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抬杠”一词是怎么来的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着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着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着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于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借着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它东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这段期间,诸如「我是读法律的,怎会知法犯法」、「我怎么会为别人而犯法」、「我们收了玉皇宫的献金,国民党也有」……诸如此类的东拉西扯和胡乱放话,都是「抬杠」。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如果由人类普遍的语言及文化习惯史来考察,我们即会发现,每一个文明的语言发展过程里,它很长的时间都是「行动模式」的一种,而非「思考模式」的媒介。而所谓「行动模式」,它最初即是在两军对垒的战争里,在互射弓箭及矛枪之前,必然先有两军首领及士兵间的相互恶骂:
如果我们看《旧约》,即会发现大卫王打败巨人戈里亚之前,乃是先有一场隔阵对骂,而后大卫王这个小孩子才抽冷子丢出他的石头。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由英国的英雄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我们也可看出,当时的维京人和萨克逊人的「马尔顿战役」,两军也是先隔着黑水河对骂,而后才开打。
这种场面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凯撒大帝》里也同样存在。
耍嘴皮子,用难听的话对骂,乃是古代战争时「叫阵」的共同方式。但随着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叫阵」式的骂,开始被转化成一种仪式性的嘴巴较量,在特定的时间会被允许,在仪式性的嘴巴较量里,人必须嘴巴及心术干净、不得讲脏话、不得胡乱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绑。这是「嘴巴假期」。
在古代希腊,即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 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而在16世纪之前的英国北方,主要是在苏格兰,以及北欧,也有一种仪式性的对骂,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欧字 Flyta 变为古英文Flitan,然后再转成后来的 Flyting。这也是一种讲脏话和乱话的比赛,为了激怒对方,甚至连造谣攻讦都可以被容许。例如,有个冰岛的主教即被骂成是「有九个私生子,但父亲却是他的助理」。这种「抬杠」,在北欧发展出了一种很独特的「斯堪底亚脏话韵文叙事诗」(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从里面可以找到说脏话乱话的技术。文艺复兴时代,荷兰的批评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许多批评文章也用这种骂街的方式所写,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也有这种抬杠骂街的表达方式。
挑衅对骂 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北方的「抬杠会」,应当也是同样型态的语言比赛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东北的许多地方志还显示出元月十五日这天,有些地方甚至于还成了「偷窃假期」——凡偷小东西,在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而除了上述「嘴巴假期」外,近代的另外一些新研究,还发现许多同样的情况:例如,文化人类学家汤普逊(Donald F. Thompson),曾对澳大利亚昆士兰约克角半岛的原住民社会做过研究,就发现他们也有「嘴巴假期」的存在。在假期内,人们可以公开地讲诸如性生殖器官、大便与尿尿、背叛、乱伦,甚至强暴、兽奸之类的骂人脏话,除了「嘴巴假期」外,在对骂的时候,如果骂得起劲,把自己的器官公开地袒露出来,也不会被人指责。
