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磨练”“磨炼”哪个词对
“磨练”和“磨炼”都对。
磨炼[mó liàn]: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经受锻炼。同“磨练”。曾经颇有争议。96年修订版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均只收“磨练”,未收“磨炼”。有些著述明确指出“磨炼’’是错别词,应改为“磨练”,如《常见错别字辨析手册》和《形近易误字八百组》。
磨练[ mó liàn ]:指使物尖锐,比喻人经受磨练或锻炼 磨练意志在工作中磨练自己。
出处:《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试期已到,黄生只得随例入场,举笔一挥,绝不思索。他也只当应个故事,那有心情去推敲磨练。”
近义词:熬炼、 检验 、训练、 磨砺、 锻练
造句:
磨练,使人难以忍受,使人步履维艰,但它能使强者站得更挺,走得更稳,产生更强的斗志。
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在磨练中得到了它们想实现的愿望。寒冷的天气,需要很低的温度,就这样,它们就在这样的情形中出生。而且它们的生命又是极其短暂的,没有亲人的呵护,孤独的走完它们的一生。
趁着年轻,不怕多吃一些苦。这些逆境与磨练,才会让你真正学会谦恭。不然,你那自以为是的聪明和藐视一切的优越感,迟早会毁了你。
青年才子难免矫时慢物,多经磨练之后将会成为栋梁之材的。
2. 关于磨练的格言
磨练意志的格言
165.君不见长松卧壑因风霜,时来屹立扶是堂。 ——陆游
166.穷当志益坚。 ——欧阳修
167.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冯梦龙
168.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的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 ——罗素
169.在意志面前,决无办不到的事。 ——约•海伍德
170.当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爱迪生
171.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毛泽东
172.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173.千仓万箱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非旬日所长。 ——葛洪
174.精神经百炼,锋锐坚不挫。 ——刘过
175.益重青春志,风霜恒不渝。 ——李隆基
176.为学正如撑上船,一篙不可放缓。 ——朱熹
177.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如果开始不成功,还要努力,努力 ,再努力。 ——威•希克森
178.物不经锻炼,终难成器;人不得切琢,终不成人。 ——李贽
179.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 ——蒙田
180.坚定的前进者尽管也有停歇的时候,却勇往直前。 ——赫伯特
181.困难不仅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还可以锻炼我们的身体。 ——谢觉哉
182.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刘昼
183.洞穴是井的基础,不断挖掘就能成万丈深井。最吃亏的地方是挑三歇五,没有坚持。 ——董必武
184.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郭沫若
185.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左宗棠
186.凡人便是生知之资,也须下困学勉行的工夫方得。 ——朱熹
187.蜘蛛结网,于树之枝。大风忽起,吹落其丝。蜘蛛勿惰,一再营之。人而不勉,不如蜘蛛。 ——佚名
188.天下无难事,唯坚忍二字,为成功之要诀。 ——黄兴
189.“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 ——鲁迅
190.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 ——张伯端
191.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 ——郭沫若
192.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牧
193.天下之事在人为,决不可以一时之波澜遂自毁其壮志。 ——罗泽南
194.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
195.意志的力量大于手的力量——索福克勒斯
196.有坚强的意志,才有伟大的生活——英国
197.艰苦能磨练人的意志——托·布朗
198.意志引人入坦途,悲伤陷人于迷津——埃·斯宾塞
199.培养意志是我们生存的目标——爱献生
200.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201.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双翅膀——乔·贝利
202.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203.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沃勒
204.万事皆由人的意志创造——普劳图斯
205.意志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创造或是破坏某种东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从无中创造奇迹的创造力——莱蒙托夫
206.意志就是力量——拉丁美洲
207.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德国
208谁中途动摇信心,谁就是意志薄弱者;谁下定决心后,缺少灵活性,谁就是傻瓜——诺尔斯
209.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作出决定——黑格尔
210.没有力量的意志就如同假装士兵的孩子——坎宁
211.使意志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意志摆脱任性——朱·查·黑尔
3. 磨炼是什么意思
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同“磨练”。
造句:
1、如果想享受成功的阳光就必须接受风雨的磨炼。
2、一吹即折的小草,却能顽强地挺过磨炼,生存下来。
3、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
4. 磨炼和磨练的意思有何区别
二者没有区别。
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同“磨练”。
在现代汉语中,“磨liàn”该写成“磨炼”还是“磨练”,曾经颇有争议。96年修订版以前的《现代汉语词典》均只收“磨练”,未收“磨炼”。
有些著述明确指出“磨炼’’是错别词,应改为“磨练”,如《常见错别字辨析手册》(杜维东等,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167页和《形近易误字八百组》。
例子:磨炼才干 、 磨炼意志。
外文名:temper oneself;steel oneself;harden oneself
名言:
1、艰苦磨练能人的意志——布朗
2、意志在于磨练,成功在于坚持。——周海中
3、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才气必须经过磨练。——车尔尼雪夫斯基
注:“磨练”一般亦作“磨炼”,关于这两词中“liàn”的写法一直饱受争议,故此编者未作改动。
5. 心理学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5
