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以"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为题800字左右作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历史学习中也应当鼓励学生多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然而,目前学生对学习历史普遍缺乏兴趣。本学期对我校的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2;在学生对14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3;在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5;在让学生学得很累的科目中历史排在第4位;在学生对各科问题的提问问题中,历史排在倒第5。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问和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问题表现为:1、不会问:这部分学生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遇到人会的知识和题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简单,常常问的是这题怎么做,那题怎样回答,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2、会问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解决势不罢休的态度。
不问问题者表现在:1、不想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没有一点的求知欲望,只求一节课熬过去就行了。2、怕问: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启发学生去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的环境中成长。
第一、明白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常列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而进步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中一学期来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问题的好处、问的方法。
第二、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光听不想,隔靴搔痒。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1)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答,或教师认真回答,也可心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2)强调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3)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班级中专门用一记事本记载,一星期或一学期问的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对学生打断上课的突然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生气批评一通,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第一次燃遍全球的点火这一课时,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生经过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会爆发一战,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会爆发的一方取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精神。同学们反映,这样的争论很好玩。我及时抓住时机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2、精心预设与生成,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拿破仑这么具有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呢?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物呢?积极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败的等都有助于问题的明朗化。这时,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再进行生成总结,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拿破仑来说,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是“战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因军事而兴,也因战争而亡”。
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3、帮助学生创设“问”的条件
(1)下课迟走一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也可课堂上专门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如:教完一个新知识或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可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询问看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鼓励学生去思考学过的东西,加以巩固。
(2)每小组准备一提问记录本。成立历史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组织本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当老师没空时,学生可将要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组先解决讨论这个问题,教师之后再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班级中进行讲解。这样学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3)在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原因再订正。如选择题,是记忆不牢固还是理解错误呢?问答题出错时,要求学生说明错的原因在旁边,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翻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提高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课前进行小组预习。让学生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若自己认为理解的内容可设计成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学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历史,对历史经常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1、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遗址、遗迹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我们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2、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问题的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不断提问的目的。师生共读一些名著、历史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提问的质量。
3、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让他们感悟历史。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端午申遗问题上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比别国晚一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以前黑人不可以当总统,而现在却可以呢?教师也可提问,黑人在美国历史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那么低,之后又是如何获得解放的等问题,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提问水平,也锻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5、积极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学生掌握了提问的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学习历史也就轻松了不少,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这样就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❷ 三大科学技术革命中电力的发明者是谁
电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发明出来的说法,应该说是被发现。
发现历程为: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用风筝吸引雷电的危险试验,使人们认识到雷电是一种电。
1786年,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放在两块不同金属之间的蛙腿会发生痉挛现象,他认为这是一种生物电现象。
1791年,伏特得知这一发现,作了一系列实验。
1793年伏特发表一篇论文,总结了自己的实验。后来,伏特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两片不同金属不用动物体也可以有电产生。
1839年英国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项业余的实验中发现了神奇的燃料电池。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强力发电机,并用于机车上,电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西门子是最终将电力用到生活里的人。
三、大科学技术革命指的是: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蒸汽机发明作为标志)
1、 标志: 珍妮机 的发明 最先从 英 国开始 生产组织形式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 重要发明: 瓦特 改进了蒸汽机 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 史蒂芬孙 发明了 火车机车
(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标志,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1、 人类进入 电气 时代. 美国 和 德国 在这次工业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落后.