例如,在美国的黑人社会,也有这种「抬杠」的仪式性竞赛。它被称为「抬杠」(Dozens)或「脏抬杠」(Dirty dozens)。这里所谓的 Dozens,并不是指12个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国黑人的「抬杠」,起源于贩奴之前非洲的「仪式性对骂」(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这个习俗随着他们被贩为奴,而带进到美国。由于这种对骂习俗里还包括了相骂之后仪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殴,因而遂将「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离出来,称为 Dozens,而后互打的成分减少,「斗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于「牛鞭」这个原来的字,在南北战争后意义被转变。当时美国南方各地普遍出现白人恐怖主义者,他们以种种暴力阻止黑人在选举时投票,因而被称为 Bulldozer,1876年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后来推土机被发明,又把这个字抢了过来使用。
抬杠斗嘴 抬不过一个「理」字
综上所述,由语言文化史的研究,我们已知道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无论古希腊、古中国、古代欧洲,甚至非洲和伊斯兰化之前的阿拉伯世界,语言的挑衅、对骂、诅咒等,都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头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恶加上拳头的伤害,造就出了野蛮的过去。两军对垒,必然在开打前先来一阵叫骂斗嘴,比气势、比凶恶,这乃是嘴巴做坏事的古老记录。
而这种战争行为的嘴巴工夫,后来开始以一种文明残迹的方式,变成仪式性的「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活动,如中国的相声、日本的「落语」(单口相声)、「漫才」(两人相声),以及西方各种型态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胜,有的以奸巧见长,有的则以刻薄损人为特色。在这种仪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当做思考及说理的工具,而是成了「斗嘴」的「斗」。
而对这种嘴巴工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意思是说纵使三个嘴巴奸巧的人在那里东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过一个「理」字。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无法大过「理」。
而问题在于,做为文明残迹之一的「抬杠」和「斗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让它成为一种乡愁式的消遣。但在台湾,由于种种因素的凑合,它却成了一种文明发展史隔代遗传所造成的「返祖现象」(Atavism),我们的政治又变回到「抬杠」及「斗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个人都成了东北地区「抬杠会」上坐在轿子里的那个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斗嘴」,乃是人类历史语言行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课题,对举岛皆被口水淹没的台湾,由「抬杠会」变成「抬杠」所代表的种族退化现象,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
2. 为什么说“抬杠”
「抬杠」由东北的「抬杠会」而来。
中国大陆的北方,很早就残存著一种习俗,那就是所谓的「抬杠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一天,由身强力壮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轿子,一个伶牙俐齿的小丑坐在里面。他们抬著竹杠和轿子在人群里穿梭,围观的人则和那个小丑随机式的比赛斗嘴,甚至用自认花巧的话来对骂。
这种「抬杠会」,在满族进入中原后,成了中国人「抬杠」的起源。满族作家文康在所著的通俗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三回里即曰:
——「只看孟子与告子两个抬了半生的杠,抬到后来,也不过一个道得个『食色性也』,一个道得个『乃若其性,则可以为愈矣』。」
而这种「抬杠」,当然不限於清朝的时代,而是被今日的台湾所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了「台湾口水」里最主要的成分,「抬杠」是一种藉著机伶巧诈的嘴上工夫指责别人,而同时也闪避别人指责的文化习惯。「抬杠」是一种没有任何建设性的口水浪费,它东拉西扯,似是而非。在最近这段期间,诸如「我是读法律的,怎会知法犯法」、「我怎麼会为别人而犯法」、「我们收了玉皇宫的献金,国民党也有」……诸如此类的东拉西扯和胡乱放话,都是「抬杠」。
在古代希腊,即有所谓的「抬杠」(Logomachy),那是一种「语词奸诈」(v<$>erbal subtleties)的比赛。在这个时候,人们允许讲各式各样的脏话和乱话。
