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想知道,汉字是人类创造的,那为什么现在不继续创造新的汉字了呢
其实,语言文字在不断演化进化中了,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因为其进化是无形的、循序渐进的、相对缓慢的。
一种文字符号系统的形成,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的。最基本的社会条件,我们可以举出两条:
(一)社会事务的繁忙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使人们深深感到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从而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补语言不足的辅助的书面交际工具;
(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个劳动者的劳动成果除了养活自己以外,还能养活一个、两个甚或更多的人,因而可以使社会上一部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文字的整理和书写工作,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这两个形成文字符号系统的基本条件,只有在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开始成熟起来。
就我国情况而言,大约到了四千多年前的夏代,社会便开始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了。大约在商代早期或者中期,汉字便形成了它的符号系统。我们现在见到的出土古文字商代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殷墟甲骨文字和铜器铭文已经是相当完整、相当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了。这个符号系统初步形成的时间,应该比商代中、晚期更早些。同时,这一符号系统决不是一朝一夕突然从天而降的,也不是某个或少数“圣人”创造的。构成汉字的基本符号,早在夏、商以前的原始氏族和原始部落社会就已经被原始人不断地创造出来,只是那时的那些图形、符号还同语言结合得不紧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符号系统。近世陆续出土的五六千年以前的陶器,不论是属于半坡文化层或龙山文化层,它们上面的图形、符号,有不少都和后来古汉字的字形符号一脉相承,十分相近。这决不是偶然的现象。
历史上自古相传的仓颉造字说,已经被事实证明是不可信的。但是这个从上古就已经产生的传说,如果还有几分真实性和可靠性,即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其人,而且此人还真是黄帝的史官,那末他作为“史”而专门做了一些汉字符号的搜集、整理工作,则是完全可能的。这个传说也告诉了我们,大约在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注意文字符号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了。
『贰』 汉字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从仓复颉造字的古老传制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汉
字
的
构
成
主
要
有
三
种
方
法:
象
形
法
会
意
法
形
声
法
『叁』 人类是根据什么来创造文字的
人类进化到一定的来程度源后需要沟通 因为随着早期智人的出现 为了获得食物 分配食物 选择配偶 等 需要有一定的交流方式 不然就会引起争斗 所以需要对利益进行分配 才能避免 所以早期就以所做的一件事其相向的画来表达 后认为画太麻烦 于是就简化 出现了早期的文字 如甲骨文等随着不但的简化就出现了今天的文字
『肆』 是谁创造了汉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于仓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赐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慰劳圣功。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仓颉,历来被人们尊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国人猜不透玄机的方块汉字是谁造出来的?在白水县,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仓颉,白水人祖祖辈辈把仓颉尊称为“仓圣”。但是如今,仓颉和那些关于他的传说还不为人所广知。
关于仓颉造字,在白水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远古时候,蒙昧未开,人们都用结绳的办法录史记事。那时候,仓颉还姓侯冈,是黄帝的史官。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奇异,年久月深难以辨识,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鲁迅先生曾对仓颉造字这一史实,作过精辟的论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独创,而是群众智慧的结晶。但以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中国古代“四大创造之一”,实乃当之无愧。
《史记》、《读书》、《荀子》、《吕氏春秋》等对仓颉作书造字均有记载。这些都说明仓颉确有其人。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创造以及推广等方面作出了开创性的的伟大功绩。因此,他不愧为“万代文宗”和中华文明的象征。
一、仓颉庙概况
仓颉庙历史悠久,根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延熹年间已有"建庙之举",并形成一定规模。所以,有文字可考的庙史已有1800余年,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据民间传说,则可上溯到黄帝时代。
仓颉庙内历代碑石众多,虽然战乱多有散失,现保存的仍有18通,陈列于前殿之内。年代从东汉起,历魏、五胡十六国、唐、宋、元、明、清至民国。早期的有东汉延熹五年《仓颉庙碑》、五胡十六国时的《广武将军碑》、唐《仓公碑》、宋代《大宋仓公碑》等。近代有于右任先生,陶峙岳将军,朱庆澜将军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存于庙内殿堂之上。
仓颉庙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二 、寺庙现状
仓颉庙占地17亩,基本形状为长方形。庙内南北长140余米,东西宽约为48米。庙东侧为史官乡至孙家山的公路,西边为一条宽10米,深约2米的沟壑。
