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知识创造的介绍
野中郁次郎(Nonaka)和Takeuchi指出,企业在“组织的知识创造”(即企业具有的创造新知识、在组织中扩散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产品、服务和系统中去的能力)中的技能是个关键的成功因素。因此,企业面临的挑战就是不断改进创造、传递和使用知识的过程。Holsappk和Joshl在对有关知识管理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分为以下几个过程:从组织的外部获取知识,从组织内部的资源中选择知识,产生新知识,在组织内部储存和扩散知识而实现知识的内部化,然后以显形知识或隐形知识的形式将新知识外部化。
B. 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
一位享誉世界的日本学者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创新的理解。三十多年来,野中郁次郎教授跟踪观察日本制造企业由弱到强的变化规律。他发现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即一个组织之所以比其他组织更优秀或更具竞争力,是因为它能够“有组织地”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而著名的西蒙“信息处理”范式,即组织只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来适应环境,无法解释组织成员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新现实来面对变化了的世界。领先获得这种独特组织能力是进行持续创新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一个产生深远影响的概念:“创造知识的企业”。在与竹内弘高合著的经典名作《创造知识的企业》中,他将亲自调查的佳能、本田、松下、NEC、日产、花王等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开发的过程进行详细地剖析,提出了暗默知识与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模式。野中精辟地指出正是由于暗默知识和形式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或者形象地说形成了一种“知识螺旋”运动,新的知识被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所谓的暗默知识是指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它源自个人的体验,与个人信念、视角及价值观等精神层面密切相关。经验、直觉、秘诀、预感等是暗默知识的同义词。形式知识则是指可以用语言表述的,包括文字陈述、数学方程、技术说明书和手册等。这类知识可以通过书籍、软件或网络传播,可以脱离人的直接作用;而在获得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暗默知识方面,因其必须涉及人际互动,合作意愿、共有经历、默契配合等“软条件”便成为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涉及个人预感和直觉这类知识时,个人的意愿和意志起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个体所蕴藏的暗默知识是新知识的重要来源,那么组织的首要管理任务便是创造新的理念和理想、动员各种资源使个体共享暗默知识、增进实践智慧,在知识的转换过程中形成创新的原动力。这一观念很重要,它提醒企业注重数据和信息管理固然重要,但需要更加重视由暗默知识所引发的知识创造,鼓励个体亲身体验、切身领悟和共享知识活动。然而,创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脆弱的过程”。与非生命的机器处理过程不同,“创造新知识”与个体的信念和投入有关、与特定的情境有关,与组织的氛围相关。在现代的多元社会里,缺乏崇高组织愿景及理想,缺乏共享态度,没有有效的沟通,调动个人意愿的难度可想而知。不仅如此,若“场”的氛围不合适,也很难让成员将他们丰富的暗默知识和盘托出。组织若没有设计适当的保护机制,个别成员的机会主义态度也会使知识螺旋难以持续进行。
对尚处于朦胧阶段的见识和预感的管理与现有的信息管理差别很大。而仅凭现有信息的加工是不可能带来实质性的概念。野中指出处理既有信息属于管理知识,而不是创造新知识。野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他指出了知识与信息之间的区别,并且在柏拉图经典知识定义基础上为知识赋予了一个全新的具有动态观点的定义:“一个验证个人信念趋近于‘真实’的动态人际过程”。这个观点为开发新知识的方法和管理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对创新中的“新”的识别和判断,对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如何从组织的角度,更明确地将组织应将发动群众的着力点放在那里,如何让组织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理解创“新”的逻辑之后,接下来的问题便是组织在什么样的场景下,通过何种系统支持机制和手段来触发并维持“知识螺旋”,从而持续地获得宝贵的新知。为此,野中分别提出了“场”的概念;“承上启下”式管理模式,即由中层管理者居中斡旋,在知识创造方面,相对而言,比韦尔奇所代表的“由上至下”式管理模式和以3M公司所代表的“由下而上”式管理模式更有效。而在组织架构上,野中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超文本”式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已经在夏普和花王公司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效力和效率。
