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汉服什么时候发明

汉服什么时候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06 20:53:09

❶ 汉服出现在哪个朝代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服饰。我们作为中国主要民族的汉族,汉语自然是我们的语言,那我们的传统服饰应该是什么?西装、中山装、旗袍、晚礼服自然都不是传统服饰,说起来汉族的传统服饰应该是汉服。那么汉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发展到大都是大襟窄袖,男子的腰间会有腰封,而女子以丝带系扎。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自然,服饰变得宽大飘逸。而到了唐代的时候,此时的丝绸已经非常的发达,而唐朝的服饰也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其实已经开始出现齐胸的襦裙,外面的上衫也开始变的薄透,甚至有一些短的袖子。

汉服在不同时期,也是不停在调整变化的。

❷ 汉服最先被谁发明

黄帝 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❸ 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少部分资料以自己的记忆回答,大部分资料来源网络汉服吧词条。

民国,一些小范围的汉服复兴渐露锋芒:近代汉服第一人章太炎爱穿一件前胸绣一“汉”字的交领衣,

夏震武束发深衣、钱玄同着玄端办公、张大千宽袍大袖游历欧洲;1914年颁定民国礼制七种,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门合影、袁世凯祭天等照片,都可佐证汉服在民国时期的影响。

2003年的11月22日,一个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穿汉服走在郑州的街头,王乐天身着汉服行走在郑州市区。但当他路过一家商场时,却听到门口的迎宾小姐冲里边的人大喊:“快来看呀,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经过步行街的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也哄笑着说“八格牙路”。

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走在郑州最繁华的街道上。这一行,愈加坚定了他推广汉服的决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响他人。

很快,网络上出现了很多王乐天身着汉服的照片,那天风很大,

他的头发有些乱,但飘逸得充满汉韵古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张从兴偶然看到了这些照片,并据此写成了一篇报道,这篇文章也成为第一篇报道汉服的文章,并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王乐天的举动因此广为流传,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响应,并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复兴的浪潮。

初始口号愿景:汉服复兴,衣礼偕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现用口号愿景:汉服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参与汉服运动常用的论坛有

汉网论坛

网络汉服吧是网络民族文化目录下的众贴吧之一,汇聚了全国各地的汉文化复兴者。首任大吧主——溪山琴况。

2

❹ “汉服”一词,最早源于何时

“汉服”,是从深衣发展演化而来。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故而中国享有“衣冠古国”的美誉。“汉服”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其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曰:“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特别是以《周礼》、《仪礼》、《礼记》为基础的儒教礼典,因为汉朝的礼仪制度由汉高祖的太常叔孙通依据周礼所制定。“汉族”的形成,直接与周朝、汉朝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叫“胡服”,汉人传统服饰也就有了相对应的名称“汉服”。
所以,后来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对汉人传统服饰的称呼,进而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执政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国服,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人国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这里的“晋之遗制”和“汉服”都属于儒教的周礼服制。总之,“深衣”是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汉服”则是从汉朝开始才有的名称。

❺ 汉服的起源及发展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间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汉服是华夏、汉民族的文化象征。

汉服的“汉”字和汉人的“汉”是一致的,这个词意义的外延也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被称为汉衣冠、汉装、华服,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两千多年问以“从华夏到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汉礼仪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的、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它不仅继承了汉族优秀的织染绣刻等工艺,而且还是中国“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重要体现。

在后来的各个由汉民族统治的朝代里均以着汉衣冠继承周宗汉法为国家大事,《周易·系辞下》中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从汉朝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汉服的样式在不断的更新和演变,但始终不变的是汉服所代表的华夏、汉民族的文化内涵与礼仪体制。

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有着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当中的“汉服”就是特指汉朝人们所穿着的服饰以及它背后所包含的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等文献里所记载的冠服体系。《新唐书·蛮书》则记载着:“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这里的“汉服”就是指汉人穿着的服饰。

《辽史》:“辽国自太宗人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汉服,黄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会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国服;皇帝、南面臣僚汉服。乾亨以后,在礼虽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汉服;重熙以后,大礼并汉服矣。“一方面说明了汉朝之后汉服作为汉民族的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改变和发展,一方面说明了辽代皇帝对于汉服礼仪文化的重视。

《清碑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1626年,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逝世后,其子皇太极即位,在所统治的区域里禁止人民穿着汉服,并且严格要求其剪掉头发,改成后金的辫子头。也就是说,清在人关以前就已经开始禁止汉服的流行,以便为其日后一统中原提供治理样本。可见,汉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满清政权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从此,在经历汉朝创始、唐宋发展、明代重置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凯称帝之前天坛祭天的时候,他以及身边人都是身穿汉服举行仪式的。抛开袁世凯的政治阴谋不谈,另一方面则说明了汉服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虽然在满清统治的两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始终没有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汉服运动在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期就有过,但更多的是本世纪初,随着中国国力上升,一部分围人大国意识觉醒的背景下,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标的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自2003年汉服复兴运动开始,能工巧匠们严格遵照古人遗留下来的汉服来仿制、革新一批“现代化”的汉服。作为华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服运动由最开始的很少一部分群体发展到很大一部分群体都在共同努力,社会各界,不管是医生、老师、公务员、学生群体、还是商人,都有喜爱汉服的“同袍”(现特指汉服活动参与者),存我国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地,汉服已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奇装异服”,而是在汉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这是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很少再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同袍们了。

现在,不仅是汉服同袍汉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就连他们周围的人也深受影响,他们开始接受、喜爱自己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他们开始不畏惧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就如同日本人穿着和服走在街头一样寻常。喜爱汉服的不仅仅有汉族人,很多少数民族也知道了解汉服,也成为了汉服同袍,这至少说明了汉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强大的。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❻ 汉服是哪个朝代开始存在的

汉服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朝代的风格都一些不一样。每个朝代人们穿的衣服都可以说是汉服。

汉服介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❼ 汉服的历史

汉服:

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

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7)汉服什么时候发明扩展阅读: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

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

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

❽ 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的

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

❾ 汉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学者们讨论华夏衣冠的起源,往往引用这一说法。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自黄帝而尧、舜,这也是个不短的历史时期。另有一个传说可补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说法,那就是螺祖养蚕的传说。这样我们可以基本确定:黄帝时期是“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的起源时期。

❿ 汉服起源于哪个朝代 如今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 --- 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 黄帝 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 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 --- 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中国汉服文化--商朝汉服(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简介

阅读全文

与汉服什么时候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