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农历发明

农历发明

发布时间:2021-06-01 13:21:39

『壹』 中国农历年是在哪个朝代发明

殷商时期。
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议造《汉历》,汉武帝元封七年历成。是年五月改年号为太初(即为太初元年),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后人以此称呼此历为《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与汉历(太初历)大同小异。由此知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历法规则基本沿袭汉代的汉历(太初历),而与汉代以前的夏历等是有较大差异的。
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目前尚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实际控制区使用。

『贰』 农历是谁发明的呢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年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 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以1912年为元年,目前尚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实际控制区使用。 中国农历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出现每60年重复的六十甲子。如公元193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1991年也为辛未年。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

『叁』 中国的农历是谁发明的

不是汤若望
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专“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属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肆』 农历是谁发明的

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
、“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伍』 农历(阴历)是我们国家发明的吗

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

阳历又叫格列历

我们目前常用的就是阳历。阳历是根据太阳运动周期来制定的,具体表现为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周期。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作回归年或太阳年。阳历又称太阳历、公历、西历和格列历。

[儒略历]

要知道格列历这个名称的来历,得从儒略历说起。公元前46年,罗马皇帝儒略·恺撒聘请埃及天文学家索西尼斯来研究历法,经索西尼斯推算,一年应有365.25天。于是这个皇帝就规定一年为365天,余下的四分之一天用每4年增加1天即“4年1闰”的办法来解决,闰年366天。他又规定一年为12个月,单月为大31天,双月为小30天,这样全年共366天,刚好是闰年的天数,而平年必须要减去1天。

那么从哪一个月减去1天呢?传说古罗马时代全国的死刑都集中在2月份执行,古罗马人普遍认为2月是个“凶月”,希望这不吉利的日子越少越好,于是决定从2月减去1天,2月便剩下了29天,闰年才为30天。这位皇帝在制定历法的同时,也塞进了一点私心,因他生于7月,就把7月命名为儒略月,如今英语中的“July(七月)”就是由此演化而来。这就是早期的阳历,称为儒略历。

儒略·恺撒大帝死后,其义子奥古斯都·屋大维继位,这位新皇帝发现恺撒大帝生于7月,是大月,而自己生于8月,却是小月,相比之下,有失尊严,于是他下令把8月也改为大月,并命名为奥古斯都月,如今英语中的“August(八月)”就是由此演化而来。经他这样一改,全年多出了1天。为此,按照先帝的办法,再从不吉利的2月中减去1天,致使平年的2月份只剩下28天,闰年为29天。而且从9月份开始,把双月改成了大月,原本是单月大双月小的规律因此也被打乱了。后来不知是谁发明了“拳头记忆法”:拳背骨骼凸起处是大月,凹下处是小月。从此,全年大小月的顺序和每个月的天数被固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经过奥古斯都·屋大维修改后的儒略历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发现仍有缺陷。1576年,根据一名意大利天文学家的精确计算,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确切时间应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2422天)。若每年按365天计算,4年累积起来才多出23小时15分04秒,不足24小时。而儒略历采用的是“4年1闰”法,即每4年要增加1天(24小时),比实际多加了44分56秒,平均每年要多加11分14秒,每过400年要多加3.12天,从使用儒略历到16世纪末,将会产生约10天的误差。

[格列历]

为了提高历法精度,消除累积误差,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于公元1582年组织一批天文学家,专门研究如何对儒略历进行修订。根据研究结果,最后确定修订的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将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应该是10月5日)定为10月15日,以消除从使用儒略历以来至1582年间的累积误差10天。这就是有的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上的10天为何不翼而飞?”的原因。二是修改置闰规则,除了保留儒略历原规定的“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外,对世纪年(即末两位数是“00”的年份)作了补充规定,即只有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如2000年、2100年、2200年和2300年中,只有2000年才是闰年,其余3年均不是,这样400年中少了3个闰年,实际设置了97个闰年。新规则可使今后不再产生原来那种累积误差。后来又规定公元4000年不算闰年,这样4000年中刚好设置969个闰年。

修订后的儒略历精度大大提高了。这一成果应归功于格列高利十三世,故把儒略历改称为格列高利历,简称格列历。格列历一年的长度为365天5小时49分12秒,与回归年平均长度只差26秒,3320多年才会产生1天误差。正因为格列历有如此高的精度,后来逐渐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成了通用的历法,故称为公历。但公历也有不够理想的地方,一是每个月的天数不一致,且分布不匀,下半年与上半年相差3天左右;二是日期与星期之间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纪日不便。

农历并非阴历

有人说,“农历就是阴历,阴历又称农历”,还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与阴历相对应的”,其实这些都是误解。

