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创始人分别是谁
南无阿弥陀佛
所谓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名称其实是一个还没有真正入门的人之说法,也是学术界那些不明究里的人的说法,藏传佛教就实质来说只是有佛教名相但是无佛教的实质!
一从传承上的区别:
汉传佛教就是真正的大乘佛教,最早翻译年代是汉元帝时期(公元前95年)当时安世高和支谦两位大德来传的法,是属于巴利文(印度北部语言,佛陀传法的主要语言)和梵文,后来释迦佛的叔父甘露饭王之嫡孙佛陀跋陀罗(buddhabhadra 359~429)等来华也是用的巴利文,直到后来的鸠摩罗什都是采用梵文巴利文结合,这些来华僧人包括菩提流支,求那跋陀那等都是在印度就有很大的名声,不管是在解脱道还是菩提道都是有相当证量的人,官方对于经典的翻译也有严格的记载。
这样世世代代的翻译,到了公元620年间,玄奘大师横空出世,玄奘师承戒贤大师,戒贤的师父是世亲菩萨,世亲菩萨的师父是无著菩萨,无著菩萨的师父就是世尊大乘弟子弥勒菩萨,玄奘成就翻译和实证的最高峰,唯识宗和禅宗一起将整个唐宋时代推向了佛法东来的顶点。在玄奘之后除去稍有成就的义净和极少影响普通老百姓的唐密(此法现在主要流行于日本)金刚智等基本上就很少经典翻译了,因为印度那个时期的所谓佛法已经被婆罗门教性力派侵蚀,印度本身被伊斯兰逐步侵占了(这种事情佛早有语言,如杂阿含经中言佛灭800,有相似法出)。
然而所谓的藏传佛教,恰恰大量的翻译就是这个被婆罗门教侵蚀的时间段(最早西藏知道佛这个字是文成公主640年进藏,也比汉传晚了将近800年!),系统的传入是莲花生以后,如莲花生(公元8世纪)之父就是乌但波那(今巴基斯坦西部)之学者因陀罗普谛之子,因陀罗普谛是性力派的主要学者,所以他莲花生在亥母甚深引导中强调男女双修功德一点也不奇怪。
再后来,阿底峡 Atisa (982~1054) 来到西藏通过一些包装,把佛教的名相包装性力派的实质,如把性力派的男女双修包装为“无上瑜伽”,把用毛发,粪便等做的“甘露丸”包装为”食解脱“,成为他所谓的双修理论依据!终于此类相似佛法在西藏大行其道几百年。
他们所谓的传承全是什么神话,传说,根本没有汉传完整的体系,什么天降五彩盒子,谁谁是什么古佛的传承,乱七八糟,愚弄无知的贪便宜的人。
二从基本佛教常识上的区别
佛教讲究三皈依,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是以佛为中心的,没有佛就佛法在世间世间的流传,更不会有僧。在经典中如撰集百业经佛明确说了,若做他皈依是死法,败坏之法...在杂阿含经(第870)有说应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众,对于师父的说法要是不符合佛法也应当摒弃。
然而”藏传佛教“讲四皈依,第一条就是讲皈依上师,把所谓的上师凌驾在佛头上,如果他们说的上师就是佛,那么何必如此头上安头?如果不是佛,区区凡夫如何可以凌驾于佛?!
佛教一日月为一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化土,阿含,大乘经典明文规定下一尊在这个世界成佛的是现在在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兜率天四千年人间56亿年才会来到人间成佛,然”藏传佛教“这个”法王“那个”活佛“多如牛毛!楞严经明确说,凡夫称”法王“如平民称皇帝,杀头大罪!
三从修行根本上的区别
佛教都是讲戒定慧,分解脱道和菩提道,菩提道的根本是开悟也就是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也正因为此如来藏真实不破灭性,能够成就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所以如大乘啊毗达摩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换句话说因为此如来藏真实存在修行才有意义。
然而藏密格鲁派宗咯巴《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387~388页)说“亦仅显示经有是说;非自宗许离六识外、别有异体阿赖耶识。如圣派集密,说死有光明一切空心为死心,从彼逆起近得心为生心,彼二非是阿赖耶识”!!这是要拔我们佛教之根本,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个正信佛子能够置之不理?你如果坐视这种行为,你无知愚痴,你和那些藏密外道一丘之貉!你不是佛教徒!
