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麻将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
明朝永乐年间,大航海家郑和率领数万将士,乘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前后7次前往东南亚、印度等地。
话说那是郑和第一次出海一个月后,由于他们离开大陆在海上漂泊太久,在长期的航海过程中,许多将士因为海上生活的枯燥,止不住地思念家乡,于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副愁苦表情,全都萎靡不振。
郑和看了非常着急,他担心长此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郑和为了给将士们解闷,也为了振作他们的士气,他便开始寻找解决的方案。
郑和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他终于想到了切合现实的解决办法。郑和下令让将士利用船上现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再令艺师在竹牌上雕刻了文字图案,最后制定了游戏规则。就这样,制作好的竹牌放在吃饭的方桌上就能供4个人同时娱乐了。
郑和在文字图案的确定上,最开始以红色的“中”字代表中原大地,这又符合中国红的原则。而他在竹牌刻上“发”字,暗合他率领军士们航海经商。
而“经商发财”的数量则是从“一万”到“九万”,郑和按照我国“过满则溢”的习俗,没有刻更多的万。
等万字牌定下来之后,其他的文字图案就照样推出来了。因为船上粮食主要是大饼。于是,“一饼”到“九饼”就出来了。
但是天天“大饼”吃得腻了,在海上也没别的食物,只能吃海鱼了,这样,“一条”到“九条”也出来了。而在海上行船要依靠风向,这便有了“东”、“南”、“西”、“北”风。最后,郑和又用“白板”代表了白茫茫的大海。
郑和发明的游戏一经推出,在他的船队中盛况空前。一时间海上浩荡的船队响起了一片“哗啦哗啦”搓竹牌的声音。
在将士中,有一个姓麻的将军,他玩竹牌很厉害,屡战屡胜,而且他胜了之后就会大声唱歌,这样极大地鼓舞了船队上下的士气,后来,郑和发明的这种竹牌便正式取名为“麻将”牌了。
就这样,郑和的船队下南洋回来后,也带回了一个风靡我国大地六百余年生生不息的麻将游戏,并衍生出几乎可以代表我国文化的麻将文化。
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最开始只是作为筹码使用的。整副牌共有40张,总共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
其中,万贯、索子两种花色都是从1至9各一张。十万贯则是从20万贯至90万贯,以及百万贯、千万贯、万万贯各一张。与十万贯类似的是,文钱也是从1至9,以及半文、没文各一张的。
十万贯、万贯的牌面上画有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人像,万万贯派给了“及时雨”宋江,索子、文钱的牌面上画索、钱图形。
马吊牌的玩法是由4人对坐一起打,每人先取8张牌,剩余8张放在桌子中间。4个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是以大击小。
但是与纸牌不同的是,打马吊牌有庄家和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以4个人轮流坐。所以3个闲家可以合力攻击庄家,使他尽快下庄,让其他人当庄家。
至于马吊牌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
据说此牌是从筹码也就是码子演变而来,而牌面上所画的图案又都与钱有关。例如,文钱是钱,一贯是一千文钱,索是穿钱的绳子,也就是钱串。
而古代一千文钱也叫一吊钱,从这里似乎可以看到“马”与“吊”的影子。马吊牌的涵义便不言自明了,翻译过来就是“一种关于钱的牌”。
后来,人们在玩马吊牌时,常常感到纸牌的数量太少了,玩起来根本不能尽兴,于是人们开始把几副牌放在一起合成一副来玩,从此马吊牌就变成120张。
牌合在了一起,在玩法上也发生了变化。首先,除了3张连在一起的牌可以成为一副以外,3张相同的牌也可以成为一副了。
也就是说,上家出的牌,下家如果需要的话,还可以吃和碰。这时牌的组合就有了“坎”、“碰”、“开杠”等说法,而此时的纸牌也叫作“碰和牌”。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冷郎君惧祸走他乡》中,贾母、薛姨妈、王熙凤等斗的就是碰和牌。书中这样写道:
鸳鸯见贾母的牌已十成,只等一张二饼,便递了暗号与凤姐儿。凤姐正该发牌,便故意踌躇了半晌,笑道:“我这一张牌是在薛姨妈手里扣着呢,我若不发这一张牌,再顶不下来的。”
上文中的“二饼”也就是“二文”,“文”这个字在马吊牌中已经被画成圆饼状,这段小说中的记载正是一个马吊牌中顶牌的例子。与此同时,骨牌中也出现了一种“碰和”,也就是将21种牌色每种五张合成一副。并且也有了“开杠”、“自摸加倍”、“相公陪打”、“诈和受罚”等规定。
骨牌的这些打法和术语也由马吊牌接受和继承下来了。
马吊牌与其他棋牌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马吊牌是一种四方参加的游戏。它不像围棋、象棋、六博棋等都是双人对战,而桥牌虽然是4个人对战,但实际上是分成两边配合的。
双方参与的互动再复杂也会有限,而马吊牌的四方作战就更显得错综复杂了,从这一层面上来说,马吊牌反而是一种虚拟现实得更加真实的高智商游戏。
㈡ 麻将是怎么发明的
麻将也称 “麻雀”,这个由我国古代发明,在中国拥有亿万爱好者的博戏,目前在国外许多国家都有了忠实粉丝。不过,麻将究竟始于何时?它是由谁发明的?这个问题却是众说纷纭。目前,唯一明确的是麻将始于明代,一般认为麻将是郑和发明的,而这当中的故事和寓意,我们不妨奉作谈资。
公元1405年~1433年,这明朝的二十八年间,三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奉旨率船队出使西洋,行程十万余里,史称“郑和七下西洋”。船队在大海上航行,难免经年累月,水手们的生活枯燥乏味。日子怎么过?郑和就设计了一种叫“竹牌”的游戏,以此打发水手们的空闲时光。
那时行船以风为动力,刮什么风就成了出海者最关心的事情,于是竹牌就以“东、南、西、北”风为始。老式麻将很看重“风”牌,定座位是要用四风来“扳庄”。一风一圈,四圈打完,又得重“扳”。以四圈为限,也取“四面来风”吉祥之意。
有了风就可以行船,而张帆、落帆要绳索,解锚、系锚需缆索,所以竹牌就中有一至九条“索子”。大的绳子或链条称为“索子”,故有缆之称。如今我们一般称之为“条子”,这是直观的形象叫法了。
再者,海上航行的生活水源是淡水,水手们在航行前就用许许多多的木桶或竹筒装满了水一一排列贮藏在船舱内,于是牌中就有一至九“筒”。
郑和率领水手们出海,那是官派,男丁出海了,家中妻儿老小昨办?况且到了海外,不可丢了“大明威仪”的格,水手们上岸后总得有几个钱使,供喝酒、吃饭、购物之用,于是皇家拨给每船几万串铜钱,分发给水手们,自然牌中也就有了“万”字。
此外,皇家做大生意,水手们手中有钱,不妨采购点异域之奇物,做点小生意。购物时选“中”了,就能“发”财,不“中”就可能洗“白”,于是就有了“中、发、白”三张牌。
还有,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水手们往往不记日期,只辨寒来暑往的季节变化,所以竹牌中又添了“春、夏、秋、冬”四张花牌。
以上这些便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麻将的组成了。关于麻将的来历,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说法。那就是明代一个叫万秉迢的人受《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启发而发明的。麻将以108张为基数,分别隐喻108条好汉。如牌中九条喻为“九条龙”史进,二条喻为“双鞭”呼延灼,一饼喻为“黑旋风”李逵。至于为什么分为万、饼、条三类,是取万秉迢本人姓名的谐音。每类从一到九各有4张牌,刚好108张。108条又是从四面八方汇聚梁山,所以加上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添四张牌计20张。这些好汉来自富贵或贫穷的各阶层,所以再加上“发”、“白”隐喻富有及穷白,加上八张牌,共计136张。后来又加上各种花牌,整副牌共计144张。
这样的说法,倒不失乐趣。至于“麻将”之名,从何而来,无可考证。这“麻将”中的“将”是否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将”有关,也只能是臆想了。
㈢ 为什么要发明麻将
用来打发时间 娱乐 中毒可就不好玩了
㈣ 麻将是如何发明的
当今最普遍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是什么?人们十有八九会说是“搓麻将!”这一点连胡适先生也不否认: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必有麻将。但是遍阅与麻将相关的书籍资料,大都是介绍搓麻将的技巧,而关于麻将的起源,多数含含糊糊,未见有令人信服的史实。麻将从何而来?