2、 重要发明: 爱迪生 发明 电灯 ,被誉为发明大王. 卡尔'本茨 发明 内燃机 ,设计出 汽车 莱特 兄弟发明 飞机.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
1、 核心: 电子计算机 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 信息化 时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术 最为引人注目
❸ 有没有那种家用的劈柴火的机器那种别被粗大的木材也能用的
您说的那种家用的劈柴火的机器是应该没有的,希望您能发明出来。锯木头的机器倒是有的,有那种锯板机是可以锯柴火的,但是锯床比较大,家里一般很难放置。
❹ 磨刀不误砍柴工中的“作为”是什么意思
“磨刀不误砍柴工”表面的意思是在刀很钝的情况下,严重影响砍柴的速度与效率,在砍柴前虽然费一些时间来磨刀,并不立即去砍柴,但一旦当刀磨得很快,砍柴的速度与效率会大大提高,砍同样的柴反而用时比钝刀少。
深入理解就是,要办成一件时,不一定要立即着手,而是先要进行一些筹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步骤安排,做好充分准备,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会大大提高办事效率。
简单说也就是磨刀花费时间,但不耽误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就能使工作加快。同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说要取得一点成就也是必须付出许多默默的努力的。就像人家在人前的表演可能只有那么一刹那,但是为了这一刹那可能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心血。
❺ 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50字
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
一、竹简书
春秋末年,人们开始使用竹简。人们把竹简削成一块一块的,然后用绳子串起来,再把字写在这些竹板上,就成了最初的书。据记载,西汉时,东方朔曾写了一封信给汉武帝,用了3000多块竹简,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能勉强把它举起来。而汉武帝读这封信则足足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二、雨衣
1747年,法国工程师弗朗索瓦·弗雷诺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雨衣。他利用从橡胶木上获得的胶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这种胶乳溶液中进行浸涂处理后,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
在苏格兰橡胶厂的麦金托什因生活窘迫,无力购买雨具,每逢雨天,只能冒雨上下班。一天,他不小心将橡胶汁沾满衣裤,怎么也擦不掉,只好穿着这身脏衣服回家。室外阴雨绵绵,麦金托什回到家却惊喜地发现,穿在里面的衣服一点没有湿,他索性将橡胶汁涂满全身衣服。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件胶布雨衣。
三、剃须刀
1828年谢菲尔德制成一边有保护的刀片,这是安全刀片的前身。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佩因特希望赚大钱,想发明一种从从都需要而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
一天,吉列刮胡子,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他设计出种安全剃刀夹持柄,但找不到能制成薄刀片的厂家。到1901年,他遇见机械师卡森,才解决了技术问题,使锄形刀架与双刃可换刀片合成一体,并申请了专利。
早在1900年,电动剃须刀已在美国获得专利,但第一种适于商业制造的电动剃须刀是由美国退役陆军上校希克设计,并于1928年获得专利的。
四、复印件
起初,爱迪生发明的石蜡纸,只是普遍运用于食品,糖果的包装材料上。后来他尝试在蜡纸上刻出文字轮廓,形成一张石蜡刻字纸版,在纸版下垫上白纸,再用墨水的滚轮从刻字的石蜡纸上滚一滚。奇妙的事发生了,白纸上出现清楚的字迹。
之后又经过多次的改良试验,1976年,爱迪生开始量产他发明的复印机。一下子,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团体都采用这种蜡纸油印机。由于爱迪生复印机大受欢迎,风行全球,使得爱迪生深切体验到,应该发明人们普遍而且深切需要的东西。
五、留声机
1877年12月的一个夜里,梦罗园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微微颤抖著,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他们听到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录音:“玛琍有只小绵羊,毛色白皙像雪样,不论玛琍到哪里,小羊总在她身旁……”
这项伟大的发明,不用小罐子老师多作介绍,大家都可以了解,它的应用面有多广。法国政府,还因此授与爱迪生爵士的头衔呢!后来,爱迪生又多次改良留声机,直到将滚筒式改成胶木唱盘式为止,这中间可不是一,二年而已,而是历经几十年的不断改进。
❻ 关于“劈柴不按纹,累死劈柴人”为话题的议论文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历史学习中也应当鼓励学生多问,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然而,目前学生对学习历史普遍缺乏兴趣。本学期对我校的初三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学生最不愿学的科目中,历史位列第2;在学生对14门功课喜欢程度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3;在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位居第5;在让学生学得很累的科目中历史排在第4位;在学生对各科问题的提问问题中,历史排在倒第5。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地位如此低下,不得不让每一位历史教师反思,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心中之痛啊。
好奇是成长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能解惑,问能知新。在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都与科学家小时候好奇心强密切相关。例如:水沸腾时将壶盖顶起来的现象,就引起了少年瓦特的好奇,这才有了日后的蒸汽机,才有了工业革命的迅猛进程。这种例子在科学史上数不胜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促使学生发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外乎有两种表现:问和不问。分析起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问问题表现为:1、不会问:这部分学生敢问,但是不知道怎么问。遇到人会的知识和题目,不多思考分析就急于问同学、问老师,问的问题很简单,常常问的是这题怎么做,那题怎样回答,问其然,不问其所以然,不去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2、会问的同学:这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放过每一个问题,问起问题来能抓住要害,问在理解的疑难处,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对问题常常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不解决势不罢休的态度。