而在16世纪之前的英国北方,主要是在苏格兰,以及北欧,也有一种仪式性的对骂,它也是「抬杠」(Flyting Fliting),它由北欧字 Flyta 变为古英文Flitan,然后再转成后来的 Flyting。这也是一种讲脏话和乱话的比赛,为了激怒对方,甚至连造谣攻讦都可以被容许。例如,有个冰岛的主教即被骂成是「有九个私生子,但父亲却是他的助理」。这种「抬杠」,在北欧发展出了一种很独特的「斯堪底亚脏话韵文叙事诗」(skaldic tirades of abusice verse),从里面可以找到说脏话乱话的技术。文艺复兴时代,荷兰的批评巨人伊拉斯默士(Erasmus),有许多批评文章也用这种骂街的方式所写,莎士比亚的《驯悍记》里也有这种抬杠骂街的表达方式。
挑衅对骂 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
由西方的发展,因而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北方的「抬杠会」,应当也是同样型态的语言比赛和「嘴巴假期」,除了「嘴巴假期」外,由东北的许多地方志还显示出元月十五日这天,有些地方甚至於还成了「偷窃假期」——凡偷小东西,在这天都哈哈一笑置之。
在美国的黑人社会,也有这种「抬杠」的仪式性竞赛。它被称为「抬杠」(Dozens)或「脏抬杠」(Dirty dozens)。这里所谓的 Dozens,并不是指12个的「一打」,而是「牛鞭」(Bulldoze)字尾的挪用。
美国黑人的「抬杠」,起源於贩奴之前非洲的「仪式性对骂」(Tuareg and Galla words-play)。这个习俗随著他们被贩为奴,而带进到美国。由於这种对骂习俗里还包括了相骂之后仪式性的相互鞭打及斗殴,因而遂将「牛鞭」(Bulldoze)的字尾Doze抽离出来,称为 Dozens,而后互打的成分减少,「斗嘴」及「抬杠」的成分增多。至於「牛鞭」这个原来的字,在南北战争后意义被转变。当时美国南方各地普遍出现白人恐怖主义者,他们以种种暴力阻止黑人在选举时投票,因而被称为 Bulldozer,1876年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后来推土机被发明,又把这个字抢了过来使用。
抬杠斗嘴 抬不过一个「理」字
而这种战争行为的嘴巴工夫,后来开始以一种文明残迹的方式,变成仪式性的「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活动,如中国的相声、日本的「落语」(单口相声)、「漫才」(两人相声),以及西方各种型态的「抬杠」(Flyting、Fliting、Dozens、Logomachy),它有的以粗取胜,有的以奸巧见长,有的则以刻薄损人为特色。在这种仪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当做思考及说理的工具,而是成了「斗嘴」的「斗」。
而对这种嘴巴工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意思是说纵使三个嘴巴奸巧的人在那里东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过一个「理」字。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无法大过「理」。
而问题在於,做为文明残迹之一的「抬杠」和「斗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让它成为一种乡愁式的消遣。但在台湾,由於种种因素的凑合,它却成了一种文明发展史隔代遗传所造成的「返祖现象」(Atavism),我们的政治又变回到「抬杠」及「斗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个人都成了东北地区「抬杠会」上坐在轿子里的那个奸巧伶俐的小丑。
「抬杠」和「斗嘴」,乃是人类历史语言行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课题,对举岛皆被口水淹没的台湾,由「抬杠会」变成「抬杠」所代表的种族退化现象,或许更值得我们警惕!
3. 如何看待“给我一个杠精我可以撬动整个世界”这句话
互联网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把所有的信息汇于一处、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也让远在天边的人可以互相交流。不过互联网在带来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借着互联网的虚拟性随处乱怼的的人-杠精
这种人真的很烦,这没毛病。但是如果你和这种人一般见识,那就不太明智了。人家就是为了杠而杠,你和人家杠,人家还巴不得呢。所以说,对付这种人,要么不管,要么甩一句很干脆的话然后不管。和杠精谈话,人家收货的是良好的自我感觉,你失去的是好心情和大把的时间。这肯定不值嘛。
而对于那些身上有杠精潜质的同学们,我想说:其实你们在杠的时候也没有收获到任何东西。因为你们在为杠而杠,想要的只有一点点虚无缥缈的优越感和存在感。不仅如此,你们还会在杠的过程中养成上纲上线的性格。所以说,与其在互联网上浪费时间,还不如拥抱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生活的意义。
