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家精神造就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历年获奖名单
江南春
季琦
贾璋柯
李云迪
田溯宁
王全安
杨澜
查建英
曾力
张晓刚
贝聿铭 (终身成就奖)
陈其钢
丁磊
方力钧
冯仑
顾长卫
徐冰
王小帅
王中军
朱锫
陆川
张朝阳
叶锦添
曾梵志
张涵予
李飇。
范冰冰得个国家精神造就者奖,范冰冰得了一个很“高级”的奖项!26日晚,在2010第四届梅赛德斯-AMG“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颁奖盛典上,范冰冰作为获奖者之一,与冯小刚、孟京辉、王石等其他八位获奖者共同出席了当晚的盛典,她也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位影视演员。
Ⅱ “理想国”的创造者是谁
柏拉图(前427一前347)出生在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父母和近亲都是名门望族,他的父亲名叫阿里斯顿,相传属于雅典诸王的后代。母亲柏里蒂娥妮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创始人梭伦的后代。柏拉图青少年时期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并在早年就显露出多方面的才能。他长于运动,能绘画,懂音乐,据说还写过一篇史诗和一本悲剧。
前407年,柏拉图20岁时,他父亲送他到苏格拉底门下从师受教,从此两人便结成莫逆之交。柏拉图一直把苏格拉底当成最高人格与智慧的化身,称他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他先后跟随苏格拉底学习8年,直到前399年苏格拉底被处死,才和他的同门弟子逃出雅典,流亡他乡。苏格拉底被处死刑是柏拉图一生的转折点。这件冤枉的事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悲痛之余,他丧失了别的方面的兴趣。他一心一意是要纪念苏格拉底,使他的名声流传下去。
柏拉图由雅典逃至麦加拉避难,此后他到了不少地方,西西里、意大利南部,甚至埃及,都有他的踪迹,在这期间,他对毕达哥拉斯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还学习了数学。
前388年,柏拉图应西西里岛叙拉古王朝狄奥尼修斯一世的邀请前去那里讲学,并结识了这位僭主的内弟第昂。后来因与僭主意见不和而争吵起来。这位暴君决定把柏拉图卖为奴隶,幸而他在昔勒尼的一位朋友听说他身陷险境,为他付了足够的赎金才使这位雅典贵族逃脱了这个耻辱的命运。
这时,苏格拉底事件已经被人们淡忘。柏拉图于是安顿下来,在雅典城外的阿加德米创办学园,免费收徒。柏拉图开办这个学园极为成功,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其中最重要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他18岁进这个学校,住了20年,直到柏拉图死。
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有《理想国》、《法律篇》、《斐多篇》等。他的著作,除书札外,大多采用对话体,主角就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柏拉图认为,要得到一个正确的主张或命题,用对话的方式来辩论最为合适。这样一步一步地诘问下去,一问一答,必能得到最后的真理而不可否认。因为这最后的真理乃是像证明几何题那样,一层一层推论下去而得到的。
柏拉图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超经验的理性世界。理念是第一性的,现实是第二性的;现实是理念的派生,是它贫弱的模拟和极不完备的影子。现实世界变动不居,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真实的客观存在。这正是精神第一、物质第二的客观唯心论。柏拉图虽然是唯心主义者,但他在交谈和论战中又发展了辩证法。他认识到相反意见的对比在认识真理过程中的意义。他还解决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问题,发展了逻辑学。
柏拉图通过《理想国》一书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理想国》是柏拉图回雅典前后写的。这部著作以对话体的形式,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述了他的国家观。
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是缩小了的国家。个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有具备不同品德的三等人:第一等是治国的圣哲,他们生来就具有“智慧”的品德,应当支配一切。第二等是卫国的武士,他们生来具有“勇敢”的品德,可以做统治者的辅助人员。第三等是农夫、手工艺者和商人等民间艺工,他们生来具有“节制”的品德,专事劳动生产,为养活前两等人服务。如果这三种人都具备了自己应用的德行,就实现了“公正”。
柏拉图还认为,这样的划分是根据人们的不同气质和性格,柏拉图用“金属的神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了他的思想。一些人好像是金子做的,他们有指挥的才能。另一些人好像是用银子做的,他们将成为优秀的武士;最后,大多数人——农民和工匠——相当于钢和铁。一般说来,一个人属于哪一等,他的子女也属于哪一等。要是三个等级的人互相代替,这就是“不正义”;一旦第三等人掌握了政权,国家就要倾覆。为此,他主张在前两等人中取消私有财产,以防止钩心斗角,互相倾轧;并主张由国家组织教育,按照严格的教育制度,努力培养这两等人的儿童。
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非出于一种超现实的虚构,而是以斯巴达奴隶主寡头专政和公民份地制为蓝本的。他所设计的维护贵族奴隶主剥削和统治的方案,在具有民主政治传统的雅典是难以实现的。但直到晚年,前367年和前361年,他还两度重回叙拉古王朝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仍然失败。柏拉图的理想国计划始终未能实现。
柏拉图死于前347年,享年80岁。传说,有一天他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宴会。宾客们饮酒作乐,欢呼狂笑,老哲学家感到有点吃不消了,于是他退到屋子的一角,没过多久,便平静地死去了。
柏拉图哲学对西欧以后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罗马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直接来自柏拉图哲学,并通过它们使柏拉图哲学影响了整个中世纪。近、现代的西方唯心论和唯理论哲学,也大都和柏拉图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有益成分同时为文艺复兴时期库萨的尼古拉、布鲁诺等人所继承,并经过近代一些思想家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哲学。
Ⅲ 国家精神造就奖应该首先颁发给人民思想家谢周勇啊,怎么颁发给一个没给人民精神食粮的演员
这个奖项不是官方提供,其活动也不是中国官方举办的,是德国的奔驰公司在中国搞的,就是恶心你一下。
Ⅳ 中国精神起源
自信于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本。中华文化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就是首先要理解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化也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结晶。比如我们讲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它从哪里来?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从民间、从人民群众现实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风、俗、习惯中来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就是时尚、风尚,流传很快,变化也很快,风行一时;俗,则是在风的基础上沉淀下来,成为比较稳定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就是传统文化。
