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宁天九独角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西宁天九独角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在业界口碑是较为良好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不断升级服务渠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各项服务指标,给更多消费者提供保险保障服务。西宁天九独角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电话呼入人工接通率、犹豫期内电话回访成功率和保全时效指标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同时作为专业支持平台,为公司及各事业群提供战略规划、投资并购、投资者关系及国际传讯、市场公关等专业支持。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几年里,始终为客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健全的售后服务,获得了客户较好的口碑。整体上,东莞市铺先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惠州淡水分公司是一家发展不错的技术服务企业。
㈡ 西宁市药物专利申请流程
西宁市申请专利的最佳步骤: 1。申请专利是一种法律程序,申请专利的发明人要想快而稳妥地获得专利权,取得法律上的保护,可委托专利事务所的专利代理人为你提供法律和技术上的帮助,发明人一旦与专利代理人建立委找代理关系,专利代理人则是你的技术顾问和专利律师。 2。发明人与专利代理人建立代理委托关系后,应按照代理人的要求提供撰写专利文件所必须的详细技术资料;详细技术资料包括发明创造的目的、新旧技术对比、主要技术特征及实施发明创造目的的具体方案,以及能说明发明创造目的的图纸等。 3.。如发明人不会制图或不能提供必须的详细技术资料,可直接向专利代理人口述,专利代理人可根据发明人的发明意图为你完成专利申请的全过程,直到获得专利权4.。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申请专利的程序 委托专利代理机构申请专利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一、咨询: 1、 确定发明创造的内容是否属于可以申请专利的内容; 2、确定发明创造的内容可以申请哪一种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二、签定代理委托协议 此时签定代理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申请人和专利代理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约束专利代理人对申请人的发明创造内容负有保密的义务。 三、技术交底 1、申请人向专利代理人提供有关发明创造的背景资料或委托检索有关内容; 2、申请人详细介绍发明创造的内容,帮助专利代理人充分理解发明创造的内容。 四、确定申请方案 1。代理人在对发明创造的理解基础上,会对专利申请的前景做出初步的判断,对专利授权可能性很小的申请将建议申请人撤回,此时代理机构将会收取少量咨询费,大部分申请代理费用将返还申请人。 2.。若专利授权前景较大,专利代理人将提出明确的申请方案、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在征得申请人同意的条件下开始准备正式的申请工作。 五、准备申请文件 1、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2、制作申请书文件; 3、提交专利申请并获取专利申请号。 六、审查 中国专利局会对专利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在审查过程中专利代理人会进行专利补正、意见陈述、答辩、变更等工作。如有需要,申请人应该配合专利代理人完成以上工作 七、审查结论 中国专利局根据审查情况将会作出授权或驳回审查结论,这一过程的时间一般为:外观设计6个月左右,实用新型10-12个月左右,发明专利2-74年。 八、办理专利登记手续或复审请求: 如果专利申请被授权,则根据专利授权通知书的要求办理登记手续,领取专利证书。 如果专利申请被驳回,则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是否提出复审请求。 至此,专利申请过程即结束详情咨询 北京中圣晖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㈢ 西宁市怎么样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常住人口215.36万人,增长1.24%,其中, 城镇人口129.24万人, 乡村人口86.12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人口出生率11.98‰,人口死亡率4.37‰,人口自然增长率7.61‰,计划生育率98.77%。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 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串富的人文精神,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冲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 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以每年客运吞吐量以33%的速度递增, 已通航全国各主要城市。“兰一西一拉”(兰州一—西宁一拉萨)通讯光缆工程,使电话通讯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
西宁市是中国优胜旅游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在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机遇下,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扩大“天路起点, 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宁中,心的两小时车程半径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塔尔寺、青海湖、原子城、日月山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根据海拔高度分类,2000—2500米的中等海拔高度,对人体有强化体魄,增进健康的功能。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增强人体耐力;二是有利于减肥、降低体重而又不伤身;三是增加体内微血管能量;四是促进心肺活力。据统计,西宁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率,死亡率以及肺气肿,关节炎、妇女湿症等发病串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受低氧低温低湿以及大气中紫红外线的影响,使许多细菌、病菌等生存繁殖和传播力度相对减弱,并因低氧刺激红细胞代谢有利于机体氧的交换。国家体育总局在西宁湟中县修建了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