杠精们其实也很可悲,他们也许是在现实中失意才到网络中寻找满足的。不管怎样,杠精的毛病要改、不要有,也不要和杠精争论。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4. “抬杠”是什么意思怎么来的
“抬杠”由何而来?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老北京人称之为“抬杠”。其实,“抬杠”跟争论没有关系,而是跟死人大有关系。何有此说?这还要从老北京的一个行业说起。
解放前,北京城里有开“棚铺”者,生意兴隆。有钱人凡有“红白喜事”,必请“棚铺”来家搭制席棚、扎彩牌楼。办红喜事有“棚铺”负责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轿,并有司仪负责操办,力求热闹非凡。要是办“白喜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儿孙成群的大宅门,绝对要比办“红喜事”还要风光,以显示光宗耀组的气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杠来抬。当时最高的仪规是六十四杠,只有皇亲国戚才配受用。大概人们只听说过“八抬大轿”。何为八抬?这轿子的左右各有两根轿杆,小轿子由两人一前一后抬着。大一点的轿子,要在两根主轿杆的前后各穿付杆,两个人抬前面的付杆,两个人抬后面的付杆,这叫四抬轿子。八抬大轿就是在两根长轿杆的两端再横着绑根杆子,横杆的两端绑绳子,上面再穿杠子,两个人抬左前方的杠子,两个人抬右前方的杠子;左后方和右后方如是,八个人抬才叫“八抬大轿”。出殡用的三十二杠,抬的不是轿子,而是棺材。左右两根大杠有一尺来粗丈二长。棺材绑在大杠上,前、后、左、右各有八个人抬,由“杠头”指挥同时起轿。
这两根大杠上的棺材还要罩上黑缎子面金线绣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黄缎子面由五彩线绣的“龙罩”。 蟒和龙的区别在爪上,蟒为四指,龙为五指。蟒罩的顶端有蓝色“宝顶”,远远看去颇像个方型的天坛祈年殿。这三十二杠的大轿前面还有庞大的仪仗队,队前是倒退着走的孝子,帔麻戴孝的孝子由“杠头”搀扶着。孝子左手捧着“哭丧棒”,右手举着“招魂幡”。 第二位是帔麻戴孝的孝妇,手里捧着个饭盆。再后面就是抬“纸扎”的。由“棚铺”负责用秫秸和苇秸扎成“纸扎”,表面糊宣纸并涂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征着殉葬者。还有纸扎的牛、羊、马、车 …… 。这些都将被烧掉,以示被死者带到天国去了。三十二杠的棂轿由“杠头”指挥,高喝一声:“起轿——!”孝妇随之将手中的饭罐子摔碎在地下,这就寓示着“饭碗被砸了”!
在“棚铺”里,“搭棚扎彩”的有专职的技术人员。而“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临时雇来的贫苦市民。“杠头”事先叮咛,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坚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这三十二杠的棂轿就会全部趴架。“抬杠”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还有小费,所以“抬杠”的人各个坚守岗位。“抬杠”一词就源于此处,后来,老北京人就把争论不休的人称之为“抬杠”。而“抬死杠”、“死抬杠” 的拌嘴人,的确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岗位。现在,北京城里早就没有“棚铺”这个行业了,但“抬杠”的人还是到处都有。
5. 寻找短篇双人相声
甲:忽冷忽热爱感冒,阴天下雨怎知道,今天我来说一段,梁山好汉替天来行
道。话说…..
乙:停。你在这的巴的巴的巴的巴的干吗那?
甲:说评书
乙:照你这样子说呀!一辈子也火不了啊!
甲:我也不想火
乙:不想火你学善田芳,把嗓子鳖的比腰都粗!要想火你找我,我免费为你包装。
甲:嘿,我正谗的流口水,这就冒出块炸鸡腿——想都不敢想着美事。
乙:我有个新创意,在你的评书里插点广告。
甲:你打住吧你。知道观众们有四大讨厌吗?
乙:什么四大讨厌?
甲:货摊摆上人行道,夜伴歌厅嗷嗷叫,相声不逗自己笑,电视剧里面插—广—告!
乙:那时他们插的不巧妙,要是我给你的评书中插广告,保你一夜走红。明天一早,你将与明星齐名。
甲:和大宛同步。
乙:星光耀眼。夺人耳目。
甲:大幅偏偏,别有风度。
乙:不敢说你是妙龄少女的偶像。
甲:我也会成为中老年人的呕吐。
乙:什么呀!你还说你的武松打虎,我站在你的身后,我已拍你你就定格。在一拍你就接着说。
甲:好我们来一回!
甲:话说。
乙:(拍甲)
甲:我还没开书呢你就插广告阿!
乙:不插广告你能火吗?——Hi!广告过后不要走开,谁的评书最精彩,请看超级大帅才!(拍甲)
甲:话说武松武二郎,这一天来到阳谷县经内,见前方有一小酒馆,扑塄塄酒气飘白,上写五个大字。
乙:(拍甲)北国夜总会,北国夜总会超强的设施,一流的服务,您在灯红酒绿中享乐,您在轻歌曼舞中陶醉,欢迎光临北国夜总会!(拍甲)
甲:我说到哪拉
乙:五个大字嘛
甲:对,旗上写五的大字——北国夜总会。
乙:阿!这武松还哪都去!
