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唱片机”流行的年代是哪个时期
19世纪90年代,留声机开始在欧美等国投入应用。与此同时,唱片也很快传入中国。1897年,位于南京路上的英商谋得利洋行最先将蜡筒留声机和圆柱形蜡筒唱片引进上海。
这种可以留住声音的机器被上海人叫作留声机,会自己唱歌的盘片则被称作唱片。由于谋得利的最先引进之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唱片被统称为“谋得利唱片”,犹如报纸当时在上海滩上被统称为“申报纸”一样。
当时进口的唱片内容多为外国音乐,一般人难以听懂,洋商们便想法迎合中国老百姓的喜好。20世纪初,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设摊收费播放《洋人大笑》唱片,其广告语为:“十文钱即可听一次洋人大笑,使你忍俊不禁,为之捧腹。凡听而不笑者,分文不取。”
这张片长2分32秒,以各种笑声组合起来的唱片在当时大受欢迎,销路奇畅,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们还把这张《洋人大笑》作为传入中国的第一代唱片。
(1)唱片机的发明时间扩展阅读
诞生故事
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世界上发明留声机的人就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生与他所发明的早期留声机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
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
在一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波拿巴”,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
② 最早的留声机是什么时候,哪个国家,谁发明的
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世界上发明留声机的人就是美国誉满全球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那么,反过来,这种颤动也一定能发出原先的说话声音。于是,他开始研究声音重发的问题。
1877年8月15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让助手克瑞西按图样制出一台由大圆筒、曲柄、受话机和膜板组成的怪机器。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指着这台怪机器对助手说:"这是一台会说话的机器",他取出一张锡箔,卷在刻有螺旋槽纹的金属圆筒上,让针的一头轻擦着锡箔转动,另一头和受话机连接。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摇动曲柄,对着受话机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唱完后,把针又放回原处,轻悠悠地再摇动曲柄。接着,机器不紧不慢、一圈又一圈地转动着,唱起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与刚才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唱的一模一样。在一旁的助手们,碰到一架会说话的机器,竟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年12月,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波拿巴”,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
美国人托马斯·阿尔巴·爱迪生在1877年设计的留声机,是世界上最早的录音装置。
同年12月6日,爱迪生的助手、机械工人约翰·克卢西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用这台样机录制了爱迪生唱的歌《玛莉的山羊》。
③ 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是谁发明的
由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
相关介绍:
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爱迪生根据电话传话器里的膜板随着说话声会引起震动的现象,拿短针作了试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发。说话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针产生相应的不同颤动。
1877年12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之拿破仑波拿巴”,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
(3)唱片机的发明时间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1877年12月6日,爱迪生的助手、机械工人约翰克卢西制造出了第一台样机,并用这台样机录制了爱迪生唱的歌《玛莉的山羊》。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过后,他又从架子上的尘埃中把留声机取下来,要继续改进它,他仅在留声机上的发明专利权就超过了一百项。
1887年埃米尔玻里纳研制出扁平圆盘式留声机。是一种原始放音装置,其声音储存在以声学方法在唱片(圆盘)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内。唱片置于转台上,在唱针之下旋转。
在一百多年来,留声机不断推陈出新,从最初以锡箔制滚筒,钢针播放,导致每个滚筒只能播放几次即耗损,到现代镭射影音储存软体的DVD。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留声机
④ cd被发明的时间
光碟的标准
光碟的标准
[光碟标准的源起]
"谁需要这些银色的光碟片?", 在1982年於雅典所举办的消费性电子工业代表聚会会议上, 飞利浦CEO部门的Mr.Jan Timmer 如此问到. CD 光碟片在音乐领域上的应用成友\简单而清楚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久, 电脑工业很快的对 CD 重新定义, 他们认为在音乐 CD 片上所储存的大型音乐资料也能被电脑资料所取代, 因为同样都是采用数位讯号, 於是CD-ROM就诞生了. 基本上是依循红皮书(Red Book, CD 音乐片格式标准, 由飞利浦及Sony所制定)的标准,而CD-ROM的详细规格及标准则订定於黄皮书(Yellow Book, 由 Philips 及Sony 所制定)上, 但是在消费性电子市场上, 其在音乐、视讯、动画的应用 (我们现今称之为"多媒体")上, 该规格并无法满足需求而必须延伸扩展, 所以於1987年Philips及Sony联合制定了CD-I(CD-Interactive 互动式光碟), 其规格写於绿皮书上(Green Book),要执行这些互动式光碟的程式必须使用内含电脑界面的CD-I拨放机, 这种机器有点像是一般 CD 音乐拨 放机 (CD-Player). 当然, 互动式程式也可应用在一般个人电脑上.
