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谁知道《黄帝内经》的作者应县木塔的发明人牵星术的发明人指南针的发明人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
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内经》冠以黄帝名,并非真为黄帝之作。淮南子曾指出: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讬之于神农、黄帝。
《内经》既非黄帝之作早已为确论,但其成书究竟何时?又出于何人之手?对此,历代以来意见纷纭,终未能取得共识。例如,司马光指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他认为“此周汉之间,医者依讬以取重耳”。综观历代学者,在《内经》之成书时代上,约有以下几种观点,如有成书于战国者,有成书于战国末至秦汉之际者,有成书于西汉者,或谓更为晚出者等等,现仍为学者争论最为激烈之问题之一。在这个争论之中,有一点则为大家所公认,即明代医学家吕复之所论:“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还有扁鹊内、外经等。何以分内经、外经,犹《易》之有内、外卦,《春秋》之有内、外传,《庄子》之有内、外篇,《韩非子》之有内、外储说。故知医学之分黄帝内经、外经等,只有次第名而并非有何深意。今《黄帝外经》早佚,唯《黄帝内经》尚存。
《黄帝内经》成书后,在其传抄流布过程中,既有内容的散落,也有掺入和补撰,在历代注释整理中,也增加了该书内容。因此,出现了何为原文?何为讹传?何为杂入等难以分辨的混乱局面,为研究者的辨析鉴别造成了困难,也时有争论。《黄帝内经》流传甚广,现就今之《素问》、《灵枢》分述之。
《素问》:公元6世纪,全元起首次全面注释,当时第七卷早佚,故只有8卷。公元762年,王冰次注,称为《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其中除72—73篇有目缺文外,经王氏补入“旧藏”7篇。11世纪,北宋校正医书局对王氏注本再加校勘注释,改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成为宋之后历代刊刻研究之蓝本和依据,刊刻者有数10种之多。
《灵枢》:在《汉书·艺文志》名为《九卷》,公元6世纪前后,其名有《针经》、《九墟》、《九灵》、《灵枢》等不同书名之传本。南北朝、隋唐间,《针经》注本多种曾有流传,并见于隋唐及日、朝之医事法令将其列为医学教材,但未能流传后世。如前所述,宋史类刻刊《灵枢》(1135年)后,即成为《九卷》之唯一刻本流传于世,虽有12卷本与24卷本之不同,但篇目内容次第等并无差异。
《素问》、《灵枢》历代之注释、节要、语译以及国外之注释、译本,共计有200余种之多,其中少数影响大者,每种刊刻印行有达40多次者。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黄帝内经》的科学成就:前已提及,《内经》之成书,既非成于一时,也非成于一人。由此可知,乃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平,有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或者正因为如此,《内经》至今仍有其很强的生命力。
现仅就其科学成就之重要者分述如下:
公然宣布与巫术决裂。中国医学在商周时期仍处于鬼神观念占居统治地位,不但病因要寻求鬼神作用的因素,治疗也多巫术之法。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认识逐渐发生了动摇,围绕着疾病诊疗是否鬼神因素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民间医生扁鹊及《内经》作者们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斗争中,鲜明地反对鬼神说。《史记·扁鹊仑公传》明确记述了扁鹊行医的六不治,其中之一即“信巫不信医不治”。《内经》的作者在《素问·五脏别论》中强调:“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用意深刻地阐明了他们在这关系医学发展道路和方向上的立场和观点,他们的观点为历代医学家所遵循,从而保证了中国医学基本上一直沿着唯物的疾病观不断发展。
人体解剖、生理研究的成就。认识人类疾病必须首先认识人类自身。《内经》的作者们很可能直接参与了对人体的解剖研究,并实地进行了人体体表与内脏的解剖。《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例如消化道解剖,《灵枢》已详述了唇口几何,唇到齿距离几何,舌形重量,齿至咽距离,会厌形质,口腔容量,食管长度,胃容量及体大小,贲门、幽门形质,小肠长度、如何曲屈、容量,大肠之升、横、降、容量、重量,肛门形质等等,其所记述之大小、长度、容量、形态与相互关系等,同现代人体解剖基本一致。又如关于消化系统之功能,血液环流周身之功能,泌尿生殖系统之功能,虽然认识多有失之于笼统,然而也有许多科学的论断。譬如血与脉的关系,不但对血管区分为经脉(大血管)、络脉(大血管之分支血管)和孙脉(细小血管),并且明确指出血脉是运行人体经过饮食消化而产生营养精气等物质的,特别强调这种运行在人体“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永无休止。实际上他们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提出了科学的预见。
高明的医疗技术。《内经》是一部理论专著,但个别部分也涉及医疗技术。例如该书不但记述了水浴疗法、灌肠技术,而且比较正确地论述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的外科手术截趾术等。《内经》已设计使用了筒针(中空的针)进行穿刺放腹水的医疗技术,这是一次改善腹水治疗和减轻患者痛苦比较成功的尝试。筒针穿刺放腹水虽然未能创造出根治腹水的方法,但作为一种医疗技术在后世继续得到发展和应用。
至今虽然在器械条件和技术上已有了极大的进步,然而其原理却是完全一致的。可贵的是《内经》还记述了筒针的制作技术要求,指出:“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在进针的技术要领方面也已达到与现代基本相似的步骤和方法。
提倡疾病预防强调早期治疗。中国医学自古就十分重视促进人体健康以预防疾病的思想,追其原则始于《内经》。例如:反复强调的“虚邪贼风(指致病因素),避之有时”。又如强调,一位高明的医学家,应当治未病之病,而不是治疗已病的病。如果等到病已发而后才给予药物治疗,就犹如渴而穿井,战乱已成才去制造兵器的道理一样,不是太晚了吗?