甲:是三碗不过岗!
乙:对
甲:武松来到店内高声叫道。店家可有什么好吃的来填饱俺的肚皮。客爷这是本店最好的牛肉。请您品尝。
乙:(拍甲)精选的牛肉,精选的辣椒,精选的配料。熬啊,熬啊,熬啊,熬啊,终于熬成了阿香婆香辣牛肉酱。(拍甲)
甲:这武松正与阿香婆说笑。
阿!这武松还认识阿香婆呐!
甲:武松边吃牛肉边说道:店家拿酒来!小二连忙端来美酒,屋里顿时酒香四溢,武松端起酒碗是咚咚咚咚咚咚咚。
乙:(拍甲)中国人喝中国的XO(拍甲)
甲:这武松喝了一碗又以碗。
乙:(拍甲)喝了贵源肾宝,他好我也好。(拍甲)
甲:以连干了十八碗。武松的脸上是微微泛红。
乙:(拍甲)咋地了哥们叫人给煮了。
甲:没事感冒发烧。
乙:(拍感冒发烧我有绝招,整点亦服芬吧。(拍甲)
甲:这武松!(甲被乙拍倒)你这是武松打虎还是你打我!
乙:哎!不插广告没效益,我怎么包装你?
甲:你这个道理我明白,可咱们这是艺术。我代表我们全家老小求求你,就叫武松先把老虎打死吧!
乙:好打虎之前没广告了阿!
甲:好,武松提起哨棒,直奔景阳岗,大约走了四五里路,武松就觉得酒劲上壮,浑身不适。
乙:(拍甲)每月总有几天不适的感觉。
甲:你这什么乱七八糟的。打虎之前不是没广告了吗?
乙:哎哟!忘了!
甲:前面不远有一块大青石,武松走了过去是倒头便睡,突然耳边恶风袭来。树林中窜出一头斑斓猛虎。这头虎,头似白铜眼赛铜铃。张开血盆大口,露出利齿钢牙。这口牙,牙好,嘿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乙:你这是怎么啦
甲:我掉沟里啦。
甲:武松抓起老虎的顶瓜皮是举拳便打。老虎呀!要死要活快说快讲?
乙:(拍甲)我让你说出来,让你说出来。难言之隐一贴了知,荣昌亢泰,贴肚脐治痔疮,专治内痔外痔混和痔,拥有真是好福气耶!
甲:去……
这个不算太长吧,你试试
6. “抬杠”一词是怎么来的
“抬杠”由何而来?
两个人争论不休,各持己见,谁也不肯服输。老北京人称之为“抬杠”。其实,“抬杠”跟争论没有关系,而是跟死人大有关系。何有此说?这还要从老北京的一个行业说起。
解放前,北京城里有开“棚铺”者,生意兴隆。有钱人凡有“红白喜事”,必请“棚铺”来家搭制席棚、扎彩牌楼。办红喜事有“棚铺”负责出租四抬或八抬花轿,并有司仪负责操办,力求热闹非凡。要是办“白喜事”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儿孙成群的大宅门,绝对要比办“红喜事”还要风光,以显示光宗耀组的气派。柏木棺材要三十二杠来抬。当时最高的仪规是六十四杠,只有皇亲国戚才配受用。大概人们只听说过“八抬大轿”。何为八抬?这轿子的左右各有两根轿杆,小轿子由两人一前一后抬着。大一点的轿子,要在两根主轿杆的前后各穿付杆,两个人抬前面的付杆,两个人抬后面的付杆,这叫四抬轿子。八抬大轿就是在两根长轿杆的两端再横着绑根杆子,横杆的两端绑绳子,上面再穿杠子,两个人抬左前方的杠子,两个人抬右前方的杠子;左后方和右后方如是,八个人抬才叫“八抬大轿”。出殡用的三十二杠,抬的不是轿子,而是棺材。左右两根大杠有一尺来粗丈二长。棺材绑在大杠上,前、后、左、右各有八个人抬,由“杠头”指挥同时起轿。
这两根大杠上的棺材还要罩上黑缎子面金线绣的“蟒罩”。皇帝用的是黄缎子面由五彩线绣的“龙罩”。 蟒和龙的区别在爪上,蟒为四指,龙为五指。蟒罩的顶端有蓝色“宝顶”,远远看去颇像个方型的天坛祈年殿。这三十二杠的大轿前面还有庞大的仪仗队,队前是倒退着走的孝子,帔麻戴孝的孝子由“杠头”搀扶着。孝子左手捧着“哭丧棒”,右手举着“招魂幡”。 第二位是帔麻戴孝的孝妇,手里捧着个饭盆。再后面就是抬“纸扎”的。由“棚铺”负责用秫秸和苇秸扎成“纸扎”,表面糊宣纸并涂以重彩的“童男童女”象征着殉葬者。还有纸扎的牛、羊、马、车 …… 。这些都将被烧掉,以示被死者带到天国去了。三十二杠的棂轿由“杠头”指挥,高喝一声:“起轿——!”孝妇随之将手中的饭罐子摔碎在地下,这就寓示着“饭碗被砸了”!
