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聂华苓的代表作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应山县。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丈夫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创作坚持“溶传统于现代,溶西方于中国”的艺术追求。
❷ 聂华芩简介
自五零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
聂华苓,1925年生于湖北应山县。1949年去台湾,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赴美定居,后与丈夫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已出版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聂华苓的作品以深邃的历史感表现现代中国的沦桑变化,抒写台湾中下层人们的乡愁和海外浪子的悲歌。
❸ 聂华苓简介
聂华苓简介
中国台湾网 (2006年01月14日)
聂华苓,一九二五年出生于大陆,一九四九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一九六四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更创办国际写作计画,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
自五零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
❹ 聂华苓的简介
聂华苓(1925年1月11日-),世界著名华人作家。生於武汉,湖北应山人。因创办国际作家写作室,被称为“世界文学组织的建筑师”,“世界文学组织之母”。著有《一朵小白花》、《千山外、水长流》等短篇、长篇小说集。
聂华苓,当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1925年1月11日生。湖北省武汉人。1939年在湖北联合中学读书,后考入四川长寿国立第十二中学。毕业后考入迁到四川的中央大学外文系,1948年毕业,这时曾用“思远”笔名发表文章。1949年随母亲、弟弟、妹妹去台湾。曾为《自由中国》编辑委员和文艺主编。1960年,该杂志被封闭,主持人雷震被捕,她失去台湾法商学院教书工作,同外界隔离。1962年至1964年,应台静农和徐复观教授的邀请,分别在台湾大学和东海大学任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同时进行创作。1964年被迫离开台湾,旅居美国,在爱荷华大学教书,同时从事写作和翻译,并与丈夫——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Engle)于1967年在爱行华大学创办“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国作家到爱荷华,在安静的环境里写作,并进行讨论、旅行,一起生活四个月,作文化交流。因为她和安格尔的这个创举,在1977年曾被三百多名世界各国作家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金候选人。1978年夏,与丈夫及女儿一同回国探亲。她现为“国际写作计划”主持人,并教爱荷华大学的“翻译工作坛”。聂华苓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散文集《梦谷集》。
自五零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中篇小说《葛藤》等。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等。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其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被选入初中二年级人教版上册人语文课本。
❺ 聂华苓的散文集是什么
自五十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等。中篇小说《葛藤》等。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等。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
散文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
❻ 聂华苓的成名之作是什么
1960年创作《失去的金铃子》,是聂华苓的成名之作。小说描写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的生活,揭露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给妇女命运带来的不幸和苦难。主人公苓子在重庆读书,假期回到山村,暗恋上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尹之舅舅。而尹之却与新寡的巧姨热恋,于是成三角恋爱之势。苓子恋尹之是中国社会绝不能容忍的乱伦之恋,结果自然可知;新寡的巧巧与无配偶的尹之结合应是天经地义的,却活活被封建卫道士们拆散,致使巧巧自杀,尹之被捕,表现出现实社会黑暗与丑恶的本质。
❼ 查找聂华苓的资料
聂华苓一九二五年出生于大陆,一九四九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一九六四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更创办国际写作计画,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
自五零年代起,聂华苓创作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及散文评论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与《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亦翻译成多国语文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最新著作有回忆录《三生三世》,明年一月将由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推出简体字版,二月由台湾的皇冠出版社出版繁体字版。
在其代表作《桑青与桃红》中,聂华苓藉由主体的精神分裂的「同一人」桑青、桃红历经时空经纬的纵横交错,在范围广大的版图里不断地逃亡。从大陆到台湾,台湾到美国,在流亡的旅途中,桑青一直在扬弃,扬弃民族认同、及其道德、文化、礼教、传统、伦理等,甚至最后也扬弃了自己。正如聂华苓在《桑青与桃红》序中所说:「我所奉行的是艺术的要求:艺术要求怎么写法,我就怎么写法。我所追求的目标是写『人』……超越地域、超越文化、超越政治……」聂华苓冷静细微的笔调所描绘人性的纠葛复杂,使作品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
❽ 聂华苓的小说有哪些
《台湾轶事》《桑青与桃红》《失去的金铃子》《三生影像》《千山外,水长流》
❾ 聂华苓的个人作品
葛藤(中篇小说)1953,台·《自由中国》社
翡翠猫(短篇小说集)1959,台·明华书局
失去的金铃子(长篇小说)1960,台·学生出版社;1964,文星,1977,大林;1980,人文
一朵小白花(短篇小说集)1963;文星
梦谷集(散文集)1965,港·正文出版社
沈文评传(评论,英文)1972,纽约Twayne Publishers
桑青与桃红(长篇小说)1976,友联;1980,中青
王大的几件喜事(短篇小说集)1980,港·海洋文艺社
台湾轶事(短篇小说)1980,北京
三十年后(散文集)1980,福建人民
爱华札记(散文集)1981,香港三联
黑,黑,最美的颜色(散文)1983,香港三联
千山外,水流长(长篇小说)1985,香港三联
❿ 聂花苓简介和著作
聂华苓,女,美籍华裔作家。
一九二五年出生于大陆,湖北应山人。一九四八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一九四九年抵台湾定居并从事创作,曾任《自由中国》半月刊编辑,台湾大学、东海大学副教授。一九六四年,由于“《自由中国》停刊”事件,聂华苓离开台湾,应聘至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室”工作,致力于世界文化交流。一九六七年和丈夫安格尔创办“国际写作计划”组织,每年邀请世界各地的作家、诗人前往爱荷华大学进修创作。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聂华苓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了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中篇小说《葛藤》;短篇小说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聂华苓短篇小说集》、《王大年的几件喜事》、《台湾轶事》;散文集《梦谷集》、《黑色、黑色、最美丽的颜色》、《三十年后——归人札记》;其他作品《爱荷华札记》、《沈从文评传》等。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表。其代表作品为《桑青与桃红》,被列入亚洲小说一百强之中。新著有回忆录《三生三世》。
聂华苓的小说刻意求真求新,力求融合各种中外文学表现手法,感情深沉,笔触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