从某种角度来讲,野中认为管理者是无法对知识进行“管理”的。管理者需要提供新组织愿景、新经营理念和新方式方法,通过创造理想的场所,鼓励组织成员共享暗默知识,并促进知识螺旋,从而创造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产品概念、新创意流程、新设计、新产品和服务,将组织的“创知”活动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它们最可能是由组织内不同层面的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野中和竹内是这样论述暗默知识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的:
人们一旦认识到暗默知识的重要意义,就会开始以全新的方式对创新进行思考。仅仅将许多数据和信息放在一起是不够的。创新是高度个人化的个人和组织自我更新的过程。员工的个人承诺和他们对企业及其使命的认同变得必不可缺。在这个方面,新知识的创造既是关于理念的,也是关于理想的。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的精髓是根据具体理想或愿景来重新创造一个世界。
在上述名著问世10年之后,野中与合作者又出版了《知识创造的螺旋》,对他的知识创造理论进行了回顾。在这本书里,他们用大量的实际案例(包括丰田、DoCoMo、索尼、奥林巴斯等)来充实知识创造理论的内涵。他又在合著的《创新的本质》一书中用知识创造理论对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三得利、雅马哈、富士通等与体验、服务和感受有关的产品和服务案例进行解读。上述三本著作构成了在经营型组织内创造新知识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准确地说,创“新”就是在“此情此景,彼时彼地”下“因人因事”创造新含意及新情境的过程。没有设身处地的体验,就缺少具体场景的信息,因此无法深入理解或再现事物本来的全貌。而唯一能够获得这些散落的信息的做法,便是动员集体的记忆或体验,将非理性的成分发掘出来,通过创新、模仿、创造和综合的方式来弥补知识流动环节的缺失。强调借助团队精神和个人投入的态度,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使含而不露的个人暗默知识在得以共享,利用集体的想象力找出新思路和新角度,酝酿和传播新概念,创造新生意模式、新市场契机和新动力,使组织完成从仿造到制造,再向创造阶段的进化,形成新的核心价值、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这便是野中知识创造理论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C. 知识创造未来 的资料
“知识就是力量。”一位名人曾这样说过。意思就是说,一个懂得运用知识的人,如果他的知识充足,我相信,他一定能够正大光明的打败拳皇泰森。
每个人出生后,都要送到学校进行知识的传授,这足以证明知识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生活在灿烂阳光下的21世纪少年儿童却不理解知识的重要性,整日迷茫于电视机与电脑中,殊不知自己正慢慢的堕落。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人类的精神食粮——书籍中,吸取那宝贵的知识,我们现在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虽然我们大家都拥有着远大的理想目标,可是,如果没有知识的滋润,理想这棵小树如何茁壮成长呢?抗日战争之时,有多少儿童因为战乱而上不了学看不了书,可是,他们,心中依然渴望着读书,一群孩子,在教导员的指导下,克服了没有书的困难以及环境的恶劣,努力学习,当有书的消息传来了,这令他们多么的欣喜,然而在空袭四伏的情况下,教导员,为了那一捆书,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足以证明其爱护书爱护知识的坚强信念,但是,如今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中,我们却不懂得珍惜,不听老师讲课,一听作业就烦,这是如此的令人心碎。
无论如何,没有知识的后果总是严重的,我看过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的父亲因为没有学好文化知识,不识字,任凭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也找不到工作,甚至在生活中,也会闹出许多笑话。最后,因为看不懂药瓶上的说明文字,拧不开塞子,死于心脏病,这是一个血的教训,验证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然而,讲到学习,就不得不提到我们敬爱的园丁——老师,他们在学习的圣地——学校,孜孜不倦的传授给我们知识,如同蜡炬燃烧自己,点亮我们。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向我们亲爱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以老师的教授为主,我们还需要自学自习。运用电脑、书籍,则是不错的选择……
知识是无尽的海洋,只等我们如同鱼儿,钻入水中,不知疲劳的吸取!
