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射电望远镜发明

射电望远镜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04 05:49:28

1. 第一台空间射电望远镜是美国发明的吗

是的.

193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负责专门搜索和鉴别电话干扰信号的美国人KG·杨斯基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发表的文章中断言:这是来自银河中射电辐射。由此,杨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当时他使用的是长30.5米、高3.66米的旋转天线阵,在14.6米波长取得了30度宽的 “扇形”方向束。

2. 是谁发明了天文望远镜

最普遍的介绍: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上早有定论,他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伽利略说是荷兰人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

fast

3. 射电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美国人G·雷伯。
193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负责专门搜索和鉴别电话干扰信号的美国人KG·杨斯基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发表的文章中断言:这是来自银河系中射电辐射。由此,杨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当时他使用的是长30.5米、高3.66米的旋转天线阵,在14.6米波长取得了30度宽的 “扇形”方向束。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便是不断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历史。 自从杨斯基宣布接收到银河系的射电信号后,美国人G·雷伯潜心试制射电望远镜,终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

4. 射电望远镜发明成功在于什么

成功的原因当然是它的发明人,美国工程师格罗特.雷柏

5. 射电望远镜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

射电望远镜的发明的重要意义:
探测遥远的“地外文明”
巨大的望远镜外形与卫星天线相似,犹如一只巨大的“天眼”,将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千百年来人类大多是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整个电磁波段,而可见光只是其中人类可以感知的一部分。
该射电望远镜可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只巨大的“天眼”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
可寻找第一代诞生的天体
射电望远镜建成后,它将使人类的天文观测能力延伸到宇宙边缘,可以观测暗物质和暗能量,寻找第一代天体。
其能用一年时间发现数千颗脉冲星,研究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而且无需依赖模型精确测定黑洞质量就可以有希望发现奇异星和夸克星物质;可以通过精确测定脉冲星到达时间来检测引力波;还可能发现高红移的巨脉泽星系,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泽的观测突破。
用于太空天气预报
射电望远镜还将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速率提高100倍。脉冲星计时阵,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
同时,可以进行高分辨率微波巡视,以1Hz的分辨率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作为被动战略雷达为国家安全服务。还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带动中国制造技术发展
射电望远镜研究涉及了众多高科技领域,如天线制造、高精度定位与测量、高品质无线电接收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超宽带信息传输、海量数据存储与处理等。射电望远镜关键技术成果可应用于诸多相关领域,如大尺度结构工程、公里范围高精度动态测量、大型工业机器人研制以及多波束雷达装置等。射电望远镜的建设经验将对中国制造技术向信息化、极限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产生影响。服务中国航天项目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这四项发现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

6. 射电望远镜的发展历程

1931年,在美国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里,负责专门搜索和鉴别电话干扰信号的美国人KG·杨斯基发现:有一种每隔23小时56分04秒出现最大值的无线电干扰。经过仔细分析,他在1932年发表的文章中断言:这是来自银河系中射电辐射。由此,杨斯基开创了用射电波研究天体的新纪元。当时他使用的是长30.5米、高3.66米的旋转天线阵,在14.6米波长取得了30度宽的 “扇形”方向束。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便是不断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历史。 甚大阵射电望远镜
自从杨斯基宣布接收到银河系的射电信号后,美国人G·雷伯潜心试制射电望远镜,终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它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9.45米,在1.87米波长取得了12度的 “铅笔形”方向束,并测到了太阳以及其它一些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因此,雷伯被称为是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的首创者。 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建造直径66.5米的固定抛物面射电望远镜﹐1955年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76米直径的可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与此同时﹐澳﹑美﹑苏﹑法﹑荷等国也竞相建造大小不同和形式各异的早期射电望远镜。除了一些直径在10米以下﹑主要用于观测太阳的设备外﹐还出现了一些直径20~30米的抛物面望远镜﹐发展了早期的射电干涉仪和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六十年代以来﹐相继建成的有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42.7米﹑加拿大的45.8米﹑澳大利亚的64米全可转抛物面﹑美国的直径 305米固定球面﹑工作于厘米和分米波段的射电望远镜(见固定球面射电望远镜)以及一批直径10米左右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因为可转抛物面天线造价昂贵﹐固定或半固定孔径形状(包括抛物面﹑球面﹑抛物柱面﹑抛物面截带)的天线的技术得到发展﹐从而建成了更多的干涉仪和十字阵(见米尔斯十字)。 1962年 Ryle 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并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射电天文技术最初的起步和发展得益于二战后大批退役雷达的"军转民用"。射电望远镜和雷达的工作方式不同,雷达是先发射无线电波再接收物体反射的回波,射电望远镜只是被动地接收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射电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研究成功了射电干涉仪,甚长基线干涉仪,综合孔径望远镜等新型的射电望远镜射电干涉技术使人们能更有效地从噪音中提取有用的信号;甚长基线干涉仪通常是相距上千公里的。几台射电望远镜作干涉仪方式的观测,极大地提高了分辨率。 大型射电望远镜阵列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不仅建成了一批技术上成熟﹑有很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还发明了有极高分辨率的甚长基线干涉仪这种所谓现代射电望远镜。另一方面还在计算技术基础上改进了经典射电望远镜天线的设计﹐建成直径100米的大型精密可跟踪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恩附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VLBI网﹑美国的VLBA阵﹑日本的空间VLBI相继投入使用,这是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代表,它们的灵敏度﹑分辨率和观测波段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望远镜。其中,美国的超常基线阵列(VLBA)由10个抛物天线组成,横跨从夏威夷到圣科洛伊克斯8000千米的距离,其精度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500倍,是人眼的60万倍。它所达到的分辨率相当让一个人站在纽约看洛杉矶的报纸。 今天射电的分辨率高于其它波段几千倍,能更清晰地揭示射电天体的内核;综合孔径技术的研制成功使射电望远镜具备了方便的成像能力,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相当于工作在射电波段的照相机。