心理健康的水平为个体创造力的发展,特别是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学生只有在其认识能力稳步发展、社会性发展正常、各种心理机能发育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发展其创造力,这种高级的心理能力心理健康与创造力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为创造力的发展和发挥提供必需的认知、人格等心理条件;创造力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和基本内容,并促进认知、个性及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的发展。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就曾指出: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深刻地说明了创造力人人有之,并不是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创造力是在人们心理活动过程中达到最高水平,养成一定社会价值的综合能力。因此,它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精神神经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会有把创造能力付诸实现。托兰斯的研究表明,富于合作精神、心理健康的儿童与一般儿童处于同种智力水平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高。这是因为,这些具有合作精神的儿童更善于吸收其他儿童的建议。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其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发挥的基础。 其实,我国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已经注意到个人心理健康和创造才能的关系。其文中指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天将降大任,"增益其所不能",即有所创造),必须首先磨炼健康的心理品质("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动心忍性,磨炼心智)。孟子还提出,只要不断健全和发展心理品质,智慧就会像扑不灭的火焰那样燃烧起来,像流不尽的泉水那样喷涌出来。 心理健康,其实质是个体的各种机能的协调和完善,是各种心理机能的充分发展。而创造力作为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是人类心理机能的最高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个体创造力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个体创造力发展、发挥的基础。对于一个患有多动症或精神分裂的学生,我们是很难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学生的。另一方面,创造力发展的水平也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的任务,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基础。积极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首先,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再次,还要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心理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外,还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同时教师本身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1、良好师生关系 当今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在获得知识,接受教育的天平里,要求教师加进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砝码。同时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灵比较脆弱,情绪易消沉,缺乏自省、自察、自控和自我激励的能力,他们由少年期的天真坦率开始,转向隐蔽和内向,不愿轻易向人敞开心扉,内心深处却潜藏着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愿望,常处在自我矛盾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师生间平等相处,彼此尊重,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使学生对教师有一种亲近感、依赖感、共鸣感。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教育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师生间搭起情感的桥梁,经常保持愉快活泼和谐融洽的气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团结合作,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进行。 情感教育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教师首先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感染学生,教师要热爱学生,把这种爱渗透到教书育人中,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仰其人敬其业";陈鹤琴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教育小孩必须先了解小孩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教师平时要多跟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既做良师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 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就是学生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几种需要 1、爱的需要。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植根于爱"。教师、父母要有实力雄厚心,给学生适当的爱。同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互相尊重,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自己的努力目标,从学习、生活中领略到乐趣,产生愉快的体验。如果缺少爱,缺少人际关系的融洽,将会带来心理疾患;如有青少年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爱而出现孤独、自卑、忧郁、苦闷等情况。 2、承认的需要。要教育学生把自己既做为观察者又作为被观察者,这才能使他们发现和被发现,承认和被承认在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优缺点。前苏联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所说:"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为它符合创造性的自我发展;离开自主性,就不能获得发展。" 3、安全的需要。这包括生活有保障,学习和活动正常,平时行动不受人欺侮等。这些需要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安全经常受到威胁,容易出现神经官能症等心理疾病。总之,只有给学生补充心理营养,才能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兴趣是人对某事物的特殊的认识倾向,这种兴趣促使个体去积极地探索新事物,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对新事物不断的探索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征,这种兴趣是其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之一。它有利于创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发挥,增强他们的创造性动机,提高其观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从而提高其创造的效率。而且,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对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对比的培养。 五、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协调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关系的意识,能通过自我认识来分析自己的能力,通过情绪体验保持健康的情绪生活,通过自我监督组织良好的行为方式。一个有创造力的学生的自我意识系统应是协调而独立的,他不会去模仿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因此,家长和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自我意识系统,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六、提高学生对失败的耐受力,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批评 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们习惯的一种挑战,难免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击。