西宁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先后与国内外许多城市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每年在西宁举办的“郁佥香节”、“青洽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扩大了 “中国夏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西宁背靠青海丰富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天然矿产资源和水电资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立足于资源综合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和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抓投资环境建设,抓项目建设,抓招商引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9.4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2.67万亩。零星植树251.72万株,本年育苗面积0.3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8.72万千瓦,增长1.96%。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7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05,提高30.19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1.47亿元,增长52.23%;实现利润32.83亿元,增长20.46%。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旅游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数685.9万人次,增长37.12%;入境游客3.34万人次,增长16.27%。实现旅游总收入30.95亿元,增长42.33%,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015.50万美元,增长24.61%。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51个,其中:医院52个;卫生技术人员9589人, 其中:医生3594人;卫生机构床位数916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48人。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36元,增长13.94%;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增长15.14%。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3.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3%,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6029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8%。
西宁在全省有较高的首位度。人口占全省的38.84%,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3.93%, 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85%,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1.86亿元,增长37.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66.35%。“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做强西宁,服务全省,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㈣ 西宁城市定位
有着4年建设历程,投资262亿元,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给青海西藏两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使青藏高原有了打造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带相媲美的青藏经济带的坚实基础。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西宁,在西部、在全国的定位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认识这些变化,把握好新的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
一、青藏铁路对西宁定位的影响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一般的经济发达城市、区域和经济带是沿基础设施通道建设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均不占优势的西宁,千载以来,就是一处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净土。兰州成了西部的交通枢纽,西宁则是一条死胡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盲肠”。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使西宁在理论上已经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础:青藏铁路建成将青、藏两省区从交通上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与西部地区连结起来,与广大内陆沿海地区连接起来;青藏高原的
地形、气候、矿藏等自然基础要素的空间格局造就了经济腾飞的基础;青藏高原已经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大部分集中在交通沿线,现有的主要物流、人流、信息流等的通道方向基本是东西向的,而这起点就是西宁。西宁在青藏高原地理位置上的起始性,经济发展的辐射性,社会进步的带动性,使西宁的城市定位有了新的变化。
1、交通枢纽网络逐步形成
青藏铁路开行拉萨至西宁、北京、成都、上海、广州5条线路。今后还将依托拉萨火车站,向东建设拉萨至林芝、向西建设拉萨至日喀则、向南建设日喀则至亚东等3条青藏铁路的支线,敦煌铁路也即将与青藏铁路对接。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正在谋划西南部的南亚陆路大通道,由青藏铁路向南延伸经亚东出境,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形成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的战略通道,成为中国通往南亚乃至南亚国家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一条南亚大动脉。西宁作为进出西藏的必经要道之一,具有公路、航空、铁路三大立体交通优势,其中青藏铁路更是连接内地和西藏的“黄金通道”。历史上西宁就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咽喉”、“天河锁钥”之称。青藏铁路使西宁的这一地理优势更加显现出来,使西宁成为全国重要关节点和交通枢纽。