各种麻将起源说
曾在一本《麻将秘诀》的序言中读到这样一种说法:麻将是从马吊牌发展而来的,只是如何演变,如何发展,就语焉不详,使人对此说不得不打上一个问号。至于麻将出现的年代,有说清代,有说明代,也有说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唐代。但多数认为应该在明代,还有人考证出明太祖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就是麻将的老祖宗“马吊”的起源。
笔者曾在浙江宁波见过有个麻将陈列馆,该馆认为麻将系宁波人陈鱼门在清代道光年间发明的,约有两百年历史,这算是麻将起源的一说。
不过另有一说:认为麻将的发源地乃江苏太仓,此说法言之凿凿,似乎更有说服力。现录此备考,以飨读者。
首先从“搓麻将”三字来说,都与太仓方言有关。太仓方言中,把“雀”称作“将”;“麻雀”叫“麻将”。太仓历史名镇双凤有一种传统土特产“麻雀蛋”,但太仓老百姓习惯上都叫“双凤麻将蛋”,尽管包装袋上印的是“双凤麻雀蛋”。
另外,太仓人把洗衣服的动作称之为“搓”。常听大人对小孩说:“衣服搓搓干净”。还有,洗衣板太仓人叫“搓衣板”,可见“搓”是太仓人常用的口语之一。“搓”字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就是“洗”。“搓麻将”就是由洗牌叫出来的;“打麻将”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来的。
和“打麻雀”有关联
“打麻将”是打麻雀、捕麻雀叫出来的?相关史料记载,两者之间还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载海上漕运始于太仓,而太仓因此成了漕运港,是皇家的粮仓,城市很快便兴盛起来了。由于粮仓规模很大,粮仓常要翻晒粮食,所以最怕麻雀来偷吃。古代没有农药,没有气枪,所以麻雀为患。可以想像,等粮食一晒出来,必有成群结队、成千上万的麻雀黑压压飞下来饱餐一顿。
因此打麻雀成了守粮库兵士必不可少的大事。主管粮仓的仓官就要求守护粮仓的士兵想方设法多打麻雀。为起到鼓励、刺激士兵打麻雀的积极性,当官的定出奖励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制作了一种或竹或木的筹子,凡打中十只麻雀可换取一枚筹子。这筹子属代价券一类,平时不流通,不过到年底可凭筹子兑换成钱款,就像以前农村中的记工分,到年底再分红,性质是一样的。
那些守护粮仓的士兵多数无家无眷,不值班时也没啥地方可去,那时又无多少娱乐活动,闲着多难受,为打发那长长的寂寞,于是就玩玩博弈的游戏,粮库条件有限,就因陋就简,在地上画些格子,用小石块来充当棋子,这种游戏自然是有输赢的。兵士们平时没钱,咋办?就用打麻雀奖来的筹子代之。如今麻将中的一万、两万就是筹子的价钱。这种土麻将后来传到了社会上,经不断改进、演化,慢慢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麻将。
如果仔细考证一番的话,可发现一个小小的秘密:即麻将中的牌,以及搓麻将的一些术语几乎都与打麻雀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嘛。谓予不信,请看事实。
细解“麻雀”与“麻将”
