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宣言分论点

创造宣言分论点

发布时间:2021-05-29 03:40:37

㈠ 高考语文阅读题 每次做阅读题都不知道怎么做,回答得不了高分,怎么办

1. 首先仔细阅读标题,再通读全文。
思考标题的本义:是否作为文章的线索;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者写作事件。
2. 思考标题的深层含义。
仔细观察标题是否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再细心推敲,标题是否与文章的中心、主旨、主题有关;是否隐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奠定感情基调;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揭露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征等等。
3. 逐一列举,以防错漏。
当将所有的要点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之后,应该分条叙述,防止重复或遗漏。最后再仔细检查一番,查看是否与原文符合。

㈡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秘诀

  1. 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对文章有个整体理解之后再做题

  2. 审清题意,尽量选用文章中的字句组织语言,不要全换成自己的话(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尽量在文中找)

  3. 实在要自己概括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分析题干和分值设置,找到原文出处,再详细回答

  4. 分条答题,条理清晰

  5. 要尽量多写,写满为止,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和病句,卷面一定保持干净整齐

㈢ 追求为题目的议论文要怎么写啊

佳作示范 +w^2
李正宇N[;M

创造宣言从体裁上属于议论文中的哪一类

毕业论文的复撰写及答辩考核是顺制利毕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要求重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许多应考者缺少系统的课堂授课和平时训练,往往对毕业论文的独立写作感到压力很大,心中无数,难以下笔。因此,就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毕业论文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二)、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㈤ 阅读短文《吆喝声》唐羽答案

您好,于其求答案,不如学会如何解答,考试的时候可没有人给你答案哦,下面提供做阅读题的技巧供参考:
现代文阅读的五个答题步骤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㈥ 创造宣言这是一篇议论文里的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学术论文也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按写作目的,学术论文可分为交流性论文和考核性论文。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
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与选材是头等重要的问题。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了什么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学理性。

㈦ 议论文创造宣言,根据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后来经修改通过的正式决议并未完全遵循大多数与会者的意见,而专主要决定于当时主持起草属的胡乔木和中央领导人的意见。邓 小平在决议起草过程中一连有九次讲话(见《邓 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1—310页),一再指示:历史决议要“确立毛 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不写或不坚持毛 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对于毛 泽东同志的错误不能写过头。写过头,给毛泽东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见《邓 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1、298、299、301页)