四从修行方法上的区别
佛教的修行有二,一是解脱道断我见(主要是执着意识和身体为我的错误见解)我执-三界爱,最终解脱生老病死,二是大乘五十二个阶次,开悟得到根本智,然后得到后得智,成为地上菩萨成就道种智,圆满一切福德智慧成佛,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得大自在,这些都需要不放逸精进的修行。
然而藏密外道说什么既身成佛,如宗咯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传密灌顶法者,次从莲取其金刚:以大指无名指取摩尼宝”这样诲淫诲盗的文字岂是佛教!
五从戒律上的区别
佛教正信出家人,比丘是250多戒,比丘尼是300多条戒律,然而藏密外道从元朝开始就不遵守戒律,如元顺帝还和喇嘛们一起修过双修,最终误家误国,到现在他们还喝酒吃肉,涅槃经明文说“吃肉断大悲种子‘!藏密外道还说是为了度众生,他们的父母妻儿为什么他们不度?厕所里的蛆虫为什么不度不结缘?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正信佛子广阅经卷,皆可明鉴!
❷ 佛教的创造者是谁他被人称为什么
佛教的创造者是释迦摩尼.....他被人称为佛祖
❸ 藏文的藏文创造者
吞弥.桑布扎(7世纪时人),藏文创造者。
公元7世纪时期,吞弥.桑布扎诞生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隆子县(也有说是出身于尼木县吞弥家族中)。父亲吞弥阿鲁,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御前大臣。母亲名叫阿孥。
吞弥·桑布扎成年之后,时值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戎马驰骋青藏高原,经略吐蕃王朝,宏展其雄心抱负之时,松赞干布在平定内乱、征服诸羌、重新统一吐蕃之后,他一方面与周边诸国,如尼婆罗、唐王朝建立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积极发展生产,制定严密的各项制度。由于民族间的交往、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治理朝政的迫切需要,松赞干布深感缺乏文字的痛苦,遂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派遣了其在治下几百名中认真挑的吞弥·桑布扎等16名聪颖俊秀青年,带了许多黄金前往天竺拜师访友,学习梵文和天竺文字。
关于吐弥桑布扎创造藏文,伴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故事。据说吐弥费力创造藏文是为了吐蕃人缺乏文字的诸多苦处。当时松赞干布从几百名聪明颖悟的青年中挑选16名优秀青年,在极艰苦的条件下由吐弥率领去天竺等处拜师求教,学习文字。最后其他15名青年由于严寒酷暑、气候不适等种种原因,辞离人世,惟有吐弥学成回到吐蕃,依照梵文模式,创制了藏文,一直沿用至今。据载,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时,从34个梵文辅音字母中取出23个,从16个元音字母中取出5个,以构成藏文字母。同时,又根据藏语语音增加了6个辅音字母。
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后又著有《三十颂论及相转论》即《文法根本三十颂》 、《文字变化法则》即《文法性别用法》等语言文法著作8种,今幸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种,既是最早的藏文文法经典,又是今天必读之教科书。吞弥·桑布扎不仅在语言学、文字学和文法学上颇有建树,独树一帜,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他翻译了《二十一显密经典》 、《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般若十万能颂》、《宝云经》、《宝箧经》等二十多部梵文经典,开了藏译佛经的先河。有很多译经后来被人收入在《大藏经·甘珠儿》中。译自天竺、汉地、尼婆罗、克湿弥罗和于填等地的佛教经典著作和各种文化论著被译成藏文,使之成为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知识。
史载,吐弥创制藏文后,藏族地区开始掀起学习藏文的热潮。连松赞干布也拜他为师,在玛如宫潜心学习藏文,同时也翻译、学习、借鉴许多印度和汉地的文化,开启吐蕃人的智慧,同时哺育造就像噶尔东赞等一批杰人志士,松赞干布也因此有可能创立 “三十六制”等国家大法。
❹ 藏传佛教释迦摩尼佛的历史
佛教是在7世纪左右引进西藏的,是由松赞干布为了抑制苯教(也就是西藏最古老的宗教,后来苯教和佛教相互吸收形成现在的五大教派)。
❺ 藏传佛教的起源
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藏传佛教是由古象雄王朝引入西藏地区的,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
象雄是“古象雄佛法”的发祥地。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的《甘珠尔》其实就是藏族一切历史、宗教和文化的滥觞与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这也是任何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过的一块重要领域。
今天藏族人的习俗和生活方式,有许多也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插风马旗、插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算命,都有本教遗俗的影子。