2、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明显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营,西宁的城市功能和地位有了新的变化,从不沿边不靠海,相对于对内地是边疆、相对于边疆是内地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中心城市从全国看,西宁处于我国近西部和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西部,是东部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二传手”,可以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重要作用。从青藏高原看,西宁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农区和牧区、汉藏文化的交汇点,是联接青藏高原和内陆地区的通衢,是进入青藏高原的门户,是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可以成为青藏高原开发开放的先导示范区,对辐射带动青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作为西宁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在青藏高原发挥交通通讯中心、商贸流通中心、科教文化中心、经济与技术开发中心、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商住休闲中心的作用,成为青藏经济带对外开放重要的生态、旅游、休闲、消费和生产要素快速流动的城市。
3、创新窗口作用更加显现
作为起点城市、中心城市,西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青海的形象,代表着青藏高原的形象。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宁市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日趋现代化,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为全省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发挥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在西部,西宁可以辐射整个青藏高原乃至甘肃西部、四川北部约230万平方公里、14座城市、140个建制镇、近1000万人口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西宁是最大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增长极和辐射源。跳出西宁看西宁,为全省提供服务,为青藏经济带发展提供“试验田”,为青藏经济带发展创新机制、创造经验、提供模式就成了当务之急。在全国东中西互动加剧,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特别是随着交通、信息、物流、人流的发达,极大地提升了西宁的“窗口”地位。
4、发展基地正在形成
西宁是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交通便利,背靠省内丰富资源,应当成为青藏高原发展的基地。青藏高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青藏高原盐湖的硼、锂、铯、钾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测算:硼、锂、铯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总量的10%、12%和26.7%。钾资源约占我国资源量的14%。世界著名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横贯全区,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金属资源成矿背景与找矿潜力最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典型的成矿带有巴颜喀拉——甘孜构造——成矿带、羌塘——三江构造——成矿带、祁连构成矿带、昆仑构造——成矿带、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构造——成矿带。仅藏北“资源走廊”矿产资源潜在价值高达6万亿元,显示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在矿产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经济发展占有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青藏
高原作为全国经济最为薄弱的地区之一,最容易得到发展的是矿业,利用青藏铁路,走依托矿业发展经济的模式,不仅可以使西藏、青海走上资源开发的“快车道”,成为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产业基地,而且为青藏高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加速器”,为地区协调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进而辐射青藏高原乃至更加广阔的西部地区,更快地向全国以及南亚拓展。
二、抓住机遇,实现经济腾飞
面对新的机遇,西宁要正确认识青藏铁路带来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应对新的变化,积极探索发挥自己功能和优势的新形式、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功能空间,以特别之为,立西宁之位。高起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实施对外开放战略,走出去、引进来,有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与竞争,融人经济全球化,作为青藏铁路起点的西宁必能圆富民强市之梦。
1、积极发展物流业
全线贯通的青藏铁路将成为人员及物资进藏的新途径,这一大动脉将转变青海西藏传统经济的格局。公路运输到西藏的物资成本要高出铁路运输的50%以上,这就像西藏人的采购点一样,只要把西宁、格尔木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中转站,完全可以成为西藏的“物流基地”。以西宁、格尔木、拉萨、日喀则等高原中小城市为点线,以青藏铁路为载体,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整合现有物流资源,特别是物流园区建设,加快连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第
三方物流发展,降低物流成本,培育现代物流市场,形成辐射青藏高原全境的物流、商贸,逐步培育西宁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城市地位,延伸并形成青藏高原纵深经济带,把西宁真正打造成西藏、新疆以及南亚的后花园和“大后方”,打造成通往广大内陆、沿海的基地。
2、优先发展旅游业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自然结构壮观、民族文化丰富、生物资源富集的地区,青藏铁路沿线分布着青海湖、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那木错湖、布达拉宫等9处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还分布着包括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金银滩原子城、察尔汗盐湖、玉珠峰、拉萨古城、八廓街等在内的23处国家级旅游资源,以及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193处普通级旅游资源,其景观、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原始性、垄断性和地区分布差异性,为构建世界旅游精品工程奠定了基础。从全国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目的地西移的趋势,依托青藏铁路对青藏高原旅游进行深度开发,必将在世界屋脊上打造出系列世界旅游绝品,打造出世界旅游之巅。