又说:一位高明的医学家,治疗疾病必须“救其萌芽”。并批评了医学家中对一些久病轻易作出“不可治”的结论,指出:“疾虽久,犹可毕也(是可以治愈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本也。”其思想都是很先进的。
《内经》虽有不少待研究、商议的内容,但其科学的内容、积极探求的思想等,是其2000多年来富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
《内经》不单在中国医学的发展上创造了2000多年医学家们不断研究、不断运用以解决医疗理论和技术的有效记录,而且为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学家所研究和运用,以为指导,也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内经》也早已为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家图书馆所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有被部分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者。在当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内经》也更加为人类所重视。
⑵ 历史上皇帝内经是谁发明的
《黄帝内经》,托名黄帝所著,但是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资料延伸: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养生学说”、“药物治疗学说”、“经络治疗学说”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⑶ 黄帝内经是什么时候成书的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 。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古人主要有三种观点:
先秦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晋代的皇甫谧 ,宋代的林亿、高保衡 等。他们认为像黄帝内经这样科学巨著,非通晓智慧的圣贤大智不能为之,所以必定是黄帝所作。
战国时期: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颢 、司马光 、朱熹 ,明代的桑悦、方以智 、方孝儒 、清代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将《黄帝内经·素问》与同样是战国时代的《周礼》相比较,有许多相同之处,足以充分证明两书是同一时代、同一思想体系的作品;
其次,《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最后,以《黄帝内经》的文体为例,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先秦之文,多作韵语,而《素问》中韵语的文字特别多。
清代《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说法 因为《四库全书》在中国古代学术界有相当高的地位,这种说法也就被许多人所接受。
西汉时期:明代郎瑛从夏禹时仪狄造酒的传说和“罗”出现于汉代等证据推断《素问》产生于西汉时期。
(3)内经谁发明扩展阅读:
历史评价
北宋时,高丽国进献《黄帝内经·灵枢》,要求以此交换中国历代史等书。苏轼五次奏本反对,皇帝仍坚持以《册府元龟》等书换回《黄帝内经》。
2011年5月,《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南怀瑾:《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的医的书。
《黄帝内经》仅代表当时医学理论水平,它是以自然哲学的思维来解释自然科学问题的理论假说,虽然发现了许多客观的规律与结论,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黄帝内经》中概念多,但定义少,需要辩证体会;书中有些概念的含义与现代不同,要区别对待。
⑷ 黄帝内经怎么来的
距今约5000年前 黄帝向岐伯等臣子询问关于医学的知识 因为黄帝设置专门的史官来记录自己的言行 所以这次对话就被记录了下来 刻在玉版竹简等上 叫臣子多加整理传给后代人 到了东汉 这本典籍还保留着 所以汉书才记载有黄帝内经18卷 东汉已发明了纸张 所以就印在纸上 传到现在 不过从那之后黄帝内经传到今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所以至今素问仍有2篇丢失 如果尼心里真的认为黄帝内经是成编于春秋战国 那只能说你脑门被夹过
⑸ 黄帝内经出自那个国家,那个年代,谁编写的
额,你这问哪个国家不是废话吗,黄帝内经当然是中国的。
出自战国时期,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
它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⑹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谁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6)内经谁发明扩展阅读: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⑺ 古人是怎样创造发明出《黄帝内经》这医学经典的
楼上说的没错,确实是在事件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书里面,假托黄帝一问,医学家岐伯一答的形式来论述,因此冠以“黄帝”二字。据《隋书。艺文志》记载,除了有《黄帝内经》外,还有一本《黄帝外经》。这两本书是姊妹篇。由此可以看出,《黄帝内经》是针对《黄帝外经》说的。内经,指的是内科,书里讲解的全部都是内科医学知识。黄帝和内经这两个字就都解释通了。
⑻ 《黄帝内经》是谁编写的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