为了建立从消费电子世界到电脑世界的桥梁, 於是Philips, Sony 及 Microsoft 叁家公司在1988 年定义出 CD-ROM/XA格式, XA 是代表eXtended Architecture 二个字的缩写,它是CD-ROM规格的延伸, 是以CD-I的规格为基础而建立, 而后有许多系统厂商纷纷开 发出以此格式为基础的技术, 如: Commodore's CDTV, Intel's DVI, Tandy's VIS, Mixed Mode CDs, CD+G, CD+MIDI及一些由日本电视游乐器厂商所开发出的软体. 但是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开发是由飞利浦与柯达公司共同开发出的相片光碟(PhotoCD), 此种光碟片也是属於Bridge Disk的一种, 可使用在PhotoCD专用的拨放机、CD-I 拨放机或是连接在个人电脑上具有XA读取能力的CD-ROM光碟机上. BridgeDisk 的规格是由飞利浦与Sony在1991年10月制定出,白皮书 (Write Book)也是属於这类格式. 在以前, CD片是属於唯独型媒体, 但是相片光碟却是建立在一种新的单写型技术上(write once technology), 对於此种单写型光碟(CD-RRM,write once read many)及磁光式光碟(CD-MO,magneto optical) 的规格均於1990年11月定义在橘皮书(Orange Book)上.
[CD标准]
我们都知道, 一片空白的 CD-R 碟片可以烧录成为任何格式的光碟片, 包括最基本的CD-ROM与CD-Audio, 另外现有市面上所常见的其他格式光碟片亦可制作. 这些特殊的光碟片有的已存在数年, 有的刚刚才推出, 甚至有的还在研发阶段. 这个章节就是要讨论这些存於市面上光碟的种类, 格式与观念.
要知道CD的标准, 就必须先了解各'颜色'的标准书: 包括了红, 黄, 绿, 橘, 白及蓝皮书, 这些标准书为荷兰飞利浦公司联合相关的公司所制定, 因采用各不同的封面颜色而得名. 除此之外, 市面上还可以见到一些专属的CD格式, 像是由Sega, 3DO及任天堂公司推出的电视游戏机专用光碟片. 飞利浦的光碟标准是应用在光碟产业上,因此相关的光碟制造厂包括CD片工厂, 光碟机工厂等, 必须与飞利浦或是Sony公司签订授权合约才可生产 CD 相关产品. 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标准, 像是 ISO9660, MPEG 1/2 还有MPC 3 等, 有些是自由使用, 有些则要签订合约.
所有的光碟格式都是以CD-Audio格式为基础而发展的, CD-Audio的标准记在红皮书内, 而CD-ROM的标准则记录在黄皮书上. 红皮书与黄皮书是最常用到的标准书, 虽然如此, 但是这只是众多标准书的其中两本. 其它还有包括定义CD-i规格的绿皮书, 定义 Video CD与 Kaoarke CD规格的白皮书, 白皮书内规格尚需要参考红及黄皮书, 另外还有定义 CD-R, CD-E及MO规格的橘皮书, 在橘皮书中包括定义CD-R碟片的规格, 使CD-R光碟片可使用於任何一台光碟烧录器, 橘皮书中还定义了全新的档案系统, 这种档案系统是为了可将资料分次存放在CD-R而定的, 叫做多段式(Multi-session)写入规格. 蓝皮书则记载加强型光碟片(CD-Extra)的规格, 此种光碟片是以CD-Audio为基础, 利用Multi-session的方法将资料加於音乐轨的后面, 使一般CD唱机无法拨放到资料轨(保 护), 而电脑上的光碟机则可顺利抓到资料.
对於新的CD标准, 或者是原有标准新加入的部份, 均无法独立成为一个单一标准,而需彼此参考, 举例来说, CD-R 要记录成为 CD-Audio, 需参考橘皮书与红皮书, 彼此缺一不可. 有的时候, 光碟片上可以记录不只一种的CD标准.
在不久的将来, 你可以看到有些新格式的光碟片将成为家用多媒体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举例来说, Video CD 带给我们影音数位化, 将电影存放在CD之中, 接着取而代之的次世代高密度光碟(DVD)更是高画质影音的展现. 将来的CD音乐片不再只是音乐片, 放入电脑中就可以变成一片多媒体光碟, 歌词, 歌手资料甚至MTV皆可在电脑上看到.
红皮书
红皮书代表 CD-Audio, 或称为数位音乐光碟片, 这是飞利浦与Sony公司在1980年制定的. 所有其他规格的光碟片均以此为基础而发展. Audio CD 是将类比音乐以44.1Khz频率采样(每秒取样44100单位), 而每个采样单位都有一个 16 bit (65535) 范围的值,将类比转换为数位资料, 此二进位码还要经过8到14编码(EFM)才完成数位化动作, 再将0与1转换成为CD上的pit与land, 最后放在螺旋状的轨道(track)上.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说明, 此外CD上的资料还包括了 Sub-code channels, index points 及 CIRC ( Cross- Interleaved Reed-Solomon Code) 错误修正码等. 因为CD-Audio光碟片的主要功能只是提供播放音乐, 而且是循序播放, 每首歌都是从头开始播到尾, 因此红皮书的规格在当时是很单纯, 完整, 而且足够的,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标准的播放规格, 所有的CD光碟片可以在所有的CD音响上播放, 全世界都一样.