㈧ 千古茂陵的阅读答案

您好,因未提供相关文章与题目,网上也并没有搜到,故提供完成阅读理解的方法供参考:
1、阅读选文时要勾画圈点.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读到尾不作任何标记,很可能读后脑子里是一片空白,什么印象也没有,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题能有什么好效果呢?阅读时对文章中首段、尾段、每段首尾、题目、反问句、设问句、独立段、中心句、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有意义能上升一定高度的语句、抒情议论句、重复出现的句子、表达作者情感看法的词句等作勾画圈点,不仅可以增加对内容的印象,还能大体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解题时就得心应手了.
阅读现代文,理解文意,要抓好十种句子的分析
★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如果是记叙文首段,首句中大多数是概括全段内容或交待事件发生发展的空间顺序或内部发展顺序.如《威尼斯》第一段首句是“威尼斯是一个别致的地方”,它是全文的文眼.“别致”二字准确地概括出了威尼斯的特点;如果是议论文首段,首句常常是提出分论点.如《崇高的理想》第二段的首句是“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它是该段的分论点;如果是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如:《琐忆》首段中的“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是本段的中心句,概括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
★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六段中的“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承上文,“但是这在他身上还不是主要的”,启下文.
★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包身工》最后一句话:“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组句子既蕴涵着作者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无限愤激,又深刻地揭示了黑暗终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警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它是作者对于生活的高度提炼、概括,并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领悟它的含义,有助于提高认识能力.
★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作者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
★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如《祝福》第三段中的“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句中的“空的”“下端开了裂”都是后置的定语,分别修饰“破碗”“竹竿”,它表明祥林嫂走投无路,沦为乞丐了.
★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如《荷塘月色》的第三段,比喻叠出,作者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把荷花比作明珠、星星,把荷香比作渺茫的歌声,这些比喻形象贴切,新颖生动.
★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如《背影》末段的尾句“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如1997年高考题现代文选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就是我所说的从前的‘散文的心’.”“从前的散文的心是如此,从前的散文的体也是一样.”“你想,在这两重械梏之下,我们还写得出好的散文来么?”如果我们在阅读时能画出这些句子,那么在回答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就能快速确定答题方向了.
2、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题目中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它的价值的,不然就不会写到题目中.这就要求我们审题时不能漏掉一个字.千万不能用扫视的方式审题,因为那样就有可能漏掉有用信息.最好在心里一个一个字的默读题目,必要时要动笔作标记.审题时以下几个环节不可忽视:
①看问题.要看清题目中有几个问题,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1999年高考题第23题设置了两个问题:“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由于考场上的紧张,就有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将第一问题漏答了,也有的考生将两个问题合而为一作答,结果只能是漏答的不能得分,合而为一的也至多得到一个问题的分.
②看要求.题目上除了提出问题外,往往还对考生答题作出一些要求.题目中的一些要求往往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等.如2003年高考题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其中的“结合乡士情结”就限定了答题的范围,而高考这道题的参考答案也正是紧紧围绕“乡士情结”这四个字来组织的.
③看分值.要看清并揣摩题目的分值.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因为高考阅卷中是“踩点给分的”,而每个答案要点的配分如果不是整数会给阅卷带来不便.所以答案所需要要点数应是能被总分值除尽的.如果分值是4分,那要点只能是1个,2个或4个,不可能是3个.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刚好4点,第20题分值4分,答案要点两点,第21题6分,答案要点是3点.
④看有无字数限制.题目中如果有字数限制,那么所限定的字数应该就是答案所需的大致字数,清楚了这一点,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注意不能超过限定的字数,当然也不能比限定的字数少得太多,因为这样恐怕会遗漏要点的.题目中如果没有字数限制,那就要尽量多答点,阅卷时多出的要点是不扣分的.
3、确定答案所在区域.
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因为如果答案所在区域确定错了,那就会全盘皆失了.确定答案所在区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借助题目本身的指定.有时题目上明确指定了答题的阅读范围,如2003年高考题第20题的题目是:“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在这一题目中就明确指定了答案所在区域是“第三段”.
②根据高考命题原则确定区域.高考命题人在拟定阅读题时一般遵循这样一些原则:
1.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2.尽量照顾考生的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3.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4.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根据这些原则,答案应是随着题号的递增在文中呈从前到后,从局部到整体分布.
③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提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的过渡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
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愈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我们先找出“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在文中的相应位置,这样答案区域大体确定在第二节.这句话的原句是:“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从句中的“这”这个指代词可以看出,答案应在此句的上文找.在这里,指找词帮了我们的大忙.再如2002年高考题第21题,题目是:“愈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首先找出“唐突地劝慰他”在文中的位置,在第三节,我们再看第四节的首句是“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句中的“何况”这一关联词是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是要更进一步说明“劝”的原因,因此第四节也应在答题范围之内.如果不注意“何况”这个关联词就很可能遗漏答案要点了.
4、精心组织答案.
确定了答案所在区域后,剩下的事就是组织答案了.组织答案时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①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根据高考命题特点,考生是应该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的,历年高考题的参考答案也都是对原文中相关词句的整合.因此在答题时决不能脱离原文材料作出想当然的答案,应尽量用原文中的语句整合.
②弄清答案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增强用逻辑思维解题的意识.因为文学性文章尽管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取胜,但在解题时却绝不可被情感左右,凭感答题,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理性分析,有根有据的从文中整合出答案.如2002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要求回答伯牙“万分兴奋感激”的原因,那么答案和问题之间应是因果关系.有的同学答:因为他遇到了知音,所以万分的兴奋和感激.答案本身确实是因果关系,但与题干问题对照,就会发现这个答案等于没有回答,或者说是答非所问.还有的同学照搬了上面的句子,即: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个答案确实与题干问题有了因果关系,但试想一下,一个弹奏者弹出的一支曲子中所蕴含的情思能被别人领悟和熟稔的现象多了,为什么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呢?其实是因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一般人是听不懂的.所以答案中还应把这一点归纳进去才能和题干问题形成完整的因果关系.
③选择合理的表达形式.答案的表达形式是用句子还是用短词?是用单句还是用复句?是用偏正短词还是用动宾短词?这些都得由题干问题决定.
记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何时何地,何对象干了(记叙)什么事情或者何对象怎么了.
描写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描写了何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者何对象怎么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议论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论证了什么观点或通过批驳,确立了什么观点.
说明性语段的表达方式往往是:说明(介绍)了什么对象的什么特征(特点).
如2003年高考题第19题题目是:“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这个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指出“童年的烙印”所指代的内容,仔细研究一下“童年的烙印”的语法形式,发现它是名词性短语,那么我们可以确定答案的语法形式也应是名词性短语.而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答案也确实是几个名词性的短语.
5、复查验证答案.
这个环节往往被考生忽视,事实上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答案拟好后首先要做的是验证一下所答是否是所问,防止答非所问的情况出现.其次,要通过复查来发现并更正拟出来的答案中的病句、错别字.在这里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在试卷上答题前最好先拟个草稿,否则辛辛苦苦思考出来的答案语句不通,错别字耀眼,那岂不可惜?
我相信,只要我们克服畏难心理,在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训练,我们的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达题在高考中的得分率一定会有所提高。