譬如一筒、两筒,就是指火枪,或者叫猎枪。筒就是枪管,一筒就是一支枪,两筒就是两支枪。因为古代的火枪其枪膛内无来复线,准头有限,要想瞄得准打得准,必须善辨风向,故而与东西南北风扯上了关系。因为麻雀之患并非季节性的,一年之中天天要打的,故而出现了春夏秋冬的牌。三点一线瞄准了,扳机一扣,就“砰”的一声,这“砰”乃象声字,即如今搓麻将中的“碰”,故“碰”须三只一样的牌,与三点一线不无关系。若一枪打中,这麻雀就会出血,出血就是“红中”;若打不中,放了空枪,就是“白板”。如果打到的全是麻雀,谓之“清一色”,如果杂有其他鸟雀,即成了“混一色”……
打到了麻雀只要上交麻雀脚即成,就像现今灭四害时逮到老鼠,只须上交老鼠尾巴是一样的。通常十只麻雀的脚扎成一束。一束麻雀脚就可到仓官那里换取一枚筹子,这就有了“束”的概念。到年底,拿筹子兑换成银钱,就是所谓“发财”。
守粮仓的兵士中不少并非是太仓当地人,北方人常利用鹰隼来驱赶或捕捉鸟类猎物。我们南方人常称鹰为鹞子,而北方人通常叫鹘。有了鹘,必能逮到麻雀,或者说鹘一出现,胜券也就在握了,因此“和”就成了赢的代名词。实际上,麻将中的“和”是从“鹘”讹化过来的。太仓人发音前鼻音、后鼻音一般分不清,王、黄不辨,和、鹘就更难分了。
从以上的例证看,麻将起源太仓应该说是持之有故的,是比较能站得住脚的一家之言。
何不建个“麻将馆”
“麻将起源太仓说”其实并不是新说,1990年年初,香港《明报》便登文说是“麻将起源太仓”;此外,华玲也曾撰写《打麻将起源于捕雀》,也是持“麻将起源太仓说”。再后来,笔者又读到了苏州老作家老谷持同类观点的文章,其文章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这更使我确信“麻将起源太仓说”,并非空穴来风。
1999年4月,日本的野口恭一郎在东京郊区的千叶县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家麻将博物馆。而我国的浙江宁波也建造了麻将陈列馆,参观者甚众。其实,太仓更有理由建造麻将博物馆,这必定会吸引很多游客。
㈤ 麻将是谁发明的
说法一 麻将,又称麻雀、雀牌、马将等,它与骨牌、叶子、马吊有密切的渊源。 骨牌起自北宋宣和二年,又称宣和牌。分天、地、人、和、长、短、无名、七等共32张,按点和等级分大小。一张12点的天牌”与任意一张7点牌在一起,是九点;一张11点的短牌”与一张8点的人牌”在一起,也是九点;前者大称天九”,后者称人九”。骨牌为矩形块状,为今后的麻将制作形式作了提示。 叶子,就至今尚保留着的窄条纸牌。起源于唐朝。宋代王辟子《渑水燕谈录》说叶子”系一禅师献给李世民的。叶子”暗示二十世李”,即唐可传给20世。 叶子”到明朝发展为马吊”。纸质品,共40张,分为文钱、索子、万字、十字4门。文钱分空没文、半文和一文至九文。索子分一索至九索。万字分一万贯到九万贯。十字分九十万贯到二十万贯。万字”十字”均以水浒人物为标志等级。 到清朝,加入中发白东南西北风,成了麻将。 说法二 现今人们熟悉的麻将牌,传说还有一段伤心的故事。 从前,有个父母双亡的少年,姓麻,单名一个人字。他聪明勤劳,好胜心极强,家里却一贫如洗。有一天,一位大将军得胜回朝,他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惹得市民们都拥在街道边观看。麻人也在其中,他望着八面威风的大将军,对身边的同伴说我以后也要做个大将军,好好威风一下!”同伴们听罢,笑得前仰后合,讥讽他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你连饭也吃不上,还想当大将军?” 麻人听后,一言不发。从此,他起早摸黑地练起武来。同伴们见他当真想做将军,就给他取了个外号,叫他麻将”◇来叫顺了,真名反而忘了。没过多久,麻将就无法练武了。因为光练武不干活,饭都没得吃了,木棍也耍不起来。没办法,只得先干活挣钱换饭吃。麻将有一手搓麻绳的手艺,又快又好,因此请他干活的人很多。