知识就是力量,是彻底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谁拥有知识、才华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相反地,谁的知识一穷二白则只能失宰于人。总之一句话,知识改变命运。
拿破仑曾说,“真正的征服,唯一不使人遗憾的征服,就是对无知的征服。”可见,知识是多么多么地重要。拿破仑在征服无知,获得知识之后振兴了法兰西,用自身活生生的事迹释译了他所说的名言。是的,征服无知就是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就能主宰命运。二十世纪中华大地,一代伟人毛泽东用自己的智慧在历史中写入光辉的篇章。可是否曾记起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多少个“挑灯苦读”、博览群书、海纳百川、广泛涉取知识营养。正是有了广博的知识,横溢的才华,才有了共和国的缔造者,才有了近代中国集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于一身,并且在文学、书法、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毛泽东同志以其智慧知识闪耀历史长河。
当时代巨轮滚入二十一世纪,有识之士奋笔疾呼:“知识爆炸的时代来临拉!”。当求伯君以三年时间创造事业辉煌来叙说知识在中关村转折个人命运,当丁磊以大陆首富来译写知识创造财富的价值,当胡仙以女儿身用知识的力量带领“星岛”报业雄冠香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来加入疾呼的行列,“知识改变命运!”个人一切一切的智慧才能都靠知识来营养,只有身上充满知识,我们才有施展才能的力量。
而恰恰相反,无知的人,纵然家产万贯亦会终败其尽,辱取于人;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纵然千军万马亦只会全军覆没,身败名裂;没有知识陶冶的人,纵然爆发一时亦只会龙困池塘,没有作为。战国时期赵括的“纸上谈兵”,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方仲永等例子都已是老生常谈,千古笑话。可这更是惨痛的教训,无时无刻不在催示着这么一个道理:知识改变命运;没有知识使他们滑入冰冷深渊。
古今中外,屹立于世间最璀璨、最明亮的那颗明珠就是“知识”。屠格捏夫说过,“知识比任何东西能给人以自由。”而当今知识爆炸,创新一日千里;内容远远超延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教育则可具体成智商、情商两类。拥有两大法宝,就有如龙泉在握,诸葛再世,执牛耳而行天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大学生朋友在校当苦作行舟人,傲游知识海洋,畅想知识殿堂。人生须臾,在这个知识创造价值的激烈竞争年代,拥有知识才华则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相信知识的力量便相信你能走出人生的辉煌。
D. 知识创造的促进条件包括哪些
《创造知识的企业》学习记录
十万个idea
04月11日
副标题:日美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
本书讲了一个企业或团队,如何进行内部知识的创造、管理和升级。
什么是知识创造的本质?
知识创造的本质,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从显性知识返回到隐性知识的过程。
什么是知识创造的条件?
企业最主要的工作是提供有利于知识创造的外部环境或场所。
知识创造如何落地?
高管负责“做梦”,中层管理者负责“解梦”,一线员工负责“圆梦”,要充分发挥中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
《创造知识的企业》的基础原理
什么是知识?
1,“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文字、数据、图表、公式表达的,可用计算机处理的,或储存在数据库内的知识。
2,“隐性知识”,属于个人体验,难以用语言、图表、数据等明确表示,进行交流、教授时也较为困难。
知识创造的过程?
1,把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给另一个人。
转化的方式是:观察、模仿、“潜移默化”,关键是去体验、去领悟这个人是怎么做的,结果是拥有和这个人一样的隐性知识。
2,把学到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
这是知识创造过程的精髓,关键是形成文字、语言、程序等方便交流、传播的信息。
转化的方式可以是数据、概念或模型。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流程设计,来有意促使个人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
3,从局部显性知识到全局显性知识。
把个人产生的显性知识,与团队、企业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和系统化,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结,形成新的团队、企业知识。
转化的方式:手册、说明书、报告、多种形式的分享,反正就是不停地讲、不停地沟通。
4,从企业的显性知识,回归个人的隐性知识。
关键是让企业员工消化、吸收新产生的显性知识,内化成他们自己的隐性知识,引发整个企业的知识创造的良性循环。
转化的方式:干中学、边干边学,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领悟。
知识创造的促进条件
知识创造有5个所谓促进条件:意图、自主管理、波动和创造性混沌、冗余、必要的多样性。
1,是知识创造的动力条件。
每个人要愿意把自己的隐性知识贡献出来。企业要明确知识发展意图,依照共同愿景选择开发知识,把对知识的培育纳入到管理体系。
2,是知识创造的能力条件。
搭建一个具有创造知识能力的团队。成员由不同职能部门背景的成员组成,具有高度的自主行动能力,利用“最少重要规定”来管理团队。
怎样搭建“自组织团队”?
要注意团队成员的知识冗余程度,并且保证人员的多样性,团队成员得有一定的共同知识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知识互补性。
提高知识的冗余程度,可以靠岗位轮换、集体会议、非正式的聚会等;提高知识的多样性,可以选择跨部门的成员组成自组织团队。
中层管理者怎么保证知识创造落地?
中层管理者要扮演好三个角色:现实的重塑者、知识转化的加速器、跨越层级的传送带和润滑剂。
怎样培养或选拔中层管理者?