首先,要针对随着国际、国内旅游需求市场的个性化、多元化趋势,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准确进行市场定位,选择合理的营销策略。作为顶级旅游品牌,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还要面向广大的国际市场,要定位在欧美高端市场,欧美市场是青藏铁路开通后青藏线旅游的发展重点。其次,全力提升“中国夏都”品牌。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高服务质量,设计、开发和销售具备比较优势、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切实在文化和内涵上下功夫,完善“行、游、住、吃、购、娱”等旅游系统,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心理,使游客由看一看变为参与进去,由一日游变为数日游。第三,在体现特色中实现地区的互补效应。据旅游部门统计,到西藏旅游的多为境外旅客,并以欧美旅客居多,到青海旅游的多为省外旅客,各自旅行完后就打道回府,这固然是交通的原因,但同时
也与青海西藏旅游合作不足有关。必须依托青藏铁路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实现跨地区旅游经济体系的“点线”联合、客源分享、联合促销。第四、努力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列车旅游是人们观赏体味美丽世界的美好愿望,也是一个国家展示历史文化、民俗民情、自然风光的舞台。因此,许多国家重视列车旅游市场的开发,做出了诸如蓝色快车、冰河列车等享誉世界的品牌。青藏铁路开通西宁至拉萨超豪华旅游专列,为此提供了绝佳机遇,
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全国旅游大市场的对接,以优化产品结构并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重点发展特色经济
西宁要利用在全省首位度高的优势和青藏线起点的优势,主动牵头,积极引导,发挥龙头作用,依托省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工业项目,逐步由卖资源向卖产品发展,由卖初级产品向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转移,努力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西宁打造成青藏高原的工业中心,西部地区的工业重镇,全国以资源加工转换制造为基础的特色工业城市;大力实施
“西繁东育”工程,发展农区畜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的资源精深加工中心和经济与技术开发中心。同时要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把西宁培育成大企业在青藏高原的总部基地。
4、大力开拓优势产品市场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高原地区优势资源,依托高原新技术,大力优化外贸结构,努力形成外贸新格局。加大外贸进出口结构的调整力度,以调整出口产品为突破口,开发以生物制品为主的系列产品,建设优势产品产业链,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具有潜在比较优势及西宁特色的出口商品,逐步增加科技投入,向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制成品比重,实现外贸结构新的升级。以“藏毯节”、“郁金香节”、“青洽会”为平台,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加强与北京、上海、广东、香港的合作,建设大城市的高原优势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辐射全国及国际市场,发展西宁市高原优势农牧产品产业工程。
要抓住青藏铁路通车的重大机遇,就要把创新作为西宁发展的生命线和灵魂,把发挥优势的根本着眼点放在增创新优势上。不仅要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高原精神,同时要把“特别能创新”作为根本立足点,在思想观念、发展模式、体制制度、对外开放、科学技术、企业管理和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㈤ 青藏铁路创造了哪些世界之最的名称
青藏铁路创造的世界之最:
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铁路沿线,雪山巍峨,河流纵横,草原茫茫,湖泊遍布。这条雪域铁脉翻越昆仑山,进入中国最大“无人区”——可可西里,跨过长江源头沱沱河,穿越世界铁路最高点唐古拉山,在辽阔的藏北草原曲折延伸,最后到达拉萨。全长1956公里。
青藏铁路穿越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如果说“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只是笼统地用长度的衡量给青藏铁路戴了顶世界之最的帽子的话,那么,这第二项世界之最也许更为实在,因为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攻克了世界铁路筑路史上困扰人类多时的冻土难题。
清水河特大铁路桥如同一条美丽的“彩虹”,飞架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在巨龙般逶迤而去的大桥下,各桥墩间的1300多个桥孔可供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自由迁徙。在神秘而美丽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清水河铁路桥已经成了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最高的铁路铺架基地——青藏铁路安多铺架基地
在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北部,有一处占地8000多平方米、海拔4704米的青藏铁路铺架基地——安多铺架基地,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铺架基地。
安多铺架基地气候非常恶劣,空气含氧量仅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基地工人依然创造了单日铺架8.1公里的高原铺架纪录,单班生产轨排最多曾达到110排,即2.75公里,这在国内铁路轨排单班生产中也是罕见的。
青藏铁路第一高桥——三岔河大桥
从昆仑山北缘的纳赤台上行15公里,一座雄伟的大桥拔地而起,像巨人的双臂托起飞驰而来的列车。这座大桥就是青藏铁路沿线最高的大桥——三岔河大桥。
三岔河大桥地处海拔3800多米的高山峡谷中。这里冲积地层形成的峡谷,犹如利斧将一座高山从中劈开,三岔河大桥的两端就悬架在地势陡峻的山崖之上。
三岔河大桥全长690.19米,桥面距谷底54.1米,是青藏铁路全线最高的铁路桥。
㈥ 我国现代人创造的人间奇迹有哪些。
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等跨海大桥,河南辉县等挂壁公路,青藏铁路,纵贯全国的高速铁路,矮寨特大悬索桥,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航空航天项目,载人飞船,探月工程,深空探索,经济快速发展。