[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来纪月和纪年的。古代,人们每天看到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下去,用于纪日很方便很清楚;而更长一些的时段又如何纪时呢?人们看到对不少现象有影响的月亮,其圆缺晦明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于是把月亮圆缺晦明一次定为一个月,因为月亮圆缺一个周期平均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29.5306天),便把小月定为29天,大月定为30天,12个月为1年。因为月亮又叫太阴,所以把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历法叫阴历。古代埃及就使用这种历法。由于阴历年的长度是354.3672天,要比回归年少10.875天,如此下去,原来代表寒冷的一月份,17年后就可能出现在炎热的夏季。产生这种冷暖颠倒现象的原因,就是在历法中没有考虑太阳运动。

[农历]

而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叫夏历、中历、旧历。它不仅考虑了月亮圆缺晦明的变化,而且考虑了太阳对地球的相对位置。它是以朔望(“朔”是指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与太阳同时出没,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一时刻叫“朔”,这时的月亮叫新月,出现新月的这一天叫做朔日。“望”是指地球处在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月球朝地球的一面照满阳光,月亮是圆形的,故叫满月或望,出现满月的这一天叫做望日)周期来定月,称“朔望月”,其平均长度同阴历月,就是月亮连续两次呈现同样的月相所经历的时间,即29.5306天。农历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来调整月份与季节变化的关系,从而克服阴历存在的缺陷,并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于回归年。

农历还把能很好反映太阳位置的二十四节气恰当地分配在各月里,从而强化了该历法的季节性,使之有稳定的季节特征,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历在历日推算方面强调逐日、逐月推算,不像阳历那样可以人为规定哪个月大、哪个月小或一个月有几天,而必须遵循“以月相定日序”的原则,即把日月合朔(出现新月的时刻)的这一天定为每月的初一,但该月是大月还是小月,须经推算后再确定。如今日5时30分日月合朔,则今日为第一月的初一,明日为初二,后日为初三,依此类推;如果第二次日月合朔在第30天,则该日为第二月的初一,第一月则定为小月(29天);如果第三次日月合朔在第60天,则该日为第三月的初一,第二月就定为大月(30天)。由于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运动中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距离时远时近,日月合朔的时刻有迟有早,致使朔望月的长度也有长有短(冬长夏短),这就有可能出现连续两三个小月或者连续三四个大月的情况,所以,有些农历年没有年三十,腊月二十九过除夕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制历家的杰出创作,为中国所独有。早在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已运用圭表(古老的天文仪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两分”(即春分和秋分)、“两至”(即夏至和冬至)四大节气,然后又定出“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秦汉时代,已经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成为安排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陆』 农历谁发明的

农历是汤若望发明的。

中国现行农历沿用自明末《时宪历》脱胎的清朝《西洋新法历书》,内是四百多年前的由容汤若望主导的欧洲耶稣会教士和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编撰的。

现代农历的基础是来自明朝末年的《时宪历》,之前明代通行的历法为《大统历》,实际上是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改个名字沿用,此历法到明末,已经与实际气象、天文有误差,尤其对日月食推算的误差更明显。

(6)农历发明扩展阅读

农历的优点:

1,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是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农历是定历,它具有天文年历的特性,能很好地和各种天象对应。

如它的节气严格对应太阳高度,历日较严格地对应月相,闰月的不发生频率和发生频率对应地球近日点和远日点,其它天象如日出日没,晨昏蒙影,五星方位,日月食,潮汐等,就连历月也大致对应太阳高度;

2,农历历月的天数只有29日和30日两种,且由定朔日规定,人为因素较小,不易随意改动;

3,岁首有较强的天文学意义,具有阴月阳年的天文学意义;

4,干支纪年和十二生肖纪年循环使用;由于它包含节气十分利于四季划分,由于它包含月相,所以也十分反映潮汐,日月食等天象和月亮对气候的影响。

『柒』 农历是由谁发明的

不是汤若望
中国目前仍在与格里历(即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捌』 农历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说发明的

农历又称夏历,相传起源我国夏代。其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版今。农历按照全年的自然权日划分为四季、二十四节气和年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惊蛮、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变化周期而设置。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农历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每月的十五称为“望”。在“朔”日,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暗影对着地球,而与太阳同时出没,于是人们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运行到了太阳与月球中间,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从东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满月。由于农历一年约为355日,与地球年相差约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闰月,每19年要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也叫闰年,具体闰哪个月,则要视节气情况灵活而定。
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指定,而且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因而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在我国,农历历法尤其适用于中原的广大地区。

阅读全文

与农历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