而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较弱,这就要求人们帮助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帮助学生学会自己强化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活动,而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嘲笑去压抑自己的创造力。从理论上说,任何学生在出生时都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许多学生在后来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创造力,就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了学生创造性的自我压抑。在帮助学生强化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分析他人的批评,从中发现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帮助学生认识创造性的工作一般不会一次成功,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失败,以提高学生对失败的承受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以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发展。总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是学生发挥潜力的重要保证。
6. 天才往往是在磨炼中造就的!这句话对不对
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的人才叫天才
天才是天生的啊
磨练中能造就出人才,但不是天生的,天然的
7. 经过怎样的磨练,才能造就创造天空的力量
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奏出世界间的绝响;只有经过地狱得磨练,才能造就创造天空的力量。“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人生是一幅美丽的画卷,磨难是画卷中不可缺少的曲线;人生是一首奇丽的小诗,坎坷是诗中引人入胜的转折;人生是一曲华美的乐章,坎坷是乐曲中不可思议的起落。坎坷铸就了生命的美丽,拼出了人生的完整。
8. 为什么国人总说应试教育扼杀学生创造力
首先做下说明,我对日本的教育体制并不熟悉,可能达不到你的目的。
要分析教育先从教育的目的开始,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习,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而从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来看,为了适应高校的择生标准,高分理论很盛行。这就导致各个学校为了使学生拿到更高的分数,在平时教育中适应试题标准,从试题角度分析,从答案中提取出固定的做题方法,再灌输给学生。但由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内容是在渐进的增加的。为了适应这一点,同时强化做题能力,再把新增加的知识编入考试范围,让学生在不断地重复做题中认证所学的知识,保证拿到高分。
学生在校不是学习,而是在分析考题,单纯的教、学、做。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接触面少,知识层次单一,不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只能在某一学科形成单一的学科体系,甚至于与实际社会产生断层。而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事物接触太少,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那就是书呆子。如果学校的教育只能教出书呆子,那这样的教育是没有实际用途的,而联系不了实际的知识教育,怎么与实际社会结合产生出实用的创造成果?
其实应试教育并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只是现行的高分论导致了现状而已。如果改换高校的择生标准不再以高分定论,确立另一种方式。那目的改变方式,相信我国的应试教育同样也能造出创造性人才来。
9. 人为什么总是要在磨练中成长呢
人并不是生来就强悍的,勇敢的,只有在不断的磨练中,他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越发强壮和坚稳.
采纳哦
10. 在磨砺中成长的名言
1、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酷爱劳动的双手培养,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酷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也会连根枯死。肯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
2、志向不过是记忆的奴隶,生气勃勃地出世,但却很难成长。——莎士比亚
3、只有一条路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的路;只有一条路不能拒尽那就是成长的路。
4、在艰苦中成长成功之人,经常由于心理的阴影,会致使变态的偏差。这类偏差,便是对社会对人们始终有一种敌视的敌意,不相信任何一个人,更不同情任何一个人。爱钱如命的悭吝,还是心理变态上的次要现象。相反的,有器度有见识的人,他固然从艰苦困难中成长,反而更具有同情心和慷慨好义的胸怀怀抱。由于他知道人生,知道世情的甘苦。——南怀瑾
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绎
6、青年时期是豁达的时期,应该利用这个时期养成自己豁达的性格。——(英)罗素
7、人的空想是没有止境的,儿童的空想更是一望无际。由于孩子的心灵比成人的心灵更加秘密,儿童的心灵是一尘不染的,而被生活所磨炼出来的成长,心灵深处却明显存在着这类纤尘的污痕。——高尔基
8、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9、人类经常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将他人的成绩与自己相比较,因此觉得受挫,好不轻易活到老年还是一个没有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往了。——三毛
10、任何新生事物在开始时都不过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宝贵,就由于在这新生的幼苗中,有无穷的活力在成长,成长为伟人成长为气力。——周恩来
11、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偶成》
1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3、我们的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气力,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高尔基
14、我们在变化中成长。假设你拒尽了变化,你就拒尽了新的美丽和新的机遇。
15、要是每一个孩子的诗情画意都能得到人们的欣赏鼓励,从而取得健康的成长,那末,世界将近不愁成为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世界。——殷庆功
1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17、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18、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19、教育者应当深入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全部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实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20、假设你担心年轻的一代会变成什么,答案是他们会继续成长,并且开始耽忧更年轻的一代。——罗杰·艾伦
21、假设灵魂仍能研究和学习,那末没有什么比老年的空闲更快乐了空闲存于善良的行动,人类藉着它才能在道德上、智能上与精神上取得成长。——西赛罗
22、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实在不排挤意志的自由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
23、聪明与年龄一起成长。
24、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冰心
25、才华总是通过独立的(精神上的)活动才能成长起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