㈦ 西宁市在秦朝叫什么
一、西宁在秦朝时被称为河湟地区,河湟文化的发源地
二、河湟谷地,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由东往西依次为湟水流域的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西宁市、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晏县,及黄河流域的循化县、化隆县、尖扎县、贵德县。
河湟,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多民族繁衍生息,至少从秦汉以来,众多民族的先民耕牧于其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河湟文化。
三、历史沿革:
西宁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中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古为羌地,西汉时置军事和邮传据点西平亭,神爵初属金城郡临羌县。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这是西宁建制之始。
东汉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县(今西宁市)。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扩建为西平郡,开始在此筑城。
西晋永嘉二年(308),前凉张轨进军青海省会西宁置西平郡,将其纳入凉州版图,属凉州,领四县西都、临羌、安夷、长宁,归凉州统治。
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改为西宁州,至此“西宁”之称始于见史。
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宁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围正式成立西宁市。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为青海省辖市。
1950年西宁市为青海省人民政府驻地。
1960年原由省直辖的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划归西宁市领导。
1962年湟中县、大通县和互助土族自治县改由省直辖。
1966年大通县(驻桥头)交由西宁市领导。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设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以原大通县的行政区域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1986年3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西宁市城西区分设为城西、城北两个区。撤销西宁市郊区,将原郊区所辖的7个乡分别划归城东、城中、城西、城北4个区管辖。
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03年底,辖23个街道、26个镇、24个乡、6个民族乡,934个村(牧)委会、165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2006年8月,西宁市:新增1个镇,全市乡镇总数由56个(26镇30乡)调整为50个(27镇23
㈧ 青海西宁到底是个什么地方,有什么习俗 经济状况以及气候。越具体越好
西宁是青海省省会。 西宁市简称宁,因取“西陲安宁”之意而得名。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锁钥”之称。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业基地。西宁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标东经101°77′、北纬36°62′。地势自北向 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西宁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 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西宁市现辖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及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总面积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面积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宁市总人口达220.87万人, 占全省39.25%,城镇化率达到63.7%。
西宁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国黄河流域文化组成部分。据城北区朱家寨遗址、沈那遗址和西杏园遗址等考古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省会。
西宁市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从文艺的表达方式看,有戏剧、曲艺、歌舞、音乐、民歌等。戏剧主要有眉户剧、平弦剧、藏戏、灯影戏、豫剧、秦腔。曲艺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贤孝。歌舞音乐主要有汉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礼舞、藏族的锅庄舞以及藏传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礼、法会时演奏的寺庙音乐。民歌主要有汉、回、土、撒拉族喜爱的“花儿”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宁市的“汉族民间小调”,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项目类别(序号7)。此外,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的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艺术三绝",黄南州的热贡艺术和湟中农民画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西宁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7.34万人,占总人口25.96%。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并存,其中,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团结奋斗,相濡以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使西宁显现出包容、友好、开放、创新的城市文化特点。
西宁市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镇,素有“海藏咽喉”之称。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现代交通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西宁为中心辐射全省的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315、109国道贯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四通八达,铁路向四周延伸,总铺轨里程1300余公里。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 西宁机场每年客运吞吐量以45%的速度递增,现已实现和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宁机场二期工程核心建设项目,航站楼现已开工建设。1997年6月开通的“兰—西—拉”(兰州—西宁—拉萨)通讯光缆工程,是青海、西藏联接全国各地及世界数十个国家的重要途径。