CD+G
当研发人员在设计红皮书规格时, 他们已经想到替CD加上一个未来可用到的功能,可以在CD上与数位音乐同时并存图形资料, 这些图形资料存放在每个音乐资料的控制区内, 每一个控制区内包含了8个bits, 分别为P,Q,R,S,T,U,V 和 W. 每一个字母代表了一 个Sub-code channel, 而P, Q channel包含了位置与时间资料, 大部分的 CD 音响靠着这两个channel得知正在播放的时间并显示在面板上.其他从R到W的6个bits则可存放使用者的资料, 在大多数CD音乐片上这个部份都存放为*0*, 如果幸运的话, 你可以在市场上找到含有图形资料在其中的CD片, 就是所谓的CD-G碟片, 而这些图形资料有什麽用途呢? 一般来说, 可以存放与歌曲有关的资料, 像是歌词, 照片或是注意文字等, 但是因为存放的空间受到限制, 每张CD片最多存放20MB的资料, 而且使用上有限制, 必须连续播放7秒钟才可得出一张低解析全萤幕的资料, 因此实用性并不是很大.大多数的CD音响会忽略掉这些Graphic的资料, 因为这并不影响到音乐的播放. 如果你要将这些资料显示出来, 必须还要使用特殊的CD系统, 它可以读出R到W sub-code channel的资料并有影像输出的端子才行. 以CD-G为应用的例子在早期有CD I, Karaoke CD等系统. CD-G 的编码方式为飞利浦与Sony公司所发展出来, 因此如果要制作此种CD片, 必须先得到这两个公司的授权. 脍然CD-G因为种种的限制而无法被市场接受, 但是CD-G光碟杜算是最早的多媒体应用了, 而且在当时CD-G给了发展CD-i一个确定的方向.
黄皮书
飞利浦与Sony在1983年发表了黄皮书, 定义了CD-ROM(Compact Disc - Read OnlyMemory) 的规格, 黄皮书是以红皮书为基础, 发展出适合存放电脑资料的CD格式, 而且可以快速随机的找寻资料(与CD-Audio比较起来). 存在CD片上的资料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正确性要求较低的音乐或图形资料, 可容许一些Byte的错误, 另一种是正确性要求非常严格的电脑数字或文字资料) 错一个bit也不行.
Mode 1与Mode 2
黄皮书规 定义了灾种不同型态的资料结构: Mode 1与Mode 2, 在CD-ROM磁* (Sector)的表头区(Header field)内, 含有指示本区内资料为 Mode 1 或 Mode 2 的 Byte.Mode 1代表CD-ROM资料含有错误修正码(Error Correction Code - ECC), 每个磁区存放2048Byte的资料. 而Mode 2的资料则没有错误修正码, 将那些空间省下来, 因此每个磁区可以多存放288Byte, 达到2336Byte, 因此Mode 2较适合存放图形, 声音或影音资料. 你可以指定在CD上的每一个资料轨为Mode 1 or Mode 2, 但是其内的磁区只能有一种格式来存放资料. 大部分的CD-ROM电脑用光碟片, 包括资料库, 电脑游戏, 网络全书或共享软体, 是采用 Mode 1方式存放资料, 而 Mode 2从不采用它最"原始"的方式来存放资料. 其它的光碟片, 像是相片光碟(Photo CD), CD-I 及影音光碟 ( Video CD)等, 是采用Mode 2, Form1及Form2来存放.
黄皮书的逻辑格式变化
如同前文所言, 黄皮书内定义了在CD-ROM光碟片上两种基本型态的资料存放方式, 但是黄皮书到此处停止继续定义, 留给 CD-ROM 研展人员去决定如何订出磁区的逻辑格式, 与电脑档案的存放格式(光碟档案系统), 在早期各 CD-ROM 的研展人员制定了属於他们自己的专用格式, 彼此各不相容, 直到 High Sierra 小组的出现, 他们订出了全球通用的标准, 也就是后来的ISO 9660档案系统格式, 然而, 一些研展者发现 ISO 9660 档案系统在他们的作业系统上, 并不能允许他们存放一些像是表现档案特性的资料, 因此他们开始研究扩展ISO9660的规格.
ISO9660
ISO9660标准内有叁层透通性(Interchange), 只有第一层支援大多数的作业系统,第一层要求每个档案的资料必须是连续不中断的方式存放於CD上, 每个档案内容不可分开存放或与其他档案交错, 档名必须符合英文 A 到 Z, 数字 0 到 9 和底线"_"所组成的字集, 而且格式必须依照DOS的规定, 8 个字元的主档名与 3 个字元的副档名. 第二层则是可以采用任何的字元作为档名, 包括使用超过 8+3 个字的长档名, 但是档案的内容亦不可中断, 交错或是分开存放. 在第叁层则是不受任何的限制. 在所有的叁层规定中, ISO9660档案系统规定均不可使用超过8层的目录结构.