在“棚铺”里,“搭棚扎彩”的有专职的技术人员。而“抬杠”的人,大部分都是临时雇来的贫苦市民。“杠头”事先叮咛,没有命令,谁也不能“撂肩”。如有一人坚持不住中途放下杠子,这三十二杠的棂轿就会全部趴架。“抬杠”本是美差,不但有美餐还有小费,所以“抬杠”的人各个坚守岗位。“抬杠”一词就源于此处,后来,老北京人就把争论不休的人称之为“抬杠”。而“抬死杠”、“死抬杠” 的拌嘴人,的确谁也不肯放弃自己的岗位。现在,北京城里早就没有“棚铺”这个行业了,但“抬杠”的人还是到处都有。
7. 1975年的女人是不是都绝情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意思。问之前,你自己动过脑子吗??
8. 有谁知道小发明家的故事
小小发明家的故事
小发明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从学习、工作用品到生活日常用品,这些小发明看似简单,却带给我们实实在在的好处。梅列区青山小学二年级的廖静怡和四年级的黄文瑾发明的“记忆钥匙”和“多功能吸尘器”,就是看似简单但实用的小发明,在去年福建省举办的第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这两位小学生的小发明都获得了省级三等奖。
走进这两位小女孩身边,我们发现她们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只是善于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勤思考、勤钻研,勇于去探索、去实践。
廖静怡:凡事总喜欢问个“为什么”
今年二年级的廖静怡参加比赛的时候才6周半,是此次比赛中年龄最小的选手。活泼可爱的她从小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凡事总爱问个为什么。爸爸是三钢的高级工程师,在静怡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学后,爸爸总会将女儿接到单位,给女儿讲解一些工程原理的知识,那时的她对爸爸的讲解似懂非懂,但也听得如痴如醉。或许是受了爸爸的影响,静怡从小养成了“动手”的习惯,手中经常摆弄一些小玩意儿,有事没事地经常与爸爸“抬杠”。比如:洋娃娃为什么会唱歌、玩具手枪为什么能够发声发光等等。
对于自己的小发明“记忆钥匙”,她羞涩地说:“因为奶奶的记忆力不好,常常走到楼下就忘了有没有反锁门,老是要重新回家确认,所以我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钥匙,反锁了门以后就有个记号。”
静怡把想法首先告诉了爸爸,又在一次学校发下的发明设想表格里,把想法告诉了老师。数学老师林爱贞了解情况后,立即到静怡家里和家长沟通,爸爸和老师都肯定了静怡的想法。有了爸爸和老师的支持,静怡劲头十足,每天一做完作业,她就和爸爸开始研究如何把想法变成现实。
想法虽好,可操作起来并不容易。该如何入手呢?一次偶然的机会,静怡从圆珠笔上找到了灵感,“一按笔帽圆珠笔的笔芯就露出来了,再一按,笔芯就缩回去了,我想我的记忆钥匙应该和圆珠笔的原理差不多。”一开始,静怡说想法,爸爸就在旁边按照她的意思画草图,身为机械方面的爸爸经常为女儿丰富的想象力惊叹。