西宁市把旅游业作为最具潜力、最具竞争力的生态产业,依托青藏高原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设成旅游名省的战略规划。西宁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不断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积极打造“天路起点,中国夏都,健康之旅”旅游品牌,形成了环西宁200公里“中国夏都”旅游圈。利用已开辟或正在开辟的环青海湖旅游线、黄河源旅游线、唐蕃古道旅游线、宗教朝圣旅游线、世界屋脊旅游线、青藏铁路旅游线等十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尔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风俗文化。西宁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避暑城市,中国十大安静城市(社会噪音),中国十大最美丽城市及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十大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等。目前西宁正在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及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西宁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了群众体育、传统民族民间体育、竞技体育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晨练的人数不断增多,市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传统的赛马、拉巴牛、摔跤、武术等体育活动有声有色;竞技体育成果显著,西宁市湟中县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王丽萍、王军霞、孙英杰等体育名将均在此进行过赛前集训。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大型赛事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特别是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国际性公路自行车赛。
西宁市依托全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青海重要的工业基地,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能、动植物、矿产、石油、天然气、盐湖等资源已成为拉动青海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全省迄今为止已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其中煤、锂、芒硝、石膏、钠盐、镁盐、铁、铜、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国前列。风能、电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随着一年一度的“郁金香节”、“青洽会”、“藏毯博览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西宁的知名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宾客走进高原,走进西宁,旅游观光、投资置业。
四海的宾朋,我们尊贵的客人,来吧,雪域古城欢迎您,高原夏都欢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温暖你我炽热的心灵!
㈨ 关于西宁市行政建置的历史沿革的参考文献
西宁,是一座迄今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城市,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上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世人对这方高与天齐而又风姿绰约的厚土顶礼与倾心,不仅因这方热土多娇,更因其神秘和神奇。数千年来,西宁各族儿女在这块吉祥美丽的地方繁衍生息,历经沧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西宁恰似一颗璀璨的高原明珠镶嵌在河湟之滨。
灿烂的史前文化 历史悠久的西宁有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它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先后在西宁发现和发掘的大堡子乡朱南村和朱北村之间的朱家寨遗址、马坊乡小桥村北自然台地上的沈那遗址、西杏园村的西杏园遗址、大通后子河乡的上孙家寨遗址等,都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这些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000年);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距今4000——3600年);相当于青铜器时代辛店文化和卡约文化(距今约3600——2500年)类型,证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西宁这块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羌人开拓湟中 古代因“湟水流经其中”,所以称湟水流域为湟中,西宁是古湟中的一部分,是我国古民族之一羌人生活的地方。羌人在殷商时代就和中原地区有着联系。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名叫无戈爰剑的羌人被秦国掠去为奴,后逃亡到河湟地区,被羌人推举为首领。那时的河湟地区“少五谷,多禽兽”,人们主要依靠狩猎为生。爰剑把从秦国学到的农牧业生产技术传授给羌人,促进了河湟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他也受到了羌人的尊重与爱戴。约在公元前384年,爰剑的玄孙忍为避秦献公的扩张势力,率部落向西方和南方迁徙“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忍和其弟舞留在湟中地区,多娶妻妇,发展人口,忍生九子分为九个部落,舞生十七子分为十七个部落,一直生活在湟水流域。秦孝公(前316——前338年)时羌、狄等九十二个部族朝会周显王,使羌人和中原地区保持了友好关系。 西汉始设西平亭 西汉初,匈奴阴断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河西走廊。公元前121年(武帝元狩二年)西汉派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败匈奴右部,收复了河西走廊,恢复了中西交通,汉朝的势力进入湟水流域,并在险隘要地置障、塞、亭、燧等军事防御设施。