喂,麻将,今天到我家搓。”麻将,明天到我家去搓。”这样今天给东家搓麻绳明天给西家搓麻绳,麻将干脆放弃了练武,到江湖上做起了贩卖麻绳的生意。心中却暗暗发誓做不成将军至少也要做个大富翁!此后,麻将常备着大小不等的细麻绳,赚了一个铜子儿就用细绳串起来,口里念道一铜,两铜,三铜……”九铜后加一个就挽作一圈挂起来,称为一束。有了十束就称之为一万。他还备了四只白板箱,打算攒满十万,装满四大箱。 千辛万苦,总算积到了九万,好友们就劝他你历经了那么多春夏秋冬,已是两鬓染霜;走遍东南西北,既观赏了各地的梅兰竹菊,又饱受了风霜雨雪之苦。不要一心想发财,也该保重身体,回家享享清福了。”麻将听了,觉得有理,就打道回府了。可是当麻将回到家里一看,不由惊呆了四只白板箱空空如也。原来,麻将一心赚钱,心里全扑在钱上,对子女疏于管教。他的儿子红中,盖房子,娶妻子,生儿子都是大搞排场,挥金如土,将他一生的血汗钱花得一文不剩。麻将得知实情,气得将四只白板箱砸得粉碎,不久便含愤身亡。麻将的好友们闻讯赶来,忙帮着料理后事,他们把砸碎的白板箱集拢来,说也奇怪,这些碎块都差不多大小,共计一百四十四块。为了纪念麻将,他们便把他的一生经历刻在了木板上。从此就有了筒子、万子、东南西北、梅兰竹菊、发财、白板、红中,称之谓麻将牌”,并且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 说法三 据传,麻将牌是明朝时一个名叫万秉迢的人发明的。万秉迢被施 耐庵《水浒传》书中的108位好汉所折服,于是想做一副娱乐工具来纪 念他们。经过几天精心设计,终于研制出了麻将牌。他把麻将牌设计 为108张,暗喻《水浒》中的108位好汉。牌中的九索指九纹龙”史进,二索指双鞭”呼延灼,等等。这108位好汉,因分别来自四面八 方,于是牌中有东、南、西、北各4张。而梁山泊聚义的群雄有贫有富, 出身各异,因此又设中、发、白。发者是发财之家,白者是白丁、贫民,中者是中产人家。麻将又分万、筒(北方称饼)、索(北方称条), 即是发明人万秉(饼)迢(条)的谐音。 说法四 麻将原是护粮牌”之说,倒是颇有趣味。有关资料记载,江苏太仓,曾为古时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以供 南粮北调”,粮多自然雀患频生,每年因雀患而损失不少粮食。管理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的数目,凭此发放酬金,这就是太仓的护粮牌”。这种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既可观赏,又可做游戏,也是兑取奖金的凭证。这种护粮牌后经演变而定型,便成为今天的麻将牌,其玩法、符号和称谓术语无不与捕雀有关。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的横截面,筒”即是枪筒,几筒则表示几支火药枪。索”即束”,是用细绳串起来的雀鸟,奖金则是按鸟的多少来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还有东南西北”为风向,故称风”,火药枪射鸟应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之意,故为红色。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领赏发财。麻将玩法的术语也无不与捕雀护粮有关。如碰”,即嘭”的枪声。又如成牌叫糊”,糊”实为鹘”的谐。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