第一份草图基本成型。按照女儿的意思,爸爸的设计草图显示在钥匙里装一个圆环,这个圆环上有一个红点,当钥匙上的小圆孔显示红色就是反锁。设计看似成功了,但是静怡却不满意。“钥匙里装的显示配件是圆环,这样红点要转一圈或者半圈才能看到,我想能不能把配件设计成方形的,让它在显示区域直接从左边到右边,这样就更快更方便了。”静怡再一次向爸爸提出了建议,爸爸按照静怡的意见再一次做了修改。
当爸爸拿出设计稿时,只有6周岁的静怡根本无法完全理解。爸爸、静怡和老师讨论了好几次,把深奥的设计术语改编成幼儿可以理解的语言。2009年3月,记忆钥匙的设计稿终于出炉了,并被学校报送到省里参加2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最终获得省级三等奖的好成绩。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第一项发明给廖静怡带来了信心和乐趣,加上与生俱来的天赋,让她产生了许多创造设想。静怡告诉记者,最近她又有了一个新想法,想发明自动锁门器。
黄文瑾:小才女的发明之路
和廖静怡不同的是,10岁的黄文瑾显得比较内向些,但她又是一个很有想法善于观察的女孩。
文瑾的妈妈是三钢幼儿园的老师。擅长绘画的妈妈从小培养女儿画画的兴趣,让文瑾养成了细致观察的好习惯。无论花开了、燕子飞来了,文瑾都会第一个发现,画画,赋予了她更多感悟美的能力,也给她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更多的灵感。
文瑾告诉记者,发明“多功能吸尘器”目的是为了减轻妈妈做家务的负担。由于家中天花板及一些高的地方死穴较多,妈妈每次都要爬上爬下很是辛苦,孝顺的她就突发奇想,能否在自家的吸尘器上安装一个适合在高空操作的吸头,这样只要站在地上,就能够轻松将高地方的灰尘一吸而尽。
每年的5月份是青山小学的科技月,学校都会鼓励学生拿出创意和老师一起进行探讨。活动中,黄文瑾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陈素青老师,在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家人的赞同后,文瑾和妈妈就开始研究制作的每个细节,并和陈素青老师反复沟通。
制作多功能吸尘器的第一步就是要收集制作的材料,经过观察对比,文瑾觉得家里平时不用的大号可乐瓶有和吸尘器相似的地方,于是她和妈妈商量着截取瓶口的那一段来制作成吸尘器的口。就这样一个一个细节的琢磨,文瑾和妈妈一起收集了几个大号的可乐瓶、PVC管、空心管、废旧的吸尘器吸头、一个小型的家用吸尘器,开始制作“多功能吸尘器”。
文瑾说,这个发明最有意思也最难琢磨的地方就是制作空中吸尘器的吸柄,首先要在已经截好的可乐瓶瓶口内塞入废旧的吸尘器的吸头,再找一根直径与瓶口相同的PVC管(空心管)插入瓶口固定,在PVC管约30厘米处把管截开,用一截可活动的弯管连起来,这样PVC管就能活动了。她说,PVC管子能活动,妈妈擦日光灯的时候就方便多了,擦日光灯管时将PVC管成直立状态,当PVC管成弯曲低头状时,就可以擦日光灯灯罩。“她有这样的发明想法,我们并不意外,因为她平时就有很多奇思妙想的表达。”陈素青老师还告诉记者。文瑾除了喜欢奇思怪想的小发明外,还喜欢画科幻画,她的科幻画《太空清洁器》、《地震能量吸收仪》、《太阳能充电服》等作品多次在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奖。生活中,这个勤于思考、热爱生活的小女孩还很喜欢跳舞,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成为黄文瑾的座右铭。(本报记者 罗超旻 林芳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