文化创造源自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为人民所共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是坚持文化自信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文化的创造是集体智慧的产物,传承、弘扬、复兴文化,依然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团结奋斗,“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一个完整的理念。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离不开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他们是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典型代表,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文化的创造、传承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先贤们把这种创造性劳动归结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Ⅳ 谈谈具备什么样特质的人才能称的上国家精神的造就者
扶大厦于将倾,救人民于水火,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的人,勇敢逆行者,这样的人是国家之脊梁,是最亮的星。
Ⅵ 不是谁都可以造就“国家精神”,什么才叫“国家精神”
作为一个演员戏子,范冰冰她没什么优秀的作品,还被那么多人尊为偶像,领国家精神造就奖,尊她这个偷税漏税的社会败类为偶像,不知道现在人的价值观怎么了,只能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耻辱,这个时代彻底烂了,整个民族价值观就都病了!戏子当道,英雄落泪,真的感到悲哀。
Ⅶ 具有中国精神的人有哪些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4、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2020年8月11日,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9月4日,钟南山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9月3日,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名单;11月3日,钟南山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5、李兰娟
李兰娟,女,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Ⅷ 十八大以来国家精神热点
楼主你可以看下这个: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在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总结回顾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总结,阐述了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关于民生问题的篇幅,所占的比重较多,提出了包括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内的一些新的提法和观点,奏响了“民生改善”的时代最强音。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积极的成效。初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实施了免费城乡义务教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民生难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可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十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民生改善成效最显著的一个时期,较好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民生”这一词汇。民生问题的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造福祉的最直接、最生动、最现实的体现。按照民生优先、富民惠民的政策取向,党的十八大继续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全面部署,体现了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是对“民生改善”的再动员、再部署。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民生”成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高频词”。从总书记关心灾民的吃饭、穿衣、喝水、住宿、医疗问题,总理“帮农民工讨薪”、“逛市场看肉价”,我们切身感受到了党中央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心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密切关注。随着一系列改善民生政策措施的出台,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农民不交税了,义务教育免费了,公务员增加工资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农民也有基本医疗保障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也已经形成……桩桩件件,落实在百姓心坎上,温暖到群众心窝里。一个国家昌盛,人民和谐美满,幸福安康的崭新时代正在到来。教育、就业、分配、养老、医疗保障、社会稳定、收入分配改革等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件件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党的大会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度办法,必将进一步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激励、鼓舞人民群众投入更大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
针对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的期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安排,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党的十八大对改善民生与创新社会管理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和部署,有待于各级各地党政部门、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到底,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希望对你有帮助上面都是十八大以来的热点!