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西汉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率军进入湟水流域,同年设护羌校尉管理今甘肃、青海地区羌人。大约在此期间,西汉在今西宁设置了西平亭。西平亭既是军事防御体系和邮传系统,还具有一级地方基层政权的性质。与此先后,还在今西宁郊下乐家湾建有东亭,在大通长宁建有长宁亭。西平亭的设立,标志着今西宁正式纳入了西汉的版图,纳入了西汉的军事防卫体系和行政管辖范围。 东汉置西平郡 三国魏修筑西平郡城 公元220年东汉亡,魏、蜀、吴三国鼎立。今西宁属曹魏的统治范围。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凉州刺史张既平定在西平举事反对曹魏的西平人麹光,222年(黄初三年)魏在今西宁市修筑了西平郡城。西平郡城近靠西平亭城,增长了南、西、北三面城墙,建成西平郡城,作为西平郡的郡治所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魏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三国时期虽然发生过多次西平人反魏的事件和蜀汉争夺湟水流域的战争,全西平一直是曹魏的统治范围。 西晋统一河湟 公元263年蜀汉亡,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晋朝,史称西晋。280年(咸宁六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河湟地区统一于西晋的版图。西晋今湟水流域仍置西平郡(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属凉州刺史统辖。西晋王朝任命马隆(字孝兴,今山西省平陆县人)为西平太守。马隆采取措施维护地方的安定,深受群众的拥护,在任期间,西平地区一直处于安定的社会环境。 前凉经营西平 公元301年西晋任命张轨(今甘肃平凉人)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西晋亡后张氏世守凉州,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史称前凉,今西宁属前凉的统治范围。前凉政权采取安定社会,发展农业生产,兴办学校,选拔人才,统一货币等政策措施,包括西平在内的凉州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大的发展。“八王之乱”后中原大乱,凉州地区却日益安定,当时流传的民谣说:“秦川中,血没腕,惟有凉州倚柱观”,因而关中和中原地区的大量流民相继到凉州避难。自张轨以后,张实、张茂继位,继续励精图治,国势日盛。张骏继位(公元324——345年)分西平郡地置晋兴郡(治今民和上川口),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辖西都(治今西宁市)、临羌(治今湟中多巴)、安夷(治今平安)、长宁(治今大通长宁)四县,并节制今海北州地。其中西都县辖今西宁及湟中、互助的部分地区。公元376年前凉被前秦所灭,青海东部名义上归前秦的控制范围,实际上被当地羌族各部落占据。 后凉改置西河郡 公元385年,前秦将领吕光拥兵占据凉州,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建立凉国,史称后凉。公元392年(东晋太元十七年)吕光率兵南下,打败南羌彭奚念部,后凉势力进入今青海省东部,后凉一度改西平郡为西河郡(治今西宁),辖西都、临羌、长宁、安夷四县,以程肇为西河郡太守。 南凉建都西平 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秃发部据今甘肃西部,青海东部地区,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南凉,曾一度建都西平(今西宁)。南凉在西平聚集兵马,多次打败后凉和西秦。今西宁虎台地区的“虎台”,相传就是南凉的阅兵台。南凉共历三主,延续了18年。从公元399年利鹿孤建都西平,402年落檀再迁乐都,南凉在今西宁建都三年时间。公元414年,南凉被西秦乞伏炽盘攻灭。南凉亡后今西宁地区先后归西秦、化凉统治,西秦一度在西宁置沙州。沙州辖西平、河湟、三河三郡,治西治(今西宁市)。
北魏设鄯州 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北魏与控制我国南部地区的刘宋政权形成对峙局面,我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公元439年(北魏太延五年)北凉投降北魏。北魏镇北将军封沓率兵进入乐都,湟水流域归北魏统治,今西宁等地由十六国时期的战乱纷争进入了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北魏遂改西平郡为鄯善镇(治今西宁)。公元526年(北魏都昌二年)又改鄯善镇为鄯州,辖西平(治今西宁市)、浇河(治今贵德东南)二郡,是北魏在今青海的最高行政建置。 隋炀帝西巡西平 隋统一全国后,自东晋以来常被阻塞的河西走廊畅通,西域商人云集张掖,然而西突厥和吐谷浑南北夹峙,阴歇中西陆路交通,危及河西走廊通道的安全。到隋炀帝时,西突厥臣服隋朝,炀帝决心降服吐谷浑。派使臣裴矩策动游牧在新疆东南部的铁勒人由西北进入柴达木盆地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战败退入西平境内向隋朝求救,炀帝乘机出兵进入青海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兴海县境内,吐谷浑首领伏允避开隋军走雪山(阿尼玛卿山)。当隋军撤离后伏允又回到故地,为此,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于公元609年(大业五年)春亲征吐谷浑。这年三月炀帝率军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越陇山,经狄道(今甘肃临洮),四月出临津关(今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渡黄河,至西平(今乐都)陈兵讲武,五月围猎于拔延山(今乐都南山、化隆北山),以宣扬武力。之后,经由今西宁进入长宁谷(今西宁北川)度星岭(达坂山)在金山大宴群臣。隋军分数路进兵,在覆袁川(今祁连县永安河谷一带)击败吐谷浑王伏允。六月经由大斗拔谷(宁张公路祁连山要隘扁都口)进入河西回长安。隋在吐谷浑故地设置了西海、河源、且末、鄯善四郡,迁徙内地经罪犯人到这里居住,青海境内中原王朝直接统辖地区扩大到了今青海省的北部。 唐置鄯城县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隋亡,唐朝建立,先后平定了薛举的儿子薛仁果和李轨,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治今乐都碾伯)辖龙支(治今民和古鄯)、湟水(治今乐都碾伯)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公元678年(唐仪凤三年)从湟水县划出西部地置鄯城县,在今西宁城东筑鄯城。鄯城县的辖地大致包括今西宁、湟中、湟源、大通、互助等地。至此,唐鄯州辖湟水、龙支、鄯城三县。 北宋置西宁州 公元1068年(熙宁元年)北宋根据“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战略思想,准备进取青海东部,由中央王朝直接掌握河湟地区。1099年(元符二年)北宋王朝派遣王瞻率军至河湟地区,一度进占邈川、青唐等地,改青唐为郡州,改邈川为湟州。王瞻孤军深入,后援无继,又纵部抢掠,因而已经归宋朝的吐蕃又反叛,青唐主瞎征在西夏的支援下夺回青唐。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王瞻被迫退出鄯州。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宋军再次进兵湟水流域,第二年宋将王厚率军攻克湟州,公元1104年(崇宁三年)北宋收复了青唐,改鄯州为西宁州(治今西宁市),隶属于陇右都护府。从此,“西宁”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金、夏争夺西宁 北宋亡后,南宋无力西顾,封厮后裔益麻党征为安化郡王赐名赵怀恩,委派他统辖鄯、湟二州。