(5)藏佛创造者扩展阅读:
一、教义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见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
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
西藏密教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二、传承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❻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刹帝利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婆罗门教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沙门思潮。
释迦牟尼(Ś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圣者”。“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称为“释尊”或“佛陀”。
(6)藏佛创造者扩展阅读: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三藏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
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禅定和苦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
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 ,其内容结构多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无常、无我的缘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
❼ 藏传佛教的创始人是﹖
公元15世纪初,著名的佛学家宗喀巴大师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格鲁”:藏语“善律”的意思,该教派戒律严明,由于戴黄色僧帽又称黄教。
格鲁派传承中,班禅和达赖都是宗喀巴的弟子,按藏传佛教教义,是佛菩萨在人世间的化身,班禅是无量光佛的化身,达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达赖住在前藏布达拉宫,而后藏扎什伦布寺,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7)藏佛创造者扩展阅读
传说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暨藏历火鸡年十月二十五日诞生在“宗喀”,故被称为宗喀巴。
三岁时,法王噶玛巴游戏金刚由西藏至内地,见其器宇不凡,即授其近事戒,并赐号庆喜藏。七岁依敦珠仁钦受沙弥戒,于札什伦布萨迦寺修学莲华部法,尽得奥义。
复入雪山苦行数年,又修学迦当派诸教义,并至各地游学。当时藏地固有之萨迦派已堕落为咒法邪教,宗喀巴遂发愿改革,提倡严守独身主义之戒律佛教,创立兜率教派,后称额尔德派(即“德行派”)。
❽ 藏系的创始人是谁
释迦牟尼佛的遗族也在中国西藏。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七)
问: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修学佛法一定是很好,请问为何印度如此贫穷?
答:你要到印度去看看,而且也去研究印度的历史跟文化,你就明了。在十一世纪印度人遭了一个灾难,回教征服了印度。那佛教,学佛的人心地都慈悲不愿意去抵抗,于是逃难、逃避,逃到哪里?逃到西藏去。释迦族这一族都逃到西藏,逃到后藏,以后就没有再回去,在西藏就定居下来。所以现在释迦牟尼佛的遗族也在中国西藏。
回教征服印度之后,就限制了佛教的传播,当然有一些人屈从于政治的势力,改信伊斯兰教的很多,这无可厚非。人,每个人生生世世业缘不相同,无论修学哪一种宗教,只要认真学习,我们刚才讲了,都是佛传的。佛在某个时代,某个地区,某种不同的文化,他有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可是无论他怎么教法,他的方向、他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方向、目标在佛教里面讲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是我们佛教知道,什么是佛?佛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在基督教,实在讲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是一家人,他们的经典就是《新旧约全书》。犹太教是依《旧约》,不承认《新约》;基督教承认《新约》,排斥《旧约》;天主教是《新旧约》统统学。所以我说他们是一家人,三派。犹太教是天父,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圣母玛利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一家分了三派,还是一家人。凡是宗教,咱们不是堂兄弟就是表兄弟,是不是?全是一家人。我在世界上跟许多宗教往来,所以能谈得很愉快,我说我们统统是一家人。