主要关注他们的能力结结构。
要具备:懂协调、会管理、善谋划,把握项目节奏;能鬼扯,天马行空、方便创造新概念;有方法,精通各种知识创造的方法论。
比如:什么归纳、演绎、比喻、类比等;会挑事,能鼓动大家对话、甚至争辩;能服众,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
其他同类书籍
《明茨伯格管理进行时》
E. 知识创造中,什么是引领
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一般只在有限时间期内有效。各种智力创造比如发明、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在商业中使用的标志、名称、图像以及外观设计,都可被认为是某一个人或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据斯坦福大学法学院的MarkLemley教授,广泛使用该术语“知识产权”是一个在196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后出现的,最近几年才变得常见。希望采纳
F. 知识创造是人类的在不断得问"为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大国崛起之路就是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不断超越之路。
通过发明创造,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天空。
G. 知识创造是人类的,在不断问为什么
泰坦巨神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传说普罗米修斯是创造人类和造福人类的伟大天神。版他得到弟弟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的帮助,权按照神的形象用泥和水创造出人类,并赋予人以生命,他又违抗宙斯的禁令,使人间有了火。还把各种技艺、知识传播给人类,使人类得到文明。他因此而触怒宙斯,被牢牢地钉在高加索山顶(Mount Caucasus)的峭上,每天有一只大鹰来啄食他的肝脏,到夜晚肝脏又长出来,恢复原形。普米修斯这样受折磨达三万年之久,他忍受一切痛苦,始终没有屈服,后来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所救。
H. 活用知识创造的事例有哪些
费马是一位博览群书见广多闻的谆谆学者,精通数国语言,对於数学及物理也有浓厚的兴趣,是一位多采多艺的人。虽然他在近三十岁才开始认真专研数学,但是他对数学的贡献使他赢得业余王子(the prince of amateurs)之美称。这个头衔正足以表彰他在数学领域的一级成就,他在笛卡儿(Descartes)之前引进解析几何,而且在微积分的发展上有重大的贡献,尤其为人称道的是费马和巴斯卡(Pascal)被公认是机率论的先驱。然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则是他在数论上的一些杰作,例如费马定理(又称费马小定理,以别於费马最后定理):ap=a(modp),对任意整数a及质数p均成立。这个定理第一次出现於1640年的一封信中,此定理的证明后来由欧拉(Euler)发表。费马为人非常谦虚、不尚名利,生前很少发表论文,他大部分的作品都见诸於与友人之间的信件和私人的札记,但通常都未附证明。最有名的就是俗称的费马最后定理,费马天生的直觉实在是异常敏锐,他所断言的其他定理,后来都陆续被人证出来。有先见之明的费马实在是数学史上的一大奇葩。
当然费马也有其错误的贡献,这也是其名气微微的原因!
但如果没有费马猜想的研究,现在的代数数论、代数几何、群论等等数学中的重要领域根本达不到目前的高度。费马猜想的完全解决动用了数学前沿许多最重要的工具,是上世纪数学最辉煌的胜利之一,也是现代数学日益抽象化、结构化后功力大增的象征。
I. 72,知识创造是人类的( ),在不断地问:“为什么
知识创造是人类的(),在不断地问:“为什么?”和不断地“比较”探寻背后的“因果关系”中走向未知世界。
A、本性
B、基因
C、追求
D、向往
答案:A
J. 生活中利用科学小常识进行发明创造或大胆设想的例子
自制羽毛球:
准备材料:空饮料瓶一只,泡沫水果网套两只,橡皮筋一根,玻璃弹子一只。
制作过程:
1.取250毫升空饮料瓶一只,将瓶子的上半部分剪下;
2.将剪下的部分均分为8份,用剪刀剪至瓶颈处,然后,将每一份剪成大小一致的花瓣形状;
3.将泡沫水果网套套在瓶身外,用橡皮筋固定在瓶口处;
4.将另一只泡沫水果网套裹住一粒玻璃弹子,塞进瓶口,塞紧并露出1厘米左右;
5.剪下半只乒乓球,将半球底面覆在瓶口上,四边剪成须状,盖住瓶口后用橡皮筋固定住。
6.美化修饰后,一只自制羽毛球完成了。用羽毛球拍打一打,看看效果怎么样? 方便肥皂盒:一般的肥皂盒有点水,肥皂就会发粘,不容易取出来,肥皂的寿命也很短.天津的范平同学利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方便肥皂盒.打开肥皂盒,肥皂就会立起来.它和同类产品相比,技术上要先进一些,获得了第一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一等奖.
好客鞋发明过程:
一天,魏强同学跟爸爸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一进门就把他给难住了:主人家铺着地毯,不换鞋显得不礼貌.换鞋吧,脚又有臭味.回家后,魏强就想:如果有一种拖鞋,不用脱下脚上的鞋就能穿,那该多好!后来,他从旅游鞋上的尼龙搭扣得到启发:将拖鞋上的鞋袢装上尼龙搭扣,一按就搭上,一掀就拉开,要肥要瘦不就可以调节了吗 于是他找来一双旧拖鞋,剪开鞋袢,缝上尼龙搭扣,做成了"好客鞋".这项小发明在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