7. 射电望远镜是怎么发明的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犹酣。2月26日,在英国空军监视德国的那些雷达荧屏上,突然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闪烁不停的片片“雪花”。莫非是纳粹发明了对付雷达的新武器?这可是直接关系到战争胜负、性命攸关的大事。除了严密封锁有关消息外,最高当局立即下令,让最杰出的无线电专家荷伊丢下手头的一切工作,迅速查明原因,寻求对策。

荷伊才华过人,经验丰富,他不负众望,很快就有了眉目:原来这不是什么敌人的新式武器,而是太阳与人开的玩笑。只要让那些雷达的天线避开太阳方向,仪器就可正常工作。从此人们知道,太阳、恒星乃至所有的天体,都像一个个电台,时时都在发射无线电波。

天体发出的电波,天文学家称之为“射电”,接收与解读这种射电必须要用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与光学望远镜不同的是,它所见到的不是天体的图像,而是一组组大大小小、曲曲折折的曲线,需要用专门的仪器才能解读其中所含的信息。

光学望远镜自1610年由伽利略首先指向星空起,至今已有近400年,如果不是近年来太空望远镜以及一些新技术登场,有人甚至哀叹它似乎已走到了尽头。但是射电望远镜则不然。首先穿透金星浓密大气、揭开金星逆向自转和表面高温依靠的是它;最早测出水星自转是公转周期2/3,它的一天等于2年依靠的也是它;画出第一张火星三维立体图依靠的仍然是它。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震惊世界的“20世纪60年代的天文学四大发现”——星际有机分子、脉冲星、3K微波背景辐射、类星体,都是射电望远镜小试牛刀的成果。其中前三项的发现者都先后问鼎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充满了挑战的类星体将来一旦被揭开庐山真面目,其发现者也将成为此奖项的必然得主。

谁都知道,天文学家最怕老天作梗,因为很多千载难逢的机会,只要老天不帮忙,就会前功尽弃,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我国天文界元老、年逾古稀的张钰哲先生为了观测1980年的昆明日全食,曾不远千里于2月16日飞到了一切早已准备齐全的观测点,可哪知就在最关键的2分钟内,一朵小小的白云飘来,不偏不倚地挡住了日轮,任你愤怒叫骂,任你急得跳脚,也只能眼睁睁地让一年的准备工作付之东流,落得个空手而归。

用射电望远镜观测最大的优点是,不怕云雾遮挡,甚至不怕倾盆大雨(当然为了防止锈蚀,雨天还是尽量少用),它是一种全天候的仪器。它还有一个优点是,要求的精度不高,制造方便,所以可以做得很大。

当然,它也有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它“眼大无光”。一架直径10厘米的光学望远镜的分辨本领在1.4"左右,它能看清月球表面上2千米的细节,而德国的100米可动射电望远镜,尽管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可转动射电望远镜,可它的分辨本领也只有33",还不如人的肉眼的分辨本领30"。为了弥补这个不足,人们想到了利用“干涉法”原理,把两台仪器分开并用。所以现在除了建造直径更大的单个天线外,还建造有“天线阵”。当今称为“甚大阵”的最大的天线阵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一处荒漠上,在纵横70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27架庞然大物,每一台射电望远镜天线的直径为25米,重达210吨。由于它全由电脑控制,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每次观测只需一个计算机程序员和一两个天文学家就足够了。

8. 发明射电望远镜对于人类有什么重大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是,应该是方便我们人类探测遥远的外星文明。因为,一个巨大望远镜的形状类似于卫星天线,就像一个巨大的天眼一样,这将探测遥远而神秘的外星文明,我们人类,在几千年以来,大多数人类通过可见光波段观测宇宙,事实上,天体的辐射覆盖了整个电磁波波段,而可见光,只是我们人类能够感知的一小部分。

实现银河系外第一个甲醇超脉冲的观测突破,用于空间天气预报的射电望远镜,还可以把中国的空间测量和控制能力,从地球同步轨道扩展到太阳系的外缘,将深空通信数据的下行链路速率提高100倍左右,脉冲星定时阵列,为自主导航的前瞻性研究制造脉冲星时钟。

关于发明射电望远镜对于人类有什么重大意义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9. 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世界上第一个望远镜是汉斯·李波尔发明的。

一次,两个小孩在李波尔的商店门前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两人兴高采烈。李波尔赛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

李波尔赛跑回商店,把两块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经过多次试验,汉斯·李波尔发明了望远镜。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望远镜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

(9)射电望远镜发明扩展阅读

望远镜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根据望远镜原理一般分为三种。

一种通过收集电磁波来观察遥远物体的电磁辐射的仪器,称之为射电望远镜,在日常生活中,望远镜主要指光学望远镜,但是在现代天文学中,天文望远镜包括了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的概念又进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领域。

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千里镜”。它主要包括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

常用的双筒望远镜还为减小体积和翻转倒像的目的,需要增加棱镜系统,棱镜系统按形的方式如果式不同可分为别汉棱镜系统(RoofPrism)(也就是斯密特。别汉屋脊棱镜系统)和保罗棱镜系统(PorroPrism)(也称普罗棱镜系统),两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是相似的。

阅读全文

与射电望远镜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