不问问题者表现在:1、不想问: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明知不懂也不问。没有一点的求知欲望,只求一节课熬过去就行了。2、怕问:这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提的问题大多简单,加上有自卑感,对于没有听懂的地方,一般也不敢发问,一怕老师指责,二怕同学取笑。3、不懂问:这部分学生属中等生,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认为自己都懂了没什么可问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启发学生去问题,促使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1、让学生在问的环境中成长。
第一、明白问的好处。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经常列举一些身边的同学由于好问而进步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在班级中一学期来可以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明确问题的好处、问的方法。
第二、鼓励大胆质疑问难。光听不想,隔靴搔痒。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做到:(1)根据情况引导学生作答,或教师认真回答,也可心下课给予回答,并注意抓住时机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更有意义,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这些问题。(2)强调不允许其他同学取笑提问的同学,注意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3)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在班级中专门用一记事本记载,一星期或一学期问的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三、对学生打断上课的突然发问,教师不能简单地生气批评一通,要慎重作答,对有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讨论。例如:教学第一次燃遍全球的点火这一课时,一战爆发的原因中学生经过分析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事件之后,一位学生却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还会爆发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兴趣。这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先分析,看看是否会爆发一战,为什么?班上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争论起来,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教师此时以主持人的身份让不同说法的双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进行争辩,各自陈词。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以会爆发的一方取胜,学生在讨论的时候提高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精神。同学们反映,这样的争论很好玩。我及时抓住时机说,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多思考分析,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
2、精心预设与生成,创设“问”的情境。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心理,拿破仑这么具有雄才大略,为什么最后还是落得了一个失败的下场呢?我们该怎么去评价这个人物呢?积极引导学生来进行讨论,学生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拿破仑是如何上台的,又是如何失败的等都有助于问题的明朗化。这时,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再进行生成总结,古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拿破仑来说,决定他一生命运的是“战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形容“因军事而兴,也因战争而亡”。
教师对问题提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组织讨论,在讨论中给予点拨、讲解,问题解决后,学生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
3、帮助学生创设“问”的条件
(1)下课迟走一会,留给学生问问题的时间,也可课堂上专门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如:教完一个新知识或一节课将结束时,教师可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难的地方需要老师帮助的请提出来。或者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面前询问看是否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鼓励学生去思考学过的东西,加以巩固。
(2)每小组准备一提问记录本。成立历史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记录,组织本组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当老师没空时,学生可将要问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并且写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小组先解决讨论这个问题,教师之后再把一些典型的问题再班级中进行讲解。这样学后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能力。