今之仓颉庙,高垣厚墙,格局完整。仓颉庙的建筑,主体有山门、东西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元代修建的寝殿,以蒿木为前殿大檩,长16米,粗55厘米,径匀体直,世所罕见。殿内原供泥胎粉身的仓颉像,四目灵光,有“雕塑史上一杰作”之誉,可惜“文革”时被毁。1991年民间聚资重塑。紧贴后殿为仓颉墓冢和墓园。仓颉墓,圆锥形,围以六角形砖砌花墙。登于墓顶四望,不远处的黄帝陵使人肃穆,一种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墓园围墙北端有民国时修建的窑洞一排十余孔。庙内现存建筑的年代多为元明清三朝代,其装饰华丽,地方色彩浓厚。
仓颉庙的三门,它是庙内唯一的叠式建筑,下层内涵四窑洞,外开明三门;上层是门楼、南北两面为雕花木制檐屏通风采光。紧贴三门建有两座戏楼,这在中国为数众多的祠庙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庙院内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生长茂盛。仓颉庙里有48棵古柏树,树龄均已上了千年。仓颉庙古柏是我国三大古柏群之一,这里的古柏论起年龄来,可比山东曲阜孔庙、黄帝陵的古柏都长寿,居我国三大古柏群之首。48珠古柏都有漂亮的名字和动人的传说。以年龄最大的仓颉手植柏“奎星点元”为首,从庙门口的“惊贼柏”,西北角围墙外的“不进柏”,到庙里面的喜鹊柏、柏抱槐、青龙柏、白虎柏、猴头柏、蛇身柏、凤鸣柏、孔雀开屏、二龙戏珠、干枝梅、宝莲灯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庙内石碑多座,皆是书法史上名贵宝物。今存碑16通,尤以《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该碑立于清乾隆十九年十月(公元1754年)。碑面所镌28字由白水知县梁善长摹写。立石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冬,共28字,重现了象形文字的原貌,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好在上海书店1984年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阁帖》已经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其中《广武将军碑》曾失落千年。于右任先生于1920年得见其碑拓,喜曰:“千年出土光腾射”、“老见异物眼复明”,挥毫大书《文化祖庙》四字并让刻成大匾,悬于庙中。
三、仓颉庙开发价值分析
(1)、仓颉创造了文字。作为汉文字的始祖,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是其它旅游资源而无法替代的。
文字、剩余价值、国家机构,这三者的出现是人类从愚昧的原始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的标志。文字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我们每人无数次接触的工具,如同空气一样,时刻不能缺少。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专家学者对古汉字研究逐渐深入。国内官方和民间公认:仓颉是创造汉字的始祖,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墓和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庙内前殿匾额题有“文字始祖”四个金字,是对仓颉历史功绩的高度概括,也包含了人们对仓颉的崇敬之情。
所以说,汉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及远大的发展前景,决定了仓颉庙将会成为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热点。特别是仓颉文化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2)汉字一直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今天,全世界有几十亿人都在用它,因此,知道仓颉的人与使用汉字的人应该是相等的。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创造了汉字的“万代文字之宗、千古士儒之师”仓颉,他的墓冢和庙宇,数千年来,孤零零的矗立于渭北高原的仓颉故里——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仓颉是一位真正的圣哲,他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人类的贡献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会过高。民间还传说被中华民族一直称为圣人的孔子,曾经拜倒在仓颉墓前,痛哭不绝,长跪不起。孔子尚如此,其他历朝历代所有的认识汉字、使用汉字的人,应该如何对待仓颉,便不言而喻了。
(3)、从有关的碑文和遗物看,早在东汉时期,仓颉墓就已经颇具规模。轩辕黄帝与仓颉虽然是传说中的人,但传说的内容是不同的,特别是关于陵墓的传说,有着性质上的不同。传说黄帝在位二百年,死后升天。但今天人们不断地从千里万里之外,接踵来到陕西省中部的黄陵县,把他当作华夏子孙的祖宗来祭拜。仓颉活了一百一十岁,死后是由黄帝赐葬的,墓冢的地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却没有多少人来到这里。实际上,按传说,黄帝本人把仓颉看作比自己伟大许多的圣人,仓颉的姓就是黄帝为表彰仓颉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而赐给的,把仓颉看得比自己更高更伟大。事实也正是如此,仓颉才是中华文化的奠基人。仓颉墓和庙资源的开发,可以为文物保护提供必备的资金。文物的合理利用,是文物古迹有效保护的必然之路。合理利用好文物古迹,不仅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对文物古迹的保护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合理的利用文物古迹,不但可以积累资金,而且可以用于文物古迹的抢救和有效保护。
(4)、寺庙内历代建筑的不同风格以及流传下来的仓颉造字碑等数以千计的文墨珍品,营造出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文化氛围。特别主要的是仓颉庙的古柏,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树龄均已上了千年,它们为我们诉说着逝去的沧桑岁月,也是仓颉丰功伟绩和高尚人品的见证
『伍』 人类为什么创造文字
为了便于记录,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为了交流与管理为了活动和帮助表达、交换,记忆等,总之有各种原因,你能想象你没有文字的日子吗?那就每天依依喔喔地说话了。。(创造文字的目的不就是为什么创造文字吗?)