Ⅸ 我们的国家精神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中国文明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文明。它不仅首先公认一种道德责任感,将它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而且其次还使人们能够完满地获得这种道德责任感。在中国,教育方式、统治方式和所有的社会制度都为这一目标服务,即致力于培养人们具有道德责任感。所有的见习、个人生活的追求等无不被鼓励和设计以服务于人们容易服从这种道德责任感。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 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 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 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这 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尽管他们缺乏卫生习惯,生 活不甚讲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缺点,但仍然赢得了外国人的喜爱,而这 种喜爱是其他任何民族所无法得到的。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 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 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 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 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又是如何具备了这种同情的力量的呢?
我在这里冒昧给诸位一个解答——或者是一个假设。诸位愿意的话,也许可以将 其视为中国人具有同情力量的秘密所在。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 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 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 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 ——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对此,我们可以用中国人实际 生活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徵,来加以说明。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 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 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 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 语言的。有一种关于极乐世界的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对中国语言的学习:除非你变成一 个孩子,否则你就难以学会它。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 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 ,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举例来说,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儿 童时代的记忆力要强过成年后的记忆力。因为儿童就象中国人一样,是用心而非用脑 去记忆。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 —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 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 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徵。中 国人的礼貌虽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样繁杂,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礼貌则 是繁杂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外国人的抱怨。折衷礼貌或许应该被称为排 练式的礼貌——如剧院排戏一样,需要死记硬背。它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然的礼貌 。事实上,日本人的礼貌是一朵没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貌则是发自内心 、充满了一种类似于名贵香水般奇异的芳香。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 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 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象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 刻板。实际上,中国人的毛笔或许可以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 困难,好像也难以准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 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使得他们在许多 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是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即作为一个有着那么悠久历史的伟大 民族,中国人竟然在许多方面至今仍表现得那样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 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 ,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 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 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 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象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 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 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如果说统计图表和抽象科学只引起了中国人的反感, 那么欧洲人现在所从事的所谓科学研究,那种为了证明一种科学理论而不惜去摧残 肢解生体的所谓科学,则使中国人感到恐惧并遭到了他们的抑制。
实际上,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并非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 活。所有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都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正如我们都知道的一样,欧洲 中世纪的基督教徒们也同样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马太·阿诺德就说过:"中世纪的 基督教世人就是靠心灵和想象来生活的。"中国人最优秀的特质是当他们过着心灵的 生活,象孩子一样生活时,却具有为中世纪基督教徒或其他任何处于初级阶段的民族 所没有的思想与理性的力量。换句话说,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是:作为一个有悠久历 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的生活。 因此,我们与其说中国人的发展受到了一些阻碍,不如说她是一个永远不衰老的 民族。简言之,作为一个民族,中国人最美妙的特质就在于他们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 密。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了——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已经知 道,真正的中国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过着心灵生活的这样一种人。 简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 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国人永远年轻的秘密又何在呢?诸位一定记得我曾经说 过:是同情或真正的人类的智能造就了中国式的人之类型,从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国人 那种难以言表的温良。这种真正的人类的智能,是同情与智能的有机结合,它使人的 心与脑得以调和。总之,它是心灵与理智的和谐。如果说中华民族之精神是一种青春 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么,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