(3)在作业订正时,要求学生写出错误原因再订正。如选择题,是记忆不牢固还是理解错误呢?问答题出错时,要求学生说明错的原因在旁边,以迫使一些不求甚解的学生翻书、问同学、问老师,找出错误所在,真正达到订正的目的,提高自己问问题的能力。
(4)组织学生课前进行小组预习。让学生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若自己认为理解的内容可设计成问题。在教师授课时将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亦可向同学提问。
教师要让学生重视历史,对历史经常发现问题,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师还要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1、改变传统的历史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不断地提出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中学历史课要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合作探究式的教学。
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如组织小型辩论会,吸引学生参与,学生也学会了读书、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视觉的震撼来吸引学生;通过历史遗址、遗迹讲述历史使学生亲近历史、爱上历史。我们相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一定可以吸引学生,学生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得到提高。
2、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工夫,也是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和提问题的的方法之一。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和不断提问的目的。师生共读一些名著、历史小说,在读的过程中去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提问的质量。
3、还可以讲他们经历过的大事,让他们感悟历史。如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端午申遗问题上来引导学生对历史的重视。为什么中国会在这个问题上比别国晚一步,进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焦点,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如为什么以前黑人不可以当总统,而现在却可以呢?教师也可提问,黑人在美国历史的地位如何,为什么他们的地位那么低,之后又是如何获得解放的等问题,从而既提高了学生的提问水平,也锻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些可以让学生写一些历史小论文。
5、积极探索开放型试题,培养创新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去取得唯一答案转变为要求学生积极置疑,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俗语说得好“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学生掌握了提问的这种学习方法之后,学习历史也就轻松了不少,许多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会问、善问,这样就能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很有哲理的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好的,因为周围的事物有好有坏,而被环境所改变的人。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提醒人去辨别好与坏取善闭恶,修正自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什么时候干什么样的工作。
不要给自己找借口!说我砍柴了所以刀砍盾了!或者、我光磨刀了没时间砍柴!
而是该磨刀就去磨,该砍柴就去砍。而不是矛盾的。
❽ 中国古人可以砍柴吗
中国古人当然可以砍柴,在古时候很多人就是以砍柴为生的。那时候的绿化是相当好,砍柴是允许的。
❾ 打火机比火柴发明早,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还要发明火柴
在原始社会时期,火的发明和使用让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火也是为人类社会所用的最基础的能源之一,早在古代,火就被家家泛用。打火石的发明,为火的可控性添砖加瓦,也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进化添砖加瓦。
“既然已经发明了打火机,为什么要发明火柴”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既然有了煤气灶,为什么还要劈柴点火用土灶呢?”其实,打火机和火柴的最大区别还是被应用的领域和情境不同。
其实在早期,打火机还并不能叫打火机,最早的打火机被叫做“点火器”,而且造价昂贵,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一个点火器的造价和一台汽车的造价是差不多的,听起来有些惊人了。1823年,德国的一名化学家德贝莱纳在偶然间发明了点火器,不过身为化学家的德贝莱纳发明点火器只是个偶然,德贝莱纳的专业并不是工学和机械学,他只是耶拿大学的一名化学和药学老师。
最初被发明的点火器叫“图林根式点火器”,不过要说来,这种点火器实在是和今天我们所说的打火机相差太远,图林根点火器不仅造价昂贵、制造流程麻烦、笨重,而且还不易携带、容易发生泄漏危险,所以在当时并不能算得上是一件正经的发明。
而至于原理被沿用至今天的撞击式点火器,人们则更加熟悉些,这种撞击式点火器从中世纪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在欧洲人的生产生活中都一直有被使用。其实这些打火机的原理,归根究底都离不开“钻木取火”这种最根本的取火方式,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致力于将打火石塞进更小更方便的机械结构中,以方便携带和使用。
不过人们的努力直到近代依旧没什么成效,我们今天所用的打火机,实际上距离被发明也不过几百年的时间。直到近代,火柴这种方便的小盒子被传入中国,都有了“洋火”的美誉,被加以广泛使用。
火柴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为什么人们发明了打火机还要用火柴?归根究底是因为,这二者终究有着不同的泛用性。而且在最初,火柴的确是比打火机要方便的,小小的盒子里装着几十根细小的木棒,木棒的头端则裹了一层薄薄的红磷,稍微在侧边轻轻一擦,就可以燃起令人满意的火焰。火柴燃完即弃、成本低、售价亲民、使用方便,所以比起早期有着笨重外形、不方便使用等各种各样弊端的打火机和点火器,普及的速度就大大提高了一截。所以说在早期,综合而言,火柴是比打火机要方便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