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舞蹈创作的前体是什么
关于舞蹈创作,几乎唯一可说的前提是,它绝不是自然的精确的复制品。它当然要以自然为基础,但要去重新结构自然的形式,以使创作者构思的那些比生活中更清晰的属性得到放大,而与之相类或无关的属性会降至最低限度以至完全排除……
Ⅱ 鬼步舞创作者是谁
Shuffle吗 这个舞蹈不是一个人的所创结果,而是T1M团队所创,而舞蹈叫墨尔本曳步舞,不是叫鬼步,鬼步是让我们中国人给叫白了,因为有句话,鬼复人身,不落后脚跟,而这个舞却是这个特点,创作者是T1M团队,现在有很多视频,一查T1M,就只是一个人,那个就是大神了,所以现在有许多人都认为T1M是个人名,这是不对的,那是个团队,说白了,原先这个舞没出名的时候,就和我们去迪吧里摇头是一样的,可是,后来经改良,出现的现在的Shuffle,也就是墨尔本曳步舞。
Ⅲ 福金是怎样的舞蹈创作者
在俄国,以福金为代表。米哈伊尔·米哈伊尔洛维奇·福金(1880~1942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他个人素质比较全面,除舞蹈之外,还精通绘画、音乐和文学。这为他的舞蹈创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898年彼得堡舞蹈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演员。1904年起从事教学工作。1905年,革命席卷俄国,剧院里的演员受到冲击。后来福金接受了依莎多拉·邓肯自由舞蹈的影响,大胆创造出了接受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舞蹈艺术。1907年创作的《叶甫尼卡》、《肖邦组曲》引起人们的热切关注。福金的代表作为《古埃及之夜》《仙女们》和《火鸟》,这几部作品使帝国剧院对福金的才能刮目相看。
Ⅳ 为什么“舞蹈创作”或者说“编舞”,说到底是一个“动作设计”的问题
“舞蹈创作”或者说“编舞”,说到底是一个“动作设计”的问题。韩芙莉认为:“动作的形成有一系列因素:不自觉的、自觉的、生理的、心理的、情绪的以及本能的——把它们总括在一起就是‘动机’。没有动机,便没有动作……舞蹈动作有四大要素:设计、力度、节奏和动机”。对于初学编舞者来说,韩芙莉首先强调两点:一是要求“全方位地组合舞步”,力求创造而力避拼凑;二是从44节拍的“一小节舞句”入手,同时兼顾四大要素,并要求体现动机的动作在设计、力度、节奏方面至少有两种对比。作为“编舞入门”,韩芙莉对“一小节舞句”的创作尤为关注,因为她认为这能够减轻初学者对“编舞”的畏惧心理。她对“一小节舞句”习作的最初要求是以三组动作和三种运动线交叉进行。动作为:1.走步;2.跳和跳步;3.结合其他步法的单跳步。运动线为:1.前向对角(从右后到左前);2.旁侧线(从左到右);3.环行线(逆时针方向)。这样交叉进行的结果,便是出现九个动作动机。
Ⅳ 广场舞创始人是谁
关于广场舞和类似活动的起源说法众多,它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舞蹈,具体是哪一位不得而知。
广场舞的研究者甚至将其历史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其中一种说法是,有文字记载的广场舞可以追溯至战国晚期,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是原始生活和古代社会最为经常的智力活动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广场舞起源自近代海外舞蹈的发展。还有人认为广场舞是文革时期忠字舞的延伸。而广场舞中最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推荐和推广的佳木斯快乐舞步则是根据秧歌舞的灵感而编排的。
2015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由专家创编、适合不同人群的12套广场健身操舞优秀作品,并对其进行推广和培训,其中早期包括《小苹果》和《最炫民族风》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成为现代社会广场舞的代表。
(5)舞蹈创造者扩展阅读:
新创作——
这种广场舞内容丰富,形式很多。创作广场舞可以利用各种舞蹈种类。比如,可以利用民间舞作一个全新的广场舞。如:在山西省广场文化艺术节中的晋城快板舞蹈《夸城》;第四届山西省广场艺术节中太原市北城少年宫用芭蕾创作的少儿舞蹈《花儿朵朵》。
再如:第三届山西省广场文化艺术节中用中国舞创编的《潞安》,第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的开场、尾声等等。创作新广场舞比较容易,因为不受传统的条条框框所限制,可以全新的音乐,全新的舞蹈,编导可自由发挥。当然离不开广蹈本身的特点。
但创作广场舞蹈没有传统舞蹈的基石,导演的创作功力和眼光很难成为精品。不过,创作的广场舞蹈对传统民间广场舞蹈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比如,90年代初就出现过百人《元宵夜》,百人《担鲜藕》,百人《回娘家》。这对间广场舞蹈有着推动和借鉴的作用。创作新广场舞蹈好普及,可因人而创作。如:北京《新秧歌》就有着很好普及作用,老少皆宜。
Ⅵ 孔乙己舞蹈创作人
孔乙己应该是鲁迅的一部代表作,听说根据他以他的原型创作了一个舞蹈
Ⅶ 为什么说舞蹈演员是集创造者,创造工具,创造成果于一身的艺术家..
