界印刷史上树立的一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碑。
活字印刷为印刷术之一大革命。中国之雕版印刷术在发明后不久,即传至日本,后来又在十二世纪传入埃及。欧洲大约在十四世纪才有木版印刷的图像,现行之木版水印画依然采用雕版印刷之方法。活字印刷术则在大约十四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复由中亚传至小亚细亚与埃及,并影响于欧洲。欧洲最早用铅、锑、锡合金所制之活版印刷,乃1450年德人古腾堡(J.G.Gutenberg)所创,距毕升之发明已四百余年了。可以说,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对世界进步的一大贡献。
有了活字印刷术,整个世界的文化、教育、沟通等等都发生变化了,就中国而言,中国突然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印刷的书籍比起前代成倍的增长,图书的普及带动了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
G. 印刷术的故事
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
,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
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
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
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
索。
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
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
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
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
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时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
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的刻东西的印
章。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
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
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
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
。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
,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
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
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
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
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
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
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1965年在浙江温州发现崇宁年间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残本,字体大小不一,有个别字被横置,显然是活字本。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
和在敦煌发现1300年的几百枚全套维吾尔文字母活字。1928年中国考古队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带汉字的维吾尔文活字印本。
1322年,浙江奉化县尹马称德,用十万木活字,排印《大学衍义》。
1490年,江苏无锡印书家华隧,用铜活字排印书籍千余卷。
1574年,铜活字排印《太平御览》1000卷。
明代用木活字排印的印刷物包括《壁水群英待问会元》、《四友斋丛说》、《晏子春秋》、《小字录》、《栾城集》等。
明代铜活字本包括《宋诸臣奏议》、《渭南文集》、《石湖居士集》、《曹子建集》、《蔡中郎文集》、《吴中水利通志》、《唐人集》、《
玉台新咏》等。
1725年,内府制造25万枚铜活字,排印64套《古今图书集成》,共32万余卷。
1733年雍正诏令制木刻活字。二十五万余木刻活字,在一年内全部完成,排印2300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现存清代活字刊本还有〈常州府志》、《近台记闻》、《无锡县志》、《精订纲鉴二十一史通俗衍义》、《红楼梦》、《万历野获篇》、《续
资治通鉴长篇》、《学海类篇》、《南疆译史勘本》、《仙屏书屋初集》、《音学五书》、《琳琅秘室丛书》等。
H. 谁在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升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关于活字印刷的记载首见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公元1041~1048年,平民出身的毕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毕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事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I. 关于历史发明的小故事
历史小故事:中国四大发明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和火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除造纸为东汉蔡伦发明外,其余三样发明都是在宋代出现的。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而蔡伦只是一位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并且大规模投入商业使用。造纸术对知识的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不少影响。
活字印刷术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有个工匠叫毕升,他觉得雕版印刷很费事,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最早开始于隋唐的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而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则是用细质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这种改进之后的印刷术叫做活板印刷术。
指南针
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宋代发明的指南针是利用磁石吸铁时磁极原理造出来的。磁石吸铁是因为每块磁石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正极,另一头叫负极。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地球的北极是负磁极,地球南极为正磁极。也正是因为地磁极和地理两极不完全重合,所以出现了地磁偏角现象。
宋朝(960年-1279年)的沈括在其1088年著述《梦溪笔谈》中是第一位准确地描述地磁偏角(即磁北与正北间的差异)和利用磁化的绣花针做成的指南针的人。
1123年宋朝派遣使臣取海路出使朝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用水浮指南针导航:“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观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火药
四大发明中的火药除了可制作烟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种炸药,被运用到战争上成为军事用途。据载起源于唐朝甚至秦朝。宋朝时期970年,有个叫冯继升的人,发明了用火药制成的具有一定杀伤力的单兵火器(火铳),以及连发式火器(连铳),进献给宋太祖。后来宋兵将这种火器装上火药点燃,再用弓箭射向敌营,用于弥补当时宋人战斗力不及敌人的劣势。(原野)
J. 中国名人发明创造的故事,简略一点的
1、鲁班发明刨子的故事
鲁班是个木匠,整天和木头打交道。他的技术很高,特别善于用斧头,能几下子就把木料砍成需要的样子。但是,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鲁班却办不到,特别是碰到木纹粗和疤节多的木料时,就更难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白天琢磨,夜里想,他先是做了一把薄的斧头,磨得很快,砍起来比以前是好多了,可还是不理想。
于是,鲁班又磨了一把小小的薄薄的斧头,上面盖了块铁片,只让斧头露出一条窄刃。这回,鲁班不砍了。他用这窄刃在木料上推。一推,木料推下来薄薄一层木片。推了十几次,木料的表面又平整又光滑,比过去用斧子砍可强多了。
可这东西拿在手里推时既卡手又使不上劲。鲁班又做了一个木座,把它装在里面。刨子,就这样诞生了。
2、鲁班发明墨斗的故事
鲁班创造了木匠划线用的墨斗,那是他看到母亲裁衣服时,用一个粉袋划,受到启发的结果。
墨斗刚做好时,鲁班每次弹线,都得请母亲帮忙,捏住墨线的一头。有时,母亲正在做衣服或煮饭,也不得不放下,赶来帮忙。
有一天,鲁班母亲对他说:“你做个小勺子,不就可以代替我捏着墨线了吗?”鲁班一听,对呀!他很快做成了一个。从此,一个人就可以弹墨线了。直到现在,木工师傅们还把这个小勾子叫“班母”。
3、蔡伦造纸的故事
改进造纸术时的蔡伦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粘乎乎的东西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 ,蔡伦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皇帝,得到皇帝的赞赏,便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朝廷各官署、全国各地都视作奇迹。
九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由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行的新造纸方法是蔡伦发明的,人们便把这种纸都称为“蔡侯纸”。
蔡伦的造纸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西欧向整个世界传播,为世界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4、戴梓发明连珠铳的故事
戴梓发明了一种名叫“连珠火铳”的武器,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但是戴梓并没有将“连珠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
5、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故事
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如今的木板水印画仍用此法,统称为“雕版印刷术”。
毕升初为印刷铺工人,专事手工印刷。他在印刷实践中,深知雕版印刷的艰难,认真总结前人的经验,发明活字印刷术。其方法,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具体记载。
从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传遍全世界。全世界人民称毕升是印刷史上的伟大革命家。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发明活字版的经过,除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的记载外,还找不到第二个文献资料。
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一点都没有交代。所谓布衣,从字面理解就是没有作过官的普通老百姓。关于毕升的职业,以前曾有人作过各种推猜,但最为可靠的说法,毕升应当是一个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
因为只有熟悉或精通雕版技术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活字版的发明者。由于毕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不但要用较长时间,而且加大了印刷的成本。
如果改用活字版,只需要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一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则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