Rock Ridge Interchange Protocol (RRIP)
ISO9660标准的设计是相容於大多数的作业系统, 但是它也保留空间作为延伸与改编用, 在Unix的作业系统世界中, 长档名与超过8层的目录结构是稀疏平常的, 因此Unix系统的CD-ROM档案系统研展人员对ISO9660的第一层限制非常反感, 因此就有些人不采用ISO9660的规格, 而自行设计符合Unix作业系统的规格. 但是因为Unix作业系统有太多种不同的版本, 所以设计起来也特别困难, 但是这件事情引起了High Sierra小组的注意. 当这件事情同样被其他公司引起注意, 并开始讨论后, 於1990年, 由16家公司派代表组成了Rock Ridge小组, 他们共同的目标是延伸 ISO9660 的规格以使 CD-ROM 能符合 Unix 的档案系统与结构. 他们提出一个规格叫做: System Use Sharing Protocol (SUSP), 它可重新分配ISO9660规格中的系统使用区域 (System Use Area field),转变成为一种可变长度的系统记录区(Variable-length System Use fields), 这个区域内记载了不同的作业系统之相关资讯. 因此RRIP就是负责处理记录这些Unix下的长档名与超过8层的目录资讯, 而且除了Unix以外的作业系统将不会看到这些专为Unix而设计的区域. 这种新的CD-ROM档案系统可以在不同的UXIX作业平台使用, 这就是Rock Ridge格式, 至今已被广泛的使用在Unix的CD-ROM光碟片上.
Apple Extensions
麦金塔CD-ROM的研展人员是另外一批研究麦金塔专属CD-ROM档案系统的组织, 他们的档案系统称为Hierarchical File Structure (HFS), 在ISO9660标准内无法存放HFS之特有资讯, 像是档案代表图形(Icon), 与其摆放在桌面的位置资料, 还有资料档与执行档之间的关连资讯等. Apple采用的ISO延伸系统与Rock Ridge较相似, 它们都准许以ISO9660第二层的方式在CD-ROM上存放长档名, 以及存放资料档案与程式之间的关连资讯. 存放在第二层的资讯无法被麦金塔以外的电脑系统所读取.
Hybridm
采用 Hybrid 或是Janus格式的光碟片, 通常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资料区 (Parti- tion), 每个资料区各自含有完整的档案记录与资讯, 两个资料区可以采用不同作业系统的档案格式, 目前有四种档案格式可以相互结合, 分别为DOS(Windows), HFS,Unix与OS/2, 但是最常看到的Hybrid光碟片是结合DOS与麦金塔档案格式: DOS采用ISO9660档案系统, 麦金塔则采用HFS档案系统. 有时候这种Hybrid的光碟片又叫做Janus格式. (源自古罗马帝国一位双面神的名字)
Shared Hybrid
可分享式的Hybrid光碟片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业系统间使用, 各不同的作业系统可读取CD-ROM上相同的资料, 这种格式的光碟片只有一个资料区(Partition), 所有相关的资料与各作业系统使用的程式都放在一起, 但是在DOS上只会看到 DOS的程式档, 麦金塔上也只能看到麦金塔的执行档.
El Torito (Bootable CD-ROM)
关於可开机式的CD-ROM规格, 目前版本到1.0, 其主要的方法是将硬碟或软碟上的开机磁区内资料搬到CD-ROM光碟片上, 并且可以同时有数个开机磁区映像档(Image file)可供开机时选用. El Torito规格是开放给各电脑产业使用, 不用签约, 自由使用的. 要使CD-ROM光碟片可以开机, 还必须采用支援CD-ROM开机的BIOS(电脑主机板上), 或是采用SCSI界面, 并配合像是新版本Adaptec SCSI卡才可以.
CD-i与CD-ROM/XA
如同CD-ROM是CD-Audio的延伸一样, CD-i与CD-ROM/XA就是CD-ROM的延伸,CD-i的全名叫做CD-interactive. 说起它发展的经过, 在於飞利浦与Sony两家公司自订出红皮书(for CD-Audio)与黄皮书(for CD-ROM)后, 发现在CD的应用上应该可以更多加以整合文字, 图形, 影音, 动画, 照片等多媒体的应用, 并且应该要有一个适合的硬体平台来播放, 此硬体的环境应该要考虑Video的播放规格, 软体所采用的作业系统以及音效处理等等, 使得这样的电脑系统能在全球统一, 也使这种光碟片的格式一致, 就像是CD-Audio一样的成功, 因此, 於1986年二月CD-i (规格订於绿皮书) 就正式发表了. 值的注意是在当时, PC还未普及於一般家庭, 更唐皇每台PC都装有CD-ROM光碟机了. 在绿皮书内除了定义CD光碟片的规格外, 还包括了播放系统硬体的规格, 软体的作业系统,声音与影像的压缩方式, 还有那些文字, 图片与语音的交错编排方式(Interleaving)等, 至於CD-ROM/XA的规格是将黄皮书的规格加以延伸并取用部份绿皮书的规格整理而成,於1989年发表. CD-ROM/XA规格中也包括了声音与资料的交错编排方式, 如果你要了解XA与CD-i的光碟片有何不同, 那最好是从它们相同处开始了解. 一般来说CD-ROM/XA 与 CD-i 的观念相同, 都采用资料交错的编排方式储存资讯, ADPCM 方式的语音压缩以及具有互动式的功能.