这印度的贫穷,贫穷的原因,没有遵守教义的教诲。中国贫穷人也很多,没有认真去学。"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很多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你们去求,有没有应?没有应。我的老师,我初学佛,章嘉大师教给我,为什么?我很贫穷,吃饭都成问题。老师就把这个方法传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什么?它有理论,你要明了,它有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没有不感应。如果你不懂得道理,不懂得方法,盲目去求,求不到,那不会有感应。
你看《了凡四训》,袁了凡先生,孔先生给他算命,算得真准,那不是假的,真正遇到高明人。每一年收入多少,跟他批的八字完全相同,年年都一样。他是个读书人,参加考试,考中第几名都给你注定,这样差不多十几二十年,所以他什么都不想,真的就万缘放下,为什么?想也没有用,注定的,何必去打妄想?跟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觉得很奇怪,这很难得,一般人妄念太多,他怎么三天三夜不起、不动一个妄念?所以就问他,他说你的功夫很不错。结果了凡先生就招认出来,我哪有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想也是枉然,所以干脆就不想。云谷禅师听了就哈哈大笑,他说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你还是个凡夫。结果两个谈清楚之后才晓得这桩事情。云谷禅师叫他反省,反省之后才知道自己一身都是毛病,习气很重,然后教他改造命运。
命运是你前生的注定,你前生造恶、造善,注定的,前生没有修财布施,这一生贫穷;没有修法布施,这一生没有智慧,愚痴;没有修无畏布施,这是短命。所以佛法教你,财富、聪明智慧、健康长寿,这三种布施,舍,愈舍愈多。你命里头有的舍不尽,舍了,它就来了;命里没有的保不住,千方百计得来,但是还是会失掉,为什么?命里头没有。命里头有的、注定的,它怎么会丢掉?
我们命里头没有财,老师教我,一块、二块的布施总可以。这个行,一块、二块行,有,多了没有。在那时候十块钱拿不出来,一块、二块可以,所以就教我随喜功德。道场里面很多人印经,我们出个一块、二块,随喜,这就是布施。放生,放生还是属于无畏布施,出个一块、二块。以后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多,就布施得多。现在居然一年平均起来至少可以布施一千万美金,钱哪里来的?不知道,不晓得。所以说老师教我的话正确,愈施愈多。身上没有一分钱,什么都不缺乏,没有缺乏的。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这个增长,我相信你们同学常常听经会知道,你看我今年讲的跟去年不一样,好像比去年更有智慧,去年跟前年不一样。所以你听我的录音带,这十几年的录音带,你仔细听,不相同,年年有进步。健康长寿,你们是看到的,我今年八十岁,还可以蹦蹦跳跳。这是什么?得力于老师的教诲。所以我对于老师,我天天早晚都拜老师,念念不忘。如果不是老师教的,早就去轮回去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早就去轮回去了。
所以贫穷,不修财布施。财布施是随分随力,你只要是心量放大,一昧去做,不要想回报,自自然然环境就改变。不能改变的,他没有这个念头,不能够舍己为人,才不可以保持。愈保愈是造罪业,为什么?你看世界上许许多多贫穷的人需要财富,他没得吃、没得穿,你的财富累积在那里,放在银行,放在保险,这罪过。愈施愈多。他不懂得布施,这很可惜,他那个财富过去生中布施得多,累积的。
❾ 藏族五大教派的创始人
1、宁玛派(红教),形成于公元11世纪,是藏传佛教中最早产生的一个教派,创始人是莲花生大士。
2、萨迦派(花教),创始于1073年, 该宗派的创立者是昆·贡却杰布(1034——1102年),因该教派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呈灰白色,故得名萨迦(藏语意为白土)。
3、噶举派创始于11世纪,重视密宗学习,而密宗学习又必须通过口耳相传,故名噶举(藏语口传之意)。因该教派创始人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在修法时都穿白色僧裙,故噶举派又称白教。
4、格鲁派(黄教),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
5、噶当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现的教派。噶当,意为佛的教诲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创始人是仲敦·加唯琼乃。
(9)藏佛创造者扩展阅读:
宁玛派的教法主要为九乘三部。九乘即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大瑜伽)、阿鲁瑜伽(随类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三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等。
噶举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重密宗,采取口耳相传的传授方法,曾融合噶当派教义。修习上,噶举派注重修身,主修大手印法。大手印有显密之分。
格鲁派的佛教理论继承阿底夏所传的龙树的中观应成派思想,主张缘起性空。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也就是说一切法的产生均有原因。
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学显宗,后学密宗,其教法传播甚广,藏传佛教各教派均受其影响。15世纪格鲁派兴起,噶当派从此在西藏社会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