哈哈,咱们班的吧 我也在等答案。LL
Ⅷ 邓肯是现代舞始的创造者吗
19世纪末,欧洲的古典芭蕾,由于越来越偏离思想内容,单纯追求形式和技巧。当时不仅舞蹈革新家们认为古典芭蕾成了舞蹈发展的障碍,而且芭蕾本身的革新家亦认为有改革的必要。邓肯的自由舞蹈正是在这个最需要改革的时候出现,所以她的影响很快就遍及欧洲。
邓肯的舞蹈在当时所以成为革命的舞蹈,首先体现于她的舞蹈崇尚自然。浪漫主义运动中有一个“回到自然”的口号,这个口号是对现代城市腐朽文化的诅咒和对大自然的歌颂,这成为浪漫主义文艺的一个特点。崇拜自然在当时还是一种新风气,邓肯的舞蹈思想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形成的。她抛掉芭蕾舞鞋,脱去紧裹着身体的芭蕾舞衣,赤足光腿,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创造一种自由舞蹈的形式,为现代的新型舞蹈探索出一条新路。
邓肯虽然给现代舞蹈创造了自由解放的精神并努力实践她的“肉体的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的舞蹈理论,但这种新的舞蹈形式还没有任何动作规律,所谓“自然的动作”,只是意味着没有拘束的动作。邓肯教学生跳舞也缺乏系统性的动作体系和规定的舞步。这个不足,后来在瑞士音乐教育家E.雅克达尔克罗兹始创了“优律动”训练体系和R.von拉班建立了现代舞的理论之后才得到了弥补。
现代舞始源于邓肯,拉班又进一步发展了它,并且在现代舞的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有许多理论著作,在舞蹈动作方面全面地探讨人的身心活动规律,包括肌肉的松弛和收紧,动作的协调等等。在舞台表演方面有著名的舞蹈空间等理论。这些理论与实践,对现代舞起了奠基作用。拉班的学生M.维格曼又把拉班的理论和法则,通过实践变成为舞蹈作品,使现代舞理论更加具体化,对于世界各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其巨大的促进作用。
Ⅸ 中国舞蹈奠基人是谁
吴晓邦 舞蹈艺术家、舞蹈理论家、教育家。1906年12月18日生于今江苏太仓市。青年时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 1929~1936年,吴晓邦先后3次赴日本,向舞蹈家高田雅夫夫妇与江口隆哉夫妇学习。留学期间,他研究了现代舞舞蹈家I.邓肯和M.维格曼等人的舞蹈理论,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1932年,他在上海创办晓邦舞蹈学校,1935年又创办了晓邦舞蹈研究所,开始了新舞蹈艺术的创作、教学活动。1935年9月在上海举行了首次个人舞蹈发表会,其代表作有:《傀儡》,以模拟的手法塑造一个摇尾乞怜的走狗形象,揭露和讽刺了伪满州国皇帝的卖国嘴脸;根据F.F.肖邦乐曲创作的《送葬》,象征着中国旧制度的行将灭亡;《浦江之夜》表现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青年在苦难中的挣扎。这一时期的作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题材、体裁及表现手法上进行了各种实验。吴晓邦以探索人生真谛的艺术理想,开始了他的舞蹈创作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吴晓邦离开上海,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此时的作品,在内容、形式上,都随着现实生活而发生了变化。舞蹈《义勇军进行曲》和《游击队歌》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这两个舞蹈情感质朴、炽烈,作者以舞蹈形象抒发了同名歌曲反映出来的抗战激情,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1938~1945年,吴晓邦在广东、上海、桂林、重庆等地开展新舞蹈活动。1943年,在广东省曲江地区的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了舞蹈系,这是中国最早的正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通过他的教学、创作,广泛地播下了舞蹈的种子。这一时期他创作的《丑表功》,分“献媚”、“取宠”、“得意忘形”、“败落”4个段落,舞蹈采用戏谑式的乐曲和面具,尖锐地揭露和鞭挞了汉奸卖国贼的行径。《思凡》表现了一个青年和尚在理性与欲念的矛盾冲突中的痛苦,舞蹈自然流畅,着重于人物内心的描写,富于哲理性。《饥火》通过感情色彩的变幻和动作线条的流动,蕴含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主题。1938年后他还创作了舞剧《罂粟花》、《虎爷》、《宝塔牌坊》。《罂粟花》和《虎爷》反映了作者对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愿望。《宝塔牌坊》是用舞蹈艺术形象,揭露了封建制度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摧残;批判了“忠孝节义”的虚伪性。 吴晓邦主张舞蹈应当表现社会生活。