资料的交错编排(Data Interleaving): Form1与Form2
在黄皮书上说明了CD-ROM Mode1的规格, 我们也知道在这种规格下, 资料/程式与声音/影像是分开存放的. 如果你的 CD 光碟片上要包含 CD-Audio, 那你必须将资料与Audio分开放在不同的轨道(Track)上, 就是所谓的混合式(Mixed-Mode)光碟片, 这种方式的基本操作原理是先将图形/照片先从光碟片上读出到电脑显示出来, 然后才开始播放CD -Audio. 当然程式部份也是先行读出并在电脑上执行, 如此目的是分为两个步骤来完成"多媒体"的展示, 这种情况下, 你不可能顺利播放CD-Audio又平顺播放动画/影片. 其实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料与CD-Audio是分别放在CD光碟片上不同的轨道,光碟机上的读取头无法在同一时间内跑到两个轨道读取资料. 在绿皮书的规格中, 黄皮书规格中的Mode2又被细分为Form1与Form2两种, Form1的磁区(Sector)结构为 2048Byte 资料区加上错误侦测码(EDC)及错误修正码(ECC), 使其可当成Mode1的方式储存电脑的资料. Form2则没有加上EDC与ECC, 整个磁区(2328Byte)皆可存放资料. 或许你会问, Mode2的磁区不是应该可存放2336Byte的资料吗? 是的, 这里我们把那剩下的 8个Byte用来存放磁区的种类(A/V资料或是Data资料), 位置资讯(这个磁区在光碟片上的位置), 这样光碟机才能辨识这个磁区是不是它要找的资料了. 在Mode2的轨道里,我们可以同时存在 Form1 与 Form2 的磁区.所谓资料交错编排(Interleaving)主要目的是可以光碟机同时抓到语音/影像(A/V)资料与电脑资料(Data), 以使播放不至中断. 举例来说, 一个言讲者的影像播放可同时配合他的声音来同步播放, 不会断续. 或是一段电脑动画搭配着其语音说明叙述. 光碟机上特殊的硬体设计可读取并分离交错编排在光碟片上的资料, 声音部份解压缩后送到喇叭放出, 电脑资料则送进电脑内处理, 影视 / 动画资料则被送到电脑或是电视上播放. 现在在市场上所看到的 Mode 2 光碟片包括了Video CD, CD-i, 与一些特殊的CD-ROM/XA光碟片.
绿皮书
绿皮书包括定义了CD-i的光碟片格式与CD-i的硬体规格, 这并且是所有规格书中唯一包括硬体规格的标准, 其中包括了中央处理单元(CPU), 作业系统, 记忆体, Video与 Audio 的控制器以及影音资料的压缩方式等. CD-i 是被定义成一个消费性的电子产品, 也就是类似电视, 录放影机等功能的产品, 它是可以直接接上电视, 并且采用遥控器控制, 它没有软式磁碟机(Floppy)与硬碟机(Hard Disk), 完全采用光碟机作为资料的输入装置, 并且采用即时性的作业系统(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 现在, 我们重新对CD-ROM的格式做一整理如下:
格式 说明
CD-Audio(CD-DA) 雷射数位音乐
CD-ROM High Sierra PC 资料原始标准(现已不用)
CD-ROM ISO 9660 MS-DOS & Machintosh 档案标准
CD-ROM HFS Machintosh 高速档案系统
CD-ROM/XA 黄皮书延伸标准
CD-I 互动式光碟
CD-I Ready 可用於一般雷射唱盘与CD-I
CD-Bridge XA的标准并可用於CD-I上
CD-R(CD-RRM) 单写型CD光碟片
CD-MO 可读写型光碟片
CD-G CD音乐加影像(卡拉OK)
Video CD CD影碟(74分钟MPEG-1规格)
各标准书规格说明
红皮书(Red Book)
CD-Audio
2352 Audio Data
黄皮书(Yellow Book)
CD-ROM Mode 1
12 Sync 4 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8 Blanks 276 ECC
CD-ROM Mode 2
12 Sync 4 Header 2336 User Data
黄皮书延伸规格--XA(Extended Architecture), 本规格均是属於Mode 2下的规格
延伸.
CD-ROM Mode XA Form 1 (Computer Data)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048 User Data 4 EDC 276 ECC
CD-ROM Mode XA Form 2 (压缩音乐、影像及照片)
12 Sync 4 Header 8 Sub-header 2324 User Data 4 EDC
绿皮书(Green Book)
所有 CD-ROM/XA 的规格加上对 CD-I 机器的硬体规格 (如 CPU 等) 及 CD-I
的作业系统的定义.
橘皮书(Orange Book)
CD-ROM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Lead-In&TOC Data Track Lead-Out
<--------------- Session 1> <--------------- Session 2>
* Sync 同步信号, EDC(Error Detecting Code), ECC(Error Correcting Code)
[CD-R光碟的新标准DIS13490]
目前, 国际标准组织已经开始研究一种新的CD-R档案格式, 尚未正式定案的格式叫做DIS13490, 此种标准容许使用者的资料维持跨越平台的交换性, 并可以在CD-R光碟片上更灵活的增加或修改资料.
唯读式光碟机 CD-ROM 不负众望, 已严然成为这个年代最重要的资料储存和传输媒介. 放眼今日的电脑就可见一斑: 麦金塔电脑多数出货时搭配了CD-ROM光碟机,多媒体电脑 (MPC-Multimedia PC) 更少不了它, 而几乎每台 Unix 工作站也都内含 CD-ROM 光碟机, 以供安装系统软体之用.
造成光碟机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於当初设立了 ISO 9660 标准, 使得各 CD- ROM 光碟片可通用於麦金塔、MS-DOS、Unix、VAX/VMS 等各种电脑平台上.
然而, ISO9660 驱动程式用在各种作业系统上的时候, 会产生一些设计上的问题举例言之, 使用目录列表指令要读取Unix的档案资料时, 因为部份有关目录属性等的 延伸资料是随着档案内容一起存放, 而非存放在目录记录区域内, 如此一来每当执行一项单纯的目录指令, 都得先到每个资料档案所在的位置上搜寻相关资料, 造成时间的延误与效率的不彰.
ISO9660 还有一个严重的致命伤, 那就是无法支援在光碟片上增加资料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Multi-Session 光碟片, 而当柯达相片光碟 (PhotoCD) 出现时, 这项ISO9660 的限制变成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相片光碟容许在已有相片资料的光碟片上再增加相片, 直至装满为止. 此外, 企业界可以借助光碟记录器, 将专业资料等自行生产制作成少量的光碟片. 他们可以分次写入资料到光碟片上, 不会浪费光碟片的空间.
ISO9660 早在1988年就已设立. 过去几年之间, 单写型光碟 (Compact Disc Write Once, 简称 CD-R)技术已有长足的进步. 并由唯读型光碟(CD-ROM)演变而成今日的CD-R.
其实在当时单写型系统(WORM)有很多种, 应用方面也不同, 如12寸的单写型光碟是用在记录视讯资料(如影碟)或其他大容量资料的应用(如地政资料), 这种光碟片的容量一片在5.6GB (双面). 另外在可读写磁光式光碟系统(MO)上, 也有一些厂牌将WORM 的功能加入, 其方式为采用材质不同之光碟片(即WORM DISC), 此类光碟机可使用二种型态的光碟片, 可读写磁光式式及单写式光碟片, 达到双功能的目的 (市场上称之为Multi-Function光碟机), 现已很少见於市面. 而 CD-R 则为单写型系统中应用最成功的产品.
相较於 ISO 9660, DIS 13490 这项新标准可说是青出於蓝. 它对光碟片上的轨(Track)及段 (Session)提供了逻辑化的运用能力. 这项突破是利用现有CD-R标准的碟轨记录达成的.各界接受这项新标准的经过, 也与接受 ISO9660 的管道如出一彻. 在当年ISO9660定案前是由High Sierra Group 所拟定的光碟片上册(Volume)资料及档案结构标准, 由欧洲电脑制造厂商公会ECMA加以修改, 并且设定为ECMA 119 标准,随后被又被设为 DIS9660 标准, 最后定名为 ISO9660. 同样地, 法兰克福小组(Frankfurt Group, 由於首次集合的地点在德国法兰克福而得名)起草了唯读型光碟和单写型光碟的 Volume 区架构及档案结构标准, 也由欧洲电脑制造厂商公会 (ECMA) 加以修改, 设定为 ECMA168 标准.
目前, 这项命明为 DIS13490 的逻辑标准, 正由全球各界人士评估. 在评估其之后, 可能设定为 ISO13490 标准. 请读者留意: 本文中所指的「橘皮书」是对 CD-R所定的实体(Physical)标准, 而 DIS13490 则是订出 CD-R光碟片上资料的逻辑架构 (Logical).
唯读型光碟的基本概念
在详述 CD-R册区资料及档案架构之前, 先简单介绍目前所通用的ISO9660架构.这项标准将光碟片划分为四个主要部份, 分别为「册区说明」(Volume Descriptors)、「路径表格」(Path Table)、「目录记录」(Directory Records) 和「扩充属性记录」(Extended Attribute Records, 即 XAR). 这四个区域均用以说明资料组织情况, 因此统称为「描述区」(Descriptors).
在「册区说明」区域, 主要记载了档案路径、根目录及其他光碟重要资讯在光碟上的位置,在此与CD-R光碟最大的不同即是: 唯读型光碟上的目录及档案位置一但被设定后就固定无法变更,因此唯读型光碟上的档案路径及根目录的位置资料是记录在「册区说明」区域内. 「路径表格」区域内描述的是根目录和子目录之间的关系. 而「目录记录」区域是列出各目录下的子目录或档案名称.
这种架构的机能, 可以提供系统两种方式来回读取唯读型光碟上的树状档案目录.其一是经由「目录记录」, 其二是经由「路径表格」. CD-R 应用这种方式处理档案,一但更动了某个档案或目录, 就得随即将每笔目录记录重新写入. 因此之故, 在 CD-R档案结构下, 各目录与各档案之间的关系仅载於「路径表格」, 换言之, 在CD-R 档案结构之下的「目录记录」并不包含子目录或档案的指标.
ISO9660的最后一个区域「扩充属性记录」(XAR) 则提供了档案或目录的所有者(Owner)及群组 (Group) 的识别码 (ID) 和架构记录. 然而,「扩充属性记录」系记录在档案或目录上, 因此常会阻碍光碟机的运作. 在 CD-R 档案架构上, 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在后文中解释.