『陆』 是谁创造了汉字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柒』 从人们创造汉字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人们创造的汉字中,我体会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汉字造字法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和假借。特别是象形和会意,我们看到的物,它能转化成汉字。
『捌』 为什么人类要发明文字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如中华民族这样比较大的部落联盟 在古时由于受到了需要记录和传达信息时用传话形式所带来的很大的不便和严重的失真,所以才根据物体的形状发明了文字用以记录和传达 汉字起源问题,是学术界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两千多年来,学术界不能科学定位原始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不知道发明人是谁,不知道发明汉字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地理气候生物环境,更不知道原始汉字的品质。
长期以来,西方学者认为文字的形式与创造文字的民族的思想品质相对应,拼音文字对应优秀民族,图画文字象形文字对应原始民族“野蛮民族”。如果汉字是象形文字,中华民族就是“劣等民族”。这种观点是偏见的,是错误的,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不接受归不接受,如果我们长期弄不明白汉字起源问题,我们在思想上、精神上就会很被动,在世界各民族面前就缺乏底气。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民族有责任有能力弄明白汉字起源问题。
以往的古文字专家错误地认为原始汉字是象形字,是图画文字。在研究活动中,凡是遇到古文字,必在象形上动脑筋,必在图画上“猜谜语”。谜语猜了两千多年,不但没有解决汉字的起源问题,还落入了西方学者“劣等民族”的圈套。此路不通啊!此路不通就走新路,我们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新路就是理论创新。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创立了汉字起源学新理论,解决了汉字产生的时间、地点、气候条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技术背景,找到了发明人,基本弄清了汉字的品质、内容、数量等问题。
『玖』 汉字是谁创造的
汉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大概已有6000年的历史了。
古人认为,汉字是仓颉创造的。对此,先秦典籍中多有记载,如《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韩非子·五蠹篇》:“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汉人的著述中也多有记载。如《淮南子·本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特别是东汉的许慎,在他的具有奠基意义的语言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叙》(参见附录《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下同)中谈得最详细:“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由上可见,在古代社会,仓颉造字说已是定论。而许慎更是明晰地提出了仓颉造字的缘起、思路和结果。
不过,后世特别是近世学者对仓颉造字说多持怀疑乃至否定态度,认为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一地造出来的,而是汉民族先人集体长期累积的结果。
要讨论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得先对汉字起源的涵义做一界定:即汉字的起源是针对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体系而言的。明确了这一前提,这些学者的观点就值得商榷了。
第一,由以上介绍和其他史料记载可知,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仓颉造字说已经是当时社会的一种常识。近代以来,通过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及与不同来源资料的多方互考印证,我国古史记载的可信度相当之高。如西晋初年,由盗掘汲郡(今河南汲县,战国时为魏地)魏王墓冢而现世的《汲冢书》中的编年古史——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关于商周史实很多记载与甲骨文、金文吻合,在前不久完成的我国大型史学研究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文献资料很大程度上依据了《竹书纪年》。再如,通过对甲骨卜辞等不同来源资料的研究表明,《史记·殷本纪》关于商代帝王世系的记载是基本可信的,就是一些历来为史学家以其言不雅驯而不屑的传统文献,如《五帝德》、《帝系》、《山海经》等,也被证明具有表示事实的一面。所以,在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是但也同样没有确凿证据证非的情况下,对古史的记载一概采取怀疑乃至否定的态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第二,现知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汉字是殷商甲骨文,其历史上限至少在3300年以前。经过专家学者考证研究,已辑录甲骨文单字5949个(其中多有同字异构,据最新研究,约为3500个左右),发现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完全符合“六书”造字原理。这说明,甲骨文的产生,应该是更久远的事情。仓颉所处的年代大约在四千五六百年以前,从前面的介绍可知,仓颉造字是一种有缘起(“庶业其繁,饰伪萌生”)、有理论指导原则(“分理之可相别异”)、有实现结果(“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的自觉的创造活动。以甲骨文相对照,说汉字为仓颉所造,从历史沿革上讲是合理的。
第三,通过对创新规律的研究发现,历史上所有的重要思想、理论的形成和重大的发明、发现,都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而且这些重要的创新成果即使让大众认识和接受,往往也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和困难的过程。由此可见,仓颉造字说符合创新规律。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仓颉造字说是可信的。至少可以认为,汉字成为成熟的、有体系的文字是从仓颉开始的。至于说仓颉是人名是官名还是其他什么含义可以暂不细究,因为我们这里关注的是汉字起源这一事实。
中国人(实际上远不止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是仓颉所创造的。如今,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多种电脑汉字输入法当中,就有一种名为“仓颉汉字输入法”。作为“中华文字鼻祖”,几千年来,仓颉不但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尊崇,而且受到世界敬仰。位于商丘市虞城县王集乡的仓颉墓每天都迎来络绎不绝的国内外游客。
仓颉为黄帝的史官。为了记载事情,传递信息,黄帝命他造文字。仓颉首先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因象形文字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他又发明了会意字、形声字等。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黄帝对仓颉发明和推广文字的功劳非常看重,仓颉死后,他命人将其悬棺而葬之。如今的仓颉墓前,枝叶繁茂的古柏掩映着一座大殿,殿门两旁的木柱一有副对联:“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