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有哪些自主研发的导弹
“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P12战术导弹系统、FT—1和FT—3精确制导炸弹……
“雷霆”—2激光制导炸弹是一种激光半自动寻找目标的制导爆破炸弹,具有昼夜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主要用于临空攻击地(海)面固定或低速运动的目标。“雷石”—6制导滑翔炸弹则属于防区外打击武器,主要用于攻击机场、码头、桥梁、指挥中心等地面固定目标,制导精度达到15米,并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FT—1和FT—3两种精确制导炸弹均由常规航弹改进而来,大大提高目标命中概率,可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封锁、压制敌方空防、海上反舰、两栖打击等,并能打击机动加固目标和软目标、固定加固目标和软目标、海上舰只等。这些经过改装的精确制导武器造价相对低廉,命中精确度却得到了极大提高,将成为未来中国武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P12新一代战术导弹武器系统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精度高、威力大、反应迅速、突防能力强、可靠性高、越野能力高、战术生存能力强、操作维护简便。155毫米激光制导炮弹的成功研制则预示着中国陆军传统的压制炮兵部队将具有“百步穿杨”的精确打击能力。
㈡ 中国最初研制的导弹资料
这个里面有两个第一: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和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因为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不是自行研制,而是按照图纸仿制的苏联P-2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中国代号为东风一号(DF-1),这种导弹仅仅是实验性质,没有列装部队。而中国自行研制并列装的第一种导弹是东风2号中近程地对地弹道导弹(DF-2),两种导弹的具体参数资料如下:
东风一号DF-1短程地对地弹道导弹,是中国根据苏联P-2导弹仿制的近程地地战略导弹。1958年4月开始仿制,1960年11月5日试射成功。导弹全长17.68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0.4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600公里。可携带1300公斤的高爆弹头。该导弹没有实战部署过。但是中国通过仿制P-2导弹建立了导弹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导弹专家。
东风-2中短程弹道导弹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1964年6月29日试射成功,1966年装备部队,现已全部退役。导弹全长20.9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9.8吨,采用一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300公里、1500公里(东风-2A)。可携带1500公斤高爆弹头,或1枚1290公斤的威力为2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东风-2A)。 东风-2短程弹道导弹是东风-1的改进型,推进方式不变,射程增加到1300公里,可载一枚2万吨当量核弹头。
㈢ 中国谁研发的核导弹
我国是一个团队合力研发的,不过主要功劳是几个人。
1、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中共党员,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国防科工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
2、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
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北平研究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改为原子能所)所长。
3、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
4、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5、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1968年以后,历任七机部第五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主任,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㈣ 中国的导弹是谁发明的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㈤ 导弹最早是谁发明的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1912年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 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没法考证是某个人了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 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 南宋时期 不迟于12世纪中叶 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 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约在13世纪 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 18到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 20世纪30年代 由于电子 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 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末 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 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 6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 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 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
㈥ 中国第一枚导弹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1、1956年,我国决定研制导弹,于是抽调了梁思礼等30多位专家和143名大学生。可是当时既无资料,也无仪器和导弹实物。除了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谁也没有见过导弹和火箭,我国的导弹事业属于白手起家。
2、1957年中苏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进行仿制。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方面在导弹仿制上处处设卡。1960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令仿制工作雪上加霜。
梁思礼等一些专家克服困难,没有材料和电子零件就自己研制,最终他们用国产产品取代了苏联停止供应的材料、液氧及元器件。
3、1960年11月,我国后来被命名为“东风一号”的导弹发射成功。这不仅是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导弹,也是军事装备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些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克服困难,为中国的导弹事业做出了杰出的困难。
4、“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高17.68米,最大直径1.65米,翼展3.56米,弹头重1.3吨,飞行时间442秒,最大射程590千米,导弹起飞重量(总重)20.4吨,关闭发动机时导弹最大飞行速度2165米/秒,弹道最大高度168千米。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地对地导弹。
㈦ 新中国第一枚导弹是哪年被研制出来的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研制导弹是从全面仿制苏联的P-2导弹开始的。通过仿制,我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导弹研究体系,培养了一批专家。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83天,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腾空而起,准确命中目标。
在仿制“P-2”的同时,导弹研究院就决定独立研制射程为1200公里的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1962年3月,首枚“东风二号”导弹运抵发射场,进行发射前的各项测试。
一切似乎进展得非常顺利。3月21日,东风二号导弹进行首次飞行试验。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第二次试飞获得成功。后来又进行16次发射试验,15次成功。自此,东风二号导弹作为一种实战武器开始装备部队。
(7)中国创造的导弹扩展阅读
导弹的发展意义
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㈧ 中国第一颗导弹的发明时间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3月21日,导弹发射失败。1964年6月29日,修改设计后的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知识扩展:
第一枚国产中程导弹:
1、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的研制工作,这个型号从1965年3月结束方案设计阶段,相继转入初步设计、技术设计、试制生产、地面综合试验等阶段
2、到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
自行研制的第一枚飞航导弹:
1、1960年初,中国开始仿制飞航式导弹,1966年底仿制的第一个海防战术导弹型号——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并装备了海军部队,结束了中国海军有舰无弹的历史。
2、1971年开始自行研制全新的导弹——鹰击八号。鹰击八号为高亚音速超低空掠海飞行、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小型多用途导弹。 1979年11月,鹰击八号导弹首发飞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