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暴露、讽刺、暗示、象征等手法,揭露旧社会的阴暗面,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他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者之一。 1945年6月,吴晓邦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文艺学院教授舞蹈。此后,他辗转在解放区各地,开展新舞蹈活动。1948年在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与部队舞蹈工作者一起,创作演出了《进军舞》。这个舞蹈,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英雄气概,在原有战士舞蹈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51年吴晓邦主持了中央戏剧学院舞蹈运动干部训练班的教学,为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培养了骨干力量。1954年任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领导中国舞蹈史的研究工作,对儒家和道教舞蹈作了考察和研究。 1957年建立了“天马舞蹈艺术工作室”,这是对他的理论体系实验的继续。他从古代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里,探索以乐寄情的心理规律和表现手段,赋予舞蹈以新的想象和构思,创作了《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夫乐》、《十面埋伏》、《梅花操》等作品。 1979年,吴晓邦被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为促进全国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和学术理论的活跃,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北京、江西、四川、辽宁、浙江、福建、内蒙古自治区和香港等地举办舞蹈讲习会,就舞蹈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舞蹈史等方面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并组织领导学生们进行创作实习。1982~1983年底,他还为北京舞蹈学院教育系、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舞蹈科教授舞蹈理论课。 吴晓邦以早期现代舞的自然法则为基础,结合中国民间舞蹈的特点,创立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他采用了“阅读、思考、习作”的教学方法,启迪舞蹈工作者的想象与创作才能。吴晓邦培养了大批的舞蹈人才,是中国有影响的舞蹈教育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新舞蹈艺术概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舞蹈新论》、《舞论》、《随想录》等。这些著作为中国舞蹈艺术理论的建设作出了贡献。 吴晓邦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舞蹈研究会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等职。
Ⅹ 贝雅自己的舞蹈创作是怎么做的
他说:我从日常生活、从某一次的经历、观察、谈话或某个对象、物体中得到启迪。灵感只是我工作的出发点,将我的思想加以充实、提高。如果将我的精神幻象搬到舞台上去演出,我必须工作二至五年……我的舞蹈题材是我们时代的话题。我一般不取材于自身,而是对世界上各种资料、生活方式和现象的加工;但我不以传统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而是给观众某些要点和转折的关键地方,让观众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去编一个故事……倘若人们考虑到现今世界上千变万化的发展,就没有任何理由可乐观了。但待你观察了每个人的生活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聪明的,有能力改变世界。这就会产生“乐观主义”……在“人文主义”这个词中,其根本含义是人性。它给我以合乎道德的希望。艺术是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是真正日常所需的东西……我设计舞蹈的时候,有多种思想,我要安排、组织角色、形态及舞台中的印象,就像一块拼图板似的由好几个部分组成,所以我采用“拼贴音乐”。“拼贴”符合现代文明。我们常用多种多样的音响……几个节奏的摇滚乐,一段贝多芬的奏鸣曲,某种嗓音或声响等,所以这些微小的音响都与我们生活有关联。因此我应用了类似拼贴起来的音乐,其中有贝多芬、奥德密特、军乐及其他乐曲。我尽量努力使其浑然一体。越有完整性,就越有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