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谁发明了导弹
是冯·布劳恩来
导弹之父冯·源布劳恩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1936年在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点项目,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他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B. 导弹的发明者
德国的冯 布劳恩,在二战期间为德国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巡航导弹——V-1,世界上第一种弹道导弹——V-2
C. 核导弹是谁发明的
发明者是罗伯特奥本海默。
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内作用的武器。爆炸容性核反应是利用能自持快速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的核反应爆炸而形成毁灭性的杀伤破坏效应。
核武器的一种,是利用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点燃氢的同位素氘(D)读音(dāo)、氚(T)读音(chuān)等质量较轻的原子的原子核发生核聚变反应(热核反应)瞬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又称聚变弹、热核弹、热核武器。
氢弹的杀伤破坏因素与原子弹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
D. 谁发明了导弹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1936年在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内重点项目,容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他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
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E. 导弹谁发明的
导弹之父沃纳·冯·布劳恩,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
沃纳·冯·布劳恩1912年生于德国,后随全家移居柏林。沃纳·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一个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
1920年后,德国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导弹试验场,学生时代的沃纳·冯·布劳恩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内用一个自制的小火箭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成绩平平,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国先后在柏林火箭试验场测试发射了几枚A﹣1型火箭。而这一年,年仅22岁的沃纳·冯·布劳恩以一篇火箭技术的论文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
1936年,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点项目,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沃纳·冯·布劳恩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沃纳·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F. 中国的导弹是谁发明的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中共党员,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后,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后,历任国防部五院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一院技术总顾问和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 从50年代后期起,作为开创人之一,投身于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作为总体设计部主任和地空导弹型号的副总设计师,领导和参加我国地空导弹初期的仿制与研制。他先后担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带领科技人员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特别是在洲际液体弹道地地导弹的研制试验中,以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保证了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洲际导弹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作为研制长征二号E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技术总顾问,参与领导研制试验工作,保证发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获七机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