㈨ 以追求为题目的议论文要怎么写啊

佳作示范 +w^2 李正宇N[;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w Hl 当创世主无力完成他的巨作时,他便赐予人类一种禀赋去继续创世。人类有了这种禀赋,创造的业绩却震惊了创世之神。这种禀赋就是“追求”。cY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CZ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XJ- 从第一个猿人用羡慕的眼光望着天上的小鸟到航天飞机冲破地球的引力;从西周奴隶们“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的呼号到五星红旗飘扬在社会主义祖国的天宇。追求,这一人类理性和感性的结晶,导演了多少令人神往的历史话剧,建立了多少彪炳古今的功勋,它是通向真理高峰的阶梯,它是步入成功殿堂的门径。elTT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_ C 人类应当以追求而自豪!Lx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 但是有人借口“时不我予,势随时变”,而轻易抛弃自己的追求。他却不知,追求有如醇酒,时间愈长,其香愈浓。只有经时间之砥的磨砺,追求才能放射绚烂的光芒。同样作为追求共产主义的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张国焘等劫夭折于时间的海洋中。而历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何叔衡、邓恩铭、王烬美的追求的正确性,虽然他们三人都未能活着看到其追求实现,但历史也同样肯定他们的追求的价值和意义的永恒。R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Y/^p 也有人说:人处逆境,不允许有超越它的追求,而陈毅元帅在被敌军围困似铁桶的梅岭,仍赋诗表达自己的追求:“旌旗十万斩阎罗”、“人间尽开自由花”。哥伦布众叛亲离,粮尽水绝地漂泊在汪洋大海中,仍坚持不懈地追求,以至发现美洲新大陆。司马迁受酷刑进牢狱,仍怀着对古代历史文化的执著追求,终于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jQ9C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Z 还有人说,我非伟人,我的追求不会有辉煌的结果。诚然,伟人有伟大的追求,而伟大的追求并非仅存伟人心中。张志新、时传祥、张海迪、陈章良……都不是伟人,而他们的追求不也同样伟大吗?_Kx]N(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6$R ! 所以,天天是追求之时,处处是追求之地,人人是追求之人。当人的汗淌干了,血流尽了,热情丧失了,生命停止了,才没有追求。而我们——活着的人,就应沿着追求之路奋进!V,T%>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8y0FA 简评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u 破立结合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色。~}I}C5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 h6KG1 作者先高屋建瓴,从人类历史发展、科技发展的角度,提出有追求才能创造、才能步入成功殿堂的论断。然后,以“有人借口”、“也有人说”、“还有人说”摆出三种异议,一一予以驳斥。前面三段是“立”;驳斥三种异议的三段则是“破”,破中又有立。作者广征博引,选择典型材料、名言警句,正反对比,使驳诘显示出雄辩的力量。末尾仿陶行知《创造宣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排比作结,有意蕴,有气势,有深度. ~9

阅读全文

与创造宣言分论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