DIS13490 描述区所使用的内部结构资料栏, 与 ISO9660 内部格式所使用资料栏的格式及数值近似. 然而部份资料栏位已经加以修改, 以便 DIS 13490 的结构可支援Posix. 这样一来, DIS13490 标准便足以涵盖市场中主要的作业系统, 如 DOS、Mac-OS和 VMS 等等, 其实这些系统厂商的研发者, 都是当初法兰克福小组的成员.
每当连置(mount)上一个册区(Volume)时, 作业系统都得了解记录在该媒体上的资料种类及格式. DIS13346 (非单次连续写入性媒体 nonsequential write-once media 及可重复读写式媒体 rewritable media 的册区及档案标准)、DIS13490、可能还有一种新的磁带标准为此特别共同订定了叁者通用的册区辨识流程. 藉此, 系统可以将适当的册区标准安装在适合的媒体上, 之后再利用这种媒体来开机. 此外, 字元集的定义系由ISO9660 标准扩充而成, 对特殊字元的需要已经大幅降低了.
ISO9660 所定义的「扩充属性记录」部份业已取消, 因为在目录及表格路径内记录延申属性的区域已扩充了其记录的功能.
IS13490 标准
分为四部份, 概述如后:
第一部份: 总论, 列
⑤ 留声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电唱机又叫留声机诞生于1877年,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留声机的人就是誉满全球的发明大:托内马斯.阿尔瓦容.爱迪生。但由于现代的电子产品的出现,已经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不过现在还有些人会听这个的,我知道的(梵尼诗)在古典家具很出名的,留声机做的比较久了,所以你可以看看的。
⑥ 世界上第一部电唱机是谁发明的什吗时间哪国人
1857年 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发明了的声波振记器,这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是留声机的鼻祖。 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一种录音装置。可以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这个装置录下爱迪生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玛丽抱着羊羔,羊羔的毛象雪一样白”。总共8秒钟的声音成为世界录音史上的第一声。 1878年 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生产商业性的锡箔唱筒。这是世界第一代声音载体和第一台商品留声机。 1885年 美国发明家奇切斯特·贝尔和查尔斯·吞特发明了gramophone(留声机),采用一种涂有蜡层的圆形卡纸板来录音的装置。 1887年 旅美德国人伯利纳(Emil·Berliner)获得了一项留声机的专利,研制成功了圆片形唱片(也称蝶形唱片)和平面式留声机。 1888年 伯利纳制作的世界第一张蝶形唱片和留声机在美国费城展出。 1891年 伯利纳研制成功以虫胶为原料的唱片,发明了制作唱片的方法。 1895年 爱迪生成立国家留声机公司(National Phonograph Company),生产、销售用发条驱动的留声机。 1898年 伯利纳在伦敦成立英国留声机公司,并将工厂设在德国汉诺威。 1898年 丹麦工程师普尔森发明了可以实际应用的磁性录音机(钢丝录音机)。 1912年 圆筒式录音被淘汰。 1924年 马克斯菲尔德和哈里森设计成功了电气唱片刻纹头,贝尔实验室成功地进行了电气录音,录音技术得到很大提高。 1925年 世界上第一架电唱机诞生。 1931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331/3转/分的密纹唱片(Long Play,简称LP)。 1945年 英国台卡公司用预加重的方法扩展高频录音范围,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StandardPlay,简称SP)。 1948年 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331/3转/分的新一代的密纹唱片(Microgroove),成为唱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而RCA也推出自己的另一套系统——45转的EP(Extended Play)与之抗衡。 1935年 德国柏林的通用电气公司研制成功使用塑料磁带的磁带录音机。 1963年 荷兰生产音频盒式磁带。唱片的黄金年代渐渐流逝。
⑦ 留声机是谁在那一年发明的
1877年夏天,爱迪生提出具有录音和放音功能机器的愿景设想。1877年12月,爱迪生经过反复设想,进一步提出了机器的具体结构,并且将其绘制成图纸,交给能工巧匠制作。一个名叫乌吉的巧匠用30个小时将爱迪生设计的留声机图纸制造成实际机器。但是,第一台留声机存在许多缺陷,声音微弱,几乎无法辨别它发出的声音;因此,之后爱迪生不断地对留声机加以改进,直到12年之后,1898年爱迪生发明工厂制造出完善的留声机,获得金牌奖励
虽然是复制来的,但这好像是真的
⑧ 留声机是哪一年发明的
留声机的发明历程:1877年夏天,爱迪生提出具有录音和放音功能机器的愿景版设想。1877年12月,爱迪生经权过反复设想,进一步提出了机器的具体结构,并且将其绘制成图纸,交给能工巧匠制作。一个名叫乌吉的巧匠用30个小时将爱迪生设计的留声机图纸制造成实际机器。但是,第一台留声机存在许多缺陷,声音微弱,几乎无法辨别它发出的声音;因此,之后爱迪生不断地对留声机加以改进,直到12年之后,1898年爱迪生发明工厂制造出完善的留声机,获得金牌奖励;
⑨ 最早的留声机是谁发明的
爱迪生的脑袋像一台运转的机器,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时刻都在搜寻着未发生的各种现象,同时也对已出现的各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索和研究,一生有无数的发明,其中一个即是留声机。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由于电话声音太小,爱迪生受委托对其进行改进。1877年的一天,爱迪生在试验电话机的时候,发现送话器里的膜片随着说话声在震动。他想了解膜片振动幅度,便找了一支钢针固定在膜片上,另一端用手轻轻按着,爱迪生对着送话器说话,突然感到按着膜片触针的手指有相应的颤动,更奇妙的是说话声调高,振动就快,声调低振动就慢;若声音大其振动强,声音小其振动就弱。这一偶然的发现,令爱迪生兴奋不已,原来他早就想发明一种能够复述声音的机器。由此他推想,触针能刺激手指,那么也应该在锡箔一类的物质表面划出连续的刻痕;如果膜片上的触针沿着这条记录声音的刻痕移动,相信一定会得到原来的声音。他在记事本上写道:“我用一块有触针的膜片对准急速旋转的蜡纸,说话声的振动便非常清楚地刻在蜡纸上。试验证明,要将人的声音全部予以贮存,日后需要时再随时自动放出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爱迪生充满了信心,动手设计制造这种“重现人们说话的机器”。经几次失败后,爱迪生画出一张草图交给机械车间工头,几天后,助手约翰·克鲁西依照图样重新造出了一台由曲柄、大圆筒、两根金属小管组合成的怪异机器。1877年11月29日,试验室里挤满了人,爱迪生坐在桌边仔细检查了机器后,从抽屉里取出一张平整的锡纸铺设在圆筒上,然后摇动曲手柄,圆筒便均匀地旋转起来。他对准那根内装着薄膜置一支触针指向圆筒的金属小管子,放声歌唱:“玛丽有只小羊羔/雪球儿似一身毛/不管玛丽到哪去/它总跟在后头跑……”当螺纹机构使圆筒旋转,并将沿着水平方向慢慢移动时,触针便在锡箔纸上刻下凹槽,即声音留下的痕迹。唱完这首歌,爱迪生轻轻拔出机械上的一个小弹簧,触针离开圆筒,反向摇动手柄,让圆筒回到原位置后,再次摇动曲手柄。全屋子的人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期待着奇迹的出现。这时随着圆筒机械的转动,装着喇叭的管筒轻轻地传出了歌声:“玛丽有只小羊羔……”人们都惊呆了,这竟与爱迪生刚才歌唱的一模一样。约翰·克鲁西愣了半响才说出一句话:“我的上帝,它真是一个会说话的机器呀!”此刻,全屋子的人们都欢笑起来,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爱迪生在1878年2月申请了专利。
会说话的机器诞生的消息,轰动了全世界。1877年12月,爱迪生公开表演了留声机,外界舆论马上把他誉为科学界的拿破仑,是19世纪最引人振奋的三大发明之一。即将开幕的巴黎世界博览会立即把它作为时新展品展出,就连当时美国总统海斯也在留声机旁转了2个多小时。
10年后,爱迪生又把留声机上的大圆筒和小曲柄改进成类似时钟发条的装置,由马达带动一个薄薄的蜡制大圆盘转动的式样,留声机才广为普及。
⑩ 留声机的发明
然而,爱迪生这项著名的发明构思,却是幸福的偶然性促成的。
一次,
爱迪生一人在静静的实验室里研究改进在纸带上打印符号的电报机。这时,电报机内的一种单调的声音吸引了他。在试图排作这种声音时,爱迪生出乎意料地发现,这是纸带在小轴压力下发出的声音。在改变小轴的压力时,声调的高度也随之变化(这其实是音乐盒的发生原理)。这就使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借助运动载体上深度不同的沟道来记录和回收声音。
无独有偶,爱迪生在另一次试验电话的时候,发现传话筒里的膜板,随话声而震动。他找了一根针,竖立板上,用手轻轻按着上端,然后对膜板讲话。实验证明,声音愈高,颤动愈快;声间低,颤动就慢。这个发现,更奠定了发明留声机的决心。
几天后,爱迪生就画出了草图,并立即和助手干起来,留声机的主要部件,是一个金属圆筒,圆筒边上刻有螺旋槽纹,把它按在一根长轴上,长轴一头装着曲柄,摇动曲柄,圆筒就会相应转动。此外,还有两根金属小管,管的一头装一块中心有钝头针尖的膜板。经过无数次的改造,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诞生了。爱迪生回忆说:“我大声说完一句话,机器就回放我的声音。我一生从未这样惊奇过。”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之初,就一改再改。十年过后,他又从架子上的尘埃中把留声机取下来,要继续改进它,他仅在留声机上的发明专利权就超过了一百项。他是耳聋之人,能发明这样一个发声的机器已是令人惊异了。当我们看到今天的留声机时,不要忘记这上头渗透着爱迪生无数辛勤劳动的心血。实质上,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留声机所掀起的文明和发明巨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电唱机、磁带录音机、磁带录像机、激光声像机……相继问世,追溯其源头,不都是来自爱迪生的伟大发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