公元1131年(南宋绍兴元年、金太宗天会九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军队进入青海东部,赵怀恩逃往阆州(今四川阆中),西宁归入金的统治。金在今西宁仍置西宁州。在金占领青海东部期间经常受到西夏的攻击,公元1136年(南宋绍兴六年、西夏大德二年)七月,西夏出兵攻占西宁州、乐州(宋湟州,1118年改称乐州),第二年西夏给金国送去重金,要求金国割让土地。金国为了全力对付南宋,同意将西宁州(治今西宁)、乐州(治今民和)、积石州(治今循化)和廊州(治今化隆)四州割让给西夏。后来,除黄河以南的积石州事实上划给西夏以外,其余三州发西夏统治,湟水流域以至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一带都属西宁州的辖地。公元1210年至1215年间金军又先后攻取西宁州、乐州、廊州等地,但为时不久,又被西夏占领了。从公元12世纪初到13世纪初的八、九十年里,西宁等地常处于金、夏的争夺中。 元朝统治西宁 公元1227年太祖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军队南渡黄河攻占积石州,三月占领西宁州,从此,西宁并入蒙古帝国(即后来的元朝)的统治。元代除凉师附近地区直隶中书省外,在全国设十一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为地方最高行政建置,西宁州隶属于甘肃行省所辖七路二州之一。元朝撤消金、夏时的乐州,将原乐州所辖地区并入西宁州。这样,整个湟水流域统由西宁州管辖。公元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元朝政府在今西宁设立西宁枸榷课程所,负责管理西宁等地赋税征收、市场贸易及钱粮转运等。 明朝置西宁卫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第二年明军占领陕西,大将耿秉文即镇守陕西,并开拓西宁地区。1371年(明洪武四年)西宁州同知李南哥归附明朝,西宁归入明朝的版图。明朝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治今西宁)。西宁卫辖左、右、前、后、中五个千户所,除右千户所设在碾伯以外,其余都设在西宁城内。西宁卫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同时又受分巡西宁道(驻今甘肃张掖)和分守西宁道(驻今甘肃武威)的节制。西宁卫不仅管辖西宁及其附近地区,而且还控制着青海湖、柴达木及新疆南部的一些地区。到1488年(明弘治元年)又在西宁置抚治西宁兵备道,直接管辖蒙藏民族事务和负责西宁卫的军事防务。 清代设置西宁府、西宁县 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军进入西宁。清朝初年西宁行政建制仍沿袭明朝。1724年(雍正二年)清政府平定了发生在青海境内的罗卜藏丹津叛乱事件,第二年改西宁卫为西宁府(治今西宁),辖西宁(治今西宁市)、碾伯(治今乐都碾伯镇)二县及大通卫(治今门源县城)。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治今大通城关)。以后又相继建立了巴燕戎格厅(治今化隆)、贵德厅(治今贵德)、丹噶尔厅(治今湟源)和循化厅(治今循化),到1829年(清道光九年),西宁府辖三县四厅,辖境包括东部农业区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大部分地区。西宁县的辖地除今西宁市外,还包括今湟源、湟中、大通、互助、平安等,西宁一直处于河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重镇的地位。 民国始置青海省设立西宁市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废西宁府,保留西宁道,辖西宁、大通、碾伯、贵德、巴戎、循化、湟源七县和玉树、都兰二理事,西宁是道府所在地。1927年(民国16年)裁撤西宁道,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8年(民国17年)国民军孙连仲部进入青海,第二年,根据南京政府的决定,从甘肃省区划内将原西宁道所属的七县及玉树、都兰二理事等青海牧区划出,设立青海省,以西宁县为青海省省会,孙连仲就任青海省主席。随着青海省的建立,行政区划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先后设立了门源县,分西宁县东北及北川部分地区置互助县。1943年(民国32年)成立西宁市政筹备处,将西宁县治迁移到文化镇(湟中县鲁沙尔镇),在西宁城区设特种区,隶属于西宁县,随后改西宁县为湟中县。公元1946年(民国35年)6月11日,西宁市正式成立。西宁市辖区东至小峡,西至小桥和杨家寨,南至红庄,北至朝阳及盘子山。市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万余人。 马氏家庭统治青海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原任清朝循化参将的马麒被委任为镇守西宁等处总兵官。马麒坐镇西宁后,便以自己的亲属为骨干,组织了“宁海军”,建立武装,自树势力,成为了甘、青地区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1914年(民国3年)青海办事长官廉兴去职,办事长官一职由马麒代理。1915年(民国4年)北洋政府改青海办事长官为青海蒙番宣慰使,改西宁总兵为甘边宁海镇守使,马麒身兼二职,集军政大权一身,从此开始了马氏家庭统治青海的历史。青海省成立,孙连仲任省政府主席,马麒、马麟、九世班禅额尔德尼等五人为省府委员。马麒大权旁落,马氏家庭很不甘心。马麒族侄马仲英在河州组织反抗国民军的“黑虎吸冯军”,1928年流窜到青海境内,制造了洗劫同仁保安,攻陷贵德县城,屠杀湟源丹噶尔的“河湟事变”。1929年(民国18年)9月,国民军奉命东下,马麒暂代青海省主席,以其子马步芳任青海暂编第一师师长,弟马麟任甘肃骑兵暂编第一师师长,马氏家庭的势力扩及到甘肃境内。1930年(民国19年)马麒病死,马麟接任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麟主政后与马步芳叔侄之间争夺权力的矛盾日益激化。马麟滥发纸币,引起物价暴涨,社会危机四伏,统治地位陷于窘境。马步芳利用这一机会,迫使马麟辞职离开青海。1936年(民国25年)蒋介石命令马步芳代理青海省政府主席。1949年5月,全国解放在即,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政府任命马步芳为西北军政长官。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陇东,解放兰州,挺进青海。兰州战役中马步芳“青海兵团”主力数万人被解放军歼灭殆尽,马步芳及其子马继援等携带数十年来搜刮的金银珠宝,先后乘飞机由西宁仓惶逃往重庆,后又逃到台湾,马氏家庭在青海近四十年的统治被彻底推翻。 西宁解放,西宁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9月5日,一军先遣骑兵侦察队600人抵达西宁,西宁解放。6日,二师五团部队在一军副军长兼二师师长王尚荣的率领下到达西宁,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入城式,受到西宁各族各界群众两万多人的热烈欢迎。 1949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宁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市人民政府同时成立,冼恒汉任军管会主任,张国声任副主任;刘枫、钱平任市长、副市长。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成立,代行省人民